新時代學術創新與發展的原動力,論跨學科融合對學術研究的重要性

2021-01-09 國際科學編輯

導讀 ——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一個關鍵的問題是:學術領域還缺少什麼?答案可能是「有效的融合」。

在社會信息化及精準診療的背景下,多學科融合是個熱門的話題。然而,如何更好地認識它的價值,從而獲得能夠指導實際研究的啟發,而不是盲目地「隨大流」,是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近期,BIO Integration創刊號發表了名為「The Significance of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in Academic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的觀點文章,從學科融合的「百家爭鳴」,到多學科融合應對全球化危機,以及作為一名研究者該如何理性對待多學科融合的發展趨勢,BIO Integration的執行主編——Phei Er Saw教授在這篇文章中給出了一個很好的答案。

學科融合是指在各學科「存異」基礎上進行「求同」(共同追求發展目標),促進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交叉,從而獲得單一學科發展難以實現的突破。作者提出,在學術領域,多學科融合的意義來源於學科發展的內在需求及學科求突破的外在壓力——無論是人類基因圖譜的公布,還是2016年AlphaGo的「一戰成名」,我們發現,一些重大的研究突破往往發生在不同學科的碰撞之間。而這種案例在生物醫學領域比比皆是——如個體化醫療的實踐有賴於臨床醫學與分子醫學、計算機科學等的有機整合。Saw教授特別提出,「成功的多學科融合需要對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準確的預測及評估,因此不應操之過急,尤其是疾病診療理論及技術處於不斷的動態發展過程。新的事物需要有新的管理體系,儘管這會花費很長的時間。」

儘管如此,文中還提到另一個「不同的聲音」:基於勞動力成本、資金分配、時間消耗等緣故,研究者們擔心多學科融合可能會在「短暫的興奮」後以失望告終。多學科融合是否能夠在實際中發揮作用?最近的全球性的衛生問題——COVID-19剛好為此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解答。這場席捲全球的疫情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嚴重的影響,而在疾病的快速診斷、便捷檢測及精準治療方面,多學科融合發揮了重要作用,如採用人工智慧方法和組學技術分析COVID-19的自然宿主;通過臨床醫學、生物醫學工程、統計學和IT工程等各領域的融合,開發基於物聯網醫學技術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智能診斷系統」等。多學科融合打破了單一學科存在的思想禁錮,產生了科學創新,為科研及其成果的臨床應用、進而解決重大臨床問題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

縱觀科學發展的歷史進程,人類知識和思想的發展經歷了由早期的「整體化」到近代的「專業化」,再到現代的「綜合化」的過程。在當代學科發展進程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及學科建設等領域,均體現了不同學科間的交叉及融合創新。

近年來,國內外高校及研究機構高度重視、推進學科融合發展,積極倡導醫、理、工、文各學科間的相互滲透結合,涉及各類跨學科計劃、項目。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於2018年新增「人工智慧」和「交叉學科中的信息科學」兩個領域代碼,而從近年來的國自然立項情況來看,多學科交叉融合下的科研項目更容易獲得國自然基金委的青睞。可以說,多學科融合不是一個新的概念,但從當下的多學科融合發展現況來看,如何正確理解並付諸實踐,仍然是學術領域的一個嶄新話題。

引用方式:

Phei Er Saw, Shanping Jiang. The Significance of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in Academic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BIO Integration. 2020; 1(1): 1-4. DOI: 10.15212/bioi-2020-0005

作者簡介

Phei Er Saw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Executive Editor of BIO Integration

通訊作者: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江山平。全文連結,請點擊:

相關焦點

  • 增強「四力」 助推新時代學術期刊轉型
    新時代不僅是融媒體高速發展的時代,更是學術信息、學術成果呈井噴式發展的時代。作為傳播學術成果、交流學術思想的主要陣地,學術期刊更要遵循新時代發展規律,探尋轉型發展之路。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宣傳思想幹部要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習近平總書記的「四力」論述,不僅為宣傳思想工作提供了遵循,也為學術期刊的轉型之路指明了方向。
  • 省內外專家齊聚,共享創新成果、引領學術發展
    三湘都市報12月9日訊(通訊員 羅璋美惠 記者 劉鎮東 黃京)「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創建離不開高質量的科學研究和學術交流,共同探討『後基因組時代的養殖業』的問題,是一場探索科學、交流學術、啟迪思想、孕育創新的學術盛宴。」湖南農業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段美娟說。
  • 一文看懂國內學術期刊與新媒體融合之路
    2017年7月,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其中提到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到2030年使中國人工智慧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慧創新中心。在學術傳播領域,傳統媒體在發展新興媒體業務時,遠不如商業新興媒體那樣能夠放開手腳大膽創新,經常是稍有創新、稍越雷池,被可能被「約談」、批評。在媒體融合的大潮之下,儘管具有快捷、方便、及時、聚合等優勢,但「平臺型媒體」仍然拿不到與學術期刊刊號相當的學術傳媒身份,因此那些僅在網際網路或新媒體上發表的論文統統被排除在體制認可的評價之外,這不能不說是體制壁壘與規制政策滯後性的體現。
  • 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時代擔當
    辦好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就要深刻認識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識形態屬性,高舉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深入宣傳闡釋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深入宣傳闡釋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深入宣傳闡釋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就要在實踐中自覺抵制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和言論,在正本清源上展現新擔當,在守正創新上實現新作為,全力堅守意識形態陣地
  • 西南博物館聯盟2020年年會暨「區域博物館創新發展」學術交流活動...
    、統一思想、振奮精神、開拓創新、融合發展的目的。同時,聯盟舉辦的「區域博物館創新發展」學術交流活動,達到了進一步深化館際間的融合發展,促進西南博物館的創新發展的目的。  自2010年西南博物館聯盟成立以來,西南地區的文博成員單位以聯盟為紐帶,以項目合作為載體,以共同發展為目的,在創新中發展,在合作中共贏。截自2020年11月10日止,西南地區博物館加入聯盟的文博單位及企業已經達到103家。
  • 「聚焦新中醫研究,展望新中醫未來」學術研討會在上海隆重召開
    2018年1月19日,由上海中醫藥大學和證大九間堂新中醫聯合舉辦的「聚焦新中醫研究,展望新中醫未來」學術研討會在上海中醫藥大學全球合作夥伴中心隆重舉行。戴總回顧了2017年7月1日由證大九間堂新中醫與上海中醫藥大學聯合舉辦的「新中醫跨學科發展論壇」,並表示在這半年的學習探索中,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傳統中醫發展所需的新方向和新路徑。戴總還表示:「我們要在突破中西醫的框架、促進中西醫交叉融合中發現醫學的真理。打破傳統和現代、國內和國際、醫療和非醫療的舊框架,著眼於大健康產業,用非醫療的方法來補充或替代現代落後的醫療體系。
  • 2020清華同衡學術周 | 解析文旅融合,構建創新格局
    他提出應通過主題串聯更多旅遊資源,通過設施保障拉長旅遊運營活動時間,通過措施創新對旅遊流量削峰填谷;鼓勵旅遊主題與產品策劃結合遺產價值;通過政策創新保障創新動力、包容試錯成本;研究文化旅遊融合規劃編制技術標準,促進文化與旅遊學科與技術的合作交流,探索多層次、多受眾的文化詮釋與旅遊產品設計。旅遊應重視過程和長久的文化傳承,文化應更加重視人民需求。
  • 樊傑:中國人文地理學70年創新發展與學術特色
    中國人文地理學創新發展的基礎是什麼?經歷了哪些不同階段?未來又將如何應對發展機遇與挑戰?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所樊傑研究員梳理總結了中國人文地理學70年創新發展與學術特色,深度闡述了中國人文與經濟地理學者的學術探究和社會貢獻。
  •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創新與學術評價高端論壇在上海舉行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吳曉明教授認為,學術創新、學科創新、話語創新實際上是一項時代的任務,因此,要了解今天我們的時代究竟處於怎樣的轉折點,今天的時代究竟把怎樣的任務託付給當今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到新時代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方位,新時代的「三個意味著」包含著關於中華民族的敘事、關於世界社會主義的敘事和關於世界歷史的敘事。
  • 東南大學「腦病、腦和類腦科學研究」學術交流會召開
    10月23日下午,東南大學首次「腦病、腦和類腦科學研究」學術交流會在南京召開。會議在展示東南大學在腦病與腦科學領域近年研究進展的同時,旨在圍繞國家戰略和重大需求,進一步凝鍊東大特色,匯聚專家共識,探索多學科合作機制,搭建合作研究平臺,促進相關學科和專家融合發展,為新醫科建設添磚加瓦。來自相關10個學院的百餘名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東大首席教授、中大醫院神經內科張志珺教授主持會議。
  • 學術期刊平臺:助力新時代國際中文教育守正出新
    新時代國際中文教育的蓬勃發展,不僅有助於滿足各國民眾對漢語學習的需求,也有助於他們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歷史和現狀,從而更好地促進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之間的相互了解與理解,加快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對於國際中文教育研究而言,研究內容可以千姿百態,但這些研究內容的價值大小是不一樣的,一般而言,解決迫切問題的研究比解決一般性問題的研究更有價值,體現了新時代新發展趨勢的研究比不能與時俱進的研究更有價值。
  • 【理上網來·輝煌十九大】中科院院士楊衛:新時代中國基礎研究決戰...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下,我國基礎研究將迎來新的璀璨徵程,要悟透中國基礎研究的時代特徵、發展道路、發展目標和發展模式。  步入新時代,基礎研究發展突出新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新時代對基礎研究發展提出的新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 高職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服務區域發展學術論壇在泉州黎明職業大學召開
    高職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服務區域發展學術論壇在泉州黎明職業大學召開 2018年12月14日 13:2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顏嵐嵐 字號 內容摘要:12月9日至10日,「高職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服務區域發展學術論壇
  • 第四屆廣東省分子影像學新進展學術交流會 暨 分子影像與精準診療...
    、新方向,由廣東省醫療行業協會與BIO Integration共同主辦的"第四屆廣東省分子影像學新進展學術交流會 暨 分子影像與精準診療前沿論壇"線上學術大會將於2020年12月5日舉行。創新、發展、融合是時代的主旋律,隨著醫學領域的更新換代,多學科融合成為新的發展趨勢。廣東省醫療行業協會超聲醫學創新與發展管理分會的成立宗旨在於促進學科融合,推動科學成果的產業化進程。分子影像學新進展學術交流會,是一個集分子影像學、醫學工程學、材料學、藥學為一體、多學科交融的學術論壇,緊扣分會發展理念。
  • 福州大學校長付賢智寄望研究生: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奮鬥者
    他結合福州大學光催化研究所(以下簡稱「研究所」)的發展歷程,以《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奮鬥者》為主題,為研究所部分博士生和碩士生、能源與環境光催化國家重點實驗室黨支部全體黨員講思政課。 「時代要求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候更加渴求知識,渴求創新。你們生逢其時,也重任在肩。」談到科技創新,付賢智校長希望同學們要志存高遠,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奮鬥者,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建設者和實現者。付賢智校長以一名導師的身份,向全校的研究生談了幾點開展科技創新的思考和建議:創新要登高望遠,胸懷科技強國夢想。
  • 「中國當代話語研究新視野」首屆學術論壇召開
    11月18至19日,「中國當代話語研究新視野」首屆學術論壇在福建師範大學召開。活動由福建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文學》期刊主辦,福建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話語傳播與國別區域研究團隊」承辦,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話語研究專業委員會提供學術支持。
  • 新時代法學期刊創新發展研討會在武漢大學舉行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蔣安傑11月29日,由武漢大學法學院主辦、《法學評論》編輯部和《武大國際法評論》編輯部承辦、廣東明思律師事務所協辦的「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與新時代法學期刊創新發展研討會他認為,期刊作為學術發表和交流的重要陣地,是學術進步的重要支撐,他期待法學期刊在新時代不斷創新,並引領哲學社會科學的整體發展。馮果代表武大法學院對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前來參會的期刊界同仁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 「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歷史機遇與挑戰」學術論壇在京召開
    11月29日,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國際教育專業委員會、兒童教育與發展專業委員會主辦的「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歷史機遇與挑戰」學術論壇在京召開。作為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的分論壇之一,本次論壇以貫徹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學習《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遠景目標的建議》,解讀《關於加快與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意見》文件精神,面對疫情給來華留學與出國留學工作帶來的影響與機遇、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構建新型教育對外開放工作機制、後疫情時代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新挑戰與新趨勢等議題展開深度的學術研討
  • 「『一帶一路』核心區語言與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辭書...
    」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辭書學會第24屆學術年會 林響/攝6月15日,福建省社會科學界2019年學術年會分論壇「『一帶一路』核心區語言與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辭書學會第24屆學術年會在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學術報告廳召開。
  • 北京影視研究基地舉辦研討會 探討電影營銷新時代
    來源:新浪娛樂首屆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基地學術周的分會研討會「新消費時代下的跨媒體電影營銷」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辦新浪娛樂訊 2020年12月2日下午,作為首屆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基地學術周的分會研討會「新消費時代下的跨媒體電影營銷」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辦,該研討會由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基地主辦,北京電影學院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