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一個關鍵的問題是:學術領域還缺少什麼?答案可能是「有效的融合」。
在社會信息化及精準診療的背景下,多學科融合是個熱門的話題。然而,如何更好地認識它的價值,從而獲得能夠指導實際研究的啟發,而不是盲目地「隨大流」,是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近期,BIO Integration創刊號發表了名為「The Significance of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in Academic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的觀點文章,從學科融合的「百家爭鳴」,到多學科融合應對全球化危機,以及作為一名研究者該如何理性對待多學科融合的發展趨勢,BIO Integration的執行主編——Phei Er Saw教授在這篇文章中給出了一個很好的答案。
學科融合是指在各學科「存異」基礎上進行「求同」(共同追求發展目標),促進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交叉,從而獲得單一學科發展難以實現的突破。作者提出,在學術領域,多學科融合的意義來源於學科發展的內在需求及學科求突破的外在壓力——無論是人類基因圖譜的公布,還是2016年AlphaGo的「一戰成名」,我們發現,一些重大的研究突破往往發生在不同學科的碰撞之間。而這種案例在生物醫學領域比比皆是——如個體化醫療的實踐有賴於臨床醫學與分子醫學、計算機科學等的有機整合。Saw教授特別提出,「成功的多學科融合需要對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準確的預測及評估,因此不應操之過急,尤其是疾病診療理論及技術處於不斷的動態發展過程。新的事物需要有新的管理體系,儘管這會花費很長的時間。」
儘管如此,文中還提到另一個「不同的聲音」:基於勞動力成本、資金分配、時間消耗等緣故,研究者們擔心多學科融合可能會在「短暫的興奮」後以失望告終。多學科融合是否能夠在實際中發揮作用?最近的全球性的衛生問題——COVID-19剛好為此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解答。這場席捲全球的疫情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嚴重的影響,而在疾病的快速診斷、便捷檢測及精準治療方面,多學科融合發揮了重要作用,如採用人工智慧方法和組學技術分析COVID-19的自然宿主;通過臨床醫學、生物醫學工程、統計學和IT工程等各領域的融合,開發基於物聯網醫學技術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智能診斷系統」等。多學科融合打破了單一學科存在的思想禁錮,產生了科學創新,為科研及其成果的臨床應用、進而解決重大臨床問題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
縱觀科學發展的歷史進程,人類知識和思想的發展經歷了由早期的「整體化」到近代的「專業化」,再到現代的「綜合化」的過程。在當代學科發展進程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及學科建設等領域,均體現了不同學科間的交叉及融合創新。
近年來,國內外高校及研究機構高度重視、推進學科融合發展,積極倡導醫、理、工、文各學科間的相互滲透結合,涉及各類跨學科計劃、項目。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於2018年新增「人工智慧」和「交叉學科中的信息科學」兩個領域代碼,而從近年來的國自然立項情況來看,多學科交叉融合下的科研項目更容易獲得國自然基金委的青睞。可以說,多學科融合不是一個新的概念,但從當下的多學科融合發展現況來看,如何正確理解並付諸實踐,仍然是學術領域的一個嶄新話題。
引用方式:
Phei Er Saw, Shanping Jiang. The Significance of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in Academic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BIO Integration. 2020; 1(1): 1-4. DOI: 10.15212/bioi-2020-0005
作者簡介
Phei Er Saw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Executive Editor of BIO Integration
通訊作者: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江山平。全文連結,請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