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重力、引力、引力子、弦理論、圈量子引力論之間的關係

2020-09-22 後浪科普

你好哇,感謝你點擊我的文章,這裡是後浪科普,一個什麼都懂一點的帳號,如果你也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可以關注我,讓我們一起成長。

先聲明下,今天的文章很難懂,我光資料就準備了兩天,加上我平時的物理和天文學的積累,才總結出了這篇文章,在這裡我要提醒一下,本文主要說的是這些理論的聯繫,並不是講明白這些理論本身,當然我會嘗試著做一些解釋,如果看了之後有一種沒看懂或者世界觀崩塌的感覺,沒關係,這很正常,我也只是一知半解,不過咱的目的不是搞懂它,而是比別人多懂一點就行,那我們開始吧。

重力&引力

說到重力,其實就是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的一種,而牛頓對萬有引力的解釋是,兩個有質量的物體之間有一根看不見的線,那這個解釋顯然是不能讓人滿意的,所以呢物理學家就花了數百年的時間,都一直在尋求這個問題的答案,很遺憾地告訴大家,目前的科學家還沒有給出一個標準的答案來解釋引力到底是如何產生的,無數的科學家都把這個問題視為目前物理學界的終極問題,雖然到現在還沒有標準答案,但是目前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未證實的理論,我們慢慢來說。

我們先來思考一個問題,引力的相互作用是不是瞬間產生的?也就是說不管距離有多遠,只要質量發生變化,引力的大小也會立即跟著發生變化,那這到底對不對呢?根據狹義相對論所證明的,沒有什麼信號或者能量的傳遞速度能夠超過光速,如果太陽突然爆炸,地球最快也要在八分鐘以後才能得知真相,引力的傳播絕對不能逾越光速這個極限,如果引力真的可以超距作用的話,那麼就可以靠有規律的改變質量的大小來向遠方傳遞信息,這就跟摩爾斯電碼一樣,這顯然違反了狹義相對論的理論。

那既然引力無法超距作用,那引力又到底是什麼呢?它的作用機理又是什麼樣的呢?愛因斯坦發現引力可以引起光線的彎曲,因為光要走最短的路徑,在一個彎曲的空間裡,光的最短路徑看起來就像是一條曲線,既然光總是走最短的路徑,那麼物理規律都是一樣的,一個扔出去的小球是不是也應該走最短的路徑呢?愛因斯坦覺得肯定是這樣的,如果沒有地球引力,那這個小球會沿著直線一直飛下去,現在有了地球引力,這個小球走了一個拋物線以後,就落在地球上,它的運動軌跡就是一根曲線,那麼這根曲線就應該是小球認為在這個空間中的最短路徑。

我們這個空間是被地球引力包裹的空間,引力的實質並不是一種力,只不過是空間彎曲的外在表現而已,沒有什麼無形的線,只有彎曲空間這個實質,我們的宇宙空間就好像一張張張開的大網,地球就壓在這個大網上,網被壓得凹陷了下去,我們在地球邊上被凹陷的網上放一個玻璃球,那麼這個玻璃球當然會滾落到凹陷的最深處,直到和地球碰在一起,如果我們從遠處貼著往朝地球打一個玻璃球出去,當玻璃球滾到凹陷的地方時,如果速度不夠,它就會繞著地球一圈一圈的滾,一直滾到最深處,最後和地球撞在一起,但如果玻璃球的速度足夠快,它就會滾到凹陷的地方下沉一下,然後從另一頭出來,在凹陷的地方上的軌跡看上去就像是一條曲線。

引力波

還是剛才的那個小球,如果在這張網上,地球的質量發生了變化,就好像這個球在網上抖動了一下,於是下陷的深度就會產生變化,這個深度的變化就會從中心迅速地傳遞出去,但是不可能瞬間達到邊緣,必然會有一個傳遞的過程,就好像在空中泛起了一個波瀾,這個波瀾的傳遞速度也是光速,那這個波瀾就可以稱之為引力波,引力波的傳遞也應該是光速。

愛因斯坦在1916年和1918年分別發表了兩篇論文,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這一套理論就是愛因斯坦著名的廣義相對論,那在一百年之後呢,也就是2016年2月11日,地球上最大的引力波探測器ligo正式宣布引力波被找到了,至此我們似乎已經完全解開了所有引力的秘密,那引力波就應該是萬有引力作用的機理了,但是等一等,好像還有一個什麼問題我們沒有解答清楚,這一套理論用在宏觀世界似乎非常有,到底但是在微觀世界呢,原子、質子、電子,甚至夸克,這些粒子之間的作用力又怎麼解釋呢?

引力子

微觀世界當然得用量子力學來解釋,可是量子力學又與廣義相對論是矛盾的,那難道是我們宇宙中有兩套物理法則嗎?那這樣的矛盾呢讓物理學家非常難受,所以物理學家相信一定存在著一种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可以把這兩種模型結合起來,同時適用於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那這個時候量子引力就橫空出世了,量子引力就是一種量子力學,結合廣義相對論來解釋引力的一種理論,其中有一個概念就叫做引力子,引力子呢是一個假設的基本粒子,負責向其他的粒子傳遞微觀粒子之間的作用力一樣,引力子權力宏觀物質之間的引力,如果引力子真的存在,它不會有質量或者電荷,並且是引力的產生源,不過這個是個假設的理論,雖然可以完美的解釋引力的來源,把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都統一起來,但還是有非常大的實驗證實的問題,因為引力子這個東西可以說是基本上不可被測的,那量子引力理論又有兩派不同的意見,分別是弦理論和圈量子引力論。

弦理論

弦理論是目前最被看好的一種可以解釋整個宇宙的萬有理論,或許是最有希望將自然界的四種相互作用力統一起來的理論,大概意思是說,宇宙剛開始的時候呢,宇宙之間的四種基本力就是一個統一的基本力,所有的粒子以及各種相互作用力都在最最小的微觀大小裡,也就是普朗克長度裡,它們都是圍繞在六維的全區空間中振動的弦,根據這些弦不同的振動而產生了不同的粒子的質量以及相互作用,說到這裡,是不是想到了牛頓關於萬有引力的解釋,弦理論是不是就是那一根看不見的線?

圈量子引力論

圈量子引力論也在嘗試著統一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圈量子引力則認為世界本沒有時空,無數關係性循環織出的網絡交織在一起就形成了時空結構,這些網絡就是時空結構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空間,每條邊的長度呢是普朗克長度,在普朗克尺度下,時空充滿著隨機的量子漲落,圈量子引力通過自旋網絡來表現量子態和實現引力的量子化,換句話來說,圈量子引力論的概念是宇宙時空本身就是量子化的,也就是普朗克長度大小的粒狀,宇宙就好像一圈一圈交織在,引力就是有某種特徵的圈圈而引起的。

引力的熵力假說

另外呢還有一個非常有名的理論叫做引力的熵力假說,引力的熵力假說是由荷蘭的弦理論家埃裡克韋爾蘭德於2009年提出的,韋爾蘭德這一理論也提供了一種可能的假說來描述引力的來源,所謂熵力,簡單的來說就是一個讓整個系統趨於平衡的力,比如說拉橡皮筋的時候,橡皮筋有一個反向的彈力,讓橡皮筋恢復它的狀態,這就是熵力。

那根據韋爾蘭德的推導,他得出的結果是引力不是一種基本力,而是一種宏觀力,來源於熵力,本質上和橡皮筋的彈力和彈簧的拉力都是相同,韋爾蘭德的熵力可以大概解釋為兩個物體之間存在著一個假想的全息表面,這個全息表面可以理解為是三維空間的物體在二維空間不損失任何信息的投影,而當兩個物體的距離發生變化的時候呢,這個全息表面上的熵也會改變,從而導致系統能量的改變,而系統總是趨於熵增的,於是引力則體現為對這種變化的響應。

這種解釋中全息原理才是最基本的原理,而廣義相對論則是成長出來的,韋爾蘭德也通過統計物理學與全息原理,推導出了牛頓的萬有引力與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根據它的原理,全息原理的量子力學才是最基本的原理,而愛因斯坦的理論則是一種可以根據基本原理推導出來的推論。

在韋爾蘭德的論文發布到網上的二十多天內,就已經相繼出現了十幾篇論文,進一步討論這一個假想,其中包括了這一理論在宇宙學,暗能量、膨脹宇宙、圈量子引力論等方面的探討,另外還有相關的微觀模型也已經被提出。

結語

其實除了宏觀和微觀,納米的世界其實也很特別,作為一個普通人,單就一個世界的理論我都難以接受,但是在諸多證據的支持下,我知道這個結論是對的就夠了,畢竟面對海量的信息噪音,能過抓住論證嚴謹的真理已然不易。

相關焦點

  • 一文看懂:重力、引力、引力子、弦理論、圈量子引力論之間的關係
    那這樣的矛盾呢讓物理學家非常難受,所以物理學家相信一定存在著一种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可以把這兩種模型結合起來,同時適用於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那這個時候量子引力就橫空出世了,量子引力就是一種量子力學,結合廣義相對論來解釋引力的一種理論,其中有一個概念就叫做引力子,引力子呢是一個假設的基本粒子,負責向其他的粒子傳遞微觀粒子之間的作用力一樣,引力子權力宏觀物質之間的引力,如果引力子真的存在,它不會有質量或者電荷
  • 【前沿物理】很有希望成為物理學「統一論」的理論——圈量子引力論.
    圈量子引力論(loop quantum gravity,LQG),又譯迴圈量子重力論,英文別名圈引力(loop gravity)及量子幾何學
  • 什麼是量子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結合,未解之謎
    引力雖然是人類認識到的第一個基本力,但人們卻對其了解最少。物理學家可以精確地預測引力對恆星和行星的影響,但是沒人知道力如何與微小粒子或量子相互作用。因此,人們寄希望於一個引力規則控制所有星系,夸克及其之間所有事物的簡單期望推動了量子引力理論。
  • 量子+引力=?
    電磁力作用於帶電粒子之間;弱力支配著粒子的衰變;強力可以克服質子之間的排斥力,使原子核牢牢地束縛在一起;引力支配著天體的運行,以及宇宙的演化。它假設一切都是由微小的弦構成的,弦可以是開放的,也可以是閉合的,它們可以振動、拉伸、連接和分裂。弦的不同振動方式會產生不同的粒子,比如電子、夸克等。另一個越來越受到關注的理論被稱為圈量子引力,它更關心的是時空本身的量子特性,而非存在於時空中的物質。在圈量子引力中,廣義相對論的光滑背景被賦予量子屬性的節點和連接所取代。
  • 量子+ 引力 = ?
    自那之後,物理學家不僅在努力地尋找統一電弱力和強力的大統一理論的實驗證據,更將尋找一個可以描述所有基本力的理論視為終極目標。  自然界中已知的四種基本力分別是電磁力、弱力、強力和引力。電磁力作用於帶電粒子之間;弱力支配著粒子的衰變;強力可以克服質子之間的排斥力,使原子核牢牢地束縛在一起;引力支配著天體的運行,以及宇宙的演化。
  • 量子 + 引力 = ?
    在所有量子引力理論的候選中,弦論無疑是最具知名度的。它假設一切都是由微小的弦構成的,弦可以是開放的,也可以是閉合的,它們可以振動、拉伸、連接和分裂。弦的不同振動方式會產生不同的粒子,比如電子、夸克等。另一個越來越受到關注的理論被稱為圈量子引力,它更關心的是時空本身的量子特性,而非存在於時空中的物質。在圈量子引力中,廣義相對論的光滑背景被賦予量子屬性的節點和連接所取代。
  • 【科技專題】在真相與後真相之間——量子引力理論蘊含的時空觀
    時間在理論中是全域的背景參數,並不是用量子算符表示的物理學的可觀測量。因為能量-時間不確定關係的存在,一旦擁有時間算符,普遍的時間擁有從-∞到+∞的連續本徵值,由於正則對易關係,這將導出能量也具有從-∞到+∞的連續本徵值,從而與所觀察到的離散的能量本徵值不符。量子力學中時間與空間之間的這種不對等性被認為違背了相對性原理,很長時間內困擾著物理學家們。
  • 弦理論,「閉弦」如何解決物理學界的攔路虎——「引力」
    根據前面的文章,我們知道,「弦」分為開弦和閉弦。開弦構成了世界萬物,這個世界萬物除了實體物之外,還包含了四種基本力重點的三種,它們分別是:承載強力的膠子,承載電磁力的光子,以及承載弱力的W玻色子和Z玻色子。剩下的,就是那個承載引力的引力子,正是由閉弦來構成的。
  • 荷蘭科學家提出:沒有弦理論也能解釋引力
    然而,以荷蘭奈梅亨拉德堡德大學物理學家為首的國際合作現在已經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弦理論並不是唯一能夠形成這一聯繫的理論。他們證明,在沒有弦的情況下,有可能構建一個服從所有物理學基本定律的量子引力理論。
  • 引力量子—邁向「大一統理論」的關鍵一步
    宇宙中所有的基本力都遵循量子力學定律,只有一個例外:引力。找到一種將引力納入量子力學的方法,將使科學家們向「萬物理論」邁進一大步。「萬物理論」可以從基本原理出發,全面解釋宇宙的運行。在探索引力是否是量子的過程中,至關重要的第一步是檢測長期假設的基本引力粒子——引力子。
  • 除了弦理論,還有一個圈量子引力理論候選
    它擅長將傳統的牛頓引力概念模型化,在理論中引力不再被看作是一種「力」,而是具有質量的物體造成時間的扭曲表象。而在極微小的宇宙尺度上,量子力學也是成功的,它認為構成宇宙萬事萬物的是最基本的粒子,量子粒子是實體的微小擾動,具有波動特性。科學家得到了電磁力、強核力和弱核力的量子理論,但卻沒有引力的量子理論。
  • 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以及弦理論
    比如說電子對之間由於電磁力造成的互相排斥,就可以認為是電子對之間相互交換了光子的過程,這裡的光子是不可測的虛光子。而廣義相對論是一門有關時空和引力的理論,根據廣義相對論,引力是有質量的物體扭曲時空的表現。
  • 什麼是量子引力理論?
    但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卻無法描述引力,引力一直無法被統一起來。目前描述引力最為精確的理論是愛因斯坦創立的廣義相對論,這個理論已經得到了包括引力波在內的等諸多宇宙現象的支持。目前,物理學家所要做的是就是要把四種基本力結合在一起,創立一種能夠描述一切的大統一模型。量子引力理論就是這樣一種理論,它想要把廣義相對論量子化,進而統一包括引力在內的四種基本力。
  • 弦理論
    更深的弦理論學說不只是描述弦狀物體,還包含了點狀、薄膜狀物體,更高維度的空間,甚至平行宇宙。值得注意的是,弦理論目前尚未能做出可以實驗驗證的準確預測,關於這一點,以下內文會說明。不久後李奧納特·薩斯坎德發現,這函數可理解為一小段類似橡皮筋那樣可扭曲抖動的有彈性的「線段」,這在日後則發展成「弦理論」。目前弦論學家普遍認為強子散射振幅公式是弦論的開端,此一公式即來自於Γ函數與B函數,描述兩個強子一開始是兩條弦,然後融合成一條,再分裂出兩條。在這些弦掃過的區域稱為世界面,可以用量子力學算這整個過程的概率振幅。
  • 引力子:粒子物理學的最後一塊拼圖,可能引發物理學革命
    試圖將量子力學與相對論結合成萬物理論是物理學中最重要的問題。這種理論的主要競爭者是弦理論,儘管它還沒有被物理學界完全接受。根據量子力學,基本力是由基本粒子產生的。除了重力之外,所有的基本力都能發現這些載體(光子是電磁力的載體,膠子是強核力的載體,W和Z玻色子是弱核力的載體)。 強核力負責將質子和中子以及組成它們的夸克結合在一起,它的載體是膠子;W玻色子和Z玻色子負責攜帶導致原子放射性衰變的弱核力;而電磁力的載體是光子。理論上,引力的載體是引力子。找到它是下一代粒子加速器的目標之一。
  • 引力子:粒子物理學的最後一塊拼圖,可能引發物理學革命
    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解釋了兩個物體之間的引力與它們的質量成正比,與它們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在這個尺度上,引力太弱,無法測量,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根本上是不相容的。試圖將量子力學與相對論結合成萬物理論是物理學中最重要的問題。這種理論的主要競爭者是弦理論,儘管它還沒有被物理學界完全接受。
  • 引力和量子力學的不兼容性:從粒子物理中出來的弦論能否將其統一
    這一手段消去了方程中導致無窮大的部分。也就是在一開始無窮項就從方程中被扣除了。於是人們就得到了一個合理的,可以由實驗驗證的結果。但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中,重整化卻不起作用。因為原始方程中找不到一個能被扣除的無窮項,沒東西可以消除。於是量子引力的計算結果還是無窮大的。顯然方程中有些東西是錯的。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人們付出了很多努力。
  • 弦理論和M-弦理論
    ( 在任何結合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量子引力理論中,若在時間短於普朗克時間、距離小於普朗克長度的尺度下,我們傳統上對時間、空間的標示將會全盤瓦解。 )如今,在普朗克尺度中,一切理論都只是純理論。    在弦理論之前, 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是二十世紀兩個非常成功的理論,但令人驚訝的是這兩個理論在現有的框架下是相衝突的。
  • 宇宙的真相是弦理論嗎?
    作為所謂的「萬物理論」候選人,弦理論旨在解決各種理論難題; 其中最根本的是重力如何適用於電子和光子等微小物體。廣義相對論將重力描述為大行星(如行星)與空間彎曲區域的反應,但理論物理學家認為重力應最終表現得更像磁力 - 冰箱磁鐵因為它們的粒子與冰箱離子交換光子而粘住。
  • 揭開弦理論的真面目:弦理論是解釋宇宙所有問題的終極理論嗎?
    複合粒子的自旋是其內部各組成部分之間相對軌道角動量和各組成部分自旋的向量和,即按量子力學中角動量相加法則求和。粒子自旋是很難理解的事情,普通粒子旋轉一圈以同一面示人剛好是旋轉一周,而在量子力學中,旋轉一圈只是一個自旋為1的整數自旋。讓許多人傷透腦筋的是微觀粒子的非整數自旋,即旋轉一圈半或3/2圈才能顯示出同一個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