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11月20日訊(記者朱國旺)一直以來,如何早期發現、科學評價、及時管控風險,是上市藥品風險管理的重點內容,也是業界亟需研究攻關的關鍵問題。日前,第二屆上市藥品風險評價及風險管理會議(RARM2020)在海口舉行,200餘名業界專家匯聚一堂,圍繞「藥品風險發現與科學評控」開展學術研討,凝聚共識,共謀構建社會共治生態。
此次會議由中國毒理學會臨床毒理專業委員會主辦,中華醫學會肝病分會藥物性肝損傷學組等8家單位協辦。會議廣邀相關領域的專家,針對上市藥品風險評價及臨床評控的共性問題,探討協作模式、構建社會共治生態。
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主任沈傳勇以「中國藥物警戒的實踐與發展」為題,介紹了我國藥物警戒的立法、進展、面臨的挑戰及未來展望。他表示,近年來,國家藥監局大力推進藥品監管科學研究,取得豐碩成果,將為上市藥品安全監管及藥物警戒制度實施的提供更有力的技術支撐。
2019年8月26日,新修訂的《藥品管理法》正式頒布,提出「藥品管理應當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堅持風險管理、全程管控、社會共治的原則」,並規定「國家建立藥物警戒制度,對藥品不良反應及其他與用藥有關的有害反應進行監測、識別、評估和控制。」
大會主席、中國毒理學會臨床毒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宋海波表示,近年來,大數據及先進信息技術在國外藥物警戒中的應用日益廣泛,為上市藥品的風險評價提供了快速、有效的評價手段,為藥品風險管理提供了較為全面、可靠的證據。在目前疫情流行的情況下,利用醫療大數據進行研究,更有其重要現實意義。國內這方面起步較晚,缺乏用於上市藥品風險評價的大數據平臺,在數據標準化、質量控制等方面,與國外比較有較大差距。
來自海軍軍醫大學905醫院陳成偉教授、國家藥監局藥審中心王海學教授、北京大學公衛學院詹思延教授、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肖小河教授、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陳勇教授、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楊莉教授分別圍繞藥物性肝腎損傷的流行及評價、上市前藥物警戒及與上市後的銜接、上市藥品安全性評價方法、中藥安全性評價與風險防控、真實世界研究多源數據的整合等內容作大會報告。
會議期間,北京大學公衛學院孫鳳教授主持開展了「醫療大數據讓藥品更安全,目標與行動」的專題研討,20餘名來自高校、醫院、企業及監測機構的專家參加,清華大學自動化係數字醫療健康工程研究中心的雷毅博士介紹該領域最新進展。
此外,會議還組織「基礎研究與臨床轉化」「循證評價與臨床證據」「藥品安全與青年創新」專題論壇。中華醫學會肝病分會藥物性肝損傷學組組長茅益民教授、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藥物警戒與合理用藥研究中心張冰主任、首都醫科大學臨床藥學系趙志剛主任等國內外60餘名臨床、藥學、科研及監管領域的專家報告交流。
中國毒理學會臨床毒理專業委員會成立於1994年,是中國毒理學會下屬的二級專業學術組織,宗旨是組織開展臨床毒理研究及學術交流,促進學科建設與發展,提高我國藥品臨床安全性評價水平,指導臨床合理用藥,保障公眾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