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源性心臟病(簡稱肺心病)主要是由於支氣管-肺組織或肺動脈血管病變所致肺動脈高壓引起的心臟病。
肺心病一般按其發病的緩急分為急性肺原性心臟病和慢性肺原性心臟病兩大類。
急性肺心病是由於肺動脈栓塞,肺循環大部受阻,肺動脈壓急劇增高,急性右心室擴張,右心室功能衰竭。表現為起病急驟,突發嚴重的呼吸困難,常伴胸痛、焦躁不安、暈厥、休克、猝死,可有發熱、劇咳、咯血等。
慢性肺心病發病緩慢,一般長達數年或數十年,多由肺組織、肺動脈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變引起。臨床上除原有肺、胸疾病的各種症狀和體徵外,主要是逐步出現肺、心功能衰竭以及其他器官損害的徵象。
肺心病是一個進行性疾病,患者在一次次發病中心肺功能越來越差,死亡率隨著發病率的增加而增加。
對429例慢性肺心病患者進行了20年隨訪結果表明,5年生存率為32.4%,10年生存率為16.3%,20年生存率為0.04%。20年之中死亡411例(95.8%)。其中死於與肺心病相關疾病324例(包括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肺部感染、肺性腦病等),佔死亡數的八成。
在我國,絕大多數的肺心病患者是在慢性支氣管炎或肺氣腫基礎上發生的。
慢性支氣管炎並發肺氣腫的病理改變 >
慢性支氣管炎反覆發作,使氣管腔狹窄,形成不完全阻塞,吸氣時氣體容易進入肺泡,呼氣時由於胸膜腔內壓增加使氣管閉塞,肺泡充氣過度。同時慢性炎症破壞小支氣管壁軟骨,使之塌陷,也影響呼氣時氣體排出。肺部慢性炎症損害肺組織、肺泡壁,肺泡壁毛細血管受壓,血液供應減少,肺組織營養差,肺泡壁彈性減退,促使肺氣腫發生。
從肺氣腫到肺心病的病理改變>
一般肺氣腫形成之後,肺泡內壓力增加,造成毛細血管腔受壓,使肺循環阻力增加。同時因為呼吸功能不全及缺氧,可引起肺小血管反射性痙攣,進一步使肺動脈壓增高,肺動脈壓力增加加重了右心室的負擔,右心室為了要克服增高的阻力,就會逐漸肥厚,最終發生右心室擴張,終至右心衰竭,這就是肺心病了。
此外,有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塵肺、慢性瀰漫性肺間質纖維化等慢性肺病患者,也可隨病情發展至肺心病。
02如何早期發現肺心病?
專家表示:肺心病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分為代償期與失代償期,隨著疾病的進展,症狀會越來越嚴重。因此建議慢性呼吸病患者,尤其是慢阻肺患者,需重視定期到醫院做相關檢查,積極治療基礎病。此外,在原來的症狀上出現了如下肢水腫、活動後心悸、氣短、紫紺、乏力等症狀,就要注意有肺心病的可能。
肺心病的常見症狀包括:
1、肺系原發病:包括咳嗽、咳痰、氣急、呼吸困難等;
2、心功能衰竭:包括口唇紫紺、活動後氣喘、心肺功能下降、下肢水腫、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等;
3、肺性腦病:如神志不清、意識混亂;
4、電解質紊亂:造成各種心律失常和肝、腎功能失調
5、嚴重者可出現消化道出血、休克、心律失常等症狀。
肺心病的診斷:臨床上依據肺部慢性病史、臨床表現結合胸片、胸部CT、心電圖、動脈血氣、肺功能、電解質、血常規、肝腎功、電解質、痰培養等檢查項目進行診斷。
03肺心病預防大於治療
肺心病的形成是一個慢性過程,一般需要6-10年。在這段時間內,我們完全有機會避免肺心病的發生。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基層診療指南(2018年)》中,針對肺心病的預防提出了三級預防措施,內容包含了未病先防,從源頭抑制呼吸病的感染或加重,定期監測、積極治療已有慢性呼吸道疾病;規範治療肺心病,做好疾病護理,避免病情向危重狀態發展而危及生命。
肺心病的分級預防>
1. 一級預防: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如避免吸菸或戒菸;控制職業環境汙染,減少有害氣體或有害顆粒的吸入;接種流感疫苗、肺炎疫苗預防反覆呼吸道感染;減少呼吸道疾病的反覆急性加重。
2.二級預防:積極治療引起肺心病的支氣管、肺和肺血管等基礎疾病,控制基礎疾病進展,減少因基礎疾病的加重而導致肺心病反覆急性加重;疾病任何階段戒菸都有助於延緩肺心病的進展;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定期監測肺功能;積極運動及呼吸康復鍛鍊,增強體質;通過接種流感疫苗、肺炎疫苗預防反覆呼吸道感染;減少肺心病反覆急性加重。
3. 三級預防:對於已經存在肺心病的患者,注意防止發生心功能不全。避免感染、過度勞累等誘發心力衰竭的因素,避免到高原缺氧的地方旅遊。堅持規律服藥,防止基礎疾病的加重而誘發心力衰竭。需要積極進行運動康復,改善心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