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水合物成礦帶上界面被首次定義

2020-12-06 科學網

 

本報訊 日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欒錫武根據大洋鑽探資料和鄂霍次克海實際調查資料,在系統論述地球深度生命現象、地殼中的甲烷起源、甲烷地球化學過程等基礎上,提出天然氣水合物成礦帶的上界面為硫酸鹽還原—甲烷厭氧氧化界面。

 

據悉,這是首次明確定義天然氣水合物成礦帶的上界面。

 

欒錫武指出,這個界面一般存在於海底以下幾十米至上百米,通常情況下不可能用傳統重力取樣的方法採獲天然氣水合物樣品。

 

據介紹,天然氣水合物是甲烷等氣體和水結合形成的一種冰狀固體物質。它最早由英國科學家在實驗室模擬獲得,後在上世紀60年代由俄羅斯科學家首先在陸地上發現,到上世紀70年代,美國科學家首次在海洋中發現了這類物質。隨著對水合物調查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相信,以其在地球上的巨大資源儲量,將來有可能成為油氣的替代品。

 

實驗室合成試驗表明,天然氣水合物的形成需要滿足低溫、高壓的外部條件。由於溫度、壓力條件的限制,在自然界中,水合物只存在於一個由溫度、壓力條件構成的水合物穩定帶內。在海洋環境中,海底以下,隨著深度的增大,壓力隨之增大,溫度升高,當到達一定深度時,水合物不復存在。

 

上世紀70年代,美國科學家Markl、Shipley等在地震剖面上發現了「BSR反射」,並將「BSR反射界面」定義為水合物成礦帶的底界面。這一認識已被後來多個深海鑽探航次和大洋鑽探航次證實,目前已被普遍接受。

 

天然氣水合物成礦帶的上界面一般被籠統地認為是500m以下的海底。隨著生物學家,特別是微生物學家介入天然氣水合物的成礦研究,人們已經開始注意到,水合物的形成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微生物參與甚至是微生物主導的過程。

 

目前,欒錫武的相關文章《天然氣水合物的上界面——硫酸鹽還原—甲烷厭氧氧化界面》已發表於《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科學時報》 (2009-8-17 A1 要聞)

相關焦點

  • 首次明確定義天然氣水合物成礦帶上界面
    欒錫武研究員根據大洋鑽探資料和鄂霍次克海實際調查資料,在系統論述地球深度生命現象、地殼中的甲烷起源、甲烷地球化學過程等基礎上提出天然氣水合物成礦帶的上界面為硫酸鹽還原
  • 南海天然氣水合物的勘察有了新的理論、方法和技術體系
    據中國地質調查成果快訊:摘要:以我國南海北部天然氣水合物勘查區為研究對象,全面開展了天然氣水合物成礦理論研究,在深入了解南海北部區域沉積、構造、溫壓等天然氣水合物基本成礦條件的基礎上,開展天然氣水合物成藏動力學及成藏演化過程研究,預測了南海北部天然氣水合物成藏分布,並在天然氣水合物淺表層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異常響應特徵方面獲得了新認識,為天然氣水合物後續勘探開發提供了理論依據
  • 天然氣水合物的識別標誌
    BSR是地震剖面上的一個平行或基本平行於海底、可切過一切層面或斷層的反射界面(圖12,圖13)。天然氣水合物穩定帶之下還常圈閉著大量的游離甲烷氣體,從而導致在地震反射剖面上產生BSR。現已證實,BSR代表的是氣體水合物穩定帶的基底,其上為固態的水合物層段,聲波速率高,其下為游離氣或僅孔隙水充填的沉積物,聲波速率低,因而在地震剖面上形成強的負阻抗反射界面。
  • 再鑽南海可燃冰—聚焦中國海洋天然氣水合物勘探
    2007年,我國曾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成功通過鑽探首次獲得了天然氣水合物的實物樣品。據國土資源部發布的消息稱,2007年5月,中國地質調查局在我國南海北部成功鑽獲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標誌著我國天然氣水合物調查研究水平一舉步入世界先進行列。
  • 南海天然氣水合物儲量驚人
    金慶煥:走向藍海,發展海洋經濟,就不能忽視石油天然氣。根據聯合國統計,世界海洋經濟格局中,海洋油氣產業的佔比高達50%左右。我們甚至可以說,開發好了海洋油氣,就是發展好了海洋經濟。  現在我們的認識又有了進一步的拓展,這就是因為天然氣水合物這種資源的出現。
  • 天然氣水合物簡介
    組成天然氣的成分如CH4,C2H6,C3H8,C4H10等同系物以及CO2,N2,H2S等可形成單種或多種天然氣水合物。形成天然氣水合物的主要氣體為甲烷,對甲烷分子含量超過99%的天然氣水合物通常稱為甲烷水合物(Methane Hydrate)。  天然氣水合物的形成有三個基本條件,缺一不可。
  • 郭尚平院士: 天然氣水合物開發多物理場特徵及耦合滲流 研究進展與...
    1.1.1 天然氣水合物儲層的孔隙度和飽和度目前有關含天然氣水合物儲層巖石的孔隙度和飽和度的定義有兩種[13], 一類是將水合物和冰都當作巖石孔隙體積的一部分; 一類是將水合物和冰都作為固相, 當作巖石骨架的組成部分.
  • 我國形成自主智慧財產權天然氣水合物關鍵探測技術
    「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勘探開發技術」重大項目作為海洋技術領域的重要成果,在展會上展出。    從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獲悉,「十一五」期間,科技部863計劃設立了「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勘探開發關鍵技術」重大項目,投入8000多萬元資金,以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為依託單位,聯合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浙江大學、中石化集團勝利石油管理局鑽井研究院、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海石油研究中心等多家科研、高等院校等單位上百餘名科技人員,針對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勘探所面臨的關鍵技術
  • 日本在全球首次利用海底甲烷水合物產出天然氣
    接受委託的獨立行政法人日本石油天然氣及金屬礦物資源機構(JOGMEC)等使用地球深部探測船「地球」進行了開採。將管道通入海底,從水深約1000米的海底挖掘至地下約270~330米深的甲烷水合物層,利用管道回收天然氣。
  • 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成功
    中集集團供圖  新華社北京5月18日電 中共中央 國務院對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成功的賀電  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並參加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任務的各參研參試單位和全體同志:  在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成功之際,中共中央、國務院向參加這次任務的全體參研參試單位和人員,表示熱烈的祝賀
  • 地質調查局副局長:中國有望率先實現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生產
    中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成功2017年5月中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試採成功後,其產業化進程正在步步推進。8月25日在京舉行的「2018年能源大轉型高層論壇」上,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金髮介紹稱,中國是世界上既有海域天然氣水合物也有陸域天然氣水合物的極少數幾個國家之一,「從目前全球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採進程來看,我國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下一步,我國通過大力推進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採先導試驗區建設,有望率先實現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生產。」
  • 天然氣水合物相態查詢工具
    http://www.petroleumcloud.cn/pages/405.html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
  • 天然氣水合物試採成功 能源格局或可生巨變
    5月18日,中國首次實現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成功。這一凝結中國理論、中國技術和中國裝備的突出成就,向世界宣告著中國人民勇攀科技頂峰的昂然自信。這一在能源勘查開發領域實現由「跟跑」到「領跑」的成功突破,展現出我國在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方面的篤定決心。
  • 天然氣水合物的形成條件
    天然氣水合物的形成有三個基本條件,缺一不可。據專家介紹,首先溫度不能太高;第二壓力要足夠大,但不需太大;0℃時,30個大氣壓以上就可生成;第三,地底要有氣源。天然氣水合物受其特殊的性質和形成時所需條件的限制,只分布於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地質構造單元內。
  • 國務院批准天然氣水合物成為我國第173個礦種
    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首次發現時間為2007年6月,產地為南海神狐海域,地理坐標為東經115度20.058分,北緯19度55.711分;我國陸域天然氣水合物首次發現時間為2008年11月,產地為青海祁連山(600720,股吧),地理坐標為東經99度10.260分,北緯38度5.591分。
  • 國土資源部2013年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勘探成果新聞發布會
    今天上午的新聞發布會主要是向大家發布一個重大喜訊,就是在我國珠江口盆地東部海域首次探獲了高純度新類型天然氣水合物。  出席今天新聞發布會的有關領導和專家有: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副司長車長波;中國地質調查局基礎部主任張海啟;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局長溫寧;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張光學,張局長他同時也是本次天然氣水合物調查的兩名首席科學家之一。
  • 天然氣水合物:冰凍的能源
    報告題目:天然氣水合物:冰凍的能源覆蓋學科:地質工程、化學工程、能源類主講人:李勝利 建設工程學院時間:2020年12月23日(周三)18:30-19:30地點:吉林大學朝陽校區鑽採樓529主辦單位:吉林大學研究生工作部承辦單位:吉林大學建設工程學院
  • 地質地球所等定量論證天然氣水合物無定形相的存在
    豐富的籠子類型和籠子充填狀態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在能源、環境、油氣運輸和地質災害預防等領域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有重要影響,值得人們像歷史上對煤炭和石油的研究一樣下大力氣研究天然氣水合物目前,該研究領域內的一個基本科學問題——「水合物怎樣形成?」在國際上仍然沒有定論,而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在分子水平上對水合物的成核和生長機制有深入的了解。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深部結構與過程研究室分子動力學學科組郭光軍研究員及其合作者於2009年10月6日曾提出天然氣水合物成核機制的籠子吸附假說,預測出水合物在形成過程中應該經歷一個各種籠子結構混雜堆垛的無定形相過渡態。
  • 天然氣水合物是怎樣形成的?
    2008年之後,受益於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瓶頸得以突破,水合物自發成核的過程已經可以通過計算模擬實現(Walsh et al, 2009),成核軌跡中的各種類型的籠子都已能識別(Guo et al, 2011),人們逐漸形成了一個共識:水分子籠子對氣體分子的吸附作用相當關鍵,水合物是「二步成核」的,即先形成非晶相,然後再轉變成結晶相(Guo et al,2009;Jacobson
  • 第八屆國際天然氣水合物大會在北京召開
    7月28日至8月1日,第八屆國際天然氣水合物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會議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和中國科學院聯合主辦,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中科院天然氣水合物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廣州天然氣水合物中心參與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