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David Bowie 有關的 10 個瞬間,每次都改變了我們看待世界的眼光...

2020-12-06 好奇心日報

「抬頭看向這裡,我就在天堂

我身負傷疤,世人無法看見

人生如戲,但獨此一份

而我的名字,已無人不知。」

David Bowie在他生前最後一張專輯中的歌曲《拉撒路(Lazarus)》中唱道。《聖經·約翰福音》故事裡,耶穌的禱告拯救了病逝的拉撒路,後者從墓中復活,見證了耶穌的神祗。Bowie 的辭世令人錯愕、震驚、悲痛。新專輯《★》確是一份很好的 69 歲生日禮物,卻也是他在離開之前通過音樂和藝術向這個世界道別。如此 David Bowie 的方式。

天賦異稟,變幻莫測,永遠在探索,創造。本人將自己的生涯視作一場表演,認為他不過是為不同角色換裝,在不同身份間游離和轉換。而事實上,近半個世紀以來,他不僅是搖滾史的傳奇,也影響了整個世界的藝術和時尚風向。他汲取與融入不同文化與藝術形式,不斷探索自我身份認同,在此過程中逐漸超脫出任何固定形式,也超越了時間。無論他願不願意,David Bowie 已經成為一個藝術形象和文化符號,難以複製,同時卻能激起無數回想和共鳴。

設計雜誌從設計的角度討論了的個瞬間。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他給我們留下的那些時刻——浪漫,勇敢,激越,激發靈感,是的,它們配得上這些形容。

1971 年,《Life on Mars》MV 中的淺藍色西裝

《Life on Mars》是早期的經典歌曲,歌曲MV中穿淺藍色西裝的形象也成為他在生涯早期的代表。這種並不常見的亮眼的藍色和他同樣明亮的紅頭髮形成對比,很有視覺衝擊力和感染力。

1973年,《Aladdine Sane》的專輯封面,「閃電妝」

1972年,在專輯《The Rise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中創造了一個極具顛覆性的、同時在搖滾史上已經不朽的形象:Ziggy Stardust。服裝炫麗,妝容妖嬈,性別模糊,儘管是Bowie虛構的來自外星的搖滾歌手,一誕生便被1970年代年輕人認定,這就是他們所等待和渴求的音樂偶像。

1973年的專輯《AladdinSane》延續了這個形象,封面裡是紅髮的他半邊臉畫上紅藍相間的閃電妝。這個閃電妝至今仍是最常被模仿、最受音樂人與藝術家推崇的妝容。

1973 年,Ziggy Stardust 的「太陽妝」

太陽妝同樣來自這個前衛叛逆的外星人。他的妝容裡用了大面積的紅色腮紅,金屬色眼影,前額繪上一輪金色的太陽,又用濃烈的的大紅唇色加強戲劇感。這樣的妝容強化了他雌雄同體的形象。

1973 年,宣傳《Aladdin Sane》的巡演時,日本設計師山本寬齋為 David Bowie 設計的連體服

的藝術風格可以說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他曾師從藝術家Lindsay Kemp,通過Kemp接觸到先鋒戲劇、啞劇和日本歌舞伎的表演,並向後者學習如何依靠肢體語言表達想法。

後來,結識了日本設計師山本寬齋,他為設計了演唱會的舞臺服裝。其中最出彩的是一件帶條紋的連體服,褲腿似傳統日式服裝般寬大,而整套服裝又帶有現代主義的幾何感,正與他的紅髮和「太陽妝」相搭配。山本寬齋的服裝設計幫助鬼魅、先鋒的造型更加深入人心。

1974 年,《Diamond Dogs》專輯巡演的舞臺設計

1974年的專輯《Diamond Dogs》被許多人認為是即將告別華麗搖滾(Glam Rock)的轉型之作。他來到北美宣傳這張專輯。演出的舞臺模擬一座頗具未來感的城市,形狀不規則的摩天大廈上,流淌著鮮豔的彩色顏料。據說,這張專輯的概念與歌詞,靈感來源於喬治·歐威爾的反烏託邦小說《1984》。

1976 年,「瘦白公爵」西裝

創造了之後,也變得大紅大紫,但他沒有延續這一受到粉絲狂熱崇拜的前衛形象,而是在一次演唱會中宣布一切將會到此為止。感到有時候自己已經難以分別自我與,而他不希望自己被這一分裂出來的人格控制。他選擇改變,方式是喚醒他的另一重人格與身份。

Station to Station》中,成了一個蒼白、瘦削的公爵。穿著剪裁精良的襯衫、西褲和西裝背心,他看起來有些病態卻風度翩翩,而且更重要的是,前所未有地靠近主流

1980 年,《Ashes to Ashes》MV 中的小丑戲服

1980年的《Scary Monsters(and Super Creeps)》是一張口碑與銷量雙收的專輯。專輯中主推的一個概念和形象是藍色小丑,從封套到主打歌曲《Ashes to Ashes》都能看到打扮成啞劇小丑的。他頭戴一頂白色帽子,穿著一身藍色而閃閃發亮的緊身衣,衣服上飾滿帶著金屬感的「花瓣」,妝容十分戲劇化,濃烈的白色與紅藍相對。

1986 年,電影《Labyrinth》中妖精國王 Jareth 的戲服

大家都知道,也曾出演電影,並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和《飢餓(the Hunger)》是其中比較出名的兩部。1986主演了魔幻電影《Labyrinth(中譯魔幻迷宮)》,在其中飾演一個妖精國王。他的造型同樣妖媚邪氣,穿著正面帶著褶皺的襯衫,搭配帶亮片的夾克和灰色緊身褲,髮型和妝容跟後來的視覺系樂隊風格相近(當然,至今仍有不少人無法接受這樣的風格)。

也有人認為,這是冷幽默版的綠野仙蹤,甚至帶著邪典電影的色彩。作為主創,參與了電影配樂的創作。

1996 年,Alexander McQueen 設計的「大英國協」長外套

1990 年代,David Bowie 與當時的新銳設計師 Alexander McQueen 相識並開始合作。McQueen 為他設計了一件優雅而大膽的服裝——一件英國國旗為圖案的長外套。Bowie 穿著它拍攝了隨後的專輯《Earthling》的封面照,出席時尚頒獎典禮,並在自己的演唱會中把它當做演出服來穿。

2013 年,《The Next Days》專輯封面

20131月8日,在他66歲生日那天發布了新單曲《WhereAre We Now》,隨後則是時隔十年的新專輯《The Next Days》。這張專輯封面用一個白色的方塊覆蓋住David Bowie 1977年的經典專輯《Heroes》封面中的面部特寫,黑色的標題字樣「The Next Day」位於中央,很具張力。

設計這個封面的是英國平面設計師。他曾這樣解釋基於舊專輯封面來設計:

「我們本想來點特別的——在這個已經什麼都有人做過的領域實在很難——但我們敢於相信這是個新的想法。通常,用舊圖片意味著『回收利用』或『精選集』,但在這裡,我們指的是標題所說的『第二天』。用白色方塊遮蓋《》專輯封面,這是想表達『當下的』流行與搖滾樂精神正在遺忘或抹去過往。

然而,我們知道事情並不是這樣的,無論我們如何嘗試,都不可能完全擺脫過去。假如你有創造力,那麼你的過往會在各個方面顯現——它從你的每個創舉中滲透出來。無論你怎樣試圖逃離過去,它總是赫然突現,而人們會對你進行道德判斷,還牽涉到那些往事。將過去的專輯遮蔽也和一個更普遍的人類社會現狀有關,在生活裡,我們無情地走向新的一天,卻把過往拋在身後。這是因為,(事實上)我們別無選擇。」

10個瞬間無法完整繪出的生涯,只是簡單揭示他如何給設計的世界,如何給人類文化帶來影響與啟發。在形容他的生卒年時,一個說法流行起來,那便是,「1947—∞」。

附《拉撒路(Lazarus)》歌詞全文:

而我的名字,已無人不知

抬頭看向這裡,我身處險境

但我已沒有什麼可以失去

我飛得如此高,大腦旋轉不停

將手機從高處墜落

而我是否也像它一樣

當在紐約時

我的生活似國王

接著我卻花光所有錢

一切不過指望於你

這樣生活,或者死去

你知道,我都會自由

就像那藍色的知更鳥

現在我是否像它一樣自由

哦,我會自由

就像那隻藍鳥

我是否會像它一樣自由」

圖片來源:,,、 dezeenhypebeastgladyspalmeraesquire

相關焦點

  • 搖滾變色龍大衛鮑威和布萊恩莫爾克的經典合作
    david bowie 經典標誌1967年開始他的演繹生涯,直至2016年因肝癌去世,不但在搖滾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bowiedavid bowie不知大家發現沒有,自古搖滾圈產帥鍋!咳咳……好了嚴肅地回歸這首歌本身,我們看看網友們的評論:網友小明:lacebo和david bowie合作…不聽都想收藏的組合…網友小花:D.B:我以為我唱得已經夠浪了,直到遇到了brian
  • TED:電影如何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微信關注「唯美英語」,每晚10點發現英語之美~電影有能力改變我們對自己和文化的看法。我們看的電影,尤其是高質量、有深度的電影,都是經過思想沉澱的傑出作品,它能觸動人的心靈,給我們留下長足的影響。I'm a storyteller,我是個講故事的人but I'm also a troublemaker.
  • 用「哲學眼光」看待「取笑農民」也是偏見可笑
    (2011年2月10日《成都商報》) 春晚需要評論和質詢,需要聽取方方面面建設性的批評意見,這樣有利於春晚的進步,以滿足更多公眾的口味,也能夠讓春晚辦得更好。肖鷹教授「一家之言」的批評,體現了他對春晚的關心。此心可鑑,此情也真。但肖鷹教授用「哲學眼光」和「哲學思維」來評價春晚「取笑大部分農民」的言論有失偏頗。
  • 《相對論究竟是什麼》——物理學也可以是看待生活的一種眼光
    總而言之,每個人都對科學有著自己的想法,所以,也都會以自己的「人生哲學」去判斷「學習科學有什麼用」,並闡述自己的觀點。可是注意,我們用來闡述自己觀點的工具,也無非是行為、語言和文字:而這些,本來就是容易在流傳和轉達過程中,因為個體理解的不同產生歧義的。
  • 奧斯卡最佳外語電影《羅馬》:讓你改變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
    在電影的每一幀中,仿佛天堂的靈空之氣就在我們周圍穿過,給我們帶來了一種怡然幽靜之感。當我們和電影一起呼吸之時,我們可能會感受到即將準備好為自己的生活帶來一種更慢、更溫和、更親切的態度。《羅馬》這部電影不僅推動了這種創造電影記憶的這一媒介,還激勵著我們改變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你也可能會說,這就是這部電影存在和獲獎的最大原因。
  • 改變世界的17個方程式——每一個都是天才的設計
    寫作大師之一、數學家伊恩·斯圖爾特(Ian Stewart)寫了17個改變世界的方程式。在他的書《追求未知:17個改變世界的方程》中,他對每一個方程都進行了富有吸引力和實踐性的討論。他舉了幾個例子來說明這些方程式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的。
  • 外媒評10大真正可以改變世界的高科技技術
    各種不斷湧現的高科技產品告訴我們,它們可以真正改變世界,就像2007年史蒂夫·賈伯斯自豪地發布蘋果iPhone那樣。而現在,新的技術不僅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甚至能夠創造出新能源或是新的生命形式,以下便是國外科技媒體techradar所匯總的有可能再次改變世界的10大高科技技術。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46885.htm  1.
  • 我們總是用人類的眼光看世界,那麼動物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模樣呢?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動物和人類一樣,都擁有眼睛,能夠感知周邊世界。那麼動物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模樣呢?看完你可能會懷疑所見事物的真實性。首先要提到的是馬。馬的眼睛間距過寬,所以導致了它是不能看見視野最中間的部分的,這就是馬的視覺盲區。並且馬的視網膜所能夠識別到的顏色也是很少的,只有藍色、灰色和黃色。魚類的眼睛也很特別。
  • 這個理論是數學史的裡程碑,它改變了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所以說對微積分的發現形容得有多重要都不為過。我們通常會把發現微積分的功勞歸於英國數學家牛頓或是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不過有許多更早期的數學家也曾經探討過速率和極限的概念,甚至可以回溯到古埃及人所發明用來估算金字塔體積或是推算圓面積的計算方式。
  • 用"三種眼光"認識和處理當代中國的民族問題
    6月21日,國家民委主任李德洙在中央黨校作了關於當代中國的民族問題和民族工作的報告。記者就當前民族工作的有關問題,採訪了李德洙。   記者:進入新世紀新階段,國內外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民族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那麼,應當怎樣看待和研究當代中國的民族問題?
  • 在這個世界走失的,我們平行世界見
    人們總習慣在錯過或犯錯後說如果怎麼怎麼著,但現實是沒有如果,所以我們才渴望後悔藥。電影讓「如果」成為可能,主角可以跨越時間,期望通過不同的選擇改變現有的人生軌跡。有改變了人生的《黑洞頻率》《蝴蝶效應》,也有一直輪迴的《恐怖遊輪》,而《彗星來的那一夜》讓人考慮或許有一天你會直面宇宙中的另一個你。
  • 開展國際教育 培養有世界眼光的現代人
    例如我們講到西方節日的時候,孩子們就對一部有關復活節電影裡面的主題曲非常感興趣,他們希望能把歌曲學會,並排練出自己的節目。於是,老師就給予他們必要的協助,鼓勵他們組織開展他們感興趣的活動。老師始終為學生打開」對話「的大門,老師平時的教學活動是和學生一起合作完成的。教師的教學觀念由此得到了重大改變。2、開展教育交流,提升教師素養。
  • 如何看待人工智慧對人屬性的改變
    另一方面,在某些領域,人工智慧對人類運算、存儲、記憶等能力的替代和超越,孕育了人工智慧全面超越人類的可能,而這種可能性增加了人類被支配、被奴役甚至被消滅的危險。目前來看,越來越多的科學技術正在促使這種危險向人類逼近。那麼,如何解讀人工智慧這種內在的張力?人類的哪些屬性被人工智慧改變?如何看待這些改變?
  • 書單|動物,我們看待世界的另一種方式
    通過認識動物,我們不僅能更好地旅行,也能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甚至更好地去思考我們的生活。今天的書單,無論是在旅行中對動物的觀察,還是由對動物的熱愛而激發出的旅行,或是動物科普著作,都在告訴我們,人類與動物的關係, 人類看待動物的方式,如何塑造了我們今天的生態和文明世界。
  • 放眼世界:無人駕駛飛機改變了我們的觀點和真理
    無人機改變了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更深刻的是,無人駕駛飛機已經改變了我們見證世界的方式:我們如何決定重要的事件並為發生的事情創建我們共同的「真相」。遠程駕駛並配備傳感器,無人駕駛飛機正在改變我們見證戰爭,氣候變化,政治抗議以及現在的COVID-19大流行的方式。近幾周來,無人駕駛飛機的鏡頭播出了雅各布·布萊克(Jacob Blake)槍擊事件,貝魯特化學爆炸和熱帶風暴蘿拉(Laura)毀滅性襲擊之後的美國基諾沙動亂。
  • 我在70年代跟 Andy Warhol 和 David Bowie 開過轟趴
    我們採訪了漢納,讓他帶我們回到紐約那段 「最放蕩的年代」 ,回到那個朋克音樂成為文化革命催化劑的時代。漢納與他的畫《My Funny Valentine》,1981年VICE:你說自己寫下這些文字後就再沒有看過,如今事隔40年再度回顧,感受如何?
  • David Bowie - Space Oddity
    Cygnet Committee‍"Space Oddity"‍‍‍‍網上摘了一段評論:「這首歌講述「湯姆少校」作為太空人在執行月球登陸計劃時,不幸發生機件短路意外,和美國太空總署失去聯繫,於是坐在小如錫罐的太空艙內,望著蔚藍的地球什麼都做不了,只能永遠的漂流在黑暗孤寂的太空當中。
  • 時間重生和被我們改變的世界
    《2084》 布阿萊姆·桑薩爾 著 餘中先 譯 海天出版社 2084年,有個帝國叫阿比斯坦,遼闊無邊,疆界無限,據說,全世界都是它的天下。偉大的尤拉及其使節阿比「守護」著這個帝國……該書堪稱是《1984》的姐妹篇,融科幻、幽默、荒誕與社會現實為一體,語言富有魅力,人物性格鮮明,故事奇幻。
  • 盤點高中生物課本大尺度內容,請用科學眼光看待
    原來在直播平臺上上課的時候,上到了減數分裂的這段內容,上過高中的人都知道,要講減數分裂,那麼就一定要講到「精子」、「卵子」等的形成,但是這些詞彙,在直播平臺裡屬於敏感詞彙,所以這名老師的直播間就這麼給封了,直播間因為這個原因被封,還真的是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