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山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彭少麟團隊首次提出叢枝菌根真菌(AMF)對外來植物入侵的促進作用具有土壤磷濃度依賴性,並揭示其內在機制。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新植物學家》。
AMF能與超過80%的陸生植物結合,是一類對植物生長有促進作用的有益真菌。大多數外來植物不僅能迅速地與入侵地AMF結合,而且能破壞本地植物與AMF共生關係。因此,AMF一直被認為是促進外來植物入侵的一個重要生物因子。然而,以往的研究表明AMF與植物的相互作用具有磷元素依賴性。
研究人員通過對兩種華南入侵植物假臭草和三葉鬼針草及其伴生的本地種進行室內控制實驗,發現隨著磷濃度增加,AMF對入侵植物和本地植物生長作用由促進轉向抑制。混種時,入侵植物抑制了本地植物與AMF結合,導致在低磷濃度時削弱了AMF對本地植物生長的促進作用;而在高磷濃度時削弱了AMF對本地植物生長的抑制作用。因此,AMF對外來植物入侵促進的作用隨著磷濃度升高而減弱。
該研究完善了外來植物成功入侵的機制,提出了通過改變土壤微生物與外來植物共生關係來控制外來植物入侵的新思路。由於在全球氮沉降加劇的背景下會造成磷元素更為缺乏,該研究還預測未來AMF對外來植物入侵的促進作用將會進一步提升。(來源:中國科學報 朱漢斌)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nph.16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