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連結學術與數據服務中華醫學會雜誌社有樣板
「我們通過編輯與出版形式分離、出版與經營分離,形成了從分散出版向集約出版的轉換;通過把更多的力量放在新媒體上,不僅形成了新的增長點,還形成了一個人才專業化、業務多元化的人才培養和業務發展體系。」在3月30日舉行的「2019開放科學論壇」上,中華醫學會雜誌社副社長劉冰結合近些年的運營實踐介紹了中華醫學會雜誌社數位化轉型以及知識產品建設和服務模式。
加大數位化轉型步伐
「我們雖然是一個刊群,每本單刊學術質量和影響力很高,但是,在整體出版形態上,依然存在單刊作坊式生產的『散』和『弱』問題。」劉冰認為,過去中華醫學會雜誌社雖然期刊品種多,但在出版能力方面仍然避免不了學術期刊的「老毛病」。於是,近幾年,他們在數位化轉型的進程中邁的步子更大了。在「一網、一平臺、一資料庫」建設中,從單純紙質出版向全媒體出版轉型,從內容提供商向信息服務商轉型。
參照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NLM)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基於各出版商和PubMed Central實踐開發的期刊文檔標籤集,也就是業界普遍認可的NLM文件類型定義(DTD)標準,融合中文語言的特點後,中華醫學會雜誌社建立了中華醫學會期刊文檔標籤集(CMA JATS),並依照此項標準建設了中華醫學期刊網。他們對近10年期刊所發表的內容進行了結構化處理,優化了閱讀體驗。同時,向上下遊延伸,搭建了一個醫學學術期刊集群化的整體解決方案——將採編發、期刊的質量控制、紙質版的排版、新媒體發布、銷售、多媒體出版以及線上線下融合等整合在一個鏈式的平臺上。據劉冰介紹,目前,其主管單位中華醫學會旗下的183種醫學科技期刊、1萬多名審稿專家、700多名編輯,都在這個平臺上開展工作。這一平臺已經開始對同業期刊提供出版服務。「通過這樣集群化的方式,將單本期刊整合在一起,無論是從運營成本還是從讀者的體驗來看,都與之前完全不同。」劉冰說道。
該雜誌社建立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期刊論文發布平臺,經過3年的運行,發布論文近100萬篇。該平臺支持靈活多樣的經營模式,包括單篇付費、單期付費、會員制模式、開放獲取(OA)模式、混合OA模式、優先出版模式,還可以與PubMed、TrendMD、百度學術等學術發現平臺進行互鏈。在PC端,該發布平臺訂閱可以實現單刊、跨刊組合,讀者俱樂部等模式。在手機端,用戶在登錄狀態下,可以試讀全文的一段內容。試讀結束後,系統提示通過購買本論文、購買整期、加入中華醫學會雜誌社讀者俱樂部會員3種方式獲得閱讀權益。
今年,中華醫學會雜誌社還將建立中華醫學全文資料庫。劉冰介紹,該資料庫的服務對象是醫療機構的醫務工作者,滿足其醫學文獻檢索和閱讀的需求。而盈利模式也比較清晰:toC,付費閱讀;toB,提供鏡像版,或者採取年費制。
劉冰表示,通過資料庫建設,希望形成一個為同行做服務的開放性平臺,吸納更多的生物醫學期刊加盟。未來期望通過該平臺服務收錄200—300種國內優質醫學期刊,構建中國頂級醫學全文資料庫,成為中國醫學領域數據服務的高端交流平臺。
有效運用新型傳播渠道
除了建設中華醫學期刊網、中華醫學全文資料庫,中華醫學會雜誌社還在其他新媒體領域下足功夫,如官方微博、基於微信的微官網、自行研發的期刊客戶端等。
中華醫學會雜誌社運維50多個微信公眾號,形成了兩大陣營:學科空間和期刊官方微博。基於微信的微官網解決方案,對50多個微信公眾號集約化管理,讓優質內容快速抵達核心用戶,讓微信無縫銜接官方網站,擴大期刊內容的影響力。對接稿件查詢系統,讓作者獲得便捷服務,通過多種推廣途徑獲得商業收益。劉冰舉例說,《中華心血管病雜誌》官方微信平臺通過微會議、微學院、微病例等將一些未能在有限的紙版雜誌上展示的內容放在微信平臺,通過微官網開展學術活動和服務,實現了新的營銷模式。
同時,中華醫學會雜誌社推出了中華醫學期刊客戶端。該客戶端上期刊庫、指南庫、病例庫、視頻、會議、專家試點、期刊商城、繼續教育等內容,可以滿足用戶多種需求。劉冰說,中華醫學期刊客戶端與中華醫學期刊網構成了中華醫學會雜誌社面向C端客戶服務的兩大產品體系。
劉冰還介紹,在視頻出版上,他們也在做著積極探索。比如,通過二維碼將關鍵的手術操作步驟、實驗過程、論文視頻導讀進行呈現等。2018年,他們也嘗試製作了一種沒有紙質版的純視頻醫學期刊,劉冰期望,當下,新的出版模式越來越多,學術期刊出版人能夠積極跟上國際期刊的腳步與潮流。
探索知識服務新模式
一方面打造平臺,另一方面在平臺上開展繼續教育,中華醫學會雜誌社目前在創新體系下開始探索知識產品建設和服務模式。
在集約化平臺上,用戶可以在一站式平臺上發表科研成果,而雜誌社可以通過平臺進行科研培訓服務。在繼續醫學教育培訓上,目前,中華醫學會雜誌社旗下的25種期刊已獲得授予繼續醫學教育學分資質,未來將逐步擴大到更多的專科分會會刊。針對「健康中國2030」規劃,主動服務基層。通過與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基層衛生司的合作,利用已經發表的6000多部疾病診療指南和準備制定的200餘部面向基層的疾病診療指南開展巡講,累計培訓了8萬多名醫生。
在新型知識服務上,中華醫學會雜誌社讀者俱樂部是面向醫務工作者提供的新型知識服務方式,其基礎是中華醫學會註冊的67萬會員。註冊會員可以享受電子文獻閱讀、會議和培訓費用減免、會員價商品、會議直播、視頻錄像、學術沙龍等。同時,發揮平臺智庫的作用,提供更多的優質服務,比如正在打造的「臨床服務助手」,就是一個新型知識服務產品,以實現醫學臨床的繼續教育服務和智能化服務。在劉冰看來,會員服務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得益於數據閱讀的良好體驗和優質的學術內容,中華醫學期刊網2018年瀏覽量超過700萬次,日均訪問2萬多次,單篇閱讀量最高達到36萬次,雜誌微信粉絲數每月都以千為單位增長。
劉冰認為,知識服務產品只有滿足可信、優質、多樣、集合、迅捷等特點,才能真正獲得用戶青睞,實現知識付費的盈利。「當然,無論傳播條件怎樣變化,我們都應不忘初心,牢記期刊的傳播功能,為用戶提供優質內容和服務。」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