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7.8公裡的中軸線
被譽為北京老城的靈魂和脊梁
如果選出一種老北京的聲音
什麼才能代表?
日暮時分在空中飛旋的鴿子帶出的鴿哨聲
夏日悠長午後走街串巷的吆喝聲
……
千人或許有千個答案
但要是選出最能代表「北京時間」的聲音
那答案非曾經迴旋在古都上空的
暮鼓晨鐘聲莫屬
對於元、明、清三代的老北京
提起時間
一定離不開暮鼓晨鐘的載體——鐘鼓樓
圖片來源:全景網
「
在北京城中軸線的最北端,屹立著古老的鐘鼓樓。
鼓樓在前,紅牆灰瓦。
鐘樓在後,灰牆黑瓦。
鼓樓胖,鐘樓瘦。
」
這是在著名作家劉心武的長篇小說《鐘鼓樓》中反覆出現的一段話。
鐘鼓樓在我國各地均有分布,乍看並不稀奇。但北京的鐘鼓樓卻與眾不同。北京鐘鼓樓兩樓前後縱置,這樣的設計在全國鐘鼓樓中是絕無僅有的。
圖片來源:全景網
以著名的西安鐘鼓樓為例,鐘樓居中,鼓樓則偏西北。而南京鼓樓居中,鐘樓則在鼓樓東北。
只有北京鐘鼓樓,鐘樓在鼓樓正北100米處,兩樓在一條筆直的直線上。
站在景山萬春亭上向北望,可以看到一條延伸到鐘鼓樓的筆直馬路,即是北京中軸線北段(張紫玥 攝)
這條直線,正是北京的中軸線。北京鐘鼓樓就位於馳名中外的古都中軸線最北端。
相向而立,中軸線上的獨特風景
歷史上,北京鐘鼓樓曾屢次被火燒毀,又屢次重建。
建造
時間
元代至元九年
(1272年)
始建鐘鼓樓,
當時其位置處於在大都城(即今北京)的中心,後毀於火
元成宗大德元年
(1297年)
重建之後又毀於火
明永樂十八年
(1420年)
重建鐘鼓樓,
並確立了其位於都城南北中軸線北端的地位,後相繼毀於火
嘉靖十八年
(1539年)
鼓樓遭雷擊起火,
第三次重修
清乾隆十年
(1745年)
再次重建鐘樓
鐘鼓樓在清代歷經修復,現在所見到的鼓樓建於明代,鐘樓則建於清代。
作為北京中軸線上的高點之一,相向而立的鐘鼓樓曾是低矮的民居建築中鶴立雞群的存在。
《邪不壓正》中民國時期的鼓樓傲然立於低矮民居建築之上(圖片來源:電影《邪不壓正》劇照)
鼓樓與中軸線上的景山萬春亭遙對,登上鼓樓可以俯瞰車水馬龍的鼓樓大街(今地安門外大街)。
1955年,從鼓樓眺望景山(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鼓樓通高46.7米,臺上兩層樓閣,「三滴水」屋頂,灰瓦綠琉璃剪邊。
(張紫玥 攝)
下有城臺,塗作朱紅色,更顯雍容大氣。
(張紫玥 攝)
鐘樓位於鼓樓北側,原來與鼓樓類似,城樓為木結構,建成不久即遭焚毀。
重建後,鐘樓全部改為磚石結構——一方面可以起到防火作用,一方面在造型上與鼓樓形成了鮮明對照。
(張紫玥 攝)
鐘樓下部為四方而高聳的磚臺,四面各闢一座巨大拱門,臺頂繞以城垛。
臺上鐘樓單層,環繞漢白玉欄杆,暖灰色牆身,四面各闢拱門一座及拱窗兩扇,覆以重簷歇山灰瓦綠琉璃剪邊屋頂。
全樓通高47.9米,色彩素雅,造型挺拔峻秀。
(張紫玥 攝)
鐘鼓樓在造型、質感色彩等各方面都大異其趣,然而最終卻共同呈現出和諧的構圖,是中國古代建築通過對比產生和諧的經典實例。
圖片來源:書籍《古都北京》
梁思成先生曾經提出:
「
鼓樓是一個橫放的形體,上部是木構樓屋,下部是雄厚的磚築……鐘樓的上部是發券磚築,比較呈現沉重,所以下面用更高厚的臺,高高聳起……它們的一橫一直,互相襯託出對方的優點,配合得恰到好處。
」
古都北京將近8公裡的壯偉中軸線最終以鼓樓、鐘樓作結。
暮鼓晨鐘,傳播最廣的北京聲音
如今的北京時間只需一點手機就可即刻校正,再早一點通過新聞聯播後的整點報時聲校對手錶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而在技術不發達的古代,承擔計時與報時功能的則是鐘鼓樓。
對於元、明、清三代的老北京,鐘鼓樓傳出的暮鼓晨鐘聲是早已習慣的生活背景音。
1860年,法軍中負責地圖測繪的查爾斯·杜賓上校在安定門附近的城牆上拍下的這張鐘鼓樓的合影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鐘鼓樓照片,當時的北京鐘鼓樓依然承擔著報時功能。1924年廢帝溥儀離開紫禁城時,鐘鼓樓結束了報時的歷史。(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全國有據可查的鐘鼓樓報時方法有三種:先擊鼓後撞鐘;先撞鐘後擊鼓;鐘鼓齊鳴。
北京鐘鼓樓在六百多年的報時歷史中,始終使用先擊鼓後撞鐘,也就是「暮鼓晨鐘」的方法為古都報時的。
為什麼「暮鼓」在前,「晨鐘」在後?
嚴格來說,古代的報時其實是報更。即從晚上19:00到第二天早上5:00共分為五更,每更等於一個時辰,即現在的兩個小時。報更從一更開始報,每日報時始於「暮鼓」,止於「晨鐘」,因此有「暮鼓晨鐘」的說法,順序不能顛倒。
鼓樓主要用於計時,鐘樓用於報時。
北京鐘鼓樓整個報時系統的器具都在自身主要功能的基礎上兼具計時報時的雙向功能:漏刻計時,擊鼓定時,撞鐘報時是北京鐘鼓樓的一套完整報時系統,相當於鐘錶的時針、分針、秒針,各司其職,互相協作。
1922年在鐘樓上俯瞰鐘樓廣場,透過鼓樓上打開的大門可以看見巨大的主更鼓(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開始擊鼓後,鼓樓司鼓校尉與鐘樓對燈為號,鐘樓見信號燈閃開始撞鐘,城門隨之啟閉。
史書載:
「
鐘聲響,禁人行。
鐘聲動,聽人行。
」
鐘鼓之聲既是報時的聲音,也是宵禁的信號。
京城之內,不論平民百姓還是皇宮貴族,皆跟隨鐘鼓樓發出的暮鼓晨鐘聲安排作息。
1870年代的鐘樓廣場,鐘樓和碑亭倒映在積水中,安靜祥和(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為使傳播範圍得以遍布全城,北京鐘樓上懸掛的永樂大鐘採用銅製。
鍾總高5.55米,鐘口直徑3.4米,重達63噸,是我國體量最大、最重的古代銅鐘,被譽為中國的「古鐘之王」。
(張紫玥 攝)
它的鐘聲悠遠綿長,圓潤洪亮,敲鐘之時,數十裡外耳聽清晰明亮。
在前段時間上映的電影《邪不壓正》中,男主角李天然藏身於鐘樓裡 ,口中念著「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的口訣,這正是撞鐘的規律。
電影《邪不壓正》中數碼復原的民國時期的北京鐘樓(圖片來源:電影《邪不壓正》劇照)
擊鼓和敲鐘的方法相同,同為以上口訣,快慢相間,通敲兩遍,共計108下。
為什麼鐘鼓鳴108聲?
古人用108聲代表一年。
明朝《七修類稿》有載:「扣一百零八聲者,一歲之意也,蓋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氣、七十二候(古代五日為一侯,六侯為一月,故一年七十二侯),正是此數」。這些數字相加為108。
報時時,鼓樓上二十五面更鼓同時敲響,鼓聲雄渾,砰然大作。
與鐘樓上重達63噸的「古鐘之王」相呼應,渾厚綿長的鐘聲響徹京城。
民國時期的鐘鼓樓鳥瞰照(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正所謂「都城內外,十有餘裡,莫不聳聽」。
在鐘鼓樓用於報時的六百餘年歷史中,古都之內迴蕩的暮鼓晨鐘聲是幾代京城居民的集體記憶。
市井文化,最北京的生活方式
由於「前朝後市」的規劃,鐘鼓樓一帶自古就是繁榮的市民文化中心,以北京鐘鼓樓為題材的藝術作品不計其數。
當中最為出名的要屬將這兩座建築作為題目的小說《鐘鼓樓》。
劉心武小說作品《鐘鼓樓》,以鼓樓剪影作為封面(圖片來源:書籍《鐘鼓樓》,作家出版社2017-8版)
《鐘鼓樓》是著名作家劉心武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榮獲茅盾文學獎。以上世紀八十年代某一天中在鐘鼓樓一帶發生的故事為線索,串起了北京居民的生活百態。關於鐘鼓樓形式與位置的描述在書中反覆出現。
鐘鼓樓作為意象化的表達,高高屹立在民居之中,宛若經歷滄桑而沉默不語的老人,靜靜見證著社會歷史的變化。
暮色中的鐘鼓樓更具歷史感
誕生於九十年代的歌曲《鐘鼓樓》同樣讓人耳熟能詳,背景音中三弦的旋律帶出了特屬於老北京的市井味道,搖滾樂歌手何勇撥著吉他彈唱著:
「
我的家就在二環路的裡面
我的家就在鐘鼓樓的這邊
我的家就在這個大院的裡邊
」
勾勒出了一個屬於本地居民的鐘鼓樓:道路上車輛川流不息,小飯館裡人聲嘈雜鄰裡招呼,而夕陽下的鐘鼓樓巍峨矗立在道路之中,亙古不變。
這動與靜的對比使得鐘鼓樓更顯肅穆安詳。
背靠著鼓樓外牆,正在休息的環衛工人。本地居民、來往遊客與辛勤的工作人員共同構成了鐘鼓樓一帶生動的生活畫卷(張紫玥 攝)
趙雷的歌曲《鼓樓》誕生於2015年,更具時代感。
「
我走在鼓樓下面
淋溼的咖啡館
睡不著的後海邊
月亮還在抽著煙
」
如今的鐘鼓樓不再是生活在附近的居民的專屬,隨著什剎海一帶商業的帶動,往來於北京鐘鼓樓的遊客越來越多。而不知是否受北京生活方式的影響,鐘鼓樓一帶的遊人也始終秉承著「慢節奏」的遊覽方式,走走停停,不緊不慢地觀賞風景。這樣的遊覽方式催生了遍地的咖啡館,曾經以居民生活為主的地區已然成為著名的文藝青年聚集地。
一群中學生在鼓樓前停留閒談(張紫玥 攝)
鐘鼓樓一帶始終保持著「最北京」的市井生活方式:寶鈔胡同上的饅頭鋪每天都有白髮蒼蒼的老人排隊等候,擁擠小道上側身而過的老街坊相互招呼問候,鐘樓灣廣場上是閒逛的居民,胡同上空一圈圈盤旋的是居民養的鴿子。
1890年代的鐘樓和鐘樓廣場,幾個小朋友正在烈日下玩耍,童年生活閒適而悠長(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仿佛一切都是慢悠悠的,仿佛一切都不曾改變。
「
鼓樓在前,紅牆灰瓦。
鐘樓在後,灰牆青瓦。
鐘鼓樓高高地屹立著,不斷迎接著下一刻、下一天、下一月、下一年、下一代。
——小說《鐘鼓樓》
」
位於菸袋斜街某高點拍攝的北京鐘鼓樓,夜色中矗立的古建築默默注視著熱鬧的市民生活(圖片來源:全景網)
在時代的更替中
鐘鼓樓的報時功能早已被其它報時工具替代
不再響起暮鼓晨鐘聲的鐘鼓樓
作為遺蹟依然巍峨立於中軸線最北端
作為歷史的見證者
悄悄訴說著一代代留下的故事
也迎接著嶄新的未來
來源:北京印跡 inBeijing
作者:張紫玥
西城區融媒體中心
歡迎廣大市民提供新聞線索:
熱線電話:66237796(工作日9:30—17:30)
郵箱:xcxmtk@163.com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分享你喜歡的文章!如在公眾號或網絡轉載請註明來源:
北京西城(ID:bjxchnews)
對於侵權行為,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中軸線的故事 | 北端點鐘鼓樓:暮鼓晨鐘敲擊出北京時間》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