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軸線的故事 | 北端點鐘鼓樓:暮鼓晨鐘敲擊出北京時間

2021-01-21 澎湃新聞

一條7.8公裡的中軸線

被譽為北京老城的靈魂和脊梁

如果選出一種老北京的聲音

什麼才能代表?

日暮時分在空中飛旋的鴿子帶出的鴿哨聲

夏日悠長午後走街串巷的吆喝聲

……

千人或許有千個答案

但要是選出最能代表「北京時間」的聲音

那答案非曾經迴旋在古都上空的

暮鼓晨鐘聲莫屬

對於元、明、清三代的老北京

提起時間

一定離不開暮鼓晨鐘的載體——鐘鼓樓

圖片來源:全景網

在北京城中軸線的最北端,屹立著古老的鐘鼓樓。

鼓樓在前,紅牆灰瓦。

鐘樓在後,灰牆黑瓦。

鼓樓胖,鐘樓瘦。

這是在著名作家劉心武的長篇小說《鐘鼓樓》中反覆出現的一段話。

鐘鼓樓在我國各地均有分布,乍看並不稀奇。但北京的鐘鼓樓卻與眾不同。北京鐘鼓樓兩樓前後縱置,這樣的設計在全國鐘鼓樓中是絕無僅有的。

圖片來源:全景網

以著名的西安鐘鼓樓為例,鐘樓居中,鼓樓則偏西北。而南京鼓樓居中,鐘樓則在鼓樓東北。

只有北京鐘鼓樓,鐘樓在鼓樓正北100米處,兩樓在一條筆直的直線上。

站在景山萬春亭上向北望,可以看到一條延伸到鐘鼓樓的筆直馬路,即是北京中軸線北段(張紫玥 攝)

這條直線,正是北京的中軸線。北京鐘鼓樓就位於馳名中外的古都中軸線最北端。

相向而立,中軸線上的獨特風景

歷史上,北京鐘鼓樓曾屢次被火燒毀,又屢次重建。

建造

時間

元代至元九年

(1272年)

始建鐘鼓樓,

當時其位置處於在大都城(即今北京)的中心,後毀於火

元成宗大德元年

(1297年)

重建之後又毀於火

明永樂十八年

(1420年)

重建鐘鼓樓,

並確立了其位於都城南北中軸線北端的地位,後相繼毀於火

嘉靖十八年

(1539年)

鼓樓遭雷擊起火,

第三次重修

清乾隆十年

(1745年)

再次重建鐘樓

鐘鼓樓在清代歷經修復,現在所見到的鼓樓建於明代,鐘樓則建於清代。

作為北京中軸線上的高點之一,相向而立的鐘鼓樓曾是低矮的民居建築中鶴立雞群的存在。

《邪不壓正》中民國時期的鼓樓傲然立於低矮民居建築之上(圖片來源:電影《邪不壓正》劇照)

鼓樓與中軸線上的景山萬春亭遙對,登上鼓樓可以俯瞰車水馬龍的鼓樓大街(今地安門外大街)。

1955年,從鼓樓眺望景山(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鼓樓通高46.7米,臺上兩層樓閣,「三滴水」屋頂,灰瓦綠琉璃剪邊。

(張紫玥 攝)

下有城臺,塗作朱紅色,更顯雍容大氣。

(張紫玥 攝)

鐘樓位於鼓樓北側,原來與鼓樓類似,城樓為木結構,建成不久即遭焚毀。

重建後,鐘樓全部改為磚石結構——一方面可以起到防火作用,一方面在造型上與鼓樓形成了鮮明對照。

(張紫玥 攝)

鐘樓下部為四方而高聳的磚臺,四面各闢一座巨大拱門,臺頂繞以城垛。

臺上鐘樓單層,環繞漢白玉欄杆,暖灰色牆身,四面各闢拱門一座及拱窗兩扇,覆以重簷歇山灰瓦綠琉璃剪邊屋頂。

全樓通高47.9米,色彩素雅,造型挺拔峻秀。

(張紫玥 攝)

鐘鼓樓在造型、質感色彩等各方面都大異其趣,然而最終卻共同呈現出和諧的構圖,是中國古代建築通過對比產生和諧的經典實例。

圖片來源:書籍《古都北京》

梁思成先生曾經提出:

鼓樓是一個橫放的形體,上部是木構樓屋,下部是雄厚的磚築……鐘樓的上部是發券磚築,比較呈現沉重,所以下面用更高厚的臺,高高聳起……它們的一橫一直,互相襯託出對方的優點,配合得恰到好處。

古都北京將近8公裡的壯偉中軸線最終以鼓樓、鐘樓作結。

暮鼓晨鐘,傳播最廣的北京聲音

如今的北京時間只需一點手機就可即刻校正,再早一點通過新聞聯播後的整點報時聲校對手錶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而在技術不發達的古代,承擔計時與報時功能的則是鐘鼓樓。

對於元、明、清三代的老北京,鐘鼓樓傳出的暮鼓晨鐘聲是早已習慣的生活背景音。

1860年,法軍中負責地圖測繪的查爾斯·杜賓上校在安定門附近的城牆上拍下的這張鐘鼓樓的合影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鐘鼓樓照片,當時的北京鐘鼓樓依然承擔著報時功能。1924年廢帝溥儀離開紫禁城時,鐘鼓樓結束了報時的歷史。(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全國有據可查的鐘鼓樓報時方法有三種:先擊鼓後撞鐘;先撞鐘後擊鼓;鐘鼓齊鳴。

北京鐘鼓樓在六百多年的報時歷史中,始終使用先擊鼓後撞鐘,也就是「暮鼓晨鐘」的方法為古都報時的。

為什麼「暮鼓」在前,「晨鐘」在後?

嚴格來說,古代的報時其實是報更。即從晚上19:00到第二天早上5:00共分為五更,每更等於一個時辰,即現在的兩個小時。報更從一更開始報,每日報時始於「暮鼓」,止於「晨鐘」,因此有「暮鼓晨鐘」的說法,順序不能顛倒。

鼓樓主要用於計時,鐘樓用於報時。

北京鐘鼓樓整個報時系統的器具都在自身主要功能的基礎上兼具計時報時的雙向功能:漏刻計時,擊鼓定時,撞鐘報時是北京鐘鼓樓的一套完整報時系統,相當於鐘錶的時針、分針、秒針,各司其職,互相協作。

1922年在鐘樓上俯瞰鐘樓廣場,透過鼓樓上打開的大門可以看見巨大的主更鼓(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開始擊鼓後,鼓樓司鼓校尉與鐘樓對燈為號,鐘樓見信號燈閃開始撞鐘,城門隨之啟閉。

史書載:

鐘聲響,禁人行。

鐘聲動,聽人行。

鐘鼓之聲既是報時的聲音,也是宵禁的信號。

京城之內,不論平民百姓還是皇宮貴族,皆跟隨鐘鼓樓發出的暮鼓晨鐘聲安排作息。

1870年代的鐘樓廣場,鐘樓和碑亭倒映在積水中,安靜祥和(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為使傳播範圍得以遍布全城,北京鐘樓上懸掛的永樂大鐘採用銅製。

鍾總高5.55米,鐘口直徑3.4米,重達63噸,是我國體量最大、最重的古代銅鐘,被譽為中國的「古鐘之王」。

(張紫玥 攝)

它的鐘聲悠遠綿長,圓潤洪亮,敲鐘之時,數十裡外耳聽清晰明亮。

在前段時間上映的電影《邪不壓正》中,男主角李天然藏身於鐘樓裡 ,口中念著「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的口訣,這正是撞鐘的規律。

電影《邪不壓正》中數碼復原的民國時期的北京鐘樓(圖片來源:電影《邪不壓正》劇照)

擊鼓和敲鐘的方法相同,同為以上口訣,快慢相間,通敲兩遍,共計108下。

為什麼鐘鼓鳴108聲?

古人用108聲代表一年。

明朝《七修類稿》有載:「扣一百零八聲者,一歲之意也,蓋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氣、七十二候(古代五日為一侯,六侯為一月,故一年七十二侯),正是此數」。這些數字相加為108。

報時時,鼓樓上二十五面更鼓同時敲響,鼓聲雄渾,砰然大作。

與鐘樓上重達63噸的「古鐘之王」相呼應,渾厚綿長的鐘聲響徹京城。

民國時期的鐘鼓樓鳥瞰照(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正所謂「都城內外,十有餘裡,莫不聳聽」。

在鐘鼓樓用於報時的六百餘年歷史中,古都之內迴蕩的暮鼓晨鐘聲是幾代京城居民的集體記憶。

市井文化,最北京的生活方式

由於「前朝後市」的規劃,鐘鼓樓一帶自古就是繁榮的市民文化中心,以北京鐘鼓樓為題材的藝術作品不計其數。

當中最為出名的要屬將這兩座建築作為題目的小說《鐘鼓樓》。

劉心武小說作品《鐘鼓樓》,以鼓樓剪影作為封面(圖片來源:書籍《鐘鼓樓》,作家出版社2017-8版)

《鐘鼓樓》是著名作家劉心武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榮獲茅盾文學獎。以上世紀八十年代某一天中在鐘鼓樓一帶發生的故事為線索,串起了北京居民的生活百態。關於鐘鼓樓形式與位置的描述在書中反覆出現。

鐘鼓樓作為意象化的表達,高高屹立在民居之中,宛若經歷滄桑而沉默不語的老人,靜靜見證著社會歷史的變化。

暮色中的鐘鼓樓更具歷史感

誕生於九十年代的歌曲《鐘鼓樓》同樣讓人耳熟能詳,背景音中三弦的旋律帶出了特屬於老北京的市井味道,搖滾樂歌手何勇撥著吉他彈唱著:

我的家就在二環路的裡面

我的家就在鐘鼓樓的這邊

我的家就在這個大院的裡邊

勾勒出了一個屬於本地居民的鐘鼓樓:道路上車輛川流不息,小飯館裡人聲嘈雜鄰裡招呼,而夕陽下的鐘鼓樓巍峨矗立在道路之中,亙古不變。

這動與靜的對比使得鐘鼓樓更顯肅穆安詳。

背靠著鼓樓外牆,正在休息的環衛工人。本地居民、來往遊客與辛勤的工作人員共同構成了鐘鼓樓一帶生動的生活畫卷(張紫玥 攝)

趙雷的歌曲《鼓樓》誕生於2015年,更具時代感。

我走在鼓樓下面

淋溼的咖啡館

睡不著的後海邊

月亮還在抽著煙

如今的鐘鼓樓不再是生活在附近的居民的專屬,隨著什剎海一帶商業的帶動,往來於北京鐘鼓樓的遊客越來越多。而不知是否受北京生活方式的影響,鐘鼓樓一帶的遊人也始終秉承著「慢節奏」的遊覽方式,走走停停,不緊不慢地觀賞風景。這樣的遊覽方式催生了遍地的咖啡館,曾經以居民生活為主的地區已然成為著名的文藝青年聚集地。

一群中學生在鼓樓前停留閒談(張紫玥 攝)

鐘鼓樓一帶始終保持著「最北京」的市井生活方式:寶鈔胡同上的饅頭鋪每天都有白髮蒼蒼的老人排隊等候,擁擠小道上側身而過的老街坊相互招呼問候,鐘樓灣廣場上是閒逛的居民,胡同上空一圈圈盤旋的是居民養的鴿子。

1890年代的鐘樓和鐘樓廣場,幾個小朋友正在烈日下玩耍,童年生活閒適而悠長(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仿佛一切都是慢悠悠的,仿佛一切都不曾改變。

鼓樓在前,紅牆灰瓦。

鐘樓在後,灰牆青瓦。

鐘鼓樓高高地屹立著,不斷迎接著下一刻、下一天、下一月、下一年、下一代。

——小說《鐘鼓樓》

位於菸袋斜街某高點拍攝的北京鐘鼓樓,夜色中矗立的古建築默默注視著熱鬧的市民生活(圖片來源:全景網)

在時代的更替中

鐘鼓樓的報時功能早已被其它報時工具替代

不再響起暮鼓晨鐘聲的鐘鼓樓

作為遺蹟依然巍峨立於中軸線最北端

作為歷史的見證者

悄悄訴說著一代代留下的故事

也迎接著嶄新的未來

來源:北京印跡 inBeijing

作者:張紫玥

西城區融媒體中心

歡迎廣大市民提供新聞線索:

熱線電話:66237796(工作日9:30—17:30)

郵箱:xcxmtk@163.com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分享你喜歡的文章!如在公眾號或網絡轉載請註明來源:

北京西城(ID:bjxchnews)

對於侵權行為,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中軸線的故事 | 北端點鐘鼓樓:暮鼓晨鐘敲擊出北京時間》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民族管弦樂組曲《中軸》華麗來襲,用音樂講述中軸線故事!
    民族管弦樂組曲《中軸》華麗來襲,用音樂講述中軸線故事!10月20日晚,由區委宣傳部支持、北京民族樂團演出的民族管弦樂組曲《中軸》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進行首演。在現場觀眾的掌聲中,北京中軸線故事在流動的音樂聲中縈繞迴響。
  • 北京中軸線偏移之謎:並非正南正北 指向元上都
    經地圖上量測作業得知:地安門在永定門北6000多米,鐘樓在永定門北7000多米;地安門向西偏離永定門子午線200多米,鐘樓向西偏離永定門子午線近300米。因此,北京中軸線與子午線的夾角為2度十幾分。  光是地圖上測量畢竟是二手資料,也許說服力還不夠。夔中羽特意在永定門城樓下向北的甬路上,做了一次「立竿見影」試驗。  他們在甬路中央設立了一根2米長的杆子。
  • 不妨到北京鐘鼓樓旅遊景點看看
    北京的鐘鼓樓位於南北中軸線的北端,鼓樓在南方,鐘樓在北方,這兩層樓是垂直的,宏偉的,中谷塔始建於元朝至元朝九年(1272)。它是元、明、清時期都城的時報中心,鐘樓高47.9米,鼓樓高46.7米,具有很高的建築藝術價值。在清朝,最初規定鐘樓晝夜報時。
  • 中軸線上鐘鼓樓
    #紫禁城六百年*中軸線上鐘鼓樓# 鼓樓、鐘樓是位於北京中軸線最北端的一組建築,與明北京城同時建成於永樂十八年(1420)。鐘樓建成不久遭焚毀,清乾隆十年(1745)重建。 鼓樓、鐘樓為舊時北京城的計時、報時中心。
  • 北京市資訊|北京動物園另類景色欣賞,百木園物種多樣性
    從百木園順著長河向西走,就出了園子,繼續逛動物園裡的其他植物風景吧,走到了獅虎山背後的大型雕塑。這篇百木園沒有拍全,接下來會陸續更新補上沒拍到的部分,想欣賞植物,去郊外的北京植物園南北園沒時間的話,處在市中心的這裡,就隱藏著一個植物園呢,在這可以享受到被綠色環抱的感覺。2、無證導遊半途加錢,51名老人被扔在北京十三陵!
  • 西安「北跨」,揭秘中軸線上的新坐標
    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對北京的「中軸線」頗為讚譽,「北京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引伸、一貫到底的規模。」北京亦曾就如何建設和突出「中軸線」,專門展開擦亮「金名片」的多次探討。同為古都的西安,在城市軸線規劃與布局過程中,與北京異曲同工——沿東西和南北軸線,坐落著城市最多的地標與城市形象代表,鐘樓、曲江國際會展中心以及陝西自然博物館……近年來,隨著西安城市的不斷擴容,西安軸線亦隨之擴充與豐富。像貫穿南北的人文軸線,由此前的長安路至未央路連線,如今已南拓至秦嶺腳下,向北延伸至涇陽大地原點。
  • 五分鐘了解北京中軸線
    北京中軸線,由於其獨特的規劃布局和文化特點那麼,什麼是北京中軸線,它有什麼樣的意義和價值?中軸線申遺和保護情況如何?  「北京社科」精品講堂隆重推出第五講《保護北京中軸線 擦亮首都「金名片」》,由北京史研究會會長、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基地學術委員會主任李建平為大家解讀。
  • 北京中軸線設立北緯40度地理標誌
    本報訊(記者趙耕)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茅玉麟提交了一份大會書面發言,建議在北緯40度線和北京的城市中軸線交會處設立一個地理標誌,建成奧運文化新景觀。  茅玉麟委員提出,在特殊緯度線建立標誌性建築在國內外早有先例,北緯40度線雖然在地理上不如北回歸線和赤道的意義重要,但它與北京城南北中軸線的交會點會構成一個獨特的地理坐標。
  • RDV時間·北京|李文儒:故宮院長說故宮:紫禁城六百年
    六百年前,中軸線確定,紫禁城橫空出世。有了中軸線,才有了這方方正正、鋪排有序的威嚴皇城。作者講這條「帝王之軸」上立起的三臺三殿,講這條「帝王之軸」引領的皇權印記。 紫禁之城,向來隔絕著皇家和百姓,都說明朝的天下是朱家的,清朝的天下是愛新覺羅家的。
  • 鐘鼓樓又亮起來了
    為確保文物本體安全,喜迎古都西安中國年,鐘鼓樓目前正在進行夜間照明改造提升,目前已經開始調試。悅君(just-xa)了解到,鐘鼓樓夜間照明將在春節前正式運行,為古都西安中國年營造濃厚的節慶氛圍。此次夜間照明提升採用遠距離精準投光方式。為了確保不在古建本體安裝照明設施,依託周邊建築、路燈杆,採用切光燈遠距離對鐘鼓樓進行照明,以達到預期照明效果。
  • 「普救蟾聲」世界奇塔,張生和鶯鶯的悽美故事
    《西廂記》大家一定都讀過,張生和鶯鶯的悽美故事相信大家都印象深刻。那你們知道這個愛情童話發生在哪裡嗎?普救寺位於永濟市蒲州鎮西廂村的塬上。普救寺始建於唐武則天時期,原名西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禪院。元代王實甫《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說的「紅娘月下牽紅線,張生巧會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普救寺內。寺宇布局以中軸線為準,依次為天王殿、鐘鼓樓和大雄殿。東側前為經院,後為僧舍等;西路為塔院、西廂書齋,最後是別墅花園。普救寺的建築由寺院和園林兩部分組成,寺院部分在前,園林部分在後。
  • 景觀燈採用泛光照明 鐘鼓樓更安全
    昨日記者了解到,鐘鼓樓的景觀燈已經調整為夜間泛光照明模式,木建築本體照明設施已關閉。鐘鼓樓真的熄燈了嗎是真的 採用泛光照明近日,有細心市民發現,鐘鼓樓的景觀燈好像不亮了。12月6日,西安鐘鼓樓博物館館長王磊證實,從11月29日起,鐘鼓樓木結構上的景觀燈確實關了。
  • 不變的鐘鼓樓,流動的北京城
    對於鐘鼓樓地區,我有著特殊的情感。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5年的中學時光就是在這兒度過的。我會常常回憶起那段歲月——鄰裡間的嬉笑怒罵,胡同裡的灰瓦樹杈。近幾十年在這一地區,一些我非常熟悉的場景、事物在不斷地變化著。這一幕幕的發生在眼前,作為一個攝影人,記錄它們是一種義務也是我的責任。
  • 「北京時間」產自西安?這些有趣的知識點了解下
    央視節目《開講啦》讓「北京時間」上了熱搜「北京時間」竟然「產自」西安?這個話題引發了全國人的熱議臨潼?蒲城?還是涇陽?「北京時間」到底出自哪裡?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視頻來源@開講啦「北京時間」不是北京的時間:「北京時間」是一個定義,它是我們國家首都北京所在地東八區的區時,是我國的標準時間。
  • 什麼是北京的顏色?
    8月,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發布《北京城市色彩城市設計導則》(以下簡稱《導則》):從北京歷史、人文、地理、民俗等角度出發,經過大量現場調研,梳理和提取出城市關鍵色譜與色域,確定北京城市色彩主旋律為「丹韻銀律」。何為「丹韻銀律」?
  • 西安鐘鼓樓開啟夜間「泛光照明」模式 關閉木建築本體照明設施
    近日,西安鐘鼓樓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將夜間照明方式調整為「泛光照明」。 12月7號,記者來到了西安鐘樓,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從11月29號起,他們已經將鐘鼓樓改變了夜間照亮模式,也就是關閉木建築本體的照明設施,僅開啟投光燈和洗牆燈。
  • 北京人和600歲天壇!還有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天壇, 北京人的「後花園」。 (圖片來源見水印) 您說時間過得多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