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機影像識別染色體疾病 人工智慧程序以一敵十

2020-12-05 紅網

4月3日,2018網際網路嶽麓峰會人工智慧專場舉行人機大戰,10名醫生對陣人工智慧程序,通過看圖識別存在異常的染色體。圖/瀟湘晨報記者 陳正

這是一場人和機器的「最強大腦」比賽,根據病例的染色體影像「看圖找茬」看看數量對不對、形狀對不對,最終一臺機器贏了10個研究員,10個病例總用時13分鐘,10個人每人分析一個病例最快的也花了15分鐘。

然而誰是診斷界頭號玩家,還不好下定論。這臺機器還存在一些缺陷,需要醫生覆核。

綜藝節目「最強大腦」經常讓選手從一組物品中找不同,4月3日,2018網際網路嶽麓峰會人工智慧專場也進行了這樣一場人機大戰。10名醫生對陣人工智慧程序,通過看圖識別存在異常的染色體。最終,人工智慧程序戰勝10名醫生。

考題看圖找茬,一臺機器單挑10個人

這次人機大戰的人類選手是來自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的10名從事人類染色體檢測的研究員,人工智慧代表為「光?-自興智能醫療聯合實驗室」研發的人類染色體影像智能處理系統。

這次比賽的考題和染色體疾病有關,正常人有23對染色體,數量錯了或者結構錯了都會導致疾病。

考題就是看圖找出有問題的染色體。在100個樣本病例中隨機抽選10個病例,每一個病例中包含30張人類染色體中期圖像,每名研究員分析1個病例,而人工智慧系統則對10個病例全部進行分析處理。10名人類「資深大腦」與一臺「人工智慧新手」一分高下。從人類染色體核型分析、判病效率多個維度進行評判。

比賽機器贏了,但仍存在不足

10個案例輸入人工智慧機器,10名研究員每人拿到一個病例,隨後計時開始。比賽進行到13分47秒時,機器已完成全部病例的分析。差不多兩分鐘過去,15分38秒,一名研究員最先完成了她手頭的病例分析。比賽進行到29分32秒時最後兩位研究員完成了病例分析。

隨後,大屏幕上顯示出比賽結果。人工智慧機器平均每個案例用時1分23秒,10位研究員平均用時22分36秒。染色體分組識別準確率人腦和機器都是100%。人工智慧機器獲勝。

雖然機器明顯速度很快效率很高,但是也不是沒有缺陷——單條染色體識別準確率為99.13%,染色體長短臂擺放準確率87.17%。10名研究員這方面數據沒有公布。

運用減輕負擔,醫生只需最後審核

下個月,這臺人工智慧機器將在中信湘雅試用。院長林戈告訴記者,這套系統可以分析出人類染色體3000多種異常情況、100多種綜合病症。

醫院遺傳中心主任譚躍球告訴記者,現階段醫生分析染色體,主要就是分析染色體中期圖像,查看是否數量異常、結構異常。有了這臺機器,醫生只需進行最後的審核工作,提高了醫生工作效率與精準度,縮短病人看病周期。

瀟湘晨報記者 陳張書 長沙報導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落地影像識別,政策資本雙雙入局
    新冠疫情推動人工智慧從「雲端」落地,提高了抗疫的整體效率。疫情更是成為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的試金石,昭示著人工智慧在醫療的力量和價值。從應用場景來看,人工智慧醫療應用尚在起步階段,影像識別、遠程問診、健康管理、暫處第一梯隊。
  • 「人機大戰」!人工智慧為遺傳醫學裝上「最強大腦」
    ,以推斷染色體異常與疾病關係的一種診斷技術,對於產前診斷染色體異常引起的遺傳病具有重要作用。染色體核型分析工作通常是通過人工在顯微鏡下觀察染色體玻片來處理,如今,染色體核型分析也有了「人工智慧」。12月13日下午,一場由鄭大一附院遺傳與產前診斷中心組織的「人機大戰」在鄭州舉行:5名專業的研究員與人類染色體智能分析平臺之間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PK。
  • 雷軍:AI會取代50%的人 | 人工智慧+醫學影像應用案例分析
    將來會有一個Breaking Point引爆點,過了這個引爆點以後,會出現醫生常規工作量的斷崖式下跌,在很大程序上代替醫生的基本工作,成為醫生的良好助手。基於影像的醫學診斷是目前人工智慧關注較多的領域,「AI+醫學影像」被多位業內人士認為最有可能率先實現商業化。
  • 深度學習可超快分析三維醫學影像
    英國《自然·醫學》雜誌13日在線發表的兩項獨立研究顯示,最新的人工智慧(AI)已可以基於三維醫學影像,對神經系統疾病和視網膜疾病給出快速、準確的自動診斷。這意味著深度學習算法已成功應用於三維醫學影像的超快分析。
  • 【中國智造看湖南】自興人工智慧:AI助推醫療產業升級
    通過與人類幹細胞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中信湘雅深度合作,在全球率先實現AI技術方案全面替代傳統人類染色體核型分析,並成功應用於中信湘雅、鄭大一附院等多家頂級醫院。 2018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自興人工智慧研究院和中信湘雅聯合推出的——人類染色體核型智能分析系統,作為湖南唯一入選項目入圍2018年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創新項目名單。
  • AI+醫療系列之一:智能病理診斷及醫學影像識別系統
    新康界就目前人工智慧+醫療行業的商業模式,未來前景等方面做一系列闡述,今天發布「AI+醫療」第一篇《AI+醫療系列之一:智能病理診斷及醫學影像識別系統》。病理診斷及醫學影像識別領域由於數據量大、對醫生要求高等特性成為人工智慧在醫藥行業率先領域應用的細分領域之一。 2.
  • [21NCN]楊弋:腦出血血腫擴大的影像學徵象及人工智慧識別
    昨日,在中華醫學會第二十一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的「腦血管病專場5:出血性腦血管病及其他」分會場上,來自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的楊弋教授針對腦出血血腫擴大的影像學徵象及人工智慧識別這一話題全球首場神經影像人機對決在中國卒中學會第四屆學術年會暨天壇國際腦血管病會議2018(CSA&TISC2018)上,展開了全球首場神經影像人機對決大賽,這是一場人工智慧(AI) vs 人類醫生的「讀片大戰」。
  • 人工智慧已可以用於三維醫學影像,快速準確的做出醫療診斷
    打開APP 人工智慧已可以用於三維醫學影像,快速準確的做出醫療診斷 工程師青青 發表於 2018-08-17 16:40:58
  • HU-BBS:河南省人民醫院王梅雲教授分享醫學影像人工智慧的應用
    報告伊始,王梅雲教授指出,醫學影像實質是利用光、電、磁、聲等物理現象對人體或人體某部分以非侵入方式獲得內部組織影像,具有圖像數據量較大、數據差異較大、隱私保護問題突出、數據分布與疾病有關、優質數據集構建代價高、數據分布不均衡、任務複雜多樣等特點。開展醫學影像人工智慧研究需要具備標準化影像數據、告訴計算機系統、先進算法和技術、醫工結合等基本條件。
  • 人工智慧下的人機關係……
    1人機耦合在AI翻譯的路線上,科大訊飛更傾向於人機協作。此前科大訊飛創始人劉慶峰提出過人機耦合的觀點。他認為,在AI翻譯上,即使在未來,機器也並不會代替人類,人機耦合才是未來AI翻譯發展的關鍵。並形成 MCU、Flash、人機互產品的產品線,形成完整的系統解決方案。實現人機互動技術的布局,實現業務協同作用。
  • 人機智能既不是人類智能,也不是人工智慧
    NLP不先解決理解問題,只追求識別率,是不會有突破的。其實人對聲音的識別率是很低的,經常要問別人說了啥。能問別人說了什麼是最關鍵的能力,因為知道沒有理解才能問出問題。很多系統的理解最終靠人,如果沒有人參與,不管處理了多少文字,都沒有任何理解出現。目前的人工智慧缺失的是:對人感性層面的仿生不夠完善,因此無法完全了解人做決策的生理與心理機制。
  • 生物醫藥:我國醫療人工智慧發展現狀和趨勢|人工智慧|醫藥|醫療|...
    人工智慧概念自1956年被首次提出以來,經過了60多年的演進與發展。在超級計算、大數據、移動網際網路、傳感網、腦科學等新技術、新理論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下,人工智慧已經在各行各業初顯身手,呈現跨界融合、人機協同、自主操控、深度學習等特徵。
  • 2018年醫療人工智慧技術與應用白皮書
    一是專業知識的獲取需要行業內長時間的積累,大量的行業數據在彼時難以全部植入專家系統。二是專家系統的程序主要由解釋性語言「LIPS」編寫,其開發效率和易用性較低,難以實現實際應用。人工智慧技術發展在彼時陷入的瓶頸使得人類開始思考,如何讓計算機自發理解和歸納數據,掌握數據間的規律,即「機器學習」。
  • 增強智能與人工智慧趨向融合,人機協同新時代正在到來
    在實現最終目標的進程中採用增強的形式來過渡,是目前很多人工智慧項目正在實踐的。在很多產品、項目與解決方案中,在人工智慧與增強智能應用上甚至沒有區別。譬如增強智能的主要目標是增強人機互動能力以提升人機協同效率,但人工智慧企業同樣也在大量研究人機互動來為客戶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
  • 人工智慧可預測患者壽命!精準度與醫生相當
    據連線雜誌報導,阿德萊德大學的研究者開展了一項史無前例的研究,使用人工智慧預測人類壽命,其精準度與醫生相當。人工智慧通過分析患者胸部影像預測未來五年內哪些病人會死亡,精確度為69%,與人類醫生判斷的精準度相當。
  • 性染色體疾病
    很多疾病都是由於染色體變異導致的。那麼,性染色體變異會帶來什麼疾病呢? 性染色體遺傳病和其他染色體疾病類似,可以分為染色體結構異常和數目異常。常見的X染色體結構異常有各種缺失、易位和等臂染色體。 等臂染色體也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染色體易位。其發生在細胞分裂期間,染色體的著絲粒區在水平方向上發生斷裂,使染色體的兩個臂分開,從而形成兩條等臂染色體。在人類染色體中最常見的等臂染色體,是X染色體長臂等臂染色體。
  • 人工智慧不會讓 人類成為「工具人」
    如今,人工智慧正迅速「進化」,連不少科學家都在擔憂,電影描繪的恐怖未來,或將真實發生。「我認為不會。」24日上午,在「人工智慧:育新機 開新局」分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懷民給出了否定的回答。「我們不要感到悲觀,說人工智慧成為現實後,我們人類將會成為看客,將會成為無用的人。我認為,我們人類將會成為連接智能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 境外媒體:人機大戰AlphaGO再勝李世石 連贏兩局
    參考消息網3月10日報導 韓聯社最新消息稱,圍棋人機大戰李世石連輸兩局。代表人類參加谷歌DeepMind圍棋挑戰賽的李世石九段在3月10日與人工智慧程序「阿爾法圍棋(AlphaGo)」的第二局對弈中執白211手認輸。
  • 生物醫藥:我國醫療人工智慧發展現狀和趨勢
    人工智慧概念自1956年被首次提出以來,經過了60多年的演進與發展。在超級計算、大數據、移動網際網路、傳感網、腦科學等新技術、新理論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下,人工智慧已經在各行各業初顯身手,呈現跨界融合、人機協同、自主操控、深度學習等特徵。
  • 人工智慧中的A I是什麼意思
    人工智慧,英文縮寫為AI,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以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它企圖了解智能的實質,並生產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作出防禦的智能機器,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