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
「反應堆狂人」在自己家的車庫裡工作 |
尚無法實現發電目標
業餘「反應堆狂人」們的設備是基於上世紀60年代時,電視機的發明人費羅·T·法恩斯沃斯的一個設計。自製的核反應堆基本上都是以小型鋼球為主,鋼球上纏繞著電線和試管,上面還有玻璃視窗以供觀察。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使用自製核反應堆發電還是一個非常遙遠的目標,因為反應堆所產生的能量小於消耗的能量。
聚變,即輕原子核(氘和氚)彼此靠近,結合成較重的原子核(氦)時能夠放出巨大能量。
帶有同性正電荷的原子核間的斥力阻止它們彼此接近,因此,參加聚變反應的原子核必須具有足夠的動能,才能克服這一斥力而彼此靠近。
數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試驗如何才能使原子核發生聚變。法國南部有一個花費了近150億美元建造的核聚變反應堆,但即使是這般耗費巨資的項目也只能證明利用核聚變發電在技術上是可行的,而無法真正實際運用。
1個月裡造出核聚變反應堆
儘管技術尚不成熟,薩安斯這樣的「反應堆狂人」仍然認為,核聚變反應堆比其它發電方式更有希望。
10年前就自製了一臺核聚變反應堆的理察·霍爾說:「基本上,其它的發電方式都好像是在地獄的門口行走。 」
62歲的霍爾居住在維吉尼亞州的瑞奇蒙德。每年,霍爾都會舉辦業餘科學家聚會,吸引全美數十名有著同樣嗜好的人赴會。
「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喜歡會爆炸或是會發出『嘶嘶』聲的東西,」霍爾說。
霍爾1997年起開始嘗試自製核聚變反應堆,當時,科幻小說家、電子工程師湯姆·林根前往霍爾家參與業餘科學家聚會時隨身帶了一臺核聚變反應堆樣本。
林根現場顯示了一下設備,雖然那一刻原子核並沒有發生聚變反應,但卻發出了如同霓虹燈般耀眼的亮光。霍爾完全被這臺設備吸引住了,「接下來,我在差不多1個月的時間裡造出了一臺核聚變反應堆,」霍爾說,他現在正準備製造自己的第5臺核反應堆設備。
(責任編輯:肖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