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簡單心理「情緒周記」欄目。
「油膩」這個詞又紅了。
關於最近的一檔綜藝《追光吧,哥哥》,從出演者各種誇張的表情動作、鬆懈的身材管理,到「我很帥而且我知道這一點」……微博上掀起了許多「如何給男性去油」的討論。
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說一個人「油膩」,我們不喜歡的到底是什麼?
它可能指的是一種偽善的刻意;是積極迎合潛規則和傳統成功學標準;是在各種場合覺得「我是世界的中心,世界被我傾倒」。
在這期日記裡,簡單心理的編輯們討論了一下,「油膩」究竟指哪些行為。
歡迎你也來分享經驗。
PS:
在本欄目的評論區,每期都有一個幸運鵝會得到簡單心理的周邊帆布袋(兩款/隨機贈送)。
我見識到的油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過度自我中心。
比起鬆懈的身材管理,公共場合不考慮他人感受的舉止才是真的油膩。比如高鐵上用極高分貝打商務電話,「X總X總」幾個小時,並且絲毫看不出有任何抱歉的人。從頭到尾都散發著「我在做的事全天下最重要」的自信氣息,但尷尬的是這樣認為的真的只有他一個人。
還有在任何交流的場合只對自己擅長的話題滔滔不絕,別人發言的時候表現出敷衍的態度、輕率概括或打斷,並完全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問題的人。同樣是只覺得自己關心的事情才是重要的,對超出自己認知的世界沒有任何吸納的能力。
再或者是當你表現出困惑和疑問,會激動地把自己帶入「解惑者」的角色,開啟「我跟你講」姿態的人。很多時候,你發現他甚至並沒有真正理解你的問題,給出的建議也乏善可陳。後來我發現,他們也許並不在乎你的問題,他們只是需要一個機會闡述自己不算有見地的觀點罷了。
珍愛生命,遠離油膩。
昨天和酒鬼與野生好人聊天,忽然get到自己的油膩點:播音腔。
對於播音腔的油膩陰影,來自初中時被一個男同學狠狠「奴隸」的記憶。
小時候不懂事,做了一個活多心累的團支書,還覺得倍兒光榮。團支書的日常任務之一,就是每天中午聽我們學校的總團支書開會。無數次本該午休的時間,我站在太陽下,看著前方那個男同學用播音腔激情昂揚的講話,烈日下他的樣子越變越大,像一個膨脹的怪異生物。
——我恨不得上去捂住他的嘴,然後解散全體受苦受難的「同胞」。
現在想來,那個男同學和他的播音腔,都帶著極度的自我意識膨脹。
他明明可以好好說話,卻非要有播音腔來顯示他的與眾不同;他明明可以不用那麼頻繁的開會,但為了彰顯自己的權力,就一定要把所有人都聚集在一起,來聽他講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太油了。
對油膩這個詞語有些陌生,感覺會自動把它和「中年」掛鈎,因此很少用它來形容身邊的朋友。
我覺得油膩可以理解為:一個人的自我認知遠大於實際水平。
作為一個遊戲玩家,和很多朋友都開過黑,最難以忍受的不是那些滿嘴芬芳的隊友,而是那些「紙上談兵式」的玩家。他們總是能用大把理論來分析這局遊戲的局勢和打法,用各種乍一聽上去沒毛病實際上啥也不是的邏輯來解釋自己剛才迷惑的操作。
在他們的自我認知裡,他們覺得自己把一切都摸透了,甚至主動來告訴你你應該怎麼做。
而當現實並不符合他們的理論和設想的時候(比如我方團滅),你以為他們終於可以認清現實了,他們卻能雲淡風輕毫不動搖的給你來一句:「這波不虧。」
我思來想去,還是說不好「油膩」具體指代的是啥,感覺自己身邊能擔得起「油膩」這一稱號的人也屬實不多。
不過要是說起男明星,那我可就有得聊了。
我有段時間喜歡XX,覺得他又正又帥。唯獨欣賞不了參加綜藝時的他,每次都會被尬到。現在想想,我尷尬的點就是他偶爾流露的「油膩」:顯擺自己的美貌,用力過猛而不自知。
引申到生活中,讓我覺得「有被油到」的時刻有:
在一條朋友圈的每張圖中都保持同樣的微笑表情,並對全圖進行磨皮,配文為「我又參加了XX活動」、「與XX合影真是太榮幸了」;
對方對一個ta並不了解的人大作評論、指手畫腳時;
太有在意「身份」,曾經某個學生會的前輩因為我把ta誤以為是同級而大發雷霆,並從「過來人」的角度跟我說「以後別犯這種低級錯誤」。
上周在小燒烤店吃飯,看到一個男的用打響指的方式叫服務員。
那一刻真的覺得,太油了。
一個人的哪些行為,會讓你覺得油膩?
寫在評論區,照例抽送一隻簡單心理周邊帆布袋。(堅持打卡周記,將提升禮物的掉落概率)
上期中獎的幸運鵝是@xxxxxxiao
往期「情緒周記」
糟糕一年裡的5本好書
愛自己的18種招式
「想談戀愛,又怕得要死」
下班路上撞見一隻可愛鬼
雙11是啥?沒有那種世俗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