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魚被釣起,小魚們合力救母,釣魚者被感動決定將魚媽媽放生

2020-12-04 劇咖

母魚被釣起,小魚們合力救母,釣魚者被感動決定將魚媽媽放生

從古至今喜歡釣魚的人數不勝數,釣魚的過程中可以讓人平和心態,而當一條大魚上鉤時,還可以享受到來之不易的喜悅。在國外就有一男子,他在湖中釣魚時,竟然釣到了一條很大的蛇頭魚,其實蛇頭魚是一種非常兇猛的魚類,不過肉質鮮美,也有很多迷信的人,覺得蛇頭魚可以包治百病。

當男子看到有魚上鉤時,迫不及待地將鉤收起。就在這時男子看見蛇頭魚的周圍,全都是紅色的魚苗,它們時而吸附在蛇頭魚的身上,時而遊蕩在蛇頭魚的身邊,看到這麼一群孩子。

還需要母親的照顧,男子被深深的感動,於是決定放了這條蛇頭魚。也有人將蛇頭魚叫做孝子魚,相傳蛇頭魚在產完卵後會失明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它們沒有辦法找到食物,而小魚們似乎能夠感受到自己母親的無助。

於是紛紛鑽進母親的嘴裡,為母親充飢。當蛇頭魚恢復視力之後,就會圍著它們生存的湖泊不停地遊走,很多人說這是它在祭奠自己的孩子。不過這也只是傳說而已,其實蛇頭魚非常兇猛。

在它飢餓難忍時,就連自己的同類也會吃,有時候又會對自己的孩子痛下殺手。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呢?歡迎評論留言。

相關焦點

  • 蛇頭魚被釣起,魚寶寶拼命救母,釣魚者感動不已,將其放生
    一位日本垂釣愛好者在釣魚的時候釣到了一條蛇頭魚媽媽,當他剛把這條魚拉出水面時,眼前的一幕讓人驚呆了,只見上千條的小蛇頭魚圍繞在大魚的身邊,它們拼命吸附並拖拽媽媽的身體,蛇頭魚媽媽也拼命的配合著想要掙脫。這一畫面讓釣魚者感動不已,最後他決定把魚兒放生。
  • 民間把黑魚稱之為「孝魚」,野釣碰上該不該放生?
    可能小黑魚仔知道媽媽是為了自己才看不見的,於是紛紛跑到媽媽嘴裡甘願成為食物。當黑魚媽媽復明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孩子所剩無幾,會在住的地方遊上幾圈,看起來就像在祭奠一般。人們被黑魚的這些行為所感動,故稱之為孝魚雖然故事挺美好,但傳說總歸是傳說,我查了不少的資料,沒有什麼證據能夠證明黑魚在產卵期會失明反倒在看百科的時候,上面寫道黑魚生性殘暴,同類間會互相殘殺,飢餓時誤食幼崽也是有可能的另一個故事:小黑魚仔合力救母
  • 組圖:美國少年為黃貂魚接生後將母子放生【3】
    人民網芝加哥7月22日電 黃貂魚是種可「胎生」的魚類,它們每次最多同時孕育13條小生命。有意思的是,母黃貂魚在交配後,可將異性精液在體內儲藏數年之久,並在需要的時候才「自我受孕」。 18歲的美國佛羅裡達少年Calvin Conger最近捕獲一條黃貂魚,並計劃將它切碎, 變成釣鯊魚誘餌。
  • 藕塘釣起四腳怪魚,小魚和蝦一口吞,竟是大名鼎鼎的肺魚
    我國土地遼闊,河流眾多,有很多神秘水域,在這些水域裡生長著各種各樣的魚。雖然到了冬天,但是當地也有很多釣魚人在活動,可想釣魚的魅力何其之大。在當地的農村,冬天氣溫低,但是不影響釣魚,河溝或者池塘裡的鯽魚很好釣。
  • 江蘇男子大河垂釣,釣起「金色四腳魚」,網友:小恐龍
    不過江河水域深邃,在江河邊垂釣,仍然會常常有令人瞠目的「魚獲」——比如下面這位江蘇釣魚人……江蘇釣魚人,河邊釣鯽魚,卻釣起一條「金色娃娃魚」這位釣魚人劉師傅回憶說,他當時是用蚯蚓做魚餌,在這條水草茂盛的大河裡釣魚,主要目標是鯽魚、黃丫頭這些常見的野生魚。
  • 釣魚釣到中華鱘?湖南網友湘江釣獲怪魚,網友:放心吃
    然而,「意外」未必就是驚喜,有時候還可能是一場麻煩……比如下面這位湖南網友,在湘江支流垂釣時,意外釣起一條稀奇古怪的「尖頭魚」,他們從未見非常驚奇,但卻可能給他帶來不小麻煩……尖頭無鱗、背上有骨鰭,關心生態的朋友,一看就知道,這條魚「來頭不小」——很可能是長江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
  • 「短篇小說」橋上的釣魚者
    圍觀釣魚的人大抵或背著手,或靠著橋,站在釣魚者的身旁。圍觀者從來不會問 「你是誰」、「你從哪裡來」這樣的哲學問題。他們沉默地和釣魚者一起看著釣線,擁有的是一份心靈上的默契,是「觀棋不語真君子」精神的延伸。橋上的釣魚者們,正如他們不客氣地出現在小橋上,他們不打招呼就走了。離開的原因有可能是橋下的小魚沒能給予他們過多的青睞,他們的釣桶裡永遠是一泓清水,他們受了氣到別處去找蠢一點的小魚。
  • 自貢小區魚塘釣起怪魚 竟是史前食肉鱷雀鱔
    原標題:小區魚塘釣起怪魚 竟是史前食肉鱷雀鱔  事發自貢 該魚有著鋒利牙齒,水中活物幾乎通吃,若受驚還會攻擊人類  成都商報記者 袁偉  攝影報導  核心提示  怪魚兇猛  怪魚在水裡拼命掙扎,不僅拉裂了魚竿,還咬破了魚網
  • 這幾種魚釣到可千萬別放生!否則以後很難釣到魚,可就地掩埋
    可以說最近幾年釣到的稀奇古怪的魚越來越多,各種長相奇特還沒法下口的魚也是屢見不鮮。當然這個鍋我們釣魚人肯定不能背!而是某些「善心」信仰的人作祟:管它三七二十八,先放生了再說!
  • 昆明市民在滇池裡釣起鱘魚 專家:可能是放生的
    原標題:昆明市民在滇池裡釣起鱘魚 專家:可能是放生的  11日,自媒體《環球漁獵》爆料稱:昆明市民在滇池裡釣到怪魚,它通體烏黑,好像是鱘魚。但釣友分析,這應該不是中華鱘之類的野生魚,很可能是誰養殖的觀賞魚,或者是酒店的食用鱘魚,意外跑到滇池了。
  • 為什麼現在很多釣魚人釣到大魚拍完照就放生,是裝、還是炫耀?
    最近釣魚圈有一件事比較火,就是天元鄧剛大師連續三天釣得巨型青魚,有兩條超過100斤,當然,最終全部放生!換作是我的話,我也放生,太大了,不敢吃!真的,真不敢吃!若是10來斤的大魚,我肯定不會放生,這就是我的態度。
  • 路亞釣最常見的32個釣組全面介紹
    當魚咬口短時,可使用此裝備夜釣,用水蛭和餌魚,應該能夠釣到更多的魚。內德釣組(英文nedrig)內德釣組是釣獲大量鱸魚最佳釣組之一。這是一種精細的釣組,使用長柄鉤和2.5到3英寸的維基釣組形蠕蟲。大多數釣魚者只是將它們的5英寸蠕蟲折成兩半,以便與內德釣組一起使用,但有些製造商也生產了些較小尺寸的蠕蟲。這是一個動態的釣組,你可以用它釣獲很多鱸魚。
  • 釣友意外釣起「怪魚」,發現是國家保護動物胭脂魚後隨即放生
    楚天都市報10月23日訊(記者晏雯 通訊員 崔軍鴻)近日,手機微信群中一條釣魚的短視頻引起網民大量關注並轉發,在該視頻中一男子在江邊垂釣過程中釣起一尾顏色非常豔麗漂亮的魚兒。長航公安武漢分局嘉魚派出所民警在看到網友轉發的該視頻後,立即與嘉魚縣漁政工作人員取得聯繫,經漁政工作人員確認,該視頻中男子釣起的魚兒為國家二級保護魚類……胭脂魚。從視頻背景判斷,釣魚地點就在長江嘉魚段神洲堤邊。民警立即聯繫微信群中該視頻的發布者。經詢問得知,視頻是從其它群中轉發過來的,發布者不認識該視頻中釣魚男子,也不清楚視頻拍攝時間及最初視頻發布者。
  • 釣了這麼多年魚,還是頭一次釣到大鱷龜
    到達釣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架起釣竿,打下重窩,坐起幻想著各種魚獲。但自始至終沒想過會釣上烏龜。開始無魚咬鉤,半小時後,魚浮出現不規則抖動,像是小魚鬧鉤,就耐著性子等,怪了,不送漂也不拉漂。準備換食,卻拉不動,幾經周折後竿能拉動了,不像魚,以為是掛著塑膠袋,誰知拉到邊上是一隻五六斤重的烏龜。
  • 夏初兩不釣,一不釣大肚子魚,二不釣紅尾巴魚,這是什麼意思呢
    大肚子魚,就是指釣上未擺籽的雌魚要及時放生每年的春末夏初,往往氣溫、日照都很合適,所以久而久之,淡水魚都養成了春末夏初才擺籽的習慣,而在這個季節出釣,不管是大魚還是小魚,往往都是大肚子;這是因為雌魚的肚子裡,全是魚籽,而有經驗的釣友,一般都會選擇將雌魚放生
  • 清澈野河,悠閒爽釣溪水魚,用青苔釣獲20多條野生稀有「紅尾魚」
    清澈野河,悠閒爽釣溪水魚,用青苔釣獲20多條野生稀有「紅尾魚」,學習溪流釣紅尾魚是在很多年前的事情,很久沒有釣溪水魚了,近期因為酷愛深山溪釣,確切的說是那時有欲望去釣這種魚,聽釣友說有一條野河裡有這樣的魚類,這種魚類不是生活在溪水裡嗎?
  • 小夥釣到百斤黃尾魚!村民發現讓其放生,釣魚人:咋不管電魚的?
    「小夥釣到百斤黃尾魚!村民發現讓其放生,釣魚人:咋不管電魚的?」對於釣友們來說,冬天這個季節也是最折磨人的時候,畢竟想在這個季節釣魚爆護也都是非常困難的。前段時間,有位釣友在野外釣魚時,意外的碰到了魚群,所以這也讓他收穫滿滿,後來他經過稱量以後才得知他釣了差不多百十斤的魚獲啊!據了解他釣的是野生的黃尾魚,這也讓釣友們都羨慕不已。但是,當他收拾好東西準備離開的時候,被當地村民發現並且還讓他將漁獲發生,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市民釣起野生娃娃魚放生 專家提醒此魚兇猛
    昨天上午,施先生在東西湖將軍路黃塘湖邊釣起了一條怪魚。他仔細查看發現,這是一條重約3斤的娃娃魚。據工作人員判斷,這是一條野生娃娃魚,重約3斤,在黃塘湖中發現野生娃娃魚比較罕見。隨後,民警和林業部門工作人員一道,將這條娃娃魚帶至長江邊放生。據了解,野生娃娃魚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珍貴的兩棲動物,其叫聲像嬰兒哭聲,因此而得名。
  • 男子河裡釣起「雙頭魚」,模樣古怪,網友:這魚誰敢吃?
    如今,野生魚成為越來越稀罕的食材,即使去菜市場裡,花錢也難買到幾條。 不過,野生魚雖然受到吃客們的追捧,但跟養殖的家魚相比,河裡釣起來的野生魚,常有些稀奇古怪的「奇魚」,估計也沒人敢吃——比如下面這位浙江釣魚人...
  • 漁民釣到三條腿的怪魚,看起來像松鼠和章魚的結合體
    近日美國一位漁民就從大西洋中釣起了一條神秘的怪魚,這隻神秘的海洋生物長了個球根狀的腦袋,而且還有三條腿,不禁讓人萌生好奇心。 綜合英國《每日郵報》和《太陽報》1月30日報導,近日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區科尼島一位漁民將自己從海中釣起來的一條怪魚展示在社交媒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