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兒科蠟筆小新 醫學界兒科頻道 收錄於話題#兒科蠟筆小新專欄19#小兒科大病例15
怎麼回事,喝水就能降體溫?
編者按
「小兒科 大病例」是醫學界兒科頻道推出的全新病例學習模式,以嚴密的醫學邏輯思維,對病例進行層層剖析、刨根究底,帶你逐漸接近疾病背後的「真兇」。每一層分析到了轉折點,通過提出一個問題讓讀者解答,然後再進入下一層次的推理和思辨。通過這種「問題導向模式」的病例學習,讓讀者零距離接近臨床實例,讓讀者養成「學院派」臨床思維,相信將對臨床大有裨益。
溫馨提示:全文3774字,閱讀需要5~10分鐘。
福寶(化名)是個5個月大的男嬰,身高59cm(-3SD=60cm),體重4.4kg(-3SD=5.6kg),出生後不久(25天大)就出現發熱,到現在已經發熱4個多月了,四處求醫問藥,卻依然發熱。以低熱為主,多在38℃以下,物理降溫後可自行降至正常,沒有咳嗽和流涕等呼吸道感染症狀,也沒有嘔吐和腹瀉等消化道感染症狀。
福媽(福寶的媽媽)有時候會在餵奶後給福寶餵一點水,無意中發現福寶每次喝水都比喝奶快,咕嚕咕嚕很快就喝完,而且喝水後通常體溫就會下降到正常。
1.那麼,從上述資料,你認為福寶低熱的原因是( )
A.小於3個月的嬰兒,發熱的原因通常為感染性,特別是細菌性;
B.如果沒有明顯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症狀,要考慮泌尿道感染;
C.小嬰兒感染性發熱,通常來說以高熱多見,較少表現為低熱;
D.長期不明原因發熱,感染性病因最為常見,其次為免疫性和腫瘤性,且發熱時間越長,後兩者的可能性越大;
E.起病早,缺乏伴隨症狀,免疫性發熱可能性不大,應重點排除腫瘤性發熱。
福媽說,小福寶是自己第一個孩子,雖然足月,但是出生卻「小小隻」的,身高和體重明顯偏低,出生體重只有1.75kg(正常足月兒出生體重2.5~4kg),身長44cm(正常足月兒50cm左右),在娘胎裡就落後於正常胎兒。
這種情況醫學上叫「宮內發育遲緩」,出生後身高體重不足稱之為「足月小樣兒」。
胎兒宮內發育遲緩,是指胎兒的體重低於同齡胎兒平均體重的兩個標準差,或低於其胎齡應有體重的第10個百分位數。
胎兒宮內發育遲緩的原因包括母體因素和胎兒因素,母體因素如營養不良、吸菸、酗酒、吸毒和妊高症等妊娠合併症。
2.宮內發育遲緩的胎兒因素包括( )
A.染色體異常,胎兒體重40%來自遺傳因素;
B.胎兒宮內感染,如TORCH感染等;
C.雙胎,對胎兒體重也有一定影響;
D.其他遺傳性疾病。
3.根據上述信息,福寶所患疾病,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出生後不久就出現發熱,應考慮先天性或遺傳性病因;
B.如果是出生後即發熱,也要考慮感染性病因,福寶出生25天才開始發熱,可能性小;
C.宮內感染導致神經系統後遺症,嚴重腦積水,影響下丘腦功能,也可能出現發熱,因此宮內感染不能完全排除;
D.如果排除宮內感染,則要重點考慮遺傳性疾病,但是遺傳性疾病很少以發熱起病。
福媽帶著小福寶到當地人民醫院治療,醫生認為小於3個月的小嬰兒出現發熱,通常是嚴重感染的危險信號,即便是低熱,也要住院治療。
入院後查外周血白細胞、C反應蛋白和降鈣素原都未見異常,尿液常規白細胞也不高,宮內感染的指標TORCH也是正常的,似乎不太像宮內感染或出生後感染。宮內感染通常可以導致嚴重腦損傷,但福寶的頭顱MRI也只是提示側顳極蛛網膜下腔略增寬,餘無異常。住院期間給予頭孢他啶抗感染,奧司他韋抗病毒,仍有低熱。
住院期間,做了諸多檢查,大多數沒有明顯異常,唯一異常的是血氣電解質分析,鈉153~160mmol/L,鉀3.94~4.7mmol/L。醫生考慮是福寶生病了,胃口欠佳,長期發熱,導致脫水,所以血鈉升高。
4.福寶血鈉增高的原因,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要注意詢問病史,如果有「嬰兒捂熱症候群」,造成脫水,可能會出現發熱和高鈉血症;
B.如果照護時沒有「捂熱」行為,可能為長期低熱,導致的脫水,進而出現高鈉血症和低熱;
C.要注意詢問飲食情況,是否有給福寶喝鹽水或其他含鹽高的物質;
D.查體注意患兒是否有皮膚彈性差、眼窩凹陷、皮膚黏膜乾燥等脫水症狀。
因果關係是臨床中經常要分析的關係,經常決定著診治方向。
那麼,小福寶是發熱導致餵養不足,再導致高鈉血症?還是因為高鈉血症,導致高滲性脫水,再導致的低熱呢?
如果小福寶是因為長期低熱,導致的胃口差,治療效果不好,進一步導致高鈉血症,那麼這種情況下通常合併吃奶量明顯下降、營養不良、低鉀血症,較少導致高鈉血症。顯然,福寶為後者可能性大,即先有高鈉血症,再有發熱。
那麼,高鈉血症為什麼會導致發熱呢?
原來,皮膚散熱、流汗,是人體重要的散熱形式。當人體出現脫水時,血鈉增高,高滲性脫水,導致皮膚無法通過出汗等方式散熱,就會出現低熱。
當地醫生建議帶孩子到上一級醫院就診。於是,小福寶先後又到了兩個當地更好的醫院就診,仍有反覆低熱,期間複查血鈉高於正常值。
5.高鈉血症的治療,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嬰兒腎臟濃縮功能差,一般無需額外加鹽,也不要喝純水;
B.兒童高鈉血症的對症治療,主要是給予低張液或大量飲水水化治療;
C.嬰兒腎臟濃縮功能差,應謹慎給予低張液或飲用純水;
D.高鈉血症應該積極尋找病因,對因治療。
此外,微信推文曾熱烈討論小於1歲的嬰兒除了正常喝奶或母乳餵養之外,是否可以喝水或吃含鹽食物。這些討論都是基於正常、沒有生病的嬰兒而言的,對於患病的孩子,則應該根據疾病狀態權衡。比如,嬰兒出現腹瀉、輕度脫水,給予口服補液鹽是符合疾病治療的需要的。
此前,我院某主任還接到家長投訴,家長說「孩子腹瀉,醫生不查大便就開藥,又是糖又是鹽……不是說一歲以下孩子絕對不能吃糖吃鹽啊?!」
殊不知,「低滲口服補液鹽是預防和糾正兒童腹瀉脫水的最關鍵環節!」
主任還講了一個案例,曾有個寶寶因反覆肢體抖動一周就診,外院做了血常規、生化和頭顱CT未見異常。
追問病史,2周前腹瀉,醫生給開了口服補液鹽,家長聽說「一歲以內嬰兒絕對不能吃油鹽」,於是就把醫生開的口服補液鹽扔了,喝了兩周的白粥,抽血檢查提示低鉀、低鈉……
給予補充鈉鉀後,患兒就沒再肢體抖動了。
回到病例,患兒有明顯的高鈉血症,而且福媽發現福寶喝奶不太快,喝水則很快,喜歡飲水甚於吃奶,晚上睡醒喝奶後也會哼哼唧唧,給點水後很快安靜下來。實際上,不明原因高鈉血症的治療方法中,補充低張液或飲水是很重要的治療手段。
福媽帶著福寶來到廣州某兒童專科醫院就診,查血鈉 159.0mmol/L,其餘檢查大致正常。醫生讓福寶多喝水之後,血鈉逐漸下降至正常,體溫也逐漸下降至正常。奶量約為100~120ml/餐,三小時飲奶一次,飲水量約為400ml/d,尿多。
6.尿崩症的多尿標準,正確的是( )
A.尿量大於300~400ml/(kg.d),為尿崩症
B.尿量大於3000ml/(㎡.d),為尿崩症
C.尿量大於400ml/(㎡.h),為尿崩症
D.尿量大於4ml/(kg.h)為多尿
7.下列關於尿崩症的臨床表現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嬰幼兒發病者,由於供水不足及慢性脫水,常有發熱、煩躁不安及嘔吐,給水後緩解;
B.嬰幼兒常合併有生長障礙,身長及骨齡發育遲緩;
C.較大兒童如能充分飲水,一般無其他症狀;
D.限制飲水,可能導致煩躁、睡眠不安、發熱、體重下降、皮膚黏膜乾燥和無汗等高滲性脫水錶現。
根據上述臨床表現,醫生初步考慮尿崩症,依據有:
(1)尿量大於3000ml/㎡;
(2)有煩躁、睡眠不安、低熱、眼窩凹陷、皮膚及黏膜乾燥及少汗等症狀,且「水化」(給充足水分)之後上述症狀可以緩解;
(3)飲水不足時,血鈉明顯升高,「水化」後血鈉可以下降至正常水平。
(4)足月小樣兒,喜歡飲水勝於喝奶,伴有生長發育遲緩,身長體重落後。
圖一:腎臟的逆流倍增機制,數字顯示腎小管液及組織間隙液的滲透性(毫滲量/升)。正常情況下,腎臟如左圖所示,在ADH的作用下,腎臟排高滲尿;在尿崩症時,由於ADH不足或受體缺陷,導致尿液無法正常濃縮,排洩低滲尿,導致尿崩症發生。
尿崩症,是一種臨床症候群,以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和釋放不足,或腎臟對ADH反應缺陷,引起多飲、多尿、煩渴及飲水不足時高鈉血症等表現。
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釋放不足所致的尿崩症,稱為中樞性尿崩症;
腎臟對ADH反應缺陷,稱為腎性尿崩症。
圖二:尿崩症的診斷程序
中樞性尿崩症,多為繼發性病因,如腫瘤壓迫、顱腦外傷、肉芽腫、炎症或藥物等,腫瘤引起的尿崩症多為松果體瘤和顱咽管瘤(約佔70%)。
腎性尿崩症,多為遺傳性疾病,常見為伴X隱性遺傳的,是遠端腎小管對ADH的敏感性低下或缺如所致。
醫生給予查腎性尿崩症AVPR2基因,檢測了AVPR2基因4個外顯子編碼區及外顯子-內含子交界處,結果發現c.392T>C半合突變,為已知致病突變。至此,患兒診斷明確。
圖三:患兒腎性尿崩AVPR2基因檢測結果,顯示半合突變(伴X隱性遺傳),來自母親,為已知致病突變。
圖四:AVPR2基因突變對水通道重吸收水的影響
腎性尿崩症的治療,以避免高滲性脫水及減少尿量為主要目標。醫生給予氫氯噻嗪及吲哚美辛治療,患兒飲水量及尿量下降,臨床症狀好轉,血鈉也逐漸恢復正常,體溫也逐漸穩定,不再發熱。
腎性尿崩症,過了嬰兒期,如果其發熱及持續高鈉血症的症狀消失,就不再危及生命,預後尚好。如果高鈉血症嚴重,可損害中樞神經系統,造成後遺症。長期堅持服藥及隨訪,多數患兒可以預後較好。
參考文獻:
1.曾畿生,王德芬主編的《現代兒科內分泌學——基礎與臨床》
2.Nat Rev Nephrol.2015 Oct ;11(10):576-88
3.Biochim Biophys Acta.2014 May ;1840(5):1533-49
本文首發:醫學界兒科頻道
本文作者: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 兒科蠟筆小新
原標題:《5月大男嬰發熱4個月,病因竟與喝水有關?》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