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機器人裝上「大腦」和「小腦」!可顯著提升多任務處理能力

2020-12-06 學術頭條

當前,大多數可移動機器人的功能都還處於很初級的階段,對它們而言,要想足夠智能地完成某些工作依然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如何為機器人設計一種類似「人腦」的大腦結構,來提升其智能化程度,一直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

實際上,「類人機器人」的想法早在 40 年前就已經提出——模仿人腦的運轉分工,即使用互補的兩個腦結構,大腦(或前腦 cerebrum)負責視覺、聽覺和思維等更高層次的認知功能,而小腦(cerebellum)則負責整合感官數據並控制運動、平衡和身體姿勢。但是,在這一想法最初提出時,對應的機器人技術還尚未實現。

近日,一篇發表於《科學機器人》(Science Robotics)的論文就詳細描述了一種混合系統,該系統將控制運動的模擬電路和控制感知和決策的數字電路結合起來,不僅顯著降低了系統能耗,還提升了機器精度和計算效率

(來源:Science Robotics)

研究人員表示,通過模擬大腦和小腦之間的協作,機器人可以在延遲、功耗更低的情況下,同時執行多個任務。

混合系統的關鍵——憶阻器

我們知道,機器人要想在動態環境中控制機體,需要具備極強的處理能力,這既需要有一個超大的晶片空間,又需要有足夠多的電量來維持續航。同時,機器人在實時控制中,需要快速獲取和處理感官信息,從而可以對不斷變化的環境條件做出快速反應。

傳統上,機器人的控制能力主要是依靠純數字方法來實現,但這類數位化系統會導致高延遲和高功耗。

(來源:Pixabay)

而在此次工作中,為使機器人可以適應環境變化,研究人員通過利用憶阻器(即記憶器件和電阻器件的結合體)的可重構性(可編程導電性)來實現機器人運動控制。他們使用憶阻器構建了一個模擬電路,該電路下的一種算法負責集成來自機器人的加速度計和陀螺儀的數據。

憶阻器是一個雙端裝置,其電阻取決於先前的輸入。這種電阻存儲器效應是非易失性的,這就意味著即使當電流被移除時,它的電導狀態也會保留,從而產生電阻隨機存取存儲器(RRAM)。

結果顯示,這種方法顯著減少了計算時間,從而使機器人控制具有更高的精度和速度成為可能。

此外,可編程電阻性還有額外的好處,即允許計算和內存處於相同的物理位置(這種方法也與人腦處理信息的方法類似),控制系統的計算效率因此得以提高。而且,它幾乎不會因為器件的變化而受影響,同時還具有較高的耐損性和較長的壽命。

研究人員在實驗中只使用兩個憶阻器。第一個憶阻器用於模擬濾波器來去除會導致機器人不穩定的傳感器信號噪聲,然後運動控制器接收濾波後的傳感器信號,並使用第二個憶阻器來控制機器人。為了優化第二個憶阻器的導電性,同時使系統能夠對未知和不可預測的情況作出即時反應,研究人員在隨機搜索算法的基礎上,通過一個適應性的學習過程,實現了一種無模型的方法來優化系統參數。

由於濾波器和控制函數的計算是在模擬域中進行的,因此不需要額外的模數轉換器或數模轉換器,這就大大降低了系統功耗、減少了處理時間和整體電路面積與成本,同時由於量化噪聲的降低,精度也得以提高。此外,這些功能背後的計算並不發生在系統的數字域,因此減少了其計算負荷。

混合系統的局限性與展望

研究人員在移動倒立擺機器人上實現了他們的混合信號控制器。這個裝置看起來大致像一根平衡放於兩個輪子上的杆,從懸浮板到倉儲物流,這種簡單機器人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場景,波士頓動力公司(Boston Dynamics)最近推出的手臂機器人也基於這種模型進行操作。

圖|基於憶阻器控制的混合系統,倒立擺機器人具有模數混合計算和用於快速、節能和改進的機器人運動控制的自適應學習能力,這些功能僅由兩個記憶電阻器實現。(來源:該研究論文)

與標準的全數字系統相比,這種模擬信號系統的處理速度要快一個數量級,並且能效更高。這不僅使其可以降低原來的電力需求,而且還可以將處理環路耗時從 3000 微秒減少到 6 微秒。這顯著提高了機器人的穩定性,原本如果只使用數字平臺,機器人完成單個任務需要耗費 3 秒多時間,現在則只需 1 秒就能完成並穩定下來。

除了憶阻器外,該混合系統的其餘部件均可通過商用電子元件實現。這將使類似的機器人運動控制器可以與更小、更輕的機器人結合在一起使用,使得它們以更高的能效和更快的速度響應不斷變化的環境。

不過,研究人員也表示,這僅僅是當前在概念上的證明。他們建造的機器人體積小而且只具有基本形態,在模擬電路上運行的算法也相對簡單。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這一概念證明是非常具有前景的,目前已有大量研發投入到神經形態和基於憶阻器的模擬計算硬體之中。

正如研究人員所說:「通過模擬人腦的大腦和小腦的協作,機器人明顯可以同時執行多個任務,而且等待時間更短,功耗更低。」 畢竟到目前為止,「人腦」是科學家們發現的最佳計算模型。

參考資料:

https://robotics.sciencemag.org/content/5/47/eabe6818

https://singularityhub.com/2020/10/26/how-giving-robots-a-hybrid-human-like-

brain-can-make-them-smarter/

相關焦點

  • 給機器人裝上「大腦」和「小腦」,會發生什麼?
    如何為機器人設計一種類似「人腦」的大腦結構,來提升其智能化程度,一直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實際上,「類人機器人」的想法早在 40 年前就已經提出——模仿人腦的運轉分工,即使用互補的兩個腦結構,大腦(或前腦 cerebrum)負責視覺、聽覺和思維等更高層次的認知功能,而小腦(cerebellum)則負責整合感官數據並控制運動、平衡和身體姿勢。
  • 腦科學日報:給機器人裝上「大腦」「小腦」!計算神經科學新工具
    在三維培養的AD模型、病毒感染的APP/PS1小鼠和AD患者的大腦中,這些在GiDs中由H2O2誘導的AD的病理特徵得到了一致的重現。 2,給機器人裝上「大腦」和「小腦」!科學家提出新型混合系統,可顯著提升多任務處理能力 來源:學術頭條 「類人機器人」的想法早在 40 年前就已經提出——模仿人腦的運轉分工,即使用互補的兩個腦結構,大腦負責視覺、聽覺和思維等更高層次的認知功能,而小腦則負責整合感官數據並控制運動、平衡和身體姿勢。
  • 大腦、小腦有區別,不要盲目給孩子「開發右腦」
    李鴻政 Dr家庭醫學中樞神經系統包括了腦和脊髓,而腦則分為大腦、間腦、腦幹和小腦等部分。大腦和小腦都是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的一員,不同神經結構受損,所影響的人體功能和症狀都不一樣。 大腦和小腦的區別很大,除了題目上說的一大一小之外還有很多不同之處,我們來一一分析。
  • 給機器人裝上「大腦」和「小腦」!科學家提出新型混合系統,可顯著...
  • 尼安德特人滅絕竟然是因為大腦太扁導致小腦容量不足
    大約4萬年前,尼安德特人已經滅絕,但他們死亡的原因一直是古人類學上的未解之謎,也尋找到了許多關於他們死亡的線索,但都沒有確切的答案。食人族、迅速變化的氣候、自然災害和疾病都有可能成為尼安德特人滅絕的原因。
  • PNAS首張人小腦圖譜揭示:小腦真的不「小」,而且還很強大
    眾所周知,我們每個人都有大腦和小腦,但我們好像總在談論大腦,而遺忘了後腦勺的小腦。其實,小腦真的不簡單,它甚至在拉丁語中被稱為「小大腦」。「小大腦」位於靠近腦幹的位置,在後腦皮層的下面。然而,近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一項新研究,來自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SDSU)的研究團隊,對小腦的「小」這一術語提出了質疑。該研究團隊用證據表明:小腦真的不「小」。其實,小腦一直在扮演著多功能的角色,它對我們的五種感官以及疼痛、運動、思維和情感都做出了貢獻。
  • 昆蟲機器人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
    如果根據昆蟲微小的腦結構,發明一種在複雜條件下,依舊運動自如的機器人,該有多好呢。想像一下,這個機器人不僅能夠完成定向動作,還可以像昆蟲一樣,具備超強的導航和生存能力,這將會是多麼完美的一件事。最近,大量來自昆蟲神經學的數據,為構建完整的昆蟲大腦模型提供了可能性,這誘人的成果如果運用到機器人技術上,將會迎來機器人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大腦大約有860億個神經元,相比之下,昆蟲的大腦絕對是控制複雜行為的微小腦結構。
  • 小腦萎縮的症狀 小腦萎縮患者吃什麼好
    小腦是我們身體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小腦萎縮的症狀有哪些呢?患上小腦萎縮的人還有辦法康復嗎?那麼小腦萎縮的治療方法有哪些呢?在日常的生活中,怎樣預防腦萎縮?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吧。小腦萎縮的症狀1.共濟失調共濟失調是小腦萎縮的首要臨床表現。患者不能獨自站立,會出現搖晃、站不穩的現象。
  • MIT研發出腦控機器人:可使用腦波為機器人糾錯
    麻省理工學院的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慧實驗室(CSAIL)的團隊和波士頓大學正在攻克這一難題,他們打造出了一種反饋系統,讓人類僅用大腦就可以迅速糾正機器人犯下的錯誤,這款 MIT 研發出的反饋系統能夠讓人類操作者僅通過大腦信號就能實時糾正機器人做出的選擇。
  • 肉眼不可見的微型機器人來了 未來可探索大腦
    新型致動器催生的迷你機器人  我們之前可能聽說過很多微型機器人,比如DNA摺紙機器人(一種用單鏈DNA組裝成的給藥機器人,依靠人體內的循環系統而移動)、多腿的軟體機器人(一種用軟性矽薄片製作,下面裝著上百條毛腿的機器人,可在外部電磁設備協助下,在人體內高效移動),甚至可癒合的活細胞機器人(一種使用皮膚細胞和心肌細胞組合而成的機器人,可通過心肌細胞的收縮產生不對稱作用力
  • 阿里動物園物流機器人「小蠻驢」亮相 將正式進軍機器人賽道
    大眾報業·齊魯壹點記者 季明智9月17日雲棲大會,阿里巴巴發布第一款物流機器人「小蠻驢」,同時發布機器人平臺,正式進軍機器人賽道。小蠻驢機器人集成了達摩院最前沿的人工智慧和自動駕駛技術,具有類人認知智能,大腦應急反應速度達到人類7倍。
  • 大腦是可重塑的!這樣閱讀能提升智力,讓你變得更聰明
    語言的出現,處理符號就成為了人類的重要能力,為了處理信息,人類進化出閱讀的行為。閱讀會用到大腦很多區域,而這些大腦區域並非天生就是用來閱讀的,但大腦是可重塑的。而通過科學的閱讀,就可以有效刺激這些大腦區域,重塑大腦,提升智力水平,增強大腦信息處理能力。01 大腦是可塑造的,重塑大腦可改變智力(一)大腦是智力的生理基礎智力是人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感知、注意、記憶、觀察、思維等許多能力。
  • 阿里巴巴發布第一臺雲電腦「無影」可線上無限擴容升級
    當天,阿里巴巴宣布阿里雲2.0「飛天雲平臺」將裝上數字原生作業系統,提供類似Windows窗口式的界面,讓不懂代碼的人也能用起來雲的能力。此外,阿里巴巴還發布了第一款物流機器人「小蠻驢」。他表示,阿里雲從1.0升級為2.0,就是給原來簡單狹義的飛天雲平臺,裝上一個數字原生作業系統,提供類似Windows窗口式的界面,讓不懂代碼的人也能用起來雲的能力。這將為人類和雲計算的交互提供一種全新的模式,讓雲更加易用,讓應用開發更加容易。企業和個人不需要看懂代碼,就能具備雲化、數據化、智能化、移動化、IoT的能力。
  • 混沌理論提高機器人思考能力
    新一期英國《自然·物理學》雜誌報告說,德國科學家日前研發出一種應用混沌理論的小型機器人,其簡單的「大腦」可以處理大量信息並發出指令,從而完成複雜任務。  負責這項研究的德國伯恩斯坦計算神經科學中心介紹說,現有的小型機器人一旦接收到太多信息,其能力有限的「大腦」處理起來就有困難,而自然界中的蟑螂等昆蟲雖然大腦神經系統簡單,卻能靈活地調整身體應對環境變化。  科學家此次設計的機器人有6條腿,由18個微型馬達驅動,另有18個光、熱和觸覺傳感器收集信息。
  • 人的大腦是什麼結構?
    在中年之後,您大腦的實際體積會隨時間而逐漸變小。體積較大的大腦並不代表有過人之處。研究尚未發現大腦實際體積與高智商有任何顯著關聯。研究總體上發現大腦的大小與智商高低的相關性只有10%。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這是因為它分為兩個幾乎對稱但不完全相同的半球,由胼胝體(一個神經束)連接。
  • "計算神經生物學"研究:給機器人一個"大腦"(圖)
    最近,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日本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新軟體,可讓人類大腦的所思所想以及做夢的過程和圖像顯示在電腦屏幕上。由此記錄和重播人們感知的主觀圖像,比如夢境的可能性又大大提升了。  看物體時,眼睛的視網膜能識別一種圖像,之後這種圖像被轉變為電子信號送入大腦的視覺皮層。這項研究探究了電子信號被俘獲和重建成圖像的方式。
  • 用計算機復刻大腦
    讓機器無限模仿人類,模擬大腦的機制和結構是人工智慧最重要的發展方向,因此在計算機發展方向上,借鑑人腦信息處理方式,來打破「馮·諾依曼架構」就是大勢所趨。在傳統構架中,計算模塊和存儲單元相互分離,CPU在執行命令時必須先從存儲單元中讀取數據,處理能力明顯受限。
  • 小腦的解剖與功能
    二、小腦的解剖小腦可分為蚓部(中間部)和半球部(兩側部)。蚓部的下面凹陷,前緣的凹陷稱小腦前切跡,與腦幹相適應;後緣的凹陷稱小腦後切跡,容納小腦鐮。蚓部從前向後分為蚓小結、蚓垂和蚓錐。蚓部的兩側為小腦半球,每側的小腦半球包括中間部(旁蚓部)和外側部。
  • 非症候群型唇顎裂患者語言相關腦區結構和功能研究進展
    語言功能區比感覺、視覺、運動功能的腦皮層分布範圍更廣,機制更複雜,臨床認為語言功能區之間都是有密切聯繫的,語言能力通過大腦皮質相關區域的配合、協調完成,真實的語言中樞遠大於經典語言中樞Broca區和Wernicke區。語言加工涉及到額葉、顳葉、頂葉、枕葉、小腦等重要腦功能區,並且存在個體差異。
  • 無限模仿人類大腦的計算機Darwin Mouse
    讓機器無限模仿人類,模擬大腦的機制和結構是人工智慧最重要的發展方向,因此在計算機發展方向上,借鑑人腦信息處理方式,來打破「馮·諾依曼架構」就是大勢所趨。在傳統構架中,計算模塊和存儲單元相互分離,CPU在執行命令時必須先從存儲單元中讀取數據,處理能力明顯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