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隨州城有不少橋,如通津橋、長橋、漢東橋、雲路橋、廣德橋、接洪橋、高家橋(俗名五眼橋)、遷仁橋、歲豐橋、接豐橋。目前倖存下來的惟有歲豐橋較完整保存在西護城河上(玉石街西)。據清同治《隨州志》記載:歲豐橋建於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州判官孫益始建歲豐橋。橋名寓歲歲豐收。由於常受溳水秋漲倒灌,合溪水溢,泛溢數裡,故橋毀。明弘治十年(1497年),知州李充嗣在原橋以南百步用歲豐橋名另建單拱石橋。李充嗣為圖橋基穩固,以鐵鏈聯繫兩端橋墩。水底鐵鏈因波光粼粼,仿佛像蠕動的蜈蚣,故有「歲豐橋下鐵蜈蚣」之說。
歲豐橋是一座長10來米、寬約3米的單拱石橋,石拱高約4米,位於隨州古街玉石街西護城河上,雖然歷經了160餘年的風雨,歲豐橋古風猶存如。歲豐橋兩次毀於洪水。清鹹豐二年(1852年)重建,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歲豐橋再次被洪水損壞,交通受影響,鹹豐二年(1852年)群眾捐款復建,後來復建的石橋一直留存至今。
1981年有人從河溝架梯上橋發現一石碑,嵌於橋北西壁。碑長寬各0.4米,陰鐫楷字為「大明洪(弘)治十年州主李充嗣建歲豐橋,於道光二十八年六月內被水衝崩。鹹豐二年菊月,首人餘朝貴重修」。 該橋現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名單。
【歲豐橋民間傳說】
從前,不曉得為麼事,隨州跟蠍子有緣,城的形狀像蠍子,城裡頭也到處都是蠍子。這裡蠍子跟別處不同,它是十隻腳,厲害得很。哎呀,隨州城簡直是蠍子的天下。
西門外歲豐橋下有一對蜈蚣精,它們的子孫一進城就沒得回來了,都被蠍子咬了。想跟蠍子硬打呢,又打不贏,它們就苦練,練呀練,直練到嘴一張,一團火象箭一樣射出來。五月初五的半夜三更,兩條蜈蚣順城牆飛了三圈,邊飛邊吐火,得是把城裡火洗了三遍。不光把蠍子燒得精光,連房屋財物,都跟到一起遭秧。城裡的老百姓怨氣衝天,驚動了南海觀世音。
觀世音睜眼一看,曉是麼事了,駕起雲頭以洛陽雞公山界,叫才下凡的石頭公雞去降服這兩個禍害。石頭公雞到隨州城上空,見兩條蜈蚣還在噴火,上去就啄住一條,不由分說,狠命地往肚子裡吞。哪曉得蜈蚣的道行大,在雞頸子裡老是不得下去,哽得雞子只打嗝兒,如今的雞子吃了再小的蜈蚣也要打嗝,就是那次留下的毛病。那一條蜈蚣看這一條被吞到雞子肚子裡,嚇慌了,趁公雞打嗝的功夫,一哧溜鑽進歲豐橋下的石洞裡。石頭公雞追到橋邊,抓也抓不到,啄也啄不到,急得團團轉。這時候,觀世音趕來,拋下一根五絲線,把蜈蚣兩對一栓,又取下頭上簪子一撐,蜈蚣也絲線成了一弓形,蜈蚣跑不脫了。
一年年過去了,蜈蚣隨著簪子一起變成了鐵,再也不為害百姓了,這就留下了「歲豐橋下鐵蜈蚣」歲豐橋,是花溪河上的一座石橋。修橋時為牢固起見,用鐵鏈拉住兩頭橋墩,當河水清這時,可見水底鐵鏈被水衝得不停擺動,頗似蜈蚣,後來不知道怎麼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