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震驚!首次發現動物卵子的細胞質竟可破鏡重圓

2020-11-27 生物谷

2019年11月2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教授、化學與系統生物學教授James Ferrell博士和博士後研究員Xianrui Cheng博士發現破裂的非洲爪蟾卵的細胞質會自發地自我組裝為細胞狀區室。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11月1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pontaneous emergence of cell-like organization in Xenopus egg extracts」。

在遭受破裂後,非洲爪蟾卵的細胞質會自發地自我組裝為細胞狀區室。細胞核用藍色表示,微管用綠色表示,內質網用紅色表示。圖片來自Xianrui Cheng。

Ferrell博士說,「我們都驚呆了。如果將遭受破壞的計算機的零件混合在一起,最終仍然小片的計算機零件,它們甚至無法做到兩個零件加兩個零件地組裝在一起。但是,瞧,細胞質會自我組裝。」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自組裝的細胞狀區室保留了進行分裂的能力,並且可以形成更小的區室。先前的研究表明,某些亞細胞結構(比如中心體和內質網)可以通過它們的純化組分在細胞外自組裝在一起,這表明這些結構具有一定的自組裝能力。但是,這項新研究在整個細胞的規模和複雜性上提供了自組裝的第一個例子。

區室自發形成

這一發現依賴於Cheng博士的觀察。在研究一種稱為程序性細胞死亡的分子過程時,他注意到在裝有來自非洲爪蟾卵的細胞質提取物的試管中,細胞核表現出異常的行為。Cheng博士說,大約30分鐘後,這些細胞核已組裝好並使得兩個細胞核之間的距離幾乎相等。當他在顯微鏡載玻片上對細胞質提取物進行成像觀察時,他發現細胞質提取物形成了類似於一層細胞的獨特區室。

Cheng博士說,「在提取非洲爪蟾卵的細胞質後,請注意,細胞質已被均質化,它的空間結構已被完全破壞,這時僅讓它在室溫下放置,它就會自我組裝並形成較小的細胞狀單元。這真是太神奇了。」不論是否添加非洲爪蟾精子的細胞核,這些細胞狀區室都會形成,這表明這種自組裝行為依賴於卵子中固有的物質。

為了了解這種現象背後的機制,Cheng博士和Ferrell博士測試了當添加針對細胞骨架蛋白、馬達蛋白(motor protein)和激活其他蛋白的激酶的化學抑制劑時,這種區室形成是否受到影響。這種方法揭示ATP(細胞的主要能量來源)和微管(提供結構支持的細胞骨架細絲)都是區室形成所必需的。作為一種馬達蛋白,動力蛋白(dynein)是正確的微管定位所必需的。

自組裝的區室可進行分裂

這些細胞狀區室不僅看起來像細胞;它們也能夠分裂。Cheng博士和Ferrell博士在鑑定區室形成時使用的非洲爪蟾卵提取物含有一種阻止細胞進入細胞周期的化學物。當移除這種化學物並添加非洲爪蟾精子的細胞核時,這種卵提取物形成的區室經分裂後產生更小的區室。

他們發現,這些區室能夠經歷25輪以上的分裂,這表明這種過程是非常強健的。Cheng博士說,這種分裂也是還原性的,這是因為細胞質的總量保持恆定,並且在每個分裂周期,它會被分裂成越來越小的區室。他說:「從卵子中提取物質,它的分裂方式讓人聯想到胚胎發育。就像在真正的卵子裡應該做的那樣。」

未來發展方向

所有這些發現表明非洲爪蟾卵細胞質具有產生細胞基本空間組織的內在能力,甚至具有它的某些功能。然而,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是這種現象在卵子的正常生理中起什麼作用。另一個問題是這種自我組裝的能力是卵子特有的還是其他類型的細胞共有的。

Cheng博士和Ferrell博士還希望進一步了解這種自組裝發生的必要條件。Ferrell博士說:「我現在最喜歡的問題是,我們可以建立一個簡單的模型來解釋這種組裝過程的內在機制嗎?或者我們必須做一些非常複雜的事情,比如解釋微管可以做的每一件事?」(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Xianrui Cheng et al. Spontaneous emergence of cell-like organization in Xenopus egg extracts. Science, 2019, doi:10.1126/science.aav7793.
2.Timothy J. Mitchison et al. Toward synthetic cells. Science, 2019, doi:10.1126/science.aaz5635.

3.Cytoplasm of ruptured frog eggs organizes into cell-like structures that retain the ability to divide
https://phys.org/news/2019-11-cytoplasm-ruptured-frog-eggs-cell-like.html

相關焦點

  • Science:史上首次!揭示為何父本線粒體在受精後不會遺傳給後代
    人們還發現在幾乎所有動物的繁殖期間,只有母本線粒體DNA傳遞給後代,而父本線粒體DNA在它發揮影響之前就在受精卵中被選擇性地摧毀了。這個過程背後的精確機制一直是不清楚的。談及線粒體遺傳時,為何母體基因是以犧牲父本基因的代價來發揮統治力呢?
  • 地中海首次發現可終生無氧生活的多細胞動物
    科學家在地中海發現了3種可終生無氧生活的多細胞動物。(圖片提供:R.之前在該盆地採集的水樣以及沉積物表明,這裡存在單細胞生物,然而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有一些多細胞動物顯然在鹽水下的沉積層中生存並繁殖。 義大利和丹麥科學家在地中海海底探尋未知生物時發現,在無氧和高鹽度的海底沉積物中,生活著3種屬於鎧甲動物門(Loricifera)的多細胞動物。它們只有1毫米長,在被發現時保持著活躍的新陳代謝。
  • Cell:科學家首次培養出人類精子和卵子細胞!
    這種細胞起源於胚胎發育過程,個體成年後這種細胞可產生精子細胞和卵細胞。過去人類細胞體外培養嘗試:成功率極低幹細胞學家Saitou教授使用動物皮膚細胞誘導成幹細胞,使用胚胎幹細胞也能完成同樣的任務。儘管他的細胞不能繼續發育,但是Saito發現如果將這些細胞移植到小鼠睪丸內,這種細胞能分化成熟並產生有功能的精子,如果將這種細胞移植到小鼠卵巢內,這種細胞能分化成熟並產生有功能的卵子,這種精子和卵子能在體受精。在人類細胞的同樣嘗試也取得部分成功,也能體外培養出生殖原細胞,但是成功率非常低,難以進行更多研究。
  • Science|小鼠卵子發生中的細胞決定因子:ZGLP1
    由此,這些發現驅動了一個卵子發生信號通路的基本信號通路框架,也提出了一個可能的系統性分析的思路。為了鑑定出參與到卵子命運決定過程中的轉錄因子,作者們利用體外的培養的mPGCLCs細胞系統通過RNA-seq技術,篩選到了響應BMP並上調的一些轉錄因子。
  • Science | 突破,可能開拓一個新的領域,首次發現m6Am甲基化轉移酶
    Tsutomu Suzuki與Osamu Nureki共同通訊在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Cap-specific terminal N6-methylation of RNA by an RNA polymerase II–associated methyltransferase」的研究論文,該論文使用反向遺傳學方法,首次鑑定了
  • Science:揭示哺乳動物卵母細胞中的非中心體紡錘體組裝機制
    儘管缺乏中心體,但哺乳動物卵子表達許多中心體蛋白。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德國研究人員著重系統性地探究了這些中心體蛋白如何定位到非中心體紡錘體,以便組裝哺乳動物卵子中的微管。圖片來自Science, 2019, doi:10.1126/science.aat9557。這些研究人員通過在活的和固定的小鼠卵子中聯合使用高解析度顯微鏡分析了70種中心體和紡錘體相關蛋白的定位。出乎意料的是,這些蛋白中的19種定位於一種紡錘體結構域(spindle domain),這種結構域滲透到紡錘體的大片區域並形成突出的球形突起。
  • 大自然的第一粒卵子是如何形成的?在什麼生物中呢?
    大型動物中除了封閉海島上特有的科莫多巨蜥還保留著孤雌生殖以外,沒有採用無性生殖的物種。▲在沒有雄性的時候雌性可以生下自己的複製體這會給人一種誤會——生命是在高度複雜化後才出現的有性生殖,所有的細菌、古菌、真菌與原生生物等單細胞生物都只會無性生殖。
  • 科學網—發現線粒體翻譯與細胞質翻譯協調機制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發現線粒體翻譯與細胞質翻譯協調機制 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執行者,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指導蛋白質合成的遺傳密碼儲存在DNA中,當細胞接收到外界指令後,遺傳密碼信息首先由DNA轉移至mRNA,這一過程叫作「轉錄」;核糖體又進一步將mRNA上的信息轉移至蛋白質,這一過程叫作「翻譯」。在哺乳動物細胞中共有兩套翻譯系統,其中一套位於細胞質中,另一套翻譯系統位於線粒體。然而,兩個翻譯系統之間的協調機制一直是個「待解之謎」。
  • 細胞核與細胞質的關係
    細胞核與細胞質的關係細胞正常的生長發育要依靠細胞核和細胞質的相互作用。
  • 雄性已多餘:兩個卵子也能繁殖後代
    近日,兩個卵子結合產生後代的研究一經發表,立即引起熱議,很多男性開始擔心自己的「生殖地位」會下降。事實上,男性的半邊天在一連串打擊下飽受壓力:Y染色體的消失、克隆動物的出現以及兩個卵子可產生後代。雄性動物會被「忽略」嗎?兩個卵子的結合,居然成功產出健康的幼鼠,整個過程無需雄性參與。
  • 新發現:人類卵子會對精子進行隱蔽選擇,給自己喜歡的精子開後門
    就像其他動物一樣,人類存在的一個非常重要目的是繁衍後代。從某種意義來說,人類對於繁衍後代的科學認識始於顯微鏡學家、微生物學先驅——列文虎克。在顯微鏡下,列文虎克首次觀測到了蝌蚪狀的東西,這就是男性人類的精細胞,長度約為50微米。
  • 新發現:人類卵子會偏愛某些人的精子,甚至還為其「開後門」
    就像其他動物一樣,人類存在的一個非常重要目的是繁衍後代。從某種意義來說,人類對於繁衍後代的科學認識始於顯微鏡學家、微生物學先驅——列文虎克。在顯微鏡下,列文虎克首次觀測到了蝌蚪狀的東西,這就是男性人類的精細胞,長度約為50微米。
  • Science:Caspase活性機制新發現
    Caspases是近年來發現的一組存在於胞質溶膠中的結構上相關的半胱氨酸蛋白酶,它們的一個重要共同點是特異地斷開天冬氨酸殘基後的肽鍵。Caspase能夠高度選擇性地切割某些蛋白質,這種切割只發生在少數(通常只有1個)位點上,主要是在結構域間的位點上,切割的結果或是活化某種蛋白,或使某種蛋白失活,但從不完全降解一種蛋白質。外源性的核酸能激活哺乳動物的天然免疫應答反應。
  • 精子和卵子結合瞬間會發光!
    動物的卵子與精子相遇會迸出生命的火花,一個嶄新的生命就此開始孕育與成長。事實上,卵子在受精時真的會出現「火花」,美國科學家最近首次在人類的受精卵中拍攝到這種微弱的閃光。此閃光的強弱可以決定受精卵的品質,有助於醫生協助施行體外人工受孕(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的病患挑選較健康的受精卵。有史以來第一次,科學家拍攝到人類精卵結合的瞬間會散發閃爍的光芒。
  • 美亞科普|取卵十幾個卵子卻只配成兩三個胚胎?這是哪裡出了錯?
    隨後瓜熟蒂落,卵子妹妹進入輸卵管,踏上了期盼已久的尋精之旅,這個時期卵子妹妹保持最佳狀態,並停留在第二次減數分裂中期,請叫她熟女MII卵子。 卵母細胞成熟是卵子發育的最後階段,此時卵母細胞發生重大變化,為隨後的受精之旅,包括精子和卵子的活化、獲能、頂體反應和將來胚胎的發育做好充分準備,是受精以及精子與卵膜間的相互作用等過程所必需的。
  • 人類首次培養出成熟的人類卵子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 研究人員已經首次在實驗室將人類卵子從早期階段培養到成熟階段。 這項成就為患有不孕症的女性帶來了希望,無論是通過疾病還是醫學治療,都能夠儲存未成熟的卵子以供後期受精。目前尚不清楚最終成熟卵子的健康程度如何,因為實驗室成熟的速度明顯快於在人體內生長的速度。該研究的負責人Evelyn Telfer表示:「能夠在實驗室充分培養人卵將可以擴大可用的生育治療的範圍。
  • 基因突變可致精子畸形!滬科學家發現不育新病因
    上海科學家最近解開了其中一個謎團———中科院生化與細胞研究所劉默芳課題組與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施惠娟課題組合作,首次發現人類Piwi基因突變可導致男性不育。昨天凌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在人體製造精子的過程中,有一個非常關鍵的步驟———魚精蛋白緊緊壓縮、纏繞DNA,並將DNA裝進精子頭部。
  • 2018年11月30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4篇Science論文
    通過在酵母中開展研究,Jeong-Mok Kim等人發現真核蛋白的N-末端甲醯化即便在正常條件下也是可檢測的,並且在特定應激下大大增加,這就導致一些Fmt1甲醯轉移酶保留在細胞質中。他們發現Gcn2激酶是這種正常線粒體蛋白保留在細胞質中所必需的。此外,Psh1泛素連接酶靶向N末端甲醯化的真核蛋白,並通過所謂的fMet/N-末端規則途徑讓它們進行蛋白酶體依賴性降解。
  • Cell Reports | 熊波課題組研發逆轉老齡動物卵子質量新方法
    作為老齡雌性哺乳動物普遍存在的一個難以克服的問題,卵子質量低下是造成生育力喪失的主要原因,成為當今人類生殖和動物繁殖面臨的最大挑戰。卵子質量低下表現為紡錘體組裝檢驗點系統受損、減數分裂染色體分離異常、線粒體功能降低、活性氧增加等特徵,易形成未成熟和非整倍體的卵子。目前還沒有一種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來維持或恢復老齡化卵子的質量。
  • 新發現:人類卵子會進行二次擇偶,給自己喜歡的精子「開後門」
    1677年,列文虎克將他新研製的顯微鏡對準自己的精液,首次觀察到了人類的生殖細胞,這被他本人稱為生涯中的重大發現,通過顯微鏡,他發現精子是由尾巴推動的,當精子頭部旋轉時,尾巴似乎左右擺動。這個認知左右了340年人類對精子運動的理解。近日,在《Science Advance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