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大小水滴裡竟然有一個實驗室

2020-12-06 中國科普博覽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魏昕宇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說到彈珠,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童年的時候,幾位要好的小夥伴放學後聚在一起玩耍,拿出各自心愛的彈珠,或者彼此撞擊,或者比賽誰的彈珠先滾進洞裡,玩得不亦樂乎。這樣的情形,相信已經成為許多朋友終生難忘的美好回憶。

今天,筆者要向大家介紹一種特殊的彈珠——「液體彈珠」(liquid marbles)。顧名思義,製作這種彈珠的材料不是大理石或者玻璃,而是液體。

液體彈珠如何製備?

很簡單,例如只要把一滴水滴在鋪滿聚四氟乙烯微粒的盤子上,然後搖動盤子,讓水滴滾動幾番,水滴表面就會沾滿聚四氟乙烯的微粒。這時,我們會驚奇地發現,這滴水變得像小石球一樣在固體表面滾動自如,毫無阻力。此時,我們就得到了一顆液體彈珠。

△三種不同的液體彈珠,表面的固體微粒分別為聚四氟乙烯(A)、石松孢子(B)和炭黑(C),前兩種固體為疏水材料,炭黑則略具親水性。(圖片來源:Edward Bormashenko, Langmuir, 2017, 33, 663)

這裡提到的聚四氟乙烯就是大名鼎鼎的不粘鍋塗層特氟龍。聚四氟乙烯的一大特點就是不容易讓水沾在其表面,但是在製備液體彈珠時,怎麼遇到水滴,它們又主動「貼上去」了呢?

要理解這些看似矛盾的現象,我們必須弄清問題的本質。

液體彈珠的形成和表面能有關

同樣的一滴水,為什麼在有些物質表面會很容易鋪展開?例如潔淨的玻璃上,而在聚四氟乙烯這樣的表面上又會傾向於保持原先的液滴形狀呢?

這歸根結底是能量這隻看不見的「手」在起作用。

在固體內部,組成它的分子或者原子總是被「自己人」環繞,但在固體表面,這些原子或者分子必須面對「異端」——空氣分子。這就造成了一個額外的能量,我們稱之為表面能。它可以被理解為創造一個新的表面所需要的能量。就像高處的物體會自由下落以減少重力勢能,一個體系也總是試圖讓自身的表面能降至最低。

如果在固體表面鋪上一層水,那麼固體表面雖然不再和空氣接觸,但會和水接觸,而水分子則與空氣分子保持接觸。因此,原先固體-氣體界面的表面能被固體-液體界面和液體-氣體界面的表面能所取代。

對於玻璃、金屬等固體來說,與空氣接觸實在是「太痛苦了」,在表面鋪滿水後,雖然看起來表面能由一份變成兩份,但總的能量反而下降了,整個體系變得更加穩定,因此它們非常「歡迎」水在其表面「安營紮寨」。用術語來講,就是能夠被水浸潤。這樣的固體,我們稱之為親水材料。

相反,對於聚四氟乙烯等固體來說,和水相接觸並不比和空氣相接觸強太多,何況又平添水和空氣界面的表面能,總的能量不降反升,自然沒必要如此「折騰」。因此當我們把一滴水放在聚四氟乙烯表面上時,雖然重力仍然會促使液滴流動鋪展,但當液滴足夠小時,重力的「話語權」變得可以忽略不計,此時液滴仍然會儘可能地保持原有的球形。像這樣的固體,我們稱之為疏水材料。

但當我們站在液滴的角度考慮時,就會發現問題又不一樣了。

聚四氟乙烯表面上的水滴並不是完全保持球形,而是會發生一定的變形,從而與固體表面相接觸。這意味著對於水來說,哪怕是與疏水的表面相接觸,仍然好過與空氣接觸。因此,水滴其實「歡迎」聚四氟乙烯的微粒停留在自身表面。

當然,我們還需要考慮聚四氟乙烯微粒的一部分表面積從與空氣接觸變成與水接觸時涉及的表面能變化。但理論計算告訴我們,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聚四氟乙烯這樣的疏水固體材料,總的表面能仍然會降低。因此,聚四氟乙烯的微粒就會乖乖地吸附在水的表面,從而形成我們之前看到的液體彈珠。

有趣的是,如果固體微粒過於親水,反而不容易形成液體彈珠。這是因為它們與水的「親和力」太強,往往不滿足於停留在水的表面,而是「一頭扎進」液滴內部。

那麼液體彈珠都有哪些有趣的性質呢?

液體彈珠能有效阻隔液體與固體表面接觸

固體表面有親水疏水之分,在親水表面,水滴應該傾向於鋪展成一層薄膜。然而如果我們把水滴變成相應的液體彈珠時,即便是本來親水的表面,水滴也會保持球形,看起來像是變成了疏水表面。只有當水的體積增加到一定程度時,水滴才會由圓球變形成一個橢球,似乎液體終於浸潤了固體,但實際上這只是重力作用導致的變形。

這種現象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此時水滴表面覆蓋著一層固體微粒,這些微粒以及間隔在其中的空氣阻礙了水與其它固體表面的接觸,因此親水疏水的規律自然不再適用。

△不同體積的液體彈珠及其在玻璃表面上的形態。圖(a)和(b)中液滴體積為15微升,圖(c)中液滴體積為1毫升。(圖片來源:Syuji Fujii et al. Langmuir, 2011, 27, 8067)

液體彈珠不僅有效地將液體與固體表面隔絕開來,也可以防止包裹在其內的液體與其它液體發生接觸。例如將一滴水放置到一杯水的表面上,無論我們怎麼小心操作,水滴還是會迅速匯入「汪洋大海」。但如果先將水滴轉變成液體彈珠再放到水面上,二者不僅不會融合,而且藉助於水的表面張力,液體彈珠還能浮在水面上。

更為有趣的是:眾所周知,碳酸鈉和氯化鈣的水溶液混合後會發生反應,生成不溶於水的碳酸鈣,但如果把氯化鈣水溶液製成的液體彈珠置於碳酸鈉水溶液表面,兩者可以長久地「和平共處」,直到我們用針頭刺破液體彈珠的表面,才會觀察到白色沉澱的生成。(如下圖)同樣,如果將兩顆液體彈珠放在一起,任憑你用力擠壓,它們也不會融合成一顆更大的液體彈珠。這些實驗都有力地表明液體彈珠確實能夠有效阻隔液體與固體或者其它液體表面的接觸。

△浮在碳酸鈉水溶液上的氯化鈣溶液的液體彈珠(a),直到被針頭破壞,兩種液體才會相接觸,生成碳酸鈣沉澱(b)。圖(b)中另一種白色粉末為用於形成液體彈珠的聚偏二氟乙烯。(圖片來源:Edward Bormashenko et al. ChemPhyChem 2009, 10, 654)

從上面這些例子我們不難看出,液體彈珠的性質真的與石子、玻璃做成的彈珠有幾分相似。那麼液體彈珠這些有趣的性質能夠為我們帶來哪些幫助呢?

液體彈珠是一個「微型實驗室」

液體在我們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包括生命現象在內,大量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都必須通過液體或者溶液的形式來完成,因此毫不誇張地說,離開液體,我們將寸步難行。然而由於液體易揮發、易流動等特點,如何操控液體成為許多實際應用中面臨的一大挑戰,此時,液體彈珠就成為了一個很好的幫手。

液體彈珠能夠有效地防止包裹在其中的液體與周圍的固體或者其它液體發生接觸,但並不會讓液體與外界環境徹底隔絕。

例如,透過表面上固體微粒之間的空隙,液體彈珠內部的液體仍然可以揮發到空氣中,而外部環境中的氣體也可以滲透或者溶解到液滴中。通過滴管、針頭等工具,我們也可以直接向液體彈珠中添加或者抽取液體而不影響整個結構的完整。

這些特點使得液體彈珠可以成為一個個微型的「實驗室」或者「化工廠」,我們只需要很少材料就可以完成至關重要的分析、測試等操作,同時又不用擔心液體會損失或者汙染周圍的環境。接下來就讓我們看幾個這樣的例子。

許多氣體都能夠對人體健康帶來危害,而通過液體彈珠我們可以及早發現環境中有害氣體的存在。例如在2010年,來自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將一種螢光染料的水溶液製成液體彈珠。在紫外線照射下,液體彈珠能夠發出綠色螢光,但如果強腐蝕性的酸性氣體氯化氫溶解到液滴中後,螢光染料的化學結構會發生變化,螢光的顏色由綠變藍。通過顏色的變化,我們就可以感知環境中氯化氫的存在,從而做出防範。

在另外一個例子中,研究人員將氯化鈷水溶液製成液體彈珠。如果環境中存在氨氣,溶解到液體彈珠中的氨氣會與鈷離子結合,改變液體彈珠的顏色,從而提醒我們警惕有害氣體的存在。由於液體彈珠彼此之間即便相遇也不會融合,我們可以把這幾種不同的液體彈珠放在一起,從而對多種有害氣體都能夠有效地進行監視。

△利用液體彈珠檢測有害氣體:圖(a)和圖(b)分別為可見光和紫外光下觀察的某種螢光染料水溶液的液體彈珠;圖(c)為液體彈珠接觸氯化氫氣體後在紫外光下觀察的結果。(圖片來源:Junfei Tian et al. Chemical Communication, 2011, 46, 4734)

在生物醫學實驗室裡,液體彈珠同樣可以施展拳腳。

輸血是醫學上極為重要的治療和急救手段,但不相容的血型混合後會導致溶血反應,嚴重時會危及患者生命。因此,高效快速地檢測血型在臨床上至關重要。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前述來自澳大利亞的研究小組成功利用液體彈珠開發出了一套血型檢測系統。

他們將少量血液製成液體彈珠,再分別向這些彈珠中加入特定的抗體。血液彈珠的顏色本來是均勻的,但如果同一種血型的抗原和抗體相遇,就會引發血液凝集,從而使得液體彈珠呈現出顏色明顯不同的兩層。這樣,通過簡單的幾次操作,我們就可以判斷某一血液樣品的血型了。

△利用液體彈珠來檢測血型。圖中展示了A+, B+, O+和O-這四種血型血液的液體彈珠分別與A, B和RhD三種抗體混合後的結果。對號表明血液中存在相應的抗原,導致液體彈珠的外觀發生顯著變化。(圖片來源:Tina Arbatan et al.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2012, 1, 80)

上面這兩個例子很好地展現了液體彈珠在實際應用中的價值。

不過科學家們更感興趣的則是如何通過液體彈珠這種形式,更好地利用外部刺激來操縱液體。

例如四氧化三鐵是具有磁性的物質,如果把它的微粒覆蓋到水滴的表面,我們就得到了具有磁性的液體彈珠。這樣的液體彈珠可以在磁鐵的作用下滾來滾去,當把磁鐵靠近液體彈珠的一側,那麼原本均勻分散在液滴表面的磁性顆粒都會在磁鐵吸引下向這一端靠攏,從而在液體彈珠的表面打開一個缺口。

通過這個缺口,我們可以很方便地向液滴中添加反應物或者提取反應產物,甚至可以把電極等探針插入液滴內部進行實時的分析測試。這些操作結束後,只要將磁鐵移開,聚在一起的磁性顆粒又可以重新均勻分布在液體彈珠的表面,將液滴保護起來。

△如果覆蓋在液體彈珠表面的固體顆粒具有彈性,我們可以利用磁場移動顆粒,在液體彈珠表面打開一個缺口(圖片來源:Yan Zhao et al.,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 2015, 25, 437)

如果我們對具有磁性液體彈珠施加一個旋轉的磁場,它們則會像實驗室常用的磁攪拌子那樣轉個不停。假如液滴內部含有固體微粒,在旋轉過程中,這些微粒會在離心力的作用下與液體分離。

你看,通過液體彈珠,我們就得到了一臺微型的離心機。如果讓這樣的磁性液體彈珠在另一種液體表面旋轉,通過測定液體彈珠能夠達到的最大轉速,我們可以推算出與液體彈珠相接觸的液體的粘度。

這樣一顆顆小小的液體彈珠,竟可以幫助我們實現這麼多的功能!

怎麼樣,液體彈珠是不是既有趣又實用?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還將從液體彈珠中獲得更多的靈感,讓它們更好地為我們的生活服務。

參考文獻:

1、Bernard P. Binks, 「Particles as Surfactants –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Current Opinion in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002, 7, 21

2、Edward Bormashenko , 「Liquid Marbles, Elastic Nonstick Droplets: From Minireactors to Self-Propulsion」, Langmuir, 2017, 33,663

3、Edward Bormashenko et al. 「On the Mechanism of Floating and Sliding of LiquidMarbles」, ChemPhysChem, 2009, 10, 654

4、Glen McHale and Michael I. Newton, 「Liquid Marble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Soft Matter, 2011, 7, 5473

5、Junfei Tian et al. 「Liquid Marble for Gas Sensing」, Chemical Communication, 2010, 46, 4734

6、Merve Dandan and H. Yildirim Erbil, 「Evaporation Rate of Graphite Liquid Marbles: Comparison with Water Droplets」, Langmuir, 2009, 25, 8362

Pascale Aussillous and David Quéré, Nature, 2001, 411, 925

7、Syuji Fujii et al. 「Liquid Marbles Prepared from pH-Responsive Sterically StabilizedLatex Particles」, Langmuir, 2011, 27, 8067

8、Tina Arbatan et al. 「Liquid Marbles as Micro-bioreactors for Rapid Blood Typing」,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2012, 1, 80

9、Xuemei Han et al. 「Spinning Liquid Marble and Its Dual Applications as Microcentrifuge and Miniature Localized Viscometer」,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6, 8, 36

10、Yan Zhao et al. 「Magnetic Liquid Marbles: Manipulation of Liquid Droplets Using Highly Hydrophobic Fe3O4 Nanoparticles」, Advanced Materials, 2010, 22, 707

11、Yan Zhao et al. 「Magnetic Liquid Marbles: Toward 『Lab in a Droplet』」,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5, 25, 437

相關焦點

  • 《三體》裡的物理學,水滴探測器在理論上有可能存在嗎?
    對於書裡的內容,理智的人把它當作文學作品來讀,思考人生與世界,而有的人卻把它當作一本聖經來讀,竟然幼稚的認為裡面的「黑暗森林理論」與科幻猜想情節是真理,並且到處駁斥。不得不承認,裡面的有些東西確實是具有一定的科學理論的,但是大多數還是為了劇情服務而編造的。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聊三體裡最著名的「水滴」探測器。
  • 垃圾堆裡撿來一個諾獎?寵物也能發論文?這居然都是真的
    他竟然把一個從未參與到他們研究的人名強行加到了第二作者的位置,這個人就是漢斯·貝特。 於是,三個與希臘字母α、β、γ諧音的單詞赫然出現在這篇文章的作者欄裡,原本很正經的論文憑添了幾分戲謔的色彩。儘管學生阿爾菲對導師的行為很不滿意,但伽莫夫還是說服了他,一定要在愚人節這一天「皮一下」。阿爾菲: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無奈!
  • 水滴竟然懸停!央視魔術大揭秘:原來如此
    水滴懸停,甚至倒流,在電影《驚天魔盜團2》裡面有這個魔術,最近,《加油向未來》最後一期也出現了這個實驗,那麼實驗裡是怎麼實現的?背後涉及到的原理是什麼?《加油!向未來》節目是由中國科協特別支持,《知識就是力量》雜誌社傾力協助,明星與普通科學愛好者組隊,為你開啟科學之門的一檔實驗性節目。《加油!
  • 等離子清洗銅引線框架水滴角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為保證半導體封裝的可靠性,銅引線框架在打線和封塑前通常都會做等離子清洗,以提高良率;等離子清洗的效果如何,業界往往以水滴角大小作為參考的依據。接合普樂斯多年等離子清洗引線框架的經驗,今天和大家來分析一下影響水滴角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 為什麼水滴是球形的?和小船能漂浮在水上一個道理
    小船會漂浮在海上,小動物能夠在水上行走,這些都是因為液體表面有張力,也正是因為這個表面張力導致水滴是球形的,如果沒有其他力的作用,水滴將會是一個完美的球形!內聚力是水滴形成的原因而表面張力是因為液體分子有一個特徵——內聚力,內聚力是在同種物質內部相鄰分子之間相互吸引的力(注意:這裡指的是相同分子間,當然液體還有一個粘附力,這個才是不同分子間)。水滴表面分子永遠沒有外部相鄰的分子,所以,這些分子只能對最近的內部分子表現出更強的吸引力。
  • 1毫米大小黑洞來到地球毀滅過程會是怎樣的?
    1毫米大小的黑洞,一般是指其史瓦西半徑半徑1毫米。黑洞質量雖然都集中在奇點上,但由於奇點是沒有大小的,科學的描述為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曲率無限高,溫度無限高。不管黑洞質量多大,奇點都是無限小的。但理論認為,在宇宙大爆炸初期有一些原初黑洞。這些黑洞可能很小,有可能存在史瓦西半徑1毫米甚至更小的黑洞。但迄今為止,這種黑洞在宇宙中並沒有找到。雖然如此,並沒有排除其存在的可能性。那麼如果真有一顆1毫米微小黑洞落到地球上會怎樣呢?
  • 劉慈欣《三體》裡的「水滴」可輕鬆穿透地心 其內部構造如何?
    它的液滴外形是那麼栩栩如生,以至於觀察者有時真的以為它就是液態的,根本不可能有內部結構」上面是書中對水滴的描寫,但是既然「水滴」是一個探測器,它肯定是有內部結構的,那麼「水滴」的結構是什麼樣的呢?」表面是一個絕對的鏡面,表面會反射幾乎全部的電磁波,絕對光滑,溫度處於絕對零度,原子核由被強互作用力鎖死,無堅不摧。
  • 如何用PS做一個雪花效果?PS畫出一個水滴的高光倒影?
    1.新建畫布,新建一個純黑的圖層,點擊——濾鏡——雜色,選擇添加雜色。2.在打開的對話框中點擊——高斯分布,勾選單色。3.這樣得到一些雜色,點擊濾鏡中的高斯模糊。4.將半徑設置的小一點,點擊——確定。高光的水滴倒影分為動畫類的和寫實類的今天就來教大家動畫類的吧,一起來看看吧!1.首先我們先繪製出一個圓盤來,在上面添加水滴的高光。2.新建圖層,將畫筆硬度調為100%,隨機的在圓盤邊沿點擊兩個大小不一的點。
  • 看中國科學家如何操縱水滴跳舞
    只要有合適的「舞臺」,任何一顆水滴都可以跳舞。在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宋延林的實驗室中,就有一些經過特殊設計的表面,水滴落到上面後,會扭曲、旋轉甚至跳起了「芭蕾舞」。但最近,有國外媒體將這項研究中高速拍攝的水滴舞蹈視頻剪輯發布,水滴的優美舞姿吸引了眾多點擊觀看。
  • 一顆月球大小的水滴落到地球上,是什麼樣的結果?人類會滅亡嗎?
    一顆月球大小的水滴落到地球上,是什麼樣的結果?人類會滅亡嗎?我們一直都對宇宙的奧秘,抱有無限的期望。想要探索宇宙,並且發現星球之間的聯繫。如果我們能夠知道宇宙的奧秘,那麼對於人類的文明也是很有幫助的。
  • 人類生活在一個「空氣之海」的海底
    人類生活在一個「空氣之海」的海底——確切地說,這個大海裡的空氣有520萬億噸重。這麼多的大氣被均勻塗抹在地球表面的一個薄層上,而其中的99%又分布在地面以上18英裡的範圍內。這18英裡的大氣層就像一個巨大的「氣象劇場」。
  • 只要水滴下落的速度夠快,蝴蝶的翅膀就會斷
    來自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高速水滴對羽毛、樹葉以及蝴蝶、蛾子等昆蟲翅膀的衝擊。他們發現,這些生物表面上的微結構不僅能夠防水,還可以讓擊中它的高速水滴迅速碎裂散開,從而在雨中起到保護作用[2]。雨滴下落速度可以達到10米/秒,擊中蝴蝶翅膀的威力相當於一個保齡球從天上掉下來砸在人身上,因此翅膀上的疏水層對蝴蝶的生存至關重要。這些表面結構還減少了翅膀與冰冷雨滴的接觸時間,可以避免失溫。它也有望為飛機機翼除冰塗料等材料的設計提供靈感。
  • 世界上最高的樹,可生長到100米以上,種子卻僅有1毫米大小
    但是,在地球上最高的樹木,竟然可以生長到100米以上。目前,所發現的最高的一棵樹木就有高達156米,大概約有50層樓那麼高了。這種"神奇"的樹木就是杏仁桉樹,主要分布於澳大利亞的草原上。大家應該都有聽過一句話,就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所以在一些常年都有颳風的地方很少會看到生長較高的植物。而杏仁桉樹生長得如此之高,自然也會受到風的"眷顧"。一般的杏仁桉樹都可以生長到100米以上,在長久的自然界"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準則之中,杏仁桉樹已經逐漸進化為沒有什麼樹杈,從下到上逐漸變細的形態。
  • 世界上最高的樹,可生長到100米以上,種子卻僅有1毫米大小
    但是,在地球上最高的樹木,竟然可以生長到100米以上。目前,所發現的最高的一棵樹木就有高達156米,大概約有50層樓那麼高了。大家應該都有聽過一句話,就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所以在一些常年都有颳風的地方很少會看到生長較高的植物。而杏仁桉樹生長的如此之高,自然也會受到風的"眷顧"。
  • 在風洞實驗室裡,上一堂空氣動力學課
    去實驗室裡,看看它是如何做出來的。這回別克就帶我們去同濟大學裡的風洞實驗室裡,給我們好好地上一課。為什麼300噸重的A380時速300km/h不到就可以起飛了,而700公斤不到的F1賽車,300多公裡還能穩定地過彎?這就是空氣動力學的功勞了。可能這例子太過極致,不過對於一般普羅大眾用的車,空氣動力學的作用雖然你看不到,但是絕不可輕視它,它可是直接影響一輛車的穩定性,風噪和油耗表現的關鍵因素。
  • 「水滴」出現了?科學家發現這種形狀的恆星!
    科幻小說《三體》中,有一種形似水滴的宇宙探測器,它由強力材料製成,能反射電磁波,瞬間就摧毀了人類數千艘太空戰艦。這種武器讓很多讀者記憶猶新。而近日,科學家竟然真的找到類似水滴狀的恆星!通常,恆星的形狀是接近完美的球形,像這種不規則形狀的恆星,科學家也是大感吃驚。
  • 巨型牛蛙蝌蚪竟然有手掌大小!
    > 巨型牛蛙蝌蚪竟然有手掌大小
  • 可編程的水滴?原來編程同樣可以很有趣
    可編程水滴(Programmable Droplets)這項技術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有形媒體小組通過編程可以改變銅線網格的電場,進而控制水滴的移動。精確的控制可以讓液滴分成多個,也可以讓多個液滴合併成一個。
  • 美術生教你畫水滴,看到水滴上的兩個字後,小編:贊了!
    美術生教你畫水滴,看到水滴上的兩個字後,小編:贊了!說起畫畫,我們都會想到美術生,美術生有一雙靈巧的手,經他們的手畫出來的東西很形象很逼真,甚至有時候就像是一張照片,美術生不僅有著很高的畫技,美術生還有著很神奇的腦洞。
  • 如果一個硬幣大小的黑洞出現在地球表面,結局會怎樣?
    我們知道地球之所以能夠維持一個球體而不四分五裂,是因為引力的作用,物體之間因為萬有引力的存在,而具有相互靠近的趨勢,然而如果一顆小型黑洞出現在地球附近,會對地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在此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黑洞的簡單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