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20年:那些被人類改變了的疾病

2020-12-05 康德科學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人類與疾病的鬥爭面前,任何戰爭都不值一提。放在2020年新冠病毒席捲全球的背景下看,尤能體會這句話的真實與殘酷。自人類誕生以來,與疾病的殊死搏鬥就從未休止,每一次的交鋒都成為生命科學向前發展的動力。


圖片來源:123RF


21世紀,隨著創新療法和藥物的爆炸式發展,掌握豐富「武器庫」的科研人員,逐漸取得主動權,並在與疾病較量的戰場上樹起座座豐碑:使影響全球公共健康的傳染病得以控制、推動致命癌症邁向精準治療,讓難以攻克的罕見病迎來治癒曙光……藥明康德20周歲之際,讓我們重溫近20年人類在疾病攻堅戰中取得的累累碩果。


C肝:從治療到治癒


圖片來源:諾獎官網截圖


在醫學史上,只有屈指可數的慢性疾病能夠被治癒,C肝正是其中的一種。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三位C肝病毒的發現者,正是他們的研究,讓人們獲得了用來篩選C肝藥物的工具,為開發直接抗病毒藥物(DAAs)奠定基礎,徹底變革C肝的治療格局——現有的C肝療法已能在短短2-3個月內,以90%以上的成功率治癒所有主要類型的C肝!基於現有的篩查和治療手段,到2036年,曾經在世界傳染病中排名前列的C肝將成為罕見病。


愛滋病:改寫死亡判決


不到40年前,人們還不知道愛滋病的存在。而如今,人們不僅找到了疾病的根源,還能為患者提供有效治療。2000年以來,隨著多種核苷逆轉錄酶抑制劑、非核苷逆轉錄酶抑制劑、蛋白酶抑制劑獲批上市,以及雞尾酒療法的廣泛應用,愛滋病不再等同於「死刑判決」,而是成為了一種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成功的抗逆轉錄病毒療法,更使得HIV感染者的預期壽命達到和普通人群相似的水平。


宮頸癌:首張防癌「護身符」


在人類已經發現的癌症中,宮頸癌病因明確,可控可防。上世紀末,科學家成功把宮頸癌和特定種類的HPV感染聯繫到了一起,並提出「找到一種疫苗抑制危險病毒的持續感染,幫助人類徹底消滅宮頸癌威脅」的設想。2001年這個設想在臨床試驗中得到驗證,在此基礎上多款HPV疫苗先後誕生,成為人類首張防癌「護身符」。近些年,隨著篩查技術、預防疫苗和治療手段的推陳出新,宮頸癌更有望成為人類歷史上首個被消滅的癌症。


肺癌:從至暗時刻到百花齊放


圖片來源:123RF


肺癌是全球範圍內最為流行的致命癌症。上世紀的後半葉,多種診療技術陸續問世,卻伴隨著不同的風險與問題,使得人們一度在肺癌治療上舉步維艱。世紀之交,分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讓科學家得以從更為微觀的角度去理解疾病,肺癌的精準治療時代由此開啟。從EGFR抑制劑、ALK抑制劑、到抗BRAF療法、抗VEGFR療法,再到近幾年橫空出世的抗PD-1/PD-L1免疫療法,越來越多的創新療法逐漸浮出水面,為無數患者帶來了全新的希望。根據《柳葉刀》發表的一篇肺癌綜述性文章,過去20年裡,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的肺癌死亡率均呈明顯下降趨勢。


慢性髓細胞白血病:從絕症到帶癌生存


在眾多類型的血液腫瘤中,慢性髓細胞白血病(CML)是影響人數眾多的類型之一。自1845年首次被報導以來,科學家從未停止對疾病治療的探索,但均未能獲得良好療效。直到2001年,人類第一個用於抗癌的分子靶向藥格列衛問世。在格列衛誕生前,只有30%的CML患者能在確診後活過5年,格列衛將這一數字提高到了89%。在格列衛的作用機制被闡明後,科學家進一步開發出第二代和第三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s)以克服耐藥性問題。如今,TKI藥物的普及使絕大多數CML變成了「慢性病」,幫助患者實現了一定意義上的帶「癌」生存。


囊性纖維化:變革罕見病藥物的開發方式


上世紀80年代末,一場基因層面的「尋寶競賽」讓囊性纖維化的致病基因為人們所發現。然而,當時的醫藥行業很少涉足像囊性纖維化這樣的罕見病藥物研究,使得囊性纖維化的對症下藥之路走得漫長。為此,由患者家屬組成的囊性纖維化基金會創新嘗試提供經費支持醫藥公司的藥物開發。結果不僅證明了對症下藥的治療是一條可行之路,更變革了罕見病藥物的開發方式。一年前,同樣是在基金會和醫藥公司的通力合作下,具有治療90%患者潛力的創新療法獲批上市,再次締造了人類對抗罕見病的醫學奇蹟。


脊髓性肌萎縮症:單基因遺傳病的希望之光


圖片來源:123RF


每50個人裡就有一個人攜帶可以致病的SMN基因突變,SMN基因決定了人類運動神經元的存活。如果它失去作用,就會導致一種叫做脊髓性肌萎縮症(SMA)的遺傳性疾病。直到2016年的聖誕節前夕,SMA還是一種無藥可治的可怕疾病。然而就在不到4年的時光裡,美國FDA先後批准了三款治療SMA的創新療法,分屬反義寡核苷酸療法、基因療法、以及口服小分子療法,給患者帶來不同的治療選擇。更為可喜的是,其中的一款基因療法不僅給SMA患者帶來治癒的曙光,還為其他單基因遺傳病提供了治療新思路。


撥雲見日終有時


回顧本世紀已經過去的20年,無論是從傳染病、罕見病、還是癌症領域,人類都取得了可圈可點的勝利。我們期待,隨著科研人員攻克疾病治療路上一道道堡壘,越來越多的患者能夠迎來疾病治癒的希望。


下一個疾病攻克的裡程碑,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焦點

  • 未來50年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科技創新
    科技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改變時間。我們有幸生活在一個科技可以幫助我們的時代,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容易。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可能改變世界的的 10 項科技創新。
  • IBM預測未來5年改變人類生活的5大創新:人將有超人視覺
    北京時間1月5日晚間消息,IBM研究人員公布了有望在未來5年改變人類生活的5大創新。這份預測被稱作「IBM 5 in 5」,資料則源自6個大洲12個實驗室的3000名研究人員。該預測的重點是人工智慧和心理健康的未來、基於人工智慧的超人視覺、可以掌握地球複雜狀況的巨視顯微鏡、片上醫療實驗室、能夠探測環境汙染的智能傳感器。
  • 繪製生命與疾病的導航圖 人類表型組學策動生命科學原始創新
    表型組學是繼基因組之後生命科學的又一個戰略制高點和原始創新源。基於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時代的新理念、新方法,人類表型組大科學計劃正深刻地改變著生命科學領域的科研面貌,引領生命科學的範式變革。繼而,科學家們將能成體系發現表型-環境-基因境之間、宏觀表型-微觀表型之間的跨尺度關聯與相互作用,最終繪製出人類健康與疾病的全景式表型組參比圖譜。儘管「人類表型組計劃」的概念由美國科學家最先提出,但我國在全球範圍內率先對人類表型組大科學計劃進行了布局,並實質性推動相關研究開展。
  • 人類早期遷移改變免疫力相關基因,或可幫助非洲人抵抗疾病
    南非生物學家的一項新研究稱,發現非洲大陸早期人類遷移改變了DNA並保護了非洲人免受疾病和病毒的侵害。該研究分析了來自13個非洲國家的426人的全基因組,其祖先代表了來自整個非洲大陸的50個民族語言群體。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
  • 未來20年 這些重大疾病和健康問題將可預防
    中國工程院「全民健康與醫藥衛生事業發展戰略研究」重大諮詢項目《新型國家預防醫學體系建立研究》課題組發布了「未來20年我國可預防的重大疾病和健康問題研究」報告,糖尿病、高血壓、愛滋病等入選未來20年我國前20項可預防重大疾病和健康問題。
  • 流行近20年的喪屍真的會發生嗎?全球疾病雖不緊迫,但需要關注
    20年,至今喪屍還是各大電影的主題。 據世界組織報告稱,2011年至2018年期間,全球報告了1483次疫情,包括伊波拉病毒和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 這些流行疾病令多國損失巨大。 國際衛生專家和官員小組指出,1918年的流感是全球災難的典型的案例,導致多達5000萬人死亡。
  • 人類早期遷移改變免疫力相關基因 或可幫助非洲人抵抗疾病|總編輯...
    原標題:人類早期遷移改變免疫力相關基因,或可幫助非洲人抵抗疾病|總編輯圈點   南非生物學家的一項新研究稱,發現非洲大陸早期人類遷移改變了DNA並保護了非洲人免受疾病和病毒的侵害
  • 研究發現:改變土地用途可能會使更多疾病出現
    外媒稱,根據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全球土地使用變化正在打破動物群落的平衡,攜帶可傳染人類的疾病的物種似乎將從這種情況中受益。據埃菲社馬德裡8月5日報導,研究表明,與不受幹擾的棲息地相比,受到人為幹預的生態系統存在更多的人畜共患疾病,也就是能夠由動物傳播給人類的疾病。
  • 科技改變生活:盤點那些可能顛覆人類未來的發明
    原標題:科技改變生活:盤點那些可能顛覆人類未來的發明  中新網7月28日電 蒸汽機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方式、智慧型手機改變了人類的溝通方式,這些偉大的發明深入生活,改變了人類社會。如今,各項新發明新科技層出不窮,其中就可能隱藏著改變世界的力量,今天,小編就為您盤點那些正在或可能顛覆人類未來的發明。
  • 史丹福大學:精神疾病是人類大腦進化中的BUG
    雖然精神分裂症和雙相情感障礙根據臨床症狀被歸類為不同的疾病,但它們有一組相似的基因組風險變異體。目前鈣通道藥物的療效好壞參半,而通過DNA重複序列的測定,有助於識別那些最有可能對目前鈣通道藥物產生應答的患者。遺傳因素是情感障礙和精神分裂症最主要的危險因素,它們擁有共同的基因重疊。
  • 20世紀改變人類生活的十大重大科技發明
    現在,知識爆炸給人類前所未有的自信和樂觀,有位作家這樣寫:「我真誠地相信,我們生活在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知識時代,沒有任何事物我們不了解」,「只要是人能想到的事,總有人能做到。」20世紀科技的發展使這句話越來越像真理。科技進步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存方式,也使人類思考的方向有所變化。
  • 研究發現非洲大陸早期人類遷移改變了DNA和免受疾病和病毒的侵害
    研究發現非洲大陸早期人類遷移改變了DNA和免受疾病和病毒的侵害(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科技日報(杜華斌):南非生物學家的一項新研究稱,發現非洲大陸早期人類遷移改變了DNA並保護了非洲人免受疾病和病毒的侵害
  • 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新冠帶來的創新變化可能改寫人類未來
    論壇上,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前院長格雷戈裡·溫特爵士發表演講時說道,改善源於改變,創新改變社會。創新浪潮可以助力新領域開闢,從而催生更多的創新成果,就像連鎖反應。格雷戈裡·溫特先生在1989年時創立了的第一家公司研發了世界上第一種基於人類抗體的藥物修美勒,這也是迄今為止全球銷售金額最高的藥物之一。他在2018年的時候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頒獎委員會給他的頒獎詞是「迅速淨化的力量」。
  • 五大登月創新改變人類生活
    從1969年7月到1972年12月,總共有12位美國太空人通過「阿波羅計劃」踏上了月球。        物理學家組織網日前報導,從火箭到衛星,從個人計算機到深空網絡,再到我們對地球和人類自身的認知,都與登月息息相關。
  • 混種交配:改變人類基因 影響人類進化
    關於人類的進化史,一直謎霧重重。科學家最新研究認為,當現代人第一次離開非洲大陸後,他們曾經與尼安德特人進行混種交配,這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類基因,並提高了人類的免疫力。正是由於混種交配,人類才成功進化存活至今,而人類的文化也才得以發展進步。然而,由於目前尚無法對遠古時代人類的基因進行分析,因此很難證明當時非洲大陸上存在混種交配。
  • 味覺改變警惕疾病徵兆
    有老年人「食之無味」的漸進式變化,也有突變性的改變。用醫學術語表示,就叫做「味覺減退」、「味覺喪失」、「味覺錯亂」。  大家知道,人的口腔裡有無數個味蕾,主要隱藏在舌頭的菌狀、葉狀和輪廓乳頭裡,它們是感覺味道的「先鋒」,能辨別「酸、甜、苦、鹹」四味。食物入口,味蕾就將味覺信號通過面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三叉神經等傳遞到大腦皮層的味覺區,人就能感覺出哪個好吃,哪個不好吃了。
  • 10大醫藥公司有望徹底改變疾病治療規則
    利用3D列印技術列印的藥片可在體內溶解更加迅速,運輸更加快捷易達,這對那些有吞咽困難的患者尤其重要。研究者認為3D列印技術也可以用於製造其它更加個性化的藥物。實現列印你自己的專屬藥物的可能性尚遙不可及,但是Aprecia的3D列印藥片是人類向前跨出的的巨大的一步。3.
  • 2076年被科技改變的人類世界,那場核戰爭有點令人沮喪
    現在有很多關於編輯可遺傳DNA的討論,以防止兒童從他們的父母處獲得諸如囊性纖維化等疾病的基因,但是,幾乎所有這些疾病已經可以通過在植入前篩選IVF胚胎來預防。這意味著,引入一個自然界尚未存在的改變大腦的突變,不亞於是黑暗中一個巨大的飛躍,無論是父母或監管者都不應該允許這種飛躍的存在。但是,基因組編輯技術肯定會讓個體不太易患上各種疾病。隨著基因組編輯的孩子比那些傳統方式懷上的孩子更加健康,富有的父母將開始更加青睞基因組編輯技術,即使他們並沒有這樣做的迫切需要。
  • 無脊灰20周年成就與創新學術交流會在京召開
    1989年中國政府響應第41屆世界衛生大會關於2000年在全球消滅脊髓灰質炎的決議,確定了我國消滅脊髓灰質炎的目標和策略。通過實施脊灰疫苗免疫策略,2000年經中國國家以及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消滅「脊灰」證實委員會證實,中國本土「脊灰」野病毒的傳播已被阻斷,成為無脊灰國家。
  • 20年後什麼不會改變?亞馬遜CEO貝索斯有答案
    據外電報導,筆者經常叩問未來20年會發生什麼變化?但同樣重要的問題是:在未來20年內,什麼不會改變?對於企業家來說,明白什麼是不變的,什麼在不斷變化,將會讓他們獲得更大的競爭力。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問貝索斯:「你認為在未來10年內,什麼變化最大?」貝索斯回答說,「這個問題問得不錯。但是,我們有個更好的問題:在未來10到20年內,什麼不會發生變化?」他繼續說,從亞馬遜的角度來說,不變的是人們仍然想要更低的價格和更快的送貨速度。相應地,貝索斯希望讓亞馬遜致力於降低商品的價格,提高送貨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