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創業者說,要建立怎樣一個平臺,要打破信息不對稱,大部分時候,我都會潑冷水,我以前說過,網際網路有兩大幻覺,其中一條就是可以打破信息不對稱。
為什麼信息不對稱是抹不平的?因為認知不對稱。
什麼是認知,人們獲取信息,以及對信息加工和吸納的過程。
認知不對稱,就會導致說,同樣的信息,不同的人,所產生的感知,判斷,截然不同。
我們簡單說說,認知不對稱,所導致的一些差異。
1、如何甄別和篩選信息
網際網路信息良莠不分,真假難辨,大量的信息錯綜複雜。
同樣是養生謠言,偽科學內容,有的人信以為真,有的人就能立即分辨真偽。
而很多有價值的信息,真實的信息,因為超出某些人的視野範圍,而被認為是假信息。
如何甄別信息的真實性,有效性,價值性?
2、如何梳理提煉信息,找出脈絡,產生知識
信息的關聯一定存在因果麼?信息關聯的因果,誰是因,誰是果?
是炒房團帶來了高房價,還是高房價帶來了炒房團?
從信息到知識,可不是那種馬後炮成功學販賣的那些玩意。
3、如何基於信息做出判斷和決策
某產品的用戶數極高,該產品的用戶變現效率極低。
是曇花一現,爛泥扶不上牆?
還是爆發在即,值得全力投入?
我們每天閱讀大量信息,其實就是這三個步驟,先是甄別信息的真假,以及價值,然後判斷信息的關聯和因果,在大量不同信息中尋找其中的脈絡和邏輯,基於以上,做出有效的決策。
那麼,現在,為什麼很多人會出問題,無法甄別信息,無法判斷信息的脈絡和邏輯。說白了,這就是認知能力的不足。
幾個典型的認知問題
1、用感性選擇信息,而非理性邏輯判斷。
選擇符合自己感性直覺的信息,而不是通過理性和邏輯判斷。
舊文,關於選擇性閱讀的話題,強調過無數次。
缺乏信息比對,核實,溯源的行動力。很多假消息,稍微搜索查證一下都可以核對確認的,但這樣做的人並不多。
2、缺乏邏輯訓練的基礎。
俞軍老師很多次講產品經理的必看書籍,常會強調經濟學,以及博弈論,為什麼總是強調這些?
因為這裡有很多反直覺的邏輯思維訓練思考,比如為什麼碳排放稅比汙染罰款更有利於解決汙染問題。這個其實是經濟學裡一個很典型的思考案例,當然,我知道現在對這一點有很多所謂不同意見,畢竟從政治正確來說,罰款顯得態度更堅決。
3、慣性思維,缺乏對變化的理解和認知。
我記得很多年前,很多次街頭採訪,或者小範圍的分享會調查,一些話題的調查結果,當時被認為理所當然的答案,今天看上去是覺得非常荒謬的。
不同年代的答案分別是,
1998年,我們不需要手機。
2000年,沒有網際網路無所謂。
2009年,智慧型手機不會大範圍普及。
即便是所謂行業精英人群,在不同階段也會犯下很多類似的錯誤,以下都是當年大部分業內頂尖人士的行業共識。
2001年,Google會被微軟幹掉,就像Netscape一樣。
2001年,QQ的用戶低齡沒有價值,這個項目不值得投資。
2010年,塞班可以持續很久,安卓還早的很。
以上名單我可以列非常長。
很現實,你說現在會不會有這樣的問題,肯定有,但需要過些年才會證明。
如果認知能力得不到提升,那麼,再有價值的信息,在這種人眼前,也是浪費的。
夏洛特煩惱裡,夏洛用穿越優勢告訴大春去買房,結果呢。
反躬自省,我過去錯過那麼多好機會,犯過那麼多判斷上的錯誤,其實不也是認知存在不足麼。
那麼,如何有效提升認知,從而提升信息的分析和處理能力呢。
1、要有科學常識概念及自我認知
天上不會掉餡餅
我不是天選之子
記住這兩點,絕大部分騙子套路可以過濾掉。
此外,物理常識,不需要特別高級的,中學範疇其實夠了,比如理解能量守恆定律。
所謂水變油的把戲就不用再看了。但為什麼當年那麼多人信?
2、區分觀點,邏輯,事實
承認事實,理清邏輯,保留觀點。
能學會認可事實,並基於事實去思考,而不是用觀點混淆事實,就已經能夠超越無數人了。
任何時候,無論持有任何觀點,任何立場,記住,事實就是事實,一定要先承認事實,再談其他。
3、邏輯訓練,反直覺思考訓練
博弈理論,經濟學原理,很多都是這種思考的訓練。
更好的理解因果,理解行為之間的關聯。
典型案例,百度縱容欺詐點擊作弊會帶來收入上升,錯,縱容欺詐點擊作弊會帶來收入下降。
前者,是一種靜態思考方式,縱容欺詐點擊會有更多點擊被計費,從而收入上升,直覺上理所當然。
後者,是真正的邏輯,縱容欺詐點擊,短期內看到更多點擊被計費,但廣告系統是博弈系統,廣告主為效果付費,欺詐點擊帶來的不確定性極大挫傷廣告主的競價信心,如不能有效遏制,會帶來競價的雪崩式下跌,必然得不償失。
典型案例,無論稅負名義上加在供應方還是需求方,實際上都是加在剛性的一方。所以別歡呼給賣方加稅了,如果買方是剛需,嘿嘿。
4、前瞻意識,發展眼光
新技術,新產品剛出現的時候普遍都很貴,而且普及率不高的時候,我們很難體會這種變革。
以前我提過一個孤島效應,新技術不普及的時候,比如網際網路,比如智慧型手機,你不會覺得這個東西有多大的必要性,你身邊用的人很少,你用也可以,不用也可。但如果你身邊的人都在用的時候,你能不用麼?不用就是社交中的孤島,一般人受不了的,不可能的。所以具有這種特性的新產品,新業務一旦成本下降到一定程度,普及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席捲之勢,停不下來的,直到覆蓋率達到一個恐怖的高度。
現在我們還會回到沒有智慧型手機,沒有網際網路的時代麼?
那麼,往前看,如果電池容量再提升一個臺階,電池成本再下降一個臺階,你覺得電動車普及率會如何。當電動車普及到一定程度,會不會有席捲之勢?
自動駕駛,更不用說,你會覺得,看,提了很多年了,也沒見商業化,問題是,一旦符合商業化的安全標準了,下一步會怎樣,會不會有席捲之勢?當年圍棋AI十幾年弱雞,一朝翻身,是不是很快就碾壓人類了。
電動車+自動駕駛,下一步會怎樣?新場景是什麼,汽車還是汽車麼?
絕大部分人看不到的,他們會說,曹老師,你不懂汽車行業的。
類似這樣的話我聽得多了,翻翻舊文吧。
曹老師,你不懂p2p金融的,曹老師,你不懂共享經濟/共享單車的。曹老師,你不懂區塊鏈的。好可惜,最近這三年,似乎每次最後都是我對了。
5、目標思維,價值思維
信息確實有很多噪音,就算是我的公眾號,我的文章,也不能說每一篇都能讓你有所得,這是事實,我也不諱言。
那麼,讀文章的時候,你要知道你的目標是什麼,這篇文章對你沒有價值,你忽略,關掉就是了。這個作者的文章對你沒價值,你取關就是了。你是不是非要和作者掰扯明白,你是有多閒呢?
那麼文章本身也包含大量的段落,案例,數據和觀點結論,有些時候,文章的結論不成立,但案例和數據有啟發,對不對,有些時候,文章的結論你不贊同,但這個分析的視角對你有啟發,這都是價值。
舊文其實提過,關於閱讀理解,我們學的,都是錯的 這篇文章值得細讀,有價值信息一直都在,很多人看到了都解讀不出來,談什麼信息不對稱呢。
以上,其實身邊有無數案例,認知格局夠高的人,信息的收集,分析,提煉能力就非常強大;認知格局不夠高,那你把再有價值的信息給他,也是雞同鴨講,對牛談琴。
你說你抹平了信息不對稱,把價值高的東西用合理的價格推薦給他,讓他能少浪費金錢,多獲得收益,人家覺得你割韭菜,忽悠他。別人割韭菜的套路幾句,人家覺得特真誠,攔都攔不住。這事少麼?抹不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