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集團+碧桂園,打造拴心留人新杜塘
金羊網 作者:詹青 2020-06-30
如今的杜塘村,漸漸成為一個望得見山水、留得住鄉愁,有產業活力、也有文化精氣神的、更加生機勃勃的新農村。
杜塘有兩個水塘,形狀像一個肚子,杜塘實際是「肚塘」的雅稱,水塘周邊環境的整治,讓杜塘村變得更美、更宜居,村民的生活更美好
經濟致用,文化致遠;產業拴心,宜居留人
文/羊城晚報記者 詹青 圖/受訪者提供
夏日蟬鳴,不知道誰家的雞正在引吭高歌,午後的村落顯得格外寧靜。和很多潮汕村落一樣,杜塘村的村民保留著聚族而居的傳統,獨具特色的「下山虎」建築聯排而立,房前屋後,藤蔓綠蔭交錯掩映,點綴著古樸的青灰色民居,別有一番清麗動人。
時間一晃四年多過去了,如今的杜塘村,漸漸成為一個望得見山水、留得住鄉愁,有產業活力、也有文化精氣神的、更加生機勃勃的新農村。
經濟致用,文化致遠,創新扶貧新樣本
杜塘村位於揭陽市揭西縣金和鎮,全村412戶2180 人,人均耕地不足0.5畝。人多地少的客觀現實掣肘杜塘村規模化產業的發展,雖毗鄰省道,2015年全村人均純收入僅4850元,被列入省級貧困村。
2016年4月底,根據廣東省委、省政府脫貧攻堅工作的決策部署,羊城晚報報業集團(下稱羊晚集團)開始定點幫扶杜塘村,自集團黨委至駐村工作隊,無不潛精研思、竭其所能助其脫貧。
2018年底,在兩批駐村工作隊和羊城晚報報業集團的努力下,杜塘村58戶貧困戶人均年收益9568元,其中47 戶有勞動力的貧困戶人均 11083元,其餘11戶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由政府財政兜底脫貧,全部達到省考核指標脫貧標準。
扶貧,顧名思義,要以經濟為最重要抓手。而打造契合杜塘村發展的特色產業,並使其走上規模化產銷道路,才是鞏固脫貧成果的根本舉措。
囿於杜塘村人多地少的現實,羊晚集團駐村工作隊在選擇產業項目時煞費苦心。利用財政扶貧開發資金髮展低風險、穩利益、長回報的光伏發電項目,運營後預計年收益至少可達10%;此外,還著力打造「一村一品」的品牌項目:百香果種植與鬍鬚雞養殖相結合的立體種養項目,未來也將打造成村的主導產業。
經濟致用,文化致遠——文化扶貧更是羊晚集團的強項。
羊晚集團引入省直機關工委20萬元資金修建了多功能室,現在,這裡已經成為杜塘村的農家書屋、電子閱覽室、技能培訓講堂和黨支部建設陣地。每個周末,村裡的中小學生都聚集在此讀書上網;每到假期,羊晚旗下多家子報和周刊、羊城晚報藝術研究院,都會組織豐富多彩的落地活動,一撥又一撥書畫家、藝術家、攝影家在羊晚集團的號召下走進山村,濃鬱的文化氣息,提振著杜塘村的精氣神。
發揮媒體連接器優勢,與碧桂園結成「扶貧共同體」
4年多來,羊晚集團充分發揮媒體「連接器」優勢,整合文化、科技、教育、醫療等一大批優質資源入村,成功闖出獨具特色的羊晚扶貧方式。比如,請來華農的教授帶來好種苗,開課面授種植新法,比如聯合社會上一切有擔當,有能量的組織,結成「扶貧共同體」。今年5月份,羊晚集團與碧桂園集團攜手,共同啟動建設美麗鄉村項目,更是杜塘村扶貧事業更上一層樓的裡程碑事件。
為了讓杜塘村更美好更宜居,碧桂園發揮專業特色,承擔起「麻葉種植示範基地建設」、「籃球場環境整治」、「水塘周邊環境整治」、「道路整治」、「標識系統升級改造」等工程的規劃設計與施工建設。目前,籃球場場地的地面翻新、拉膜頂架製作、周邊廣場整治正接近完工,未來將成為村民鍛鍊、休閒以及開展文體活動的場地;為提升宜居環境的道路升級、廣場建設也正在熱火朝天進行中。
「村裡有產業了,年輕人就自然會考慮回來了。村裡越來越美了,在外的鄉賢和社會資金也會考慮回鄉投資了。」羊晚集團駐杜塘村第一書記兼扶貧工作隊隊長陳海濤告訴記者,這才是可造血、可複製、可持續的長效機制。
打造杜塘村拴心留人環境,創造綠水青山休閒人文居住地,讓村民越來越有幸福感。
「工作隊幫我修好了房子,通了自來水。門前有了水泥路,路上有路燈,村裡環境越來越美,我這個老頭子,晚上也能出去散散步。」82 歲五保戶陳水說。
百香果園的果樹下,數百隻土黃色的鬍鬚雞自成群組,悠閒覓食
扶智強技、產業振興,鋪就「造血扶貧路」
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新中國自成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創造了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惠及人口最多的減貧奇蹟。我們已經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扶貧開發道路,為減貧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把扶貧當做主業 碧桂園精神薪火相傳
「我非常驕傲可以參與到這項偉大的事業中來,事實上我本人也是扶貧事業的受惠者。」來自碧桂園精準扶貧鄉村振興辦公室的張嘉良是揭西駐村工作隊的成員,他對記者說,他本人曾經就讀於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這是一所由廣東省國強公益基金會投資主辦的高等職業院校,「來這裡讀書就是人來就行了,一分錢不用花」。畢業後,張嘉良成為碧桂園扶貧事業的參與者,「碧桂園提倡的『對人好、對社會好』的企業精神,對我的影響太大了。」
扶貧路上,從來不缺接棒者,事實上,碧桂園早已把扶貧當做主業耕耘。
除了參與杜塘村扶貧事業,碧桂園在粵東地區的公益投入已累計超3億元,與河源市永坑村、揭陽市大東村、汕尾市新東村、梅州市漳北村等粵東6市17個村形成結對幫扶,通過黨建扶貧扶志、產業扶貧扶富、教育扶貧扶智、就業扶貧扶技及其他創新形式在內的「4+X」扶貧模式,在環境整治、產業振興等方面探索出一條很有智慧與成效的「造血扶貧路」。
扶智強技、產業振興 碧桂園交出亮麗幫扶「成績單」
今年1月1日晚,在廣東河源龍川縣佗城鎮佳派村,一場別開生面的技能培訓班實操考試熱火朝天地舉行,考試內容是讓學員在廚房內製作清遠白切雞、酸辣土豆絲等菜餚,參加考試的56位學員都是村裡的村民,其中還有9名貧困戶。
據了解,這是碧桂園推出的「粵菜師傅」技能培訓班,通過培訓與就業、培訓與扶貧相結合,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而這也是碧桂園「4+X」扶貧模式中「就業扶貧」的一項內容。葛東清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個人單獨承擔一家五口的所有開支,生活非常艱苦。通過20多天的培訓,他學到了很多烹飪技術,還在村裡開起了小店,一家人生活越來越好,越來越有盼頭。
只有精準扶貧,才是落到實處的、可造血、可造富的路徑。
在碧桂園幫扶的另一個村——汕頭市潮陽區金灶鎮橋陳村,如今又是別有一番景象。2017年碧桂園與該村結成幫扶,根據橋陳村革命老區的特點,投入1000萬元,把革命教育基地、溼地公園、特色民宿、農家樂建設,和蛋雞養殖、百香果採摘基地、桑葚採摘基地等特色農業產業結合在一起,打造紅色休閒旅遊示範基地。以產業扶貧為重點,採用「貧困戶+農民合作社+科研所+網際網路」的模式,幫助橋陳村完成24間民宿改造,打造「紅色旅遊+休閒觀光+農家體驗」發展模式。兩年多來,橋陳村已吸引遊客4.2萬多人次,2019年7月也被推薦為首批「廣東省文化和旅遊特色村」,鄉村旅遊已成為促進橋陳村鄉村振興的特色和亮點。
脫貧之根本,在防止返貧,「造血式」扶貧之路為中國的扶貧事業提供了有成效、有智慧的解決方案。摸索數年,碧桂園「把扶貧作為主業」的願景不斷結出碩果,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下,碧桂園扶貧事業亦邁入新時代,成為民企參與脫貧攻堅的新樣本。
數說扶貧
作為中國新型城鎮化進程的身體力行者,碧桂園集團及其創始人楊國強先生除了產業報國,還積極投身扶貧公益事業20餘載。楊國強先生一直在探索,希望能為解決中國貧困問題貢獻力量,助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自公司成立以來為全社會捐款累計超67億元,全國幫扶項目涉及16省57縣,結對幫扶9省14縣33.7萬貧困人口。截至目前,已助力13個貧困縣脫貧摘帽,脫貧超31.8萬人。
編輯: 寶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