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確定大腦認知數字的位置

2020-11-23 中國科學院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最近,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科學家為腦中的數字「熱點」進行了精確定位,測量精度達到1/15英寸(1.7毫米)腦區寬度。數字「熱點」是當人們看到普通數字如「6」「38」時,腦中最先被激活的位點。這一發現有助於進一步尋找大腦中的數學信息流處理腦區,並指導數字讀寫與計算障礙病人的臨床研究,這種病人沒有能力處理數字信息。相關論文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神經科學雜誌》上。

「這是迄今為止第一個這種研究,證明了人腦中存在一種專門處理數字的神經元集叢。」論文高級作者、史丹福大學人類顱內認知電生理項目主管、神經病學與神經科學副教授約瑟夫·帕維茲說,這一小群神經細胞對數字的反應,比對類似的圖形、聲音、含義符號的反應都強烈得多。「這有力地證明了我們的腦迴路能夠通過受教育而改變,因為沒有人天生就認識數字。」

在早期研究中,他們已經知道當一個人集中精力在數學問題上時,會激活大腦的哪些腦區。他們注意到在顳下回(大腦外皮質區的一個表層區域,與視覺信息處理有關)有一個位點,是由約100萬到200萬個神經元構成的神經集叢,在數學計算中極為活躍。為了進一步驗證普遍性,他們找了7位顱內顳下回及附近腦區植入電極的癲癇患者,請他們參與實驗。

研究人員請志願者看一系列電腦屏幕上的符號圖像,這時他們覆蓋有電極的腦區就會活躍起來,並由電極記錄下來。每個電極都記錄了一小片腦區(約含50萬個神經元)的反應。

由於數字包括了形狀、發音和含義三方面,實驗經過了精心設計,以區別大腦對形、音、意表達的反應。他們發現,大部分數字「熱點」對數字的反應要比對類似數字的字符、類似數字發音的單詞,以及表達數字含義的單詞的反應要明顯強烈得多。

帕維茲說,數字—處理神經元集叢是位於一個更大的神經元群體中,這個更大群體會被各種角度的線段、曲線的視覺符號激活。「在這些神經元群體中,對數字的反應比對含義和發音反應更優先。在許多例子中,這些位點確實對無序字母和無序數字的反應更強烈;然而在更大的神經群體中,『視覺數字區』會更偏愛真實數字而不是錯誤字形、同意或同音的單詞。」

帕維茲還指出,好像確定視覺刺激的這個腦區在進化中已經設計好了,如各種角度組合的線條——在稠密的叢林裡,猴子從一根樹枝蕩到另一根樹枝時,必須對各種角度線段做出處理。在處理數字計算時,這個區域的一部分進一步進化了,這也是文化與神經生理學的一個交叉。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希望用這些專門的數字—導向位點來追蹤大腦中的數字處理路徑。論文第一作者、帕維茲實驗室的珍妮弗·夏姆說:「我們想看看這些特殊區域是怎樣和其他腦區連接並通訊的。」

相關焦點

  • 大腦的認知地圖:是什麼左右了我們的記憶和導航能力?
    我們擅長記憶地標和場景,而當某個位置被給予情境時,記憶則更容易。為了記住長篇演講稿,古希臘和羅馬的演說家想像自己徘徊在富於提示的「記憶宮殿」中。現代記憶競賽冠軍們仍然使用這種技術來「擺放」長串的數字和名字等。「我們的語言充滿了用以推理和記憶的空間隱喻。」
  • 大腦的認知革命 | 進化的歷史022
    摘要:有了超級大腦人的智力開始出現質的飛躍。智力包含了一系列的認知層次,從本能一直到抽象思維的出現。人正是跨越了一重重的困難才擁有了今天的智慧,創造出了燦爛的文明。認知革命前文提到了人在物種進化階段進化出了超強的大腦。超強大腦是智力提升的基本硬體,但它本身並不是智力。
  • 大腦是如何產生認知的?這一關鍵謎底終於被認知
    《自然》雜誌評價道,這一科技成果終於揭開了大腦是如何產生認知的這一關鍵謎團。我們許多人都知道,人們往往用看不見的概念來解釋我們人類的行為,比如動機、好奇心、焦慮和信心等。目前尚不清楚這些精神上的東西是什麼樣的機理,是否是由大腦特定區域的特定神經元的編碼。冷泉港實驗室的亞當·凱佩奇(Adam Kepecs)教授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新研究中揭示了這樣的問題。
  • 識別不出數字的怪病
    一位工程地質學家遭受了神經損傷,突然無法認知從2-9的數字。但是,他仍然可以理解字母,符號,甚至是數字0和1。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認知科學家Michael McCloskey說:「當他看著一個數字時,他的大腦必須先'知道'那是個數字,然後才能向他的意識屏蔽掉關於這一數字的信息——這是一個真正的悖論。
  • 科學家確定其真正位置
    在我們所有人的認知裡面,地球、月球、太陽是三個個體,地球圍繞著太陽公轉,而月球則圍繞著地球進行著公轉,太陽、月球都是在我們地球之外。然而最近科學家又有了新的發現,那就是月球根本就不再太空當中,我們所有的人類都被假象所迷惑了。
  • 挪威英國3名科學家獲2014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發現大腦定位系統...
    湯森路透此次還預測有另三位華人科學家有望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央視引述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的頒獎詞說:這三位科學家解決了一個困擾科學家和哲學家幾個世紀的問題———大腦如何對我們生活的環境產生一個地圖並為我們導航,也就是控制方向感的細胞群。約翰·奧基夫是英國神經科學家、倫敦大學學院解剖學系和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的教授。
  • 科學家揭示大腦彈性時間感的原因
    他們還證明,對時間的感知,與我們大腦對下一個將發生事情的不斷更新的期望息息相關。「大家都知道,『開心的時候,時間過得飛快』,」未參與這項研究的哈佛大學認知神經科學家薩姆·格什曼說,「但背後真實的原因可能是這樣的:當你收穫比預期更多的快樂時,時光飛逝。」學習時間「時間」對大腦而言並不僅僅意味著一件事。
  • ...人工智慧:與其坐等認知科學家「猜謎」,不如直接繪製大腦結構圖譜
    「理解大腦智能」,即發現「意識的生物學基礎」 [2],這是人類面臨的最重大的科學問題之一,也是包括「中國腦計劃」在內的各國腦計劃關注的最重大的問題。但是,對這個問題的探索才剛剛開始,多少年能解決?樂觀的腦科學家認為需要數百年,悲觀的腦科學家認為永遠解決不了,因為解決之日就是腦科學終結之時。
  • 大腦的這種感知失真讓科學家撓頭
    大腦的這種感知失真讓科學家撓頭  我們對時間的感覺可能是一切經驗和行為的基礎,但這種感覺卻是一種不穩定的主觀感受,甚至會像海綿一樣膨脹或收縮。情緒、音樂、周圍發生的事情以及注意力的轉移,都會改變我們對時間的感覺,讓我們覺得時間加快或變慢了。例如,比起面對沒有表情的臉,我們在看到憤怒的臉時會覺得時間變慢了;越著急鍋裡的水就越燒不開,而愉快的時光卻總是轉瞬即逝。
  • 人類大腦開始退化?科學家警告:全球變暖或導致人類認知能力下降
    對此,科學家警告稱:到本世紀末,地球空間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很有可能會導致人類認知能力的下降,甚至於大腦的退化。這種說法並不是毫無根據的,二氧化碳含量高的空氣會提高人體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從而減少到達大腦的氧氣含量,使人容易產生睏倦之意甚至開始焦慮,嚴重時會損害大腦的認知功能,使人體的認知能力下降。
  • 神經與認知科學家:從大腦層面看,人的每個決定是如何做出來的?
    隨著技術發展,過去我們對大腦的許多認知都亟待革新。我們每天都在做無數個決策,又不斷為決策失誤而後悔。從神經科學角度來看,在決策的過程中,哪些因素會影響我們的大腦?做決策是獨屬於有意識的生物的能力嗎?人工智慧做決策會不會比人類更理智、更合適?
  • 大腦的這種感知失真讓科學家撓頭
    然而,科學家還沒有弄清楚學習和時間感知在大腦中的整合方式,以及哪些區域參與了這一過程。預測誤差越大時間感知失真越大以色列科學家發表的最新研究中,受試者會看到兩個數字依次在屏幕上閃爍,通常會在一個零之後再出現一個零。不過,屏幕偶爾也會隨機出現一個正整數或負整數作為第二個數:如果為正,參與者會得到獎金,但如果為負,獎金就會被扣除。
  • 科學家發現大腦中的「調色板」
    然而,英國科學家牛頓早在300多年前就意識到,光是無色的,並用稜鏡把陽光分離出七彩光波。我們之所以能看到色彩斑斕的世界,則要歸功於大腦裡的「調色板」。我國科學家近期的一項研究成果,讓我們了解了大腦具有的「藝術家」氣質。
  • 「大腦就像一個畫家」——我國科學家發現大腦內部「調色板」
    然而,英國科學家牛頓早在300多年前就意識到,光是無色的,但用稜鏡能把陽光分離出七彩光波。人們之所以能看到色彩斑斕的世界,則要歸功於大腦裡的「調色板」。我國科學家近期的一項研究成果,能幫助人們了解大腦具有的「藝術家」氣質。
  • 大腦是人類認知的黑洞? 揭秘世界各國腦研究計劃
    時至今日,大腦依舊是人類認知的黑洞。北京「腦科學研究」專項工作將瞄準國際腦科學研究前沿,圍繞人類腦健康和腦疾病治療重大需求,結合通訊與信息產業快速發展,從「腦認知與腦醫學」及「腦認知與類腦計算」兩方面進行布局,開展前沿研究和應用。 由上海科委主導,由復旦大學等十多家單位共同參與的「上海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發展願景」項目也於2015年啟動。
  • 科學家發現這種基因會直接影響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的認知能力
    科學家發現這種基因會直接影響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的認知能力 2020-11-26 10: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科學家研究出新的大腦圖譜 堪稱人腦 GPS 圖
    劉天明領導的研究小組對數百名身體健康的年輕成年人進行了檢查,以確定界標的位置。研究人員說,這非常像全球定位系統(GPS),只不過這是人腦的「GPS圖」。經過廣泛的測試與比較,研究小組認為這些界標存在於每一個正常的人腦中,這意味著它們可以作為那些受損大腦組織或功能的參照系。
  • 中老年人性生活與大腦認知功能存在關聯
    圖片來自:www.livescience.com2016年3月6日/生物谷BIOON/--英國一項新研究顯示,50歲以上的男性中,那些做愛次數多、質量高的男性比起其他人,往往變現出更好的記憶力和 認知能力。該研究首次建立了性愛與神經認知之間的關聯。相關研究發表在《Age and Ageing》上。
  • 大腦科學領域現重大突破 三位科學家發現腦中GPS
    2014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頒給約翰·奧基夫博士,梅-布裡特·莫澤和愛德華·莫澤博士夫婦,以表彰他們在大腦中發現了一種可以定位和導航的神經細胞。這是大腦科學領域重大的基礎性突破。  在人類對所處環境進行認知、記憶以及導航的過程中,需要對地理位置有一定的感覺。
  • 【芥末翻】認知科學實驗:通過腦力訓練遊戲開發兒童大腦,真的有用...
    醫學科學家已經發明了基於這種神經可塑性潛力的新治療手段。最引人注目的是可以讓盲人「復明」的感覺替代裝置。盲人佩戴一個眼鏡式的相機,將類似電視畫面的圖像發送到放置在舌頭上的小而密集的網格,交由大腦來處理,就好像是由眼睛傳入的。其他研究人員則通過用計算機呈現的神經認知練習,增強神經系統功能不足的精神分裂症或抑鬱症患者的活性依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