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樓下的綠化帶裡不經意間發現了一個熟悉身影——茜草,正開著花呢,我立馬停住,拿起手機就給它咔咔咔。
茜草
茜草(Rubia cordifolia)是茜草科(Rubiacea)茜草屬植物,攀援草本。
「茜」,念qiàn,上面一個草,下面一個西,李時珍說「東方有而少,不如西方多,則西草為茜」。確實,茜草在我國西南部的廣西、雲南、貴州等地分布最多。
古時候茜草被稱為茹藘,「茹藘」意為互相牽引連接成片的樣子,表示茜草的植株形態。種加詞cordifolia(心形的葉子),表示茜草的葉片呈心形。有四片葉子在節上輪生(每節生2葉子為對生,每節生3葉或3葉以上為輪生),茜草因此又被稱為四輪草。
小時候這四片葉子長得差不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有一兩片葉子發育不好。
四輪葉中有發育不良的葉子
茜草的莖很方,有4稜,有時還會旋轉扭曲。掰斷茜草的莖,會看到白色的莖髓,莖髓可成為營養物質傳輸的通道。
茜草,白色的莖髓
莖和葉密密麻麻都是倒刺,別看這些倒刺小小的,紮起人來真不含糊,所以不要直接用手碰它,不然會被鉤出血來,特別是除草需要帶手套。
茜草的花
茜草的花是兩性花,花很小,3毫米左右,但是數量龐大,這很符合植物的繁殖策略,以量取勝嘛。一般以量取勝的花都以花序的狀態存在,茜草也不例外,聚傘花序,多回分枝,每個花序上有10餘朵乃至數十朵花。
茜草的花
茜草的花並不如其名字那麼美麗動人。花冠是淺黃綠色的,低調得很,花冠5裂片,反折。雄蕊5枚,與花冠交錯排列,雌蕊兩柱頭,晶瑩剔透。
花小而多,遠遠看去像滿天繁星,清淡素雅,在花藝中作為點綴陪襯最適合不過了。
花小而多,像滿天繁星
中國的傳統中藥太強大了,似乎每株小花小草都可入藥。茜草作為傳統中藥最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藥用部位為根,名為「茜根」。
很有意思的是,渾身倒刺的茜草經常會把人的皮膚鉤出血來,而它的根卻具有涼血止血,祛瘀通經的作用,所以又得名血見愁。
然而,茜草最值得一提的並非它的藥用價值,而是作為我國歷史最悠久的紅色植物染料。染色所用部位不是葉,也不是花,也不是果,而是埋在土裡的地下根(沒錯,就是那個可以止血涼血的茜根),因此茜草又被稱為「地血」。
植物染是指從植物的根、莖、葉、皮、花、果實、種子等提取的染液,可以將布染成需要的顏色和圖案。
植物染遠在周朝開始就有記載,當時還設有管理染色的「染人」和管理染料植物的「掌染草」。
《周禮》有記載:
「染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染人掌染絲帛。凡染,春暴練,夏纁玄,秋染夏,冬獻功。掌凡染事」。
「掌染草,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八人」。「掌染草掌以春秋斂染草之物,以權量受之,以待時而頒之」。
《周禮》全書以「天地春夏秋冬」六大官府及官職命名。天官冢宰為六官之首,掌管朝廷法度,地官司徒掌管財政經濟。染人(官名)隸屬天官,掌染草(官名)隸屬地官,可見職位不一般。
然而,茜草的絳紅色並不受上流社會歡迎,只流行在平民百姓中間。因為先秦時期推崇黑色,「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史記·秦始皇本紀》)。
《詩經》有云:「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雖則如雲,匪我思存。縞衣綦巾,聊樂我員。出其闉闍,有女如荼。雖則如荼,匪我思且。縞衣茹藘,聊可與娛。」「東門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則邇,其人甚遠。東門之慄,有踐家室。豈不爾思?子不我即。」
茹藘指的就是茜草,《詩經》中用來表示茜草染成的紅色,這種紅並不是正紅色,而是一種較暗的土紅,叫絳紅色。「縞衣」「綦巾」「茹藘」,均顯示女孩身份之貧賤。
到了漢代,由於漢高祖的赤子之心,紅色被推崇起來,茜草也跟著一躍而上麻雀變鳳凰,變成了富貴之草,並被大規模種植。
當時,紅色和黃色成了宮廷最受寵愛的顏色,象徵尊貴的地位。傳說染園裡種滿了梔子和茜草,專供帝王之家的衣服染色(梔子是秦漢時期應用最廣的黃色染料)。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描述:「若千畝卮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誰家要是種有千畝的梔子和茜草,那可真是富貴人家了。
用茜草作為植物染料並非我國獨有,它也是古代歐洲最常用的紅色染料之一,最早使用可追溯到公元前的古埃及。可見,茜草古時真是紅透天邊了。
然而,隨著1856年人類發明了第一種合成染料之後,由於人工合成染料成本低、顏色多姿多彩等優點,植物染料逐漸被人工合成染料取代。
茜草的根中含有天然茜素,是一種很好的紅色染料,1969年德國化學家人工合成了茜素,至此,茜草植物染料的統治地位被取代,茜草也漸漸地變成了雜草。
千古名染,就此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