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8 20:38 |杭州日報 |王紫微
嶽王新村,位置在省婦保對面,是個鬧中取靜的老小區。這裡的5幢居民樓,大部分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陸續建成的。
隨著歲月流逝,昔日的「新村」,已經略顯老態。最近,嶽王新村進行了徵收,這個老小區即將迎來成片改造,變身真正意義上的「新村」。
過去是西湖邊一塊「風水寶地」
民國時期,嶽王新村這一帶就是杭州的「風水寶地」。
杭州的老房子研究專家仲向平說,那時候,嶽王新村的院子裡曾經建有好幾幢民國別墅,尖頂紅窗,青磚實疊,周圍有空地花園,高樹低草,環境十分優雅。
而且,這裡還是「學區房」——和嶽王新村對面相望的省婦保,是曾經的弘道女中。
這是一所杭州歷史上很有名的女子學校,其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1867年杭州的第一所女子學校——貞才女學。1912年,貞才與另外兩所女學合併,成為弘道女中。
家住嶽王新村6幢的一位居民介紹說,她就是弘道女中的畢業生之一。「當時,嶽王新村的北面還有一所弘道小學,後來這裡改建成了行知幼兒園,每天都能聽到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居民回憶說。
時至今日,小區深處還藏著一幢紅磚「別墅」。
據介紹,這幢小樓建於1926年代,第一任主人是美國基督教青年會代表鮑乃德。
最初,這裡由兩幢姐妹樓組成,一東一西,東面的叫「顧廬」,西面的叫「居安」,旁邊還有一座花園,如今保存下來的嶽王新村8號就是曾經的居安別墅。
嶽王新村也留下了很多屬於杭州市井的城市記憶。門口的一條嶽王路,曾經有不少老杭州人都愛逛的花鳥市場。
七八十年代出生的「杭州伢兒」,幾乎都有被父母帶來逛花鳥市場的記憶,「買買小金魚,逗逗小貓小狗,很是熱鬧。」不過,外面熱鬧,小區裡卻鬧中取靜。「過去大樹比現在還要多,就算是三伏天走進來,也比外面街面上涼快許多。」
湖濱街道工作人員介紹說,小區裡的5幢居民樓,最老的一幢是1969年建成的,最「年輕」的一幢,是上世紀90年代建造的。
此前因為省婦保停車場項目開工,第三方檢測機構對嶽王新村的居民樓進行了鑑定,發現多處居民樓已經存在建築安全隱患,尤其是建造年代最久的那幢居民樓,鑑定結果為D級危房。
今年3月份,嶽王新村進行了民意調查,5月28日正式發放了徵收令。
帶不走的「老物件」有了好歸宿
要暫時告別住了一輩子的「家」,自然戀戀不捨。但,更讓居民們發愁的事情是,「搬家」。
「134戶居民,老年人就有75戶。」嶽王路社區主任譚亦顓說,不少老人都已經八十多歲高齡,子女也不在身邊,要搬家,精力、體力都不夠。還有些居民一收拾,發現家裡有很多東西以後用不上了,想乾脆趁著這個機會「斷舍離」。
負責嶽王新村項目的,大多是湖濱街道的80後年輕幹部,不僅一腔熱情,而且還在工作中融入了「網際網路思維」——他們聯繫了專業的搬家公司、中介公司,還牽頭公益組織和二手物品回收機構為居民們辦起了「跳蚤市場」。
不想帶走的閒置物品,可以拿來自由交易,也可以交給回收機構折抵現金,或是兌換食用油、洗衣液、環保酵素等等,大件物品還有專人上門回收。
6幢的李奶奶,為心愛的聶耳牌鋼琴,找到了「新主人」,是一位喜歡音樂的小朋友。「這臺鋼琴是我1987年買回來的,音色還很好。」李奶奶一邊撫摸著鋼琴,一邊動情地說。
家住一樓的孟老師喜歡種花。這次租房過渡,三樓的房子養不了那麼多花了。他把養了好幾年的花花草草送給了社區,「以後我還經常會回來看看!」
還有一位居民把一張按摩椅搬進了社區,「新買的房子是精裝修的,放進去有點不相稱,想送給有需要的人。」嶽王路社區的譚主任說,他們打算把按摩椅放在正在改造的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社區的老人們正需要。」
街道、社區細緻的工作,貼心的服務贏得了「民心」,居民的高滿意率也換來了短時間內的高籤約率。
6月30日,嶽王新村項目正式啟動籤約,當天就籤約了70戶。今天,徵遷辦的工作人員粗略統計了一下,已經有100多戶居民籤約,三四十戶騰空搬走了。
未來「新村」居住品質更好
黃金地段的老小區,未來要怎麼樣改造?
據了解,徵收完成之後,嶽王新村將進行一系列的「硬體」改造,重新規劃、建設安置房,成為有電梯、有綠化、有車位的生活小區,配套設施也將大大提升。
而且,根據初步規劃,嶽王新村8幢的歷保建築也將有可能恢復「花園洋房」的風貌。
「不僅有停車管理、秩序維護、公共保潔,還要培育居民參與社區自治的意識。」街道工作人員說。
「等再搬回來的時候,環境設施都會更好,還保留有老小區的人情味。」居民們都非常期待。
(原標題《湖濱黃金地段「老小區」要成片改造了,電梯、綠化還有車位都會有》,編輯吳佳蔚)
15003815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