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在世上,總是有各種各樣的困擾。和現代人不同,古人最大的困擾,不是孩子學習不好或者媳婦又想買包,而是——怎樣才能吃飽飯。
由於生產力低下,土地產出有限,在古代,吃飽飯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都是個比較奢侈的事。地上種不出來,那也不能幹餓著,除了種地之外,獲得食物的途徑便是採集或者打獵了。在古代的不少時間裡,漁獵一直是古人補充蛋白質攝入的重要來源。
今天說這個東西,便是打漁用的一種用具,名字叫魚鏢。現在說打漁,一般人本能想到的就是用魚鉤釣魚或者用網撈魚。但在古代,使用魚叉或者魚鏢直接去射魚,也是一種常見的做法。因為釣魚太慢,而漁網也挺貴的,不是人人都有的。古代生態環境保護的好,河裡面大魚也多,用魚叉或者魚鏢,捕獲起來那是相當的方便。和打獵相比,打漁的安全性也好很多,你去捉野豬還擔心被它拱了怎麼辦,打魚就完全沒這個憂慮了。
▲原始社會魚鏢所謂魚鏢,實際上就是一種箭,不同的是,和普通的箭相比,魚鏢的箭頭上會制出倒刺。倒刺存在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在射中魚後,牢牢的掛在魚的肌膚上,讓它無法掙脫。不過這就和釣魚一樣,雖然魚會被倒刺掛住,但你也不能硬拽,否則魚用力一撲騰,還是能掙脫的。正確的做法是先讓魚遊一會,消耗一下體力,魚鏢箭矢的後面會系有一根長的繩子,等魚沒勁了,你就可以拉著繩子把它捉過來了。
▲大洋洲商代單翼青銅魚鰾頭圖中這把魚鏢是商代產物,1989年出土於江西新幹大洋洲,這個魚鏢的一側鑄有倒刺,因此被專家稱為「單翼魚鏃」。類似的東西一共出土了十件,大小形制都差不多,長七八釐米左右,重二三十克。這些魚鏢後部有鋌,裝柄的時候,應該是把鏢杆劈開,然後把鋌塞進去捆好,就像大部分箭矢的安裝方式一樣。魚鏢的鋌上都有凸起,應該是為了方便捆繩子用的。用弓箭射魚,算得上是咱中華民族的傳統技能。原始社會的遺蹟裡出土過不少魚鏢頭,有單邊倒刺的,還有雙邊倒刺的,個別魚鏢為了加強威力,能制出三四個倒刺來。

到了商朝時期,射魚已經變成了一件具備文化意義的事情,貴族們射魚,第一是為了表示不忘本,第二那就是為了娛樂了。甲骨文中便有「王弜魚」的記載,王就是商王,而這個弜字的意思是啥呢,就是「很厲害的弓」的意思,這仨三字組合起來,就是商王用強弓射魚的意思。國家博物館收藏有一件有意思的青銅器,是一個大王八身上中了四根箭的造型。從王八背上的字來看,這件青銅王八就是為了紀念某次射獵中商王射中大鱉的壯舉而製成的。
▲國博國家博物館「作冊般」青銅黿商後期 (前1300-前1046年)通高10釐米,長21.4釐米,寬16釐米重1.6056
商代再往後,到了西周時期,人們也依舊熱愛射魚。西周時期的魚國,其國名「魚」在青銅器上的寫法就是由左邊一個弓字和右邊一個魚字組成,可惜這個字電腦上打不出來,因此只能以魚字代替了。左弓右魚的意思,就是用弓箭射魚,把射魚寫進國名,由此可見,射魚對這個國家的影響多大了。你擱現在,就相當於美國不叫美國了,叫棒球國,日本不叫日本了,叫柔道國一樣。到了西漢時期,射魚仍然是個常見的事,四川綿竹市新市鄉的漢畫像石上面,就有人使用弓箭射魚的形象。上面咱說了,捉魚可以用魚鏢或者魚叉,巧了,在這個漢畫像石上,也是一個人用魚叉,一個人用弓箭發射魚鏢射魚。
射魚這種習俗,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到清朝時期,用弓箭射魚仍然是滿洲貴族的一個重要活動,清朝皇帝射魚箭的箭頭是叉子形狀的,有三股叉也有五股叉,每個叉尖上都有倒刺,這比老祖宗的傢伙是先進多了。另外當時少數民族地區的居民也保留著射魚的習俗,如清人張慶長的《黎歧紀聞》載:「黎歧無不能射者,射必中,中可立死。每於溪邊伺魚之出入,射而取之,以為食」。
▲單翼魚鏃,新幹縣大洋洲出土新幹大洋洲一共出土了四種魚鏢,上圖這種單翼魚鏃數量最多,一共十件。其餘三種魚鏢的造型跟它又不一樣,一種比較長,也比較沉重,大概重四五十克左右;一種重二十克左右,箭頭是圓錐型,沒有倒刺;一種跟單翼魚鏃看起來差不多,但是沒有倒刺,並且輕的很,只有十克重。上面咱說了,在商代時期,射魚已經變成了一件有文化意義的事了,這話啥意思呢,就是這些魚鏢,雖然是射魚的,但這個射魚,並不是為了吃魚才去射的,而是為了表示一種情懷。為啥這麼說呢,道理很簡單,青銅是個貴重材料,銅那是可以鑄錢的!當然商代人還不用銅錢,但銅依然是一種寶貴的財富,你用銅做的箭頭射魚,萬一繩子斷了,你這箭頭就找不回來了,這種行為那可是太奢侈了,換現在,就跟拿美元疊紙飛機差不多了,雖然大洋洲墓葬的墓主應該是個貴族,但貴族的錢,那也不是大風吹來的呀!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滾滾,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