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活動狀況會對地球物理過程和某些天氣特徵發生影響。無論是健康人,還是病人,其機體的各種機能都與太陽地球物理和氣象因素有關。在溫暖的大氣鋒面環境裡的雙相改變和冷空氣通過時,健康人的免疫系統產生抑制。如果說在戶外人體工作能力與天氣要素的關係非常明顯的話,那麼,在室內怎樣呢?弄清在運動中人體能力是否與天氣因素有關,無論從實踐上,還是在理論上,都是具有意義的。
在室內條件下,在不同天氣、風向和日照持續時間的日子裡,依據PWC170標準,測定人體的工作能力並測定最大耗氧量。自行車測動器上,完成各階段的負荷,並在各階段中及其之前作了動脈血壓、心臟收縮頻率的測量與統計。在進行研究的日子裡,依據水文氣象觀測臺有關氣情報和中央療養學和物理療法研究所的意見,進行了天氣型分類。選定了三個標準等級:
1、實際上無日照,即完全沒有或全天不超過0.2小時;
2、白天日照時間為0.21—4.2小時;3、白天日照4.2小時以上。
考慮到該地區的風向(一年內主要是東南風),把整個研究期間的風向分成「常見的」與「不常見的」。
對300名年齡在19—24歲健康但不從事運動的男大學生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寒冷度的增加導致身體工作能力大幅度下降:在較暖的8.9類天氣的日子裡,根據PWC170標準,身體工作能力為1307.7土22.6公斤米/分鐘;在中等寒冷的11類天氣裡,身體工作能力在1089土22.4公斤米/分鐘;在很冷的12類天氣裡,身體工作能力則是1224.4土26.5公斤米/分鐘。身體工作能力下降與天氣寒冷程度沒有明顯的聯繫,這可理解為,在該地理區冷天多出太陽。對已獲結果的分析證明,PWC170反映出的身體工作能力與日照持續時間有明顯的直接聯繫。陰天(日照時間為0—0.2小時)的指標是1260.7土17.3公斤米/分鐘;在陽光持續時間居中等程度的白天(0.21—4.2小時),身體工作能力為1337.9土37.7公斤米/分鐘;而在明顯的多陽光的白天(日照時間在4.2小時以上),身體工作能力則為1446.9土21,9公斤米/分鐘。在進行研究的日子裡,風向因素對健康人的身體工作能力有顯著影響。在「常見」風向的日子裡,身體工作能力為1419.4土25.8公斤米/分鐘,而在「不常見」風向的日子裡是1264.3土20.7公斤米/分鐘。
最大耗氧量不以天氣的寒冷度為轉移,但是,需要著重指出,這是在8—12類天氣範圍內。若用相對值表示,它變化於51.5土0.7到50.4土1毫升/公斤之間。日照持續時間增加對最大耗氧量有積極的影響:實際上無日照日的身體最大耗氧量是51.3土0.5毫升/公斤;多日照日為54.3土0.6毫升/公斤,而在陽光持續時間居中的情況下是52.7土0.92毫升/公斤。在「常見」風向的日子裡,最大耗氧量為54.7土0.7毫升/公斤;在「不常見」風向的日子裡,最大耗氧量是51.1土0.6毫升/公斤。
這些數據表明,在有「常見」風向的情況下,對已適應既定氣候地理條件的人來說,其有機組織需氧氧化作用過程比在「不常見」風向的情況下進行得更積極。日光對需氧氧化作用也有積極影響,在陰天,最大耗氧量發升明顯的下降。看來,在極寒冷氣候地區,大氣中含氧量在高寒情況下降低。我們在中緯度地區研究的結果表明,在8—12類天氣範圍內,天氣的寒冷與最大耗氧量無關。在天氣級別增高時,在供暖的室內,身體工作能力下降,有可能同空氣的電磁振蕩、保護組織及其附屬物「帶電」有關。例如大家都知道,在冷天用梳子梳理頭髮時,若接觸金屬物即產生電擊,發出「劈啪」聲。無論是太陽光的積極影響或是「不常見」的方向風的消極作用,顯然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同受到的神經衝動狀態和天氣條件的舒適程度有關。
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認識。1、依據PWC170標準測定身體工作能力在天氣寒冷度增強特別是在極寒冷的情況下,顯著下降。多陽光天氣與「常見」風向對身體工作能力的指標有積極的影響。2、在晴天以及對受試者來說有「常見」風向的日子裡,最大耗氧量增加。反之,陰天與「不常見」風向對機體的需氧過程有不利影響。3、已查明的規律,使我們可提出如下應用性建議:不要在天氣變冷的環境中以及陰天開展競技活動。(來源於1990年10月15日《中國氣象報》 作者:薛景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