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杜江峰團隊在Science發表新成果!量子科學家調控美妙雙人舞

2021-01-13 校園快報

5月31日,國際權威期刊《Science》刊登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的最新成果。他們在世界上首次觀察到宇稱時間對稱。這個觀測方法及其過程突破了傳統量子體系中對量子系統的調控方法,加深了量子系統相互作用的理解,有助於人們更好認識微觀世界的奇妙性質。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浩渺的宇宙中有無數普通或者奇妙的對稱性。而代表空間的宇和代表時間的宙,本身也是一對對稱性。如果物質同時滿足時間和空間對稱,科學家就認為他們滿足宇稱時間對稱。為了研究物質的各種奇妙特性,科學家們會用各種方法調控出宇稱時間對稱狀態。

經典物理世界中已經實現了對宇稱時間對稱狀態的調控。但是在量子世界,則是一個巨大的難題。量子力學的理論決定了實現量子體系中的宇稱時間對稱狀態路徑非常狹窄困難。打個比方,量子力學的世界裡,小莉要變成一個和當前的自己時間和空間都對稱的自己,需要走過一條荊棘遍地,狹窄泥濘的道路。作為一個赤手空拳的小姑娘小莉,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杜江峰院士實驗室近年來一直專注於單自旋體系的量子控制研究。榮星教授和伍暘博士調控金剛石中的一個氮-空位缺陷中的電子自旋作為系統比特,他們巧妙的加入核自旋做為輔助比特,實現了電子自旋的宇稱時間對稱調控,完成了這個領域「零的突破」。聰明的物理學家們構建出一個特殊的小世界,還造出了一個小明,小明牽著小莉的手,帶他走上一條完全不同的路,儘管這條路曲折離奇,但是隱含著對稱性。

圖:杜江峰團隊通過量子調控,巧妙加入核自旋輔助比特「小明」,引導著小莉完成美妙的雙人舞蹈,實現了量子世界中的宇稱時間對稱構建。(王國燕、陳磊設計)

杜江峰院士評價:「這項工作為進一步研究非傳統量子體系所描述的新奇物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相關焦點

  • 《物理評論快報》發表中科大絕熱量子計算成果
    近日,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杜江峰課題組首次提出了基於絕熱量子計算的質因子分解算法,並成功地在實驗中用該算法實現了迄今為止最大的數字分解。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11月28日出版的國際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審稿人認為,這一研究是量子計算的重要進展。
  • 杜江峰:量子計算的引領者
    從16歲時保送中科大少年班,到如今已是中科大物理學院的執行院長,杜江峰在這所校園學習、成長,30年間實現了從學生到青年科學家,再到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華麗蛻變。  28歲時,杜江峰開始進軍當時最新的量子計算實驗研究領域,成為我國最早從事這項研究的科學家之一;接下來的近20年裡,杜江峰一頭扎進量子計算領域,取得多項重大研究成果。他仿佛一匹快樂的奔馬,縱橫馳騁在遼闊的量子計算世界中。
  • 杜江峰:要做引領世界前沿的研究
    專注踏實 馳騁於量子計算領域  在自己眾多的科研成果中「盤點」最具亮點的工作,杜江峰首先提到的就是2002年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的一項研究:在國際上第一次成功地實現了量子博弈的實驗研究。這是國內量子計算實驗研究工作首次在該國際權威雜誌上發表,審稿意見認為該工作「是首次在實驗上實現量子博弈」,「該文的工作既新又有意義」。由於這項研究成果的新穎性,《自然》的科學新聞對該工作成果作了專題報導,英國的《新科學家》以及美國物理學會與歐洲物理學會的新聞網站也都報導了該項研究成果。  「這個成果是我發表的第一篇PRL,在我的科研道路上很有意義。」
  • 杜江峰-快樂的量子「囚徒」
    是他,使中國成為成功實現四量子位以上量子計算的三個國家之一;是他,在國際上第一次成功實現量子博弈的實驗;是他,在國際上第一次實驗觀測到混合量子態的幾何量子相位。  他,快樂向前,執著向前:「我的路還很長,我的目標還很遙遠……」   杜江峰,1969年6月生,1985年保送科大少年班,1990年留校工作。
  • 電子科大科研團隊在《Science》發表原創成果 首次在高溫超導中...
    四川新聞網成都11月14日訊(記者 陳淋)11月14日,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以「first release」形式刊發《超導-絕緣相變中的玻色金屬態》(Intermediate bosonic metallic state in the superconductor-insulator transition
  • 數學科學學院麻志浩教授和中科大杜江峰院士彭新華教授團隊合作...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麻志浩教授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杜江峰院士課題組等合作,首次實驗驗證新型量子不確定性等式關係。該研究成果以「Uncertainty equality with quantum memory and its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為題發表在Nature 系列期刊Quantum Information上. [Quantum Information 5, 39 (2019)]。
  • 再登《Science》! 中科大潘建偉團隊新突破,量子計算和模擬向前一步
    據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研究部的說法,在早期研究中,研究團隊使用 Rb-87 超冷原子製備了 600 多對保真度為 79% 的超冷原子糾纏態並使用該體系調控特殊的環交換相互作用產生四體糾纏態,模擬了拓撲量子計算中的任意子激發模型。但由於晶格中原子的溫度偏高,使其填充缺陷大於 10%,不利於形成更大的多原子糾纏態和提升糾纏保真度。
  • 科大資訊 | 近期科研成果速覽
    5、中國科大在實用化量子度量方案實現上取得重要進展6、中國科大在硒硫化銻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7、中國科大首次實驗實現最優量子糾纏態檢驗8、中國科大研製的火星磁強計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9、中國科大在金剛石量子模擬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10、「天問一號」火星磁強計成功開機中國科大在「神威
  • 中國科大教授杜江峰:「嗅覺」引領創新—新聞—科學網
    2015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江峰團隊在《科學》發文:利用鑽石中的氮—空位點缺陷作為量子探針(簡稱「鑽石探針」),選取了細胞分裂中的一種重要蛋白為探測對象,將量子技術應用於單個蛋白分子研究,在室溫大氣條件下獲得了世界上首張單蛋白質分子的磁共振譜。《科學》雜誌《展望》欄目評價稱,「此工作是通往活體細胞中單蛋白質分子實時成像的裡程碑」。
  • 中國科大在單自旋量子調控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建立了在量子系統中實現基於非厄米哈密頓量的量子調控普適理論,並通過對金剛石量子比特的高精度量子操控,首次在單自旋體系中觀測到宇稱時間對稱性破缺。
  • 杜江峰院士團隊首次在單自旋體系中觀測到宇稱時間對稱性破缺
    實現量子系統調控是人類認識和利用微觀世界的重要途徑,對於量子計算與量子傳感至關重要。自旋作為重要的量子調控體系,如何在單自旋體系中實現非厄米哈密頓量的操控是量子調控領域中一個重大挑戰。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首次製備含單分子的量子糾纏態
    本報訊(記者楊凡)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的研究對象多是光子。但最新研究表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教授林毅恆團隊與美國合作者,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
  • 連發3篇Nature/Science,潘建偉團隊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ID:USTCIF),全球最活躍的科大校友組織,實時發布科大要聞與校友資訊】基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量子計算和模擬被認為是後摩爾時代推動高速信息處理的顛覆性技術,有望解決諸如高溫超導機制模擬、密碼破解等重大科學和技術問題。量子糾纏是量子計算的核心資源,量子計算的能力將隨糾纏比特數目的增長呈指數增長。
  • 我國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獲重要突破,《自然》今天凌晨發表中科大這項成果
    這是物理學家首次使用微觀量子調控手段,在量子多體系統中驗證了描述電荷與電場關係的高斯定理,實現了「利用規模化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方法求解複雜物理問題」的重要突破。今天凌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發表了該研究成果。
  • 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重大突破!中國科大新年首發《Science》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
  • 中國科大在金剛石量子模擬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杜江峰、王亞等人與理論合作者北京大學劉雄軍等合作,在金剛石氮-空位(NV)色心體系的量子模擬實驗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利用量子淬火動力學在實驗上模擬了凝聚態體系中尚未觀測到的三維手性拓撲絕緣體,並第一次對體內和表面的拓撲物理進行了全面的實驗研究。
  • Science重磅:上科大免疫化學所饒子和團隊攻克結核病半世紀難題
    北京時間今天(24日)凌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科學》)同時在線發表了以上海科技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的兩項重要研究成果。其中,上科大免疫化學研究所饒子和院士研究科研團隊六年攻堅,在國際上首次成功解析分枝桿菌關鍵的阿拉伯糖基轉移酶複合體的「藥靶-藥物」三維結構,揭示了一線抗結核藥物乙胺丁醇作用於該靶點的精確分子機制,這也是乙胺丁醇問世半世紀以來,科學家首次從分子水平上破解這一抗結核「傳統老藥」的抑菌機制,為解決結核病耐藥問題、研發新型抗結核藥物奠定了重要基礎。
  • 《自然》刊登中國科大在量子計算研究中的重大突破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杜江峰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和香港中文大學劉仁保教授合作,通過電子自旋共振實驗技術,在國際上首次通過固態體系實驗實現了最優動力學解耦,極大地提高了電子自旋相干時間。該成果發表10月29日出版的國際權威雜誌《自然》上。
  • 中科大分子量子糾纏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記者5月25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該研究成果於5月20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這項成果對於未來考慮使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 中科大團隊實現量子計算的時間最優控制 Phys. Rev. Lett. 論文推薦
    撰文 Michael Schirber編譯 彭曉晗審校 金莊維中科大杜江峰團隊的最新研究實現了兩位量子邏輯門的時間最優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