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野外發現死亡大熊貓幼仔 死因疑為暴雨後溺亡

2021-01-18 觀察者網

據中新網客戶端7月4日報導,記者4日從成都市林業和園林管理局獲悉,經專家檢查鑑定,日前在四川黑水河自然保護區內發現的死亡大熊貓幼仔,其死亡原因疑為暴雨後溺亡,死亡時胃內仍有殘奶。

溺亡的大熊貓。 鍾欣 攝

近日來,四川遭遇連續今年入汛後強度最大、範圍最廣、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強降雨天氣過程。四川黑水河自然保護區加強野外巡護,及時掌控保護區及野生動物安全情況。

大熊貓溺亡現場。 鍾欣 攝

3日,保護區管護人員張學良沿大邑縣西嶺鎮雲華村小河子溝區域進行巡護。13時30分左右,巡查到雲華村9社磨子坡處,在小河子溝的河中央河灘上,發現一隻已經死亡的大熊貓幼體。張學良當即報告了黑水河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保護區管理處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並將這隻疑似遭暴雨後被洪水溺亡的大熊貓幼仔屍骸送到成都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成都動物園)。成都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會同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專家連夜檢查處理。

大熊貓溺亡現場。 鍾欣 攝

據鑑定報告,死亡大熊貓幼仔大約半歲,系雌性,體重14.25kg。其頭部有2處皮下出血,下頜出血,肺部有大量氣泡,胃內有奶,腸道內有已消化的竹葉,脾臟有少量出血點,其他臟器無肉眼病理變化。專家診斷為溺水死亡;判斷可能因2日的暴雨導致山洪暴發,該大熊貓幼仔不慎落水溺亡,後隨洪水衝至河岸淺灘處被發現。

大熊貓溺亡現場。 鍾欣 攝

目前正是暴雨季節,成都市各級林業部門將切實加強汛期安全工作組織領導,加大安全監管監察力度,暢通信息預警預報渠道,及時排查治理隱患。提醒要求在山區作業的保護區工作人員在確保人身財產安全的同時,加強巡護監測,及時掌握保護區及其周邊區域野生動物棲息狀況變化,發現異常及時報告處置。

(記者徐楊禕 安源)

相關焦點

  • 全球首例圈養大熊貓野外引種產仔 通婚有助於復壯野外大熊貓種群
    7月31日凌晨2點17分,全球首隻野外引種大熊貓「草草」順利產下一隻「重量級」幼仔。圈養大熊貓和野生大熊貓首次成功結合併誕下後代,這對全世界大熊貓的保護研究,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在圈養「滾滾」風靡全球的背後,大熊貓保護長久以來的根本目標,仍聚焦在發展壯大野外種群上。作為「大熊貓之鄉」,74.4%的野生大熊貓分布在四川。
  • 大熊貓「水秀」在半野化環境下 雨中產下幼仔
    四川新聞網成都9月6日訊(記者 劉佩佩)今日,四川新聞網記者從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獲悉,9月5日23時05分,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大熊貓「水秀」在臥龍核桃坪野化培訓基地半野化環境下成功產下單胎大熊貓幼仔。至此,參加「第七梯隊」的野化培訓大熊貓母獸共繁育幼仔3胎4仔。
  •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熊貓幼仔意外死亡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10日通報,該中心神樹坪基地大熊貓「祿祿仔」(2019年8月10日出生,雌性)因丰容吊球繩纏繞頸部而意外死亡
  • 大熊貓溺亡惹人心痛發問:「為什麼不保護?」
    擁有強大的力量卻靠賣萌為生?衣食無憂甚至養尊處優?沒錯,作為珍稀國寶,熊貓在我們眼中從來都是重點保護對象,好像從來都不用擔心生存問題。然而最近,四川黑水河保護區內卻發生了一件讓大家難過又意外的事,一隻半歲、雌性的大熊貓在野外溺亡了。前不久,四川黑水河保護區的管理人員在保護區內的河灘上,發現了一隻野生大熊貓幼崽的屍體。
  • 大熊貓「水秀」半野化環境下產下單胎熊貓幼仔
    央廣網成都9月6日消息(記者劉濤)9月5日23時05分,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大熊貓「水秀」在臥龍核桃坪野化培訓基地半野化環境下成功產下單胎大熊貓幼仔。至此,參加「第七梯隊」的野化培訓大熊貓母獸共繁育幼仔3胎4仔,2016野化培訓大熊貓產仔季圓滿結束。  今年4月初,「水秀」與大熊貓「香格」完成自然交配。
  • 成都大熊貓基地2隻幼仔死亡:系過敏致多器官衰竭
    據「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微信公眾號消息,
  • 野生大熊貓溺亡引質疑 專家回應不對大熊貓強化保護原因
    野生大熊貓溺亡引質疑 專家回應不對大熊貓強化保護原因  成都黑水河自然保護區大熊貓溺亡一事發生後,不少網友質疑,為何不能對大熊貓強化保護?相關專家表示,最好的大熊貓保護方式,就要讓它回歸自然、適應自然。 一、大熊貓真正的家在野外  「大熊貓真正的家在野外。」
  • 考古學家發現:遠古巨蛇曾以恐龍幼仔為食
    【科技訊】11月20日消息,據媒體報導,遠古巨蛇的最後晚餐很可能是恐龍幼仔。考古學家發現一具體長3.3米、6700萬年前遠古巨蛇盤繞在恐龍蛋的化石殘骸,依據化石分析顯示這條遠古巨蛇位於剛孵化的蜥腳類動物幼仔附近。
  • 四川發現首隻白色大熊貓,野外還藏著多少「國寶」?
    全球首張白色大熊貓照片!最近,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發布的這張白色大熊貓照片顯示,一隻毛髮和爪子均為白色、眼睛為紅色的大熊貓,正在鬱鬱蔥蔥的原始森林裡行走。這是保護區內海拔2000米左右的一臺野外紅外觸發相機,4月中旬攝錄到的。專家分析,這隻熊貓是一隻白化個體,從體型判斷為亞成體或青年熊貓,年齡在1—2歲左右。
  • 兩大熊貓將放歸野外 "衛星電話"和"身份證"隨身
    檢查結果顯示,大熊貓「華妍」體重達80公斤,體長115釐米;大熊貓「張夢」體重73公斤,體長111釐米,兩隻大熊貓生長發育及各項生理指標均正常。  體檢後,工作人員分別採集了「華妍」、「張夢」的掌印,為兩隻大熊貓在皮下埋植國際通用的ID身份識別晶片,並佩戴了具有全球衛星定位和無線電遙測功能的GPS頸圈,以便開展野外放歸後的數據收集和活動監測。
  • 義大利野外發現罕見白化鹿幼仔
    這頭罕見的白化鹿幼仔被稱之為「白班比」,是德爾·德恩和他的女兒黛博拉在義大利野外發現的
  • 大熊貓不但有黑白配色的,白色和棕白色的大熊貓也有,十分罕見
    據相關資料記載,據介紹,在該地區發現白色大熊貓較早的一次是1990年11月22日,當時是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在野外巡查時發現的,這隻大熊貓身體大約高0.7米,除眼圈、四肢的端部外,身體其它部位均為白色。此後在1991年、1992年又相繼發現了兩隻。
  • 一路走來熊貓不易:第四紀差點滅絕 後又遭人獵殺
    大熊貓的天敵主要是豹、豺和青鼬,它們主要對大熊貓的幼體進行捕殺,受傷個體也會受到威脅。2014年11月16日,四川唐家河國家級保護區大熊貓「坪坪」遭遇青鼬圍獵,受傷致死。  研究人員對野外死亡大熊貓解剖研究發現,其主要死亡原因是營養不良、體弱、免疫力下降,患各種營養缺乏症,最終導致貧血、衰竭死亡,這無疑同當時大熊貓分布區內竹子大面積開花枯死有關。
  • 大熊貓野化放歸:選點有講究 明年或出放歸方案
    要想完成大熊貓種群延續及復壯,最關鍵的是野生種群擴大。  2005年8月首次放歸至今,四川已野外放歸大熊貓6隻。  我省正改進大熊貓放歸前的野化訓練模式,精選放歸對象。  今年以來,四川境內的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內的人工繁殖大熊貓數量雙雙突破歷史,其中,中國保護大熊研究中心誕生幼仔26隻、成活23隻,含9對雙胞胎;成都大熊貓基地共繁育8胎15仔。與會者認為,要想完成大熊貓種群延續及復壯,關鍵還是野生種群。  本月內,大熊貓「華嬌」將放歸至雅安市石棉縣境內慄子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消息引起大家關注。
  • 旅美大熊貓「貝貝」回四川後,陝西向美國友人「白送」了一隻大熊貓...
    編輯:張一天華輿訊 綜合新華網、中新網、華商報等報導,11月19日,在美國出生,在華盛頓國家動物園生活了四年的大熊貓「貝貝」按照原計劃,在4歲後回到自己的家鄉四川。離別的愁緒讓許多美國的熊貓粉絲傷心不已。
  • 6700萬年前遠古巨蛇以恐龍幼仔為食(圖)
    騰訊科技訊(編譯/悠悠) 據美國生活科學網報導,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顯示,遠古巨蛇的最後晚餐很可能是恐龍幼仔。他們發現一具體長3.3米、6700萬年前遠古巨蛇盤繞在恐龍蛋的化石殘骸,依據化石分析顯示這條遠古巨蛇位於剛孵化的蜥腳類動物幼仔附近。
  • 旅美大熊貓「美香」所生雄性幼崽命名「小奇蹟」
    中新社華盛頓11月23日電 (記者 陳孟統)美國華盛頓國家動物園23日宣布,為旅美大熊貓「美香」所生的雄性幼崽命名「小奇蹟」。2020年8月21日,剛過22歲生日的「美香」在華盛頓產下「小奇蹟」。這是美國動物園首次通過冷凍精液人工授精使熊貓成功受孕並分娩。
  • 四川汶川地震後竹子開花 威脅大熊貓生存(組圖)
    地震後這裡的圈養大熊貓大部分都轉移到了四川雅安、成都、北京、福州等地。核心提示距離映秀震中僅10公裡的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是中國最重要的大熊貓保護區之一,此前普查顯示,擁有150餘只野生大熊貓,佔中國野生大熊貓總數的10%。地震之後,臥龍野生大熊貓整體生存狀況如何?2008年11月8日,人們在臥龍發現震後首隻野生大熊貓,經搶救無效死亡。
  • 「央廣網·視聽四川」成都旅日大熊貓「良浜」順利產仔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總臺央廣記者劉濤報導:北京時間11月22日上午10時50分,中國成都旅日大熊貓「良浜」在日本和歌山白浜野生動物園順利產下一隻雄性大熊貓幼仔。該幼仔初生體重為157克,現由母親「良浜」哺育,母子健康。這隻幼仔是熊貓基地與日本白浜野生動物園開展大熊貓國際合作以來,在日誕生的第17隻大熊貓幼仔。大熊貓「良浜」出生於日本和歌山白浜野生動物園,母親是2000年7月從中國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以下簡稱「熊貓基地」)赴日本開展兩國大熊貓國際合作的雌性大熊貓「梅梅」。
  • 成都野生大熊貓竹林「遛娃」,叼著幼崽的樣子萌翻了
    7月1日,紅星新聞記者從四川黑水河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了解到,近日,工作人員對布放在野外的紅外線相機進行數據採集時,驚喜地發現了野生大熊貓和幼崽生活的情景。這也是自2014年以來,保護區第二次拍攝到野生大熊貓和幼崽一起的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