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上,中國企業不鳴則已,一鳴驚人。2020年8月8日,在一年一度全球最大的SNEC光伏展會期間,李俊峰、呂芳、張雷、李振國、曹仁賢五位新能源行業大佬的手緊緊的握在一起。五位大佬分別代表中國能源研究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中國綠色供應鏈聯盟光伏專委會、遠景科技集團、隆基股份、陽光電源,共同籤署一份倡議書——「RE100中國倡議」,呼籲中國企業推行100%綠色電力消費,推動中國能源革命,應對全球氣候危機。其中三家企業是首批加入RE100的中國可再生能源龍頭企業。在籤署這份倡議的背後,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極端氣候愈演愈烈。7月25日,臺灣一個地區氣溫升至40.0℃,是自1897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第二次出現40度及以上高溫。7月28日,在伊拉克一個地方測到了56.1℃的高溫,破世界紀錄。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近日在其博客中再次發文,敦促政府以與新冠病毒危機相同的"緊迫感"來應對氣候變化。他說,如果沒有採取適當的措施,那麼後果可能會比新冠病毒更具毀滅性——當前新冠肺炎疫情的死亡率是每10萬人中14人,預計40年內,全球氣溫升高將造成類似的死亡率。可是到2100年,死亡率會攀升到每10萬中73人,也就是新冠肺炎的5倍。RE100 是一項全球性的合作倡議,由氣候組織發起,與碳信息披露項目(CDP)合作,聯合了蘋果、谷歌、微軟等全球極具影響力的跨國企業,共同承諾將在儘可能短的時間(最遲到2050年)實現全球範圍內100%可再生電力,為全球低碳經濟發展及氣候目標承擔更大責任。雖然中國新能源企業加入RE100並不算早,但是力度很大。如遠景科技集團,作為全球領先的綠色科技企業,於2019年9月正式加入全球RE100倡議,成為中國大陸首個承諾2025年實現100% 綠色電力消費的企業。這一時間進度超過許多跨國公司。
近年來,氣候變暖導致的極端氣候,在全球頻繁上演,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在我們身邊,2019年冬季,上海出現1873年有觀測記錄以來最暖的一個冬天,整個冬季竟然沒有低於0℃的低溫。夏天的熱浪,則年甚一年。今年以來,南方暴雨、洪澇頻發,造成巨大損失。
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相關數據顯示,1961-2018年,中國年累積暴雨(日降水量≥50毫米)站日數成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加 3.8%;中國極端降水量事件的頻次也呈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多17站日。
在國外,最近的一個嚴峻現象發生在加拿大。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最新影像顯示,由於全球變暖,在寒冷的加拿大埃爾斯米爾島上,兩個曾經巨大的北極冰蓋已經完全消失。
2017年拍攝的兩座冰蓋的衛星圖像
這兩個冰蓋已存在幾個世紀,卻在短短40年間消失了。科學家曾在2017年預測這兩座冰蓋或將在5年內消亡,一語成讖。科學家認為,它們的徹底消失或將對環境產生巨大影響。更受關注的是南北極冰川融化危機。在遙遠的北極,根據NASA公布的數據顯示,過去40年裡,由於全球氣溫不斷變暖,北極圈夏季海冰面積減少了近一半。對北極熊來說,簡直如同滅頂之災。如何解決氣候變暖問題?一個共識是,全球氣候變暖最大的元兇,是人類對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過度使用。
數據顯示,從全球來看,2017年全球能源產量133.2億噸油當量,全球能源結構中,石油佔32.93%、天然氣佔23.76%、煤炭佔28.29%、新能源佔15.02%。這意味著化石能源依然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雖然過去十幾年新能源發展增速較為迅猛,但是佔比依然很低。
在實現1.5℃溫控目標的道路上,必須要加快可再生能源力度。
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發展合作組織做過一個模型,預計到2050年,在全球升溫控制在2℃和1.5℃情景下,全球清潔能源佔一次能源比重必須要達到50%和74%。
能源消費必須向電為中心轉變,電力是終端能源消費的核心載體。2050年,2℃和1.5℃情景下,電能佔終端能源消費比重必須分別達到50%左右和65%左右。在2℃情景下,2050年全球清潔能源發電量佔比超過80%。在1.5℃情景下,2050年佔比要達到90%。
在未來的電力時代,可再生能源將佔據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這不是無法達成的目標,主要取決於各國的態度。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李俊峰認為,「控制氣候變暖的本質是將發展放進環境的籠子裡面。」
「從技術上是完全可行的。」遠景科技集團CEO張雷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可再生能源的本質是技術,未來的風電和光伏就是新煤炭,電池和氫燃料是新石油,物聯網和人工智慧機器成為新的電力傳輸網絡,只有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人類才有可能真正進入一個零碳排放的美好世界。而遠景就是致力於技術創新點燃能源革命。
可再生能源的經濟性也完全可以支撐上述目標。隆基股份創始人李振國說過三個不擔心:不用擔心光伏成本,10年內將低於1美分/千瓦時;不用擔心儲能問題,儲能市場將很快成熟;不用擔心供應,全球產能將在5年內達到400GW。
張雷同樣不擔心風電的競爭力。據他介紹,當前在內蒙古一些地區,風電成本已經可以實現0.1元/千瓦時。「我想在未來五年這個成本可能還有30%下降空間。」
新能源發電穩定性,一直被認為是影響其承擔更大社會責任的絆腳石。但是在中國企業家眼中,這並非難以攻克的技術。儲能可以解決這一難題。
「未來的儲能不僅是物理意義上的儲能,更關鍵是未來儲能的智能。知道什麼時候儲能、什麼時候放電,每次儲多少、怎麼有利於電力市場的交易。只有進一步把握好能源市場變化和電力市場交易規則,以及風電光伏的預測,才能做好儲能。」張雷表示,遠景自有的智能風機、分布式光伏、儲能、智能物聯作業系統EnOS™的產品與解決方案,都將成為加速實現100%綠電消費的技術支撐。
對於儲能市場前景,李振國也充滿樂觀。他此前在一次公開論壇上表示,儲能分成三個層次來看:一是抽水蓄能非常成熟且經濟性較高;二是電動汽車普及對電力的調節平衡十分有益。如今,全球一年的用電量是26萬億度,平均每天大約700億度。20年後即使翻倍也就是每天大概1400億度電。而20年後全球家用電動車一定會發展到10億部規模,對應儲能總量將會達到700億度電。從理論層面上,僅靠電動汽車的儲能作用就可以調節整個電網的用電需求;三是化學儲能,目前儲能成本為每度電0.1美元,是十年前的三分之一,未來十年時間內,儲能完全可以做到現有成本的三分之一。
過去的歷史表明,中國新能源創新力引領全球,這讓中國新能源企業家充滿信心。但是這還不夠,他們呼籲,希望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加入到「RE100 夥伴聯盟」。
「遠景為人類可持續未來解決挑戰的使命不是寫在宣傳冊上,而是用具體行動體現的。如果我們要推動世界零碳轉型,而自身沒有提前實現;如果我們要幫客戶設計零碳解決方案,卻沒有先解決自己的問題,那我們就違背了我們的使命。」張雷說。
這不僅是責任,更是機遇。2020年代,是全球應對氣候危機的關鍵十年,也是中國推動能源革命的關鍵十年。張雷認為,能源革命不僅是挑戰,更是孕育綠色經濟的巨大機遇,將有望培育全球領先的智慧綠色能源戰略產業。中國若能越早向零碳堅定轉型,將能越早在全球綠色產業中佔據引領位置。
當前,全球資本正在加速向可再生能源投資,已經帶來清潔能源技術成本大幅下降。
在新能源領域,中國已經站在世界舞臺中心。這也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行業。
截至2019年底,全球風電總裝機量為637GW,其中中國總裝機為210GW,佔比為32.97%;全球光伏總裝機量為580GW,其中中國總裝機為205GW,佔比為35.34%。
從製造環節看,中國企業生產了全球絕大部分光伏產品和近半的風機,引領世界。2019年全球光伏組件產量約為102GW,其中中國光伏組件產量達到了98.6GW,佔全球產量比重不斷上升;2019年全球新增風電裝機容量為60.6GW,中國風機製造商在全球市場佔有率高達40%左右。
中國企業還生產了全球超過一半的電動汽車。2019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完成124.2萬輛和120.6萬輛,全球佔比超過50%。
不僅如此,中國也生產了全球超過60%的動力電池。2019年,中國動力電池出貨量為71GWh,在全球動力電池市場佔比高達60.89%。2019年全球動力電池出貨量排名前十的企業中,中國企業有五家。
落基山研究所專家認為,目前,中國與世界上許多其他國家一樣,正在規劃經濟刺激方案,尋求從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中恢復經濟。此時大力投資清潔能源,正是一個絕佳機會,不僅可以解決短期經濟挑戰,還能開創綠色低碳的新經濟增長路徑,在未來至少十年內持續提供就業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