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決全球氣候問題上,中國新能源企業行動起來了,力度驚人!

2021-01-15 北極星電力網

 

在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上,中國企業不鳴則已,一鳴驚人。2020年8月8日,在一年一度全球最大的SNEC光伏展會期間,李俊峰、呂芳、張雷、李振國、曹仁賢五位新能源行業大佬的手緊緊的握在一起。五位大佬分別代表中國能源研究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中國綠色供應鏈聯盟光伏專委會、遠景科技集團、隆基股份、陽光電源,共同籤署一份倡議書——「RE100中國倡議」,呼籲中國企業推行100%綠色電力消費,推動中國能源革命,應對全球氣候危機。其中三家企業是首批加入RE100的中國可再生能源龍頭企業。在籤署這份倡議的背後,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極端氣候愈演愈烈。7月25日,臺灣一個地區氣溫升至40.0℃,是自1897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第二次出現40度及以上高溫。7月28日,在伊拉克一個地方測到了56.1℃的高溫,破世界紀錄。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近日在其博客中再次發文,敦促政府以與新冠病毒危機相同的"緊迫感"來應對氣候變化。他說,如果沒有採取適當的措施,那麼後果可能會比新冠病毒更具毀滅性——當前新冠肺炎疫情的死亡率是每10萬人中14人,預計40年內,全球氣溫升高將造成類似的死亡率。可是到2100年,死亡率會攀升到每10萬中73人,也就是新冠肺炎的5倍。RE100 是一項全球性的合作倡議,由氣候組織發起,與碳信息披露項目(CDP)合作,聯合了蘋果、谷歌、微軟等全球極具影響力的跨國企業,共同承諾將在儘可能短的時間(最遲到2050年)實現全球範圍內100%可再生電力,為全球低碳經濟發展及氣候目標承擔更大責任。雖然中國新能源企業加入RE100並不算早,但是力度很大。如遠景科技集團,作為全球領先的綠色科技企業,於2019年9月正式加入全球RE100倡議,成為中國大陸首個承諾2025年實現100% 綠色電力消費的企業。這一時間進度超過許多跨國公司。

近年來,氣候變暖導致的極端氣候,在全球頻繁上演,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在我們身邊,2019年冬季,上海出現1873年有觀測記錄以來最暖的一個冬天,整個冬季竟然沒有低於0℃的低溫。夏天的熱浪,則年甚一年。今年以來,南方暴雨、洪澇頻發,造成巨大損失。


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相關數據顯示,1961-2018年,中國年累積暴雨(日降水量≥50毫米)站日數成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加 3.8%;中國極端降水量事件的頻次也呈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多17站日。


在國外,最近的一個嚴峻現象發生在加拿大。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最新影像顯示,由於全球變暖,在寒冷的加拿大埃爾斯米爾島上,兩個曾經巨大的北極冰蓋已經完全消失。


2017年拍攝的兩座冰蓋的衛星圖像

這兩個冰蓋已存在幾個世紀,卻在短短40年間消失了。科學家曾在2017年預測這兩座冰蓋或將在5年內消亡,一語成讖。科學家認為,它們的徹底消失或將對環境產生巨大影響。更受關注的是南北極冰川融化危機。在遙遠的北極,根據NASA公布的數據顯示,過去40年裡,由於全球氣溫不斷變暖,北極圈夏季海冰面積減少了近一半。對北極熊來說,簡直如同滅頂之災。


近期科學家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期刊上的一篇文章指出,南極的變暖速度接近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南極對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貢獻日益增加,對地球的其他地區「可能具有災難性影響」。美國專家們在跨黨派的政策研究所"氣候與安全中心"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即使升溫幅度偏低,未來30年,世界每個地區都將面臨國家和全球安全的嚴重風險。更高的變暖水平則將為整個21世紀,帶來災難性的、可能不可逆轉的全球安全風險"。根據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網站上發布的一份報告稱,氣溫上升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所有傳染病的總和。這份文件首次對氣候變化引起的未來氣溫升高造成的死亡風險進行了全球性和系統性的評估。聯合國也已經給出非常嚴重的警告,到2100年,全球升溫應限制在1.5℃,否則地球將面目全非。 

如何解決氣候變暖問題?一個共識是,全球氣候變暖最大的元兇,是人類對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過度使用。


數據顯示,從全球來看,2017年全球能源產量133.2億噸油當量,全球能源結構中,石油佔32.93%、天然氣佔23.76%、煤炭佔28.29%、新能源佔15.02%。這意味著化石能源依然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雖然過去十幾年新能源發展增速較為迅猛,但是佔比依然很低。



來源:《BP世界能源展望》2019年中文版


在實現1.5℃溫控目標的道路上,必須要加快可再生能源力度。


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發展合作組織做過一個模型,預計到2050年,在全球升溫控制在2℃和1.5℃情景下,全球清潔能源佔一次能源比重必須要達到50%和74%。

 

能源消費必須向電為中心轉變,電力是終端能源消費的核心載體。2050年,2℃和1.5℃情景下,電能佔終端能源消費比重必須分別達到50%左右和65%左右。在2℃情景下,2050年全球清潔能源發電量佔比超過80%。在1.5℃情景下,2050年佔比要達到90%。


在未來的電力時代,可再生能源將佔據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這不是無法達成的目標,主要取決於各國的態度。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李俊峰認為,「控制氣候變暖的本質是將發展放進環境的籠子裡面。」


「從技術上是完全可行的。」遠景科技集團CEO張雷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可再生能源的本質是技術,未來的風電和光伏就是新煤炭,電池和氫燃料是新石油,物聯網和人工智慧機器成為新的電力傳輸網絡,只有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人類才有可能真正進入一個零碳排放的美好世界。而遠景就是致力於技術創新點燃能源革命。


可再生能源的經濟性也完全可以支撐上述目標。隆基股份創始人李振國說過三個不擔心:不用擔心光伏成本,10年內將低於1美分/千瓦時;不用擔心儲能問題,儲能市場將很快成熟;不用擔心供應,全球產能將在5年內達到400GW。


張雷同樣不擔心風電的競爭力。據他介紹,當前在內蒙古一些地區,風電成本已經可以實現0.1元/千瓦時。「我想在未來五年這個成本可能還有30%下降空間。」


新能源發電穩定性,一直被認為是影響其承擔更大社會責任的絆腳石。但是在中國企業家眼中,這並非難以攻克的技術。儲能可以解決這一難題。


「未來的儲能不僅是物理意義上的儲能,更關鍵是未來儲能的智能。知道什麼時候儲能、什麼時候放電,每次儲多少、怎麼有利於電力市場的交易。只有進一步把握好能源市場變化和電力市場交易規則,以及風電光伏的預測,才能做好儲能。」張雷表示,遠景自有的智能風機、分布式光伏、儲能、智能物聯作業系統EnOS™的產品與解決方案,都將成為加速實現100%綠電消費的技術支撐。


對於儲能市場前景,李振國也充滿樂觀。他此前在一次公開論壇上表示,儲能分成三個層次來看:一是抽水蓄能非常成熟且經濟性較高;二是電動汽車普及對電力的調節平衡十分有益。如今,全球一年的用電量是26萬億度,平均每天大約700億度。20年後即使翻倍也就是每天大概1400億度電。而20年後全球家用電動車一定會發展到10億部規模,對應儲能總量將會達到700億度電。從理論層面上,僅靠電動汽車的儲能作用就可以調節整個電網的用電需求;三是化學儲能,目前儲能成本為每度電0.1美元,是十年前的三分之一,未來十年時間內,儲能完全可以做到現有成本的三分之一。


過去的歷史表明,中國新能源創新力引領全球,這讓中國新能源企業家充滿信心。但是這還不夠,他們呼籲,希望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加入到「RE100 夥伴聯盟」。


遠景為人類可持續未來解決挑戰的使命不是寫在宣傳冊上,而是用具體行動體現的。如果我們要推動世界零碳轉型,而自身沒有提前實現;如果我們要幫客戶設計零碳解決方案,卻沒有先解決自己的問題,那我們就違背了我們的使命。」張雷說。


這不僅是責任,更是機遇。2020年代,是全球應對氣候危機的關鍵十年,也是中國推動能源革命的關鍵十年。張雷認為,能源革命不僅是挑戰,更是孕育綠色經濟的巨大機遇,將有望培育全球領先的智慧綠色能源戰略產業。中國若能越早向零碳堅定轉型,將能越早在全球綠色產業中佔據引領位置。


當前,全球資本正在加速向可再生能源投資,已經帶來清潔能源技術成本大幅下降。

 

在新能源領域,中國已經站在世界舞臺中心。這也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行業。

 

截至2019年底,全球風電總裝機量為637GW,其中中國總裝機為210GW,佔比為32.97%;全球光伏總裝機量為580GW,其中中國總裝機為205GW,佔比為35.34%。

 

從製造環節看,中國企業生產了全球絕大部分光伏產品和近半的風機,引領世界。2019年全球光伏組件產量約為102GW,其中中國光伏組件產量達到了98.6GW,佔全球產量比重不斷上升;2019年全球新增風電裝機容量為60.6GW,中國風機製造商在全球市場佔有率高達40%左右。

 

中國企業還生產了全球超過一半的電動汽車。2019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完成124.2萬輛和120.6萬輛,全球佔比超過50%。


不僅如此,中國也生產了全球超過60%的動力電池。2019年,中國動力電池出貨量為71GWh,在全球動力電池市場佔比高達60.89%。2019年全球動力電池出貨量排名前十的企業中,中國企業有五家。

 

落基山研究所專家認為,目前,中國與世界上許多其他國家一樣,正在規劃經濟刺激方案,尋求從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中恢復經濟。此時大力投資清潔能源,正是一個絕佳機會,不僅可以解決短期經濟挑戰,還能開創綠色低碳的新經濟增長路徑,在未來至少十年內持續提供就業崗位。



相關焦點

  • 世界環境日 | 解決全球氣候問題終極方案竟是中國提出的,卻被印度「抄襲」了
    特別提醒本文提出的中國戰略構想已被印度政府上升到國家戰略並被迅速付諸行動。本文要點:1. 清潔能源轉型臨界點到來 中國有機會引領世界?2. 中國方案可以解決全球氣候問題?3. 電力聯網能否逾越地緣政治阻礙?4. 印度欲爭奪話語權?
  • 全球氣候治理問題上的中國擔當
    講話言簡意豐,擲地有聲,充分展現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贏得國際社會廣泛好評。  首先,習近平的講話,清晰地描繪了中國對未來全球治理模式的願景。  氣候變化及其影響是極其複雜的全球性問題,需要各國一道努力應對,這也給中國提供了展示其全球治理理念的重要契機。
  •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有承諾、中國在行動!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有承諾、中國在行動! 原標題: 今天,習近平主席將出席氣候雄心峰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針對全球氣候變化議題,習主席曾在多個場合闡述中方觀點和承諾,並積極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多邊進程。
  •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巴黎峰會後還有哪些問題待解?
    巴黎協議的籤署了為全球今後的節能減排奠定了基礎,也給新能源的投資和開發帶了機遇。但巴黎協議還只是解決全球氣候變暖的第一步,如何保證協議公平有效地執行,未來需要注意的問題有哪些,以及可能會遇到的挑戰是什麼,仍將是我們討論的重點。
  • 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 習近平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上的...
    「堅定支持《巴黎協定》、促進合作共贏的決心」「團結一心,開創合作共贏的氣候治理新局面」「提振雄心,形成各盡所能的氣候治理新體系」「增強信心,堅持綠色復甦的氣候治理新思路」習近平主席提出三點重要倡議,為新的歷史背景下完善全球氣候治理提供中國方案。「環境問題沒有邊界,深刻影響著每個人。治理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全人類共同行動。
  • 陳志:技術創新,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最終途徑(圖)
    「氣候變化問題最終需要創新來解決。」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陳志博士近日在接受《科學時報》專訪時發表了上述觀點。在這位政策研究者看來,儘管關於各國該不該積極行動起來適應和應對氣候變化始終存在不同聲音,但全球氣候變暖是日益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並且,這個事實使人們的爭辯越來越接近所謂"積極幹預"的觀點,即人類需要通過系統的經濟、技術的手段去改變目前的處境」,陳志說。
  • 提振全球氣候治理雄心的中國擔當
    國際格局加速演變,新冠肺炎疫情觸發對人與自然關係深刻反思,全球氣候治理更受關注,亟需多邊主義框架下的共同行動。文/葛晨 喬繼紅  為紀念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達成5周年,聯合國及有關國家12月12日以視頻方式舉行氣候雄心峰會。
  • 中國要以發展的眼光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同時,在應對氣候變暖上各國要勇於肩負共同而有區別的國際責任,發達國家有責任率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並幫助發展中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降低每單位人均GDP增加的碳排放和提高能源使用的效率。中國要勇於擔負更多的國際責任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但在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上可以比其他發展中國家做得更多一點,甚至成為一個領導者。
  • 塗瑞和:中國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引領者」
    中國率先行動,在聯合國大會上明確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被列為2021年的重點任務之一。對此,塗瑞和表示,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已經從過去的參與者、貢獻者身份,逐漸轉變為引領者的身份,尤其在應對氣侯變化方面發揮了引領作用。
  • 應對氣候危機需要加強綠色多邊合作
    習近平主席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明確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中國與歐盟均是推行綠色發展的堅定倡議者與行動者,中歐領導人9月會晤時已明確表示將打造中歐綠色合作夥伴。
  • 中國企業在波恩氣候大會展現環保行動力
    中國企業在波恩氣候大會展現環保行動力 2017-11-12 06:   中新網波恩11月11日電 (記者 彭大偉)在辯論激烈的談判場外,近年來頻頻亮相聯合國氣候大會的中國企業,正在本屆波恩氣候大會上更多地展現應對氣候變化的環保行動力。
  • 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企業做好準備了嗎?
    文 | 陳奇峰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  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21世紀人類社會面臨的緊迫挑戰,推進綠色發展成為全球共識,這也是中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鍵內容之一。2020年9月22日,在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將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企業做好準備了嗎 ?
    唯有彎道超車2030年,是SDGs最終成果驗收年,對全球的經濟社會發展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節點。早在2015年,聯合國193個成員國在可持續發展峰會中以2015年到2030年為節點設定了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希望通過綜合方式解決全球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個維度的發展問題,轉向可持續發展道路。
  • 美國加州全球氣候行動峰會「中國角」系列活動開幕
    與會嘉賓在全球氣候行動峰會「中國角」系列活動論壇上針對世界環境問題進行討論。中國日報舊金山電(記者 常君 朱林)當地時間9月12日上午,生態環境部、美國加州政府共同舉辦的全球氣候行動峰會「中國角」系列活動在美國舊金山舉行開幕式。
  • 中國網評 | 中國行動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振雄心
    2016年4月,195個國家共同籤署了《巴黎協定》,這份協定為2020年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提供了路線圖。這份「心力」體現在中國履行氣候政策承諾的實踐中。近年來,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家喻戶曉,中國社會的環保意識空前增強,國內產業升級也要求中國轉向低碳經濟增長模式,綠色發展已成為中國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的戰略指引。
  • 易事特蟬聯「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
    11月27日,2020能源轉型論壇暨第十屆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峰會」在山西太原舉行,備受關注的「2020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榜單」也在會上發布。 「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活動是《中國能源報》與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共同推出的針對新能源行業權威研究評價的大型公益活動,該活動自2011年始,今年已是第十屆。榜單已成為反映全球新能源產業發展基本特點、最新變化和重要趨勢的風向標。
  • 中國引領全球氣候治理
    「中國現在致力於向世界提供國際公共產品,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發揮關鍵作用,深入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當今世界需要中國這樣負責任的國家在全球生態環境議題中發揮引領作用。」聯合國副秘書長兼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裡克·索爾海姆,近日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強調。氣候變化關乎人民福祉,關乎人類未來。
  • ...對話丹佛斯中國區董事會主席:中國承諾提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信心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國最高領導人在應對氣候變化和中歐綠色合作領域的一系列表態提振了全球信心,在歐洲引起廣泛關注。對此,熱點觀察評論員對話丹佛斯集團中國區董事會主席雷德文,以駐華歐企的視角加以評述。丹佛斯成立於1933,是一家總部設在丹麥的全球性跨國公司,被認為是電氣化、數位化和智能製造領域的全球領導企業之一,致力於為合作夥伴提供高能效的解決方案。
  • 應對全球氣候變暖行動該「升溫」了
    10月以來,有關全球氣候變暖的報導不斷刷屏。8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報告稱,全球氣溫上升1.5℃問題或將提前到來;同日,本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氣候變化經濟學的開創者之一、最早提出2℃升溫控制目標等氣溫紅線的美國經濟學家諾德豪斯。
  • ...瑞和:後疫情時代應推動「綠色復甦」 中國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中國率先行動,在聯合國大會上明確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被列為2021年的重點任務之一。對此,塗瑞和表示,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已經從過去的參與者、貢獻者身份,逐漸轉變為引領者的身份,尤其在應對氣侯變化方面發揮了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