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
1、「坐在地毯上用套索拉桌子,如果力量足夠大且地板足夠光滑,我們可以著套索直到地毯開始褶皺,桌子向我們走來,桌子和我們之間的距離消失在地毯的褶皺裡。」——加來道雄
加來道雄(Michio Kaku 1947),美籍日裔人,紐約城市大學研究生中心的理論物理學教授,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著名的科學暢銷書作者,超弦理論的奠基人。
作為國際知名的物理學家,加來道雄把自己的工作不僅定位在科學研究方面,也重視科學普及。他出版了包括《超越時空》、《平行宇宙》、《超越愛因斯坦》等科普書籍,他的著作都廣受讚譽,均被《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提名為當年的最佳科學讀物之一,也讓更多的讀者了解並且愛上物理。
在書中,加來道雄並不像是個學問高超的物理教授,而更像一個科幻愛好者。他在《不可思議的物理》中引用了很多經典動畫片以及科幻影片,包括《星際迷航》以及《飛俠哥頓》等,然後再從中引導出背後的物理學知識。
下面是加來道雄談我們為什麼要找其他宇宙。
2、「在超弦理論出現之前,愛因斯坦發現的廣義相對論也許是地球上出現的一個偶然事件。」——愛德華·威滕
愛德華·威滕(Edward Witten 1951),猶太裔美國物理學家、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他是弦理論和量子場論的頂尖專家。
威滕他具有深刻的物理直覺和高超的數學能力。他專長量子場論,弦理論和相關的拓撲和幾何。他的主要貢獻包括廣義相對論的正能定理證明,超對稱和莫爾斯理論,拓撲量子場論,超弦緊化,鏡像對稱,超對稱規範場論,和對M理論存在性的猜想。
威滕顯然是弦理論的代表人物,這是一個用來說明所有自然力的理論。甚至早在1984年,威滕在重力異常做出重要貢獻,為第一次弦理論革命鋪平了道路。1990年代中期在南加州大學弦理論會議中,威滕推測存在一個統一的理論還沒有被發現,稱之為M理論。M理論可能是宇宙物理理論最根本的理論。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在他的著作《大設計》中,認為M理論可能是宇宙的終極理論。
威滕獲得很多獎項,包括麥克阿瑟基金(1982)、菲爾茲獎(1990)、愛因斯坦獎、牛頓獎章(2010)、洛倫茲獎(2010)、龐加萊獎(2006)和克拉福德數學獎(2008)和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等。他被選入《時代雜誌》影響最大的100位人士中。被美國《生活》周刊評為二次大戰後第六位最有影響的人物,當代物理學家中H指數最高的一位。
下面是愛德華·威騰談現代物理。
3、「在數學中極具天賦並不是必需的,但是你需要耐心和成熟。」——陶哲軒
陶哲軒(1975),生於澳大利亞阿德萊德,華裔數學家,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數學系。第一名獲得菲爾茲獎的澳大利亞人,也是繼1982年丘成桐之後第二名獲此殊榮的華人。
在濃厚興趣的驅使下,7歲的陶哲軒開始自學微積分。8歲半時,陶哲軒就升入了中學。在此期間,他開始以出色的數學競技考試成績頻頻引起轟動。曾參加SAT(美國高考)數學部分的測試,得了760分的高分(800分為滿分)。10歲、11歲、12歲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分獲銅牌、銀牌、金牌。陶哲軒14歲時正式進入他中學時去聽課的弗林德斯大學,16歲獲得該校榮譽理科學位,僅一年後就取得了碩士學位。17歲,他來到美國,開始攀登數學高峰,在普林斯頓大學師從沃爾夫獎獲得者埃利亞斯·施泰因,21歲獲得博士學位。24歲成為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正教授。2006年夏,獲得麥克阿瑟基金天才獎和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2008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艾倫沃特曼獎。
陶哲軒是澳大利亞唯一榮獲數學最高榮譽「菲爾茲獎」的澳籍華人數學教授,也是繼丘成桐之後獲此殊榮的第二位華人。是調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組合數學、解析數論等重要數學研究領域裡的重要數學家,被譽為「數學界莫扎特」。在陶哲軒的研究生涯裡,他被數學界公認為是調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組合數學、解析數論、算術數論等接近10個重要數學研究領域裡的大師級年輕高手,這些方向都是數學發展中極熱的生長點。此外,他的研究領域還涉及工科,在照相機的壓縮傳感原理(調和分析在實際中的應用)方面獲得了突破性成果。他與本·格林合作用質數級數解決了一個由歐幾裡得提出的與「孿生質數」相關的猜想。這個已經有2300年歷史的數學懸案被他們解答,這個發現被命名為「格林—陶定理」。
下面是陶哲軒回憶他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