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心說到日心說,人類是如何發現行星軌道不是圓形而是橢圓的?

2020-12-03 科學塢

這幾天一直在寫我的專欄《物理的門道》裡面就涉及到了這部分內容,所以我就來回答一下大家都很好奇的問題,人類是如何發現行星軌道不是標準的圓形而是橢圓的呢?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的話就是,早期是「沒看清」蒙的,隨著觀測精度的提高,通過計算發現的。下面我就來略微詳細地說明一下這個過程。

一、古人是怎麼觀天的呢?

大家應該都知道有個成語叫做「管中窺豹」吧,就是用一根中空的管子去看東西只能看到物體的局部。其實古人觀星,為了看清楚就是採用這樣的方法。弄一根中空的管子,通過中心的小孔來看星星。這樣的一根管子,可以把視野控制在某個小區域內,同時排除星光和月光的幹擾。

古人觀星最早的管子是竹管,後來有了玉質的管子,青銅管和鐵管等等。早期的這些管子都是手持的。手持的管子有個明顯的缺陷,那就是手會抖啊,所以好不容易瞄準了一個星星,手一抖它就拋出視野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古人把管子掛在了一個架子上,並安裝了能旋轉的軸。

隨著數學和幾何的發展,人類發現,當這管子對準某顆行星的時候,可以用管子的軸向與垂直方向,水平方向,地平面之間的夾角可以測量,用這些角度值來標記行星在天球上的位置。象限儀就這樣被發明了。

後來,直到丹麥天文學家第谷,把這個裸眼觀星的方法發揮到了極致,建造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天文臺,耗時16年,對行星尤其是火星進行了精確的觀測,獲取了裸眼觀星能夠達到的最精確的火星軌道數據(那些角度值)。

二、克卜勒的數據挖掘工作

這裡需要先說一下的是,在克卜勒之前,從來沒有人去計算過,行星軌道究竟是什麼形狀的。這裡一是因為,觀測很粗略,也計算不出來;二是因為,當時的人們認為圓是優美的,所以想當然的就認為行星軌道應該是圓形。

隨著古人觀測發現,行星軌道跟圓形有出入,但他們也沒想到是軌道形狀問題,而是通過添加本輪的辦法來修正。

第谷臨死的時候,把自己所有的觀測數據都留給了他的學生——克卜勒。第谷活著的時候,對克卜勒並不認同,因為第谷自己弄出來一個地心說和日心說的結合體,而克卜勒相信日心說。

但克卜勒的計算能力在當時是首屈一指的,他拿到第谷的觀測數據的時候,利用這些數據,對火星軌道進行嚴格的計算。要知道,每一次計算,需要幾百頁紙,而克卜勒這樣的計算做了70次,耗時5年。

克卜勒用這5年時間,得到了克卜勒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三、克卜勒的計算方法

克卜勒首先嘗試計算地球圍繞太陽的運行軌道。出於簡化的目的,在分析的時候假設火星軌道平面和地球軌道平面是完全重合的。但實際上,它們之間是交叉的,並不完全重合,只是這個夾角非常小,所以這樣處理所產生的誤差可以忽略不計。

第一,將火星、太陽和地球的位置分別記為M、S和E(就是它們英文名稱的首字母)

第二,當時的人們已經知道,地球繞太陽運行的周期為365天,火星繞太陽運行的周期為687天,

第三,找到一個地球位於火星和太陽中間,且三者排成一條直線的時間點,這就是我們開篇就提到的火星大衝點,把這個時間標記為t0,將這個時間點地球所在的位置標記為E0。注意,太陽S與地球E0的平均距離SE0是未知的,此時火星的位置為M

第四,687天後的時間為t1,此時火星再次到達M點,將此時地球的位置標記為E1,注意此時太陽與地球的平均距離SE1同樣未知。由於從地球上看到的太陽的角度變化可以通過每天的觀測數據獲得,因此可以知道時間點t1時∠E0SE1=θ1。根據觀測數據可以得到從地球看到的太陽和火星之間的角度∠SE1M=φ1。

第五,已知θ1和φ1可以確定△MSE1的形狀,因此我們可以求出時間點t1時的地球到太陽的距離SE1與地球到火星距離SM的比值。

第六,再經過687天後的時間點標記為t2,此時按照前面的算法,可以求出∠SE2=φ2,以及地日距離與地火距離的比值。

第七,重複上面的過程,可以求出在時間點t1、t2、t3、……時以太陽為中心的地球極坐標。

第八,現在已經知道地球軌道上的點E0、E1、E2、……,將各個點所對應的時間點t1、t2、t3、……分別減去365的對應的整數倍,就可以得到在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的範圍內,地球經過軌道上這些點的時間。

第九,已知軌道上的點所對應的時間,就可以求出以日火平均距離為單位的地球運行速度。

克卜勒最初把地球軌道看作是圓形,通過把計算得到地球運行速度與地球的測量速度做對比,很容易發現,測量值與計算值之間的差異。

我現在要提出一個問題,如果計算值和測量值出現了差異,我們應該相信哪個是正確的呢?毫無疑問是計算的問題。克卜勒使用了各種方法來處理數據都無法滿足地球軌道是個圓形的要求,就這樣,他發現地球軌道不是一個圓形,而是個橢圓軌道。

橢圓軌道的方程,與計算值高度吻合。後來克卜勒又計算了其它行星的軌道,發現,它們都與橢圓軌道高度吻合。觀測值與計算值在誤差範圍內高度一致。

這就是行星軌道是橢圓軌道的發現過程。

結束語

第谷和克卜勒的工作,為天文學拉開的序幕,也為人類推開了科學的大門。正是因為克卜勒的工作,才在100年後誕生了萬有引力理論。除了發現了正確的行星軌道,克卜勒最大的貢獻在於,提供了以觀察事實為依據,研究天體運動規律的方法。

我是郭哥聊科學,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維,持續輸出高質量的科普文章。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行星軌道是橢圓形而不是圓形的?
    對於許多兒童來說,一個受歡迎的科學項目包括製作太陽系的立體模型,用彩繪的泡沫塑料球製作行星,用金屬絲製作軌道路徑。時至今日,當大多數成年人想到太陽系時,他們會想像出一組同心圓環,最大的圓環上有最遠的行星,而太陽恰好位於中心。雖然這有助於項目的整潔,但它實際上並不正確。太陽系行星(以及太空中絕大多數行星)的軌道實際上是橢圓形,而不是圓形的。
  • 天文學概述:「日心說」和「地心說」的調和
    由此開始反對哥白尼的「日心說」。於是在1583年出版了《彗星論》,提出一種介乎「地心說」和「日心說」之間的「地心-日動說」,首先他肯定了地球是不動的,太陽圍繞地球轉,其他行星圍繞太陽轉。這個宇宙模型同樣可以解釋「行星逆行」現象,而且解釋了為什麼彗星軌道不同於其他行星的問題,曾一度被接受。
  • 日心說推翻了地心說嗎?並沒有,日心說推翻的,其實是一個觀念
    ,圍繞太陽作圓形軌道運動,這其實是不對的。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跟人們觀測到的數據,並不吻合。因此,在哥白尼最初提出日心說的四五十年裡頭,人們並不接受日心說。直到六十年後,克卜勒用橢圓形軌道取代圓形軌道,日心說的數據才跟觀測高度吻合。再加上伽利略發明了天文望遠鏡,觀測到木星原來有四顆衛星,這為日心說提供了很有力的證據。
  • 《人類的本性》(四)二 「地心說」與「日心說」王大訓
    正確認識宇宙,首先要正確認識人類所賴以居住的地球,而正確認識地球的本質,實際上是正確認識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很顯然,「地心說」不能實現這一點。而與之相對立的「日心說」即太陽中心說,是對這一誤區的革命性突破和否定,是向著正確的方向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
  • 日心說,印度有兩位天文學家功不可沒
    日心說天文學模型是行星的表示形式,顯示了它們在圍繞太陽系中心天體的軌道上運行。這些模型是日以繼日地通過望遠鏡觀察到的行星和恆星軌道而製成的。在西方思想中,大約2000年以來,亞裡斯多德和託勒密提出的天文學模型,該模型被認為是行星及其軌道的精確表示。
  • 仰望星空:從地心說到日心說
    我們仰望星空,最早人們在地球上觀察星體的運動,人們會發現所有的星體都圍繞著地球運動,所以託勒密才提出來了說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他星體圍繞著地球運動,叫地心說。但是呢,後來人們做天文觀測啊,發現有些星體比如說火星啊,它在運行的時候就有打折的現象,就是它那圓運動走了一段,他就打個折再走的,為了解釋這種打折現象,就把這個星體說在圍繞地球運動的同時,圓周運動的同時,它還有個自身的軌道運動叫本輪。為了解釋這些打折現象,這本輪呢就越加越多越加越多。
  • 天文學概述:從「日心說」到「大爆炸」
    完善日心說理論的任務,只能由後來者繼承了。伽利略:地心說的否定《天體運行論》發表之後,只被少數數學家青睞,影響力是及其有限的。伽利略聽說荷蘭人發明瞭望遠鏡,於是自己嘗試著製作,並成功發現了木星的四顆衛星。這個偉大的發現,使得伽利略對哥白尼的日心說無比信服。後來伽利略進一步觀察發現了金星跟月球一樣,也有相位變化。
  • 地心說很科學,日心說不全對
    此外,古人在沒有望遠鏡的情況下,僅憑藉肉眼就能從夜空中幾千顆星星中辨識出五大行星,這樣的成就也是非凡的。即使到了現在,也很少有人能夠在天空中指出它們的位置。古代科學主要以觀察為主要研究手段,日心說和地心說都是在建立在觀察基礎之上。不過這些天文觀測數據都存在很大的誤差及錯誤,才會形成地心說這樣的理論。
  • 為什麼行星軌道都是橢圓形而不是正圓形?
    在太陽系中,行星運行的軌道並不是正圓形,而是橢圓形(對太空中絕大多數的行星而言)。可是話又說回來,既然軌道是由重力,慣性以及質量所決定的重複模式,那為什麼軌道就不能是一個正圓呢?(圖解:四種不同形狀的軌道。 圖源:谷歌)由於天體自身質量太小或是能量太低,太陽的引力就會使其傾斜到一個陡峭的角度,這時就會出現螺旋形的軌道。其實天體圍繞著太陽做螺旋式運動很難被稱作一個軌跡,但隨著時間推移,這個天體會不斷朝著太陽墜落,直到它撞擊到太陽表面。
  • 從地心說,到日心說,人類的內心戲都經歷了什麼?
    很快就發現,地心說很難正確地預測行星的位置,於是開始在原來的模型上做修正(圖2),因此有了本輪和均輪之說。簡單地說,就是行星圍繞地球運動,這個運動的軌跡是均輪。同時行星還繞著均輪上的一個點做圓周運動,這個運動的軌跡叫本輪。後來的觀測發現,本輪、均輪都不足以描述行星的運動,於是圈越畫越多。以至於有人抱怨,「如果我是上帝,也不會弄出這麼複雜的宇宙」。
  • 為什麼行星繞日是橢圓軌道,而不是正圓軌道?
    【每日科技網】  從理論上講,行星繞太陽的公轉軌道是圓形的概率非常非常低,低到幾乎為0。即使銀河系中真的發現了一個軌道是圓形的行星,它的圓形軌道也不會一直保持下去。
  • 太陽的故事(三)地心說vs日心說
    要說歷史上的聰明人還真不少, 柏拉圖的思考題一出, 很快就有人按下了搶答鍵。 搶答者不是外人, 而是柏拉圖的學生歐多克斯 (Eudoxus, 400/408BC-355/347BC)。 他的答案很豪爽, 那就是派發更多的天球, 讓每個行星都被幾個同心天球共同帶動, 直到滿意為止。
  • 布魯諾不是因為日心說被處死,而是一個更加「可怕」的思想
    在科學史上為推動人類發展、追求真理而做出貢獻的思想家、科學家非常多,但有一個人我們一直銘記他,並不是因為他的科學發現,而是他捍衛真理、面對權威視死如歸的勇氣和魄力。這個人就是喬爾丹諾·布魯諾,他是我們所知唯一一個在「地心說」到「日心說」這場宇宙模型的轉變、以及人類世界觀變革中被當時的教會權威處以火刑的人
  • 原來地球不是圍著太陽轉,哥白尼的「日心說」是錯的
    儘管後來隨著天文學的發展,人們發現「日心說」錯誤不少(像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而非宇宙的中心、地球不是引力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不是做圓周運動而是橢圓運動等),但500多年來關於地球是圍著太陽公轉的這一觀點已經深入人心。
  • 原來地球不是圍繞太陽轉,哥白尼的「日心說」是錯的!
    儘管後來隨著天文學的發展,人們發現「日心說」錯誤不少(像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而非宇宙的中心、地球不是引力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不是做圓周運動而是橢圓運動等),但500多年來關於地球是圍著太陽公轉的這一觀點已經深入人心。
  • 新地心說VS日心說
    或許我們需要大概了解一下地心說與日心說的主體…… 地心說地心說,又名天動說,公元2世紀時它被體系化了,是地動說對應的學說。該學說是一種認為地球位於宇宙中心的地球中心說,人類則住在半球型的世界中心。從13世紀到17世紀左右,地心說也一直是天主教教會公認的世界觀。
  • 太陽系行星軌道為什麼不是閉合的橢圓?
    在宇宙中任何具有質量或能量的物體都會吸引其他具有質量或能量的物體,這就解釋了從地球上墜落的物體到行星的軌道,再到宇宙中最大結構的形成。廣義相對論預測了引力輻射也就是極端天體的軌道衰減問題,那太陽系內行星的軌道呢?我們先從牛頓引力和廣義相對論的區別說起,牛頓引力和廣義相對論的區別下圖中有關引力的描述只是一個更為接近基本真理的近似值。
  • 地心說被推翻、日心說被確立,對當時的歐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地心說邏輯圖  但是問題也出在這裡,不管他的出發點如何,他所提出的日心說都必然會動搖教會的權威。幾十年後,一名義大利的天文學家承繼了哥白尼的衣缽,繼續對日心說加以研究和驗證,這就是喬爾丹諾·布魯諾。  在布魯諾還未出生之時,哥白尼就因日心說而被教會以火刑的方式處死。在他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並接觸到日心說後,立刻就對其產生了極大興趣。不過布魯諾並沒有直接在哥白尼的日心說上加以研究和論證,而是汲取了其中的一部分,並融合進了自己的觀點和學術結構之中,率先提出了宇宙無限論。
  • 地心說還是日心說?
    原標題:地心說還是日心說?地心說雖然與人們多數的直觀經驗相符合,但在解釋行星運動時遇到了巨大的困難,特別是後來運用本輪、均輪的迭加來解釋行星運動使地心體系變得異常煩瑣複雜,這時就需要一個新的理論取而代之。正是這種情況下,哥白尼經過多年研究,在其《天體運行論》一書中提出了日心說這一革命性理論。
  • 從地心說到日心說,科學的進步離不開對真理的質疑
    以至於2000多年來,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人類。而如今,只要我們將這個問題在搜尋引擎上隨便一搜,幾分鐘時間便能得到想要的答案。這並非現代人比古人的智商高,而是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窮盡一生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發現,積累下來的寶貴財富。才能讓如今的小學生都能夠理解宇宙的誕生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