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行星軌道都是橢圓形而不是正圓形?

2020-12-04 天文在線

在準備科學實驗項目時,製作太陽系的微縮模型對孩子們來說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他們用上色的泡沫塑料球來模擬各個行星,而各個行星的運行軌跡則用金屬絲代替。即使在今天,當許多成年人想起太陽系這個名詞時,他們腦海裡浮現出的是一串同心圓:太陽處在圓的中心位置,而距離太陽越遠的行星所在的同心圓就越大。

如果按照以上想法來做太陽系的微縮模型,成品看起來可能還不錯。但實際上,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在太陽系中,行星運行的軌道並不是正圓形,而是橢圓形(對太空中絕大多數的行星而言)。

可是話又說回來,既然軌道是由重力,慣性以及質量所決定的重複模式,那為什麼軌道就不能是一個正圓呢?

四種可能出現行星軌道

形成軌道的前提在於:兩個有質量的天體之間存在著萬有引力,且這種引力會影響這兩個天體在太空中的運動。這是天文物理學中的一條基本原則。我們通常將一個大型天體的軌道和一個相對較小的天體的軌道放在一起觀察。通過對比,你可以看到大型天體看起來相對穩定,而較小的天體則在做著「繞軌道運動」。但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軌道」,你還需要考慮兩個天體所釋放的能量及其對軌道形狀的影響。

就拿太陽來舉個例子。當一個天體接近太陽時,根據其自身的能量及軌跡的不同,就可能會出現四種形狀的軌道。這四種形狀分別為:螺旋形,雙曲線形,橢圓形,或者正圓形。

(圖解:四種不同形狀的軌道。 圖源:谷歌)

由於天體自身質量太小或是能量太低,太陽的引力就會使其傾斜到一個陡峭的角度,這時就會出現螺旋形的軌道。其實天體圍繞著太陽做螺旋式運動很難被稱作一個軌跡,但隨著時間推移,這個天體會不斷朝著太陽墜落,直到它撞擊到太陽表面。

(圖解:有的天體沿著螺旋形軌道隨太陽移動。 圖源:百度)

當一個天體擁有極快的速度或是距離太陽較遠時,那麼這時就可能出現雙曲線形的軌道。天體的運動軌跡會朝著太陽彎曲,並會向著太陽靠攏。但它的速度與距離最終會使其路徑越過太陽,同時也不會讓它進入重複的軌道。雙曲線軌道與圓形軌道和橢圓形軌道不同的是,在天體形成一個類似「U」形的軌道後,它會帶著天體繼續飛往宇宙深處,一去不復返。

(圖解:天體的雙曲線形軌道。 圖源:谷歌)

正圓形軌道就是很多小朋友所認為的太陽系中各行星軌道的形狀。但事實上,除了一些距離太陽較近的行星的軌道是接近圓形的(地球的軌道就接近一個正圓),一個正圓形的軌道是很難形成的。其形成條件極其嚴苛:天體釋放到太陽系的能量所形成的軌道的離心率必須要為0。因此形成正圓形的軌道從理論上來講是可能的,但在宇宙中十分罕見。

而橢圓形的軌道便是太陽系中各個行星軌道在現實中所存在的樣子。而橢圓形的軌道也比正圓形軌道常見得多。當一個天體質量太小或是速度太慢時,它就無法擺脫太陽的引力,這時它就會進入一個重複的橢圓形軌道。而在天體進入太陽系的過程中,天體自身攜帶的能量及其軌跡會對軌道產生很大影響。此外,這種軌道也會受到其他做軌道運動的天體的引力的影響。以上提到的因素,再加上很多其他因素,都是天體形成正圓軌道的「絆腳石」。

(圖解:天體的橢圓形軌道。 圖源:百度)

物理學家普遍贊成橢圓形軌道的說法

試想:一個天體以高速與太陽擦身而過,這時的天體只有一個在大爆炸,即是它出生時所獲得的速度。而當在它接近太陽時,一種新的力——太陽的引力,作用於這個天體,迫使這個天體圍繞著太陽運動。但當這個天體朝著太陽墜落時,除了受到太陽引力的影響,還會受到另外一種因素的影響,那就是由於太陽引力而產生的加速度。天體本身的速度加上這個加速度則會保證這個天體不被吸入太陽。這樣一來,天體就以一個橢圓形的軌道圍繞著太陽運行。

簡言之,一個行星的路徑和速度會持續受到來自太陽的引力的影響,但無論如何這顆行星都會被太陽的引力拉回到它身邊,而這個過程會在這顆行星經歷過太陽的拋物運動後開始。當這種拋物線狀的軌跡生成後,橢圓形的軌道也就形成了。

(圖解:克卜勒第一定律,即每一行星沿各自的橢圓軌道環繞太陽,而太陽則處在橢圓的一個焦點上。 圖源:百度

慣性和引力必須以一種特定的方式結合起來,才能夠形成軌道。由於還有許多其他因素都會影響天體的速度和軌跡(比如其他天體的質量或引力),因此形成一個正圓形的軌道幾乎是不大可能的。

不過,如果你打算成為一位天體物理學家,你也可以將找到更多的正圓形軌道作為你的職業目標~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Ent-sciabc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行星軌道是橢圓形而不是圓形的?
    對於許多兒童來說,一個受歡迎的科學項目包括製作太陽系的立體模型,用彩繪的泡沫塑料球製作行星,用金屬絲製作軌道路徑。時至今日,當大多數成年人想到太陽系時,他們會想像出一組同心圓環,最大的圓環上有最遠的行星,而太陽恰好位於中心。雖然這有助於項目的整潔,但它實際上並不正確。太陽系行星(以及太空中絕大多數行星)的軌道實際上是橢圓形,而不是圓形的。
  • 為什麼行星繞日是橢圓軌道,而不是正圓軌道?
    【每日科技網】  從理論上講,行星繞太陽的公轉軌道是圓形的概率非常非常低,低到幾乎為0。即使銀河系中真的發現了一個軌道是圓形的行星,它的圓形軌道也不會一直保持下去。
  • 太陽系行星軌道為什麼不是閉合的橢圓?
    在宇宙中任何具有質量或能量的物體都會吸引其他具有質量或能量的物體,這就解釋了從地球上墜落的物體到行星的軌道,再到宇宙中最大結構的形成。廣義相對論預測了引力輻射也就是極端天體的軌道衰減問題,那太陽系內行星的軌道呢?我們先從牛頓引力和廣義相對論的區別說起,牛頓引力和廣義相對論的區別下圖中有關引力的描述只是一個更為接近基本真理的近似值。
  • 行星軌道為什麼是橢圓的?為什麼太陽只集中在一個焦點上?
    網友提問:為什麼行星軌道都是橢圓的?為什麼太陽只集中在一個焦點上,那麼另一個焦點又是什麼呢?答:這個問題總是困擾著我。簡短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從數學上超綱了,尤其是在第一年的物理學和微積分範圍外。事實上太陽在一個焦點是個再正常不過的事兒,更常見的是,另一個焦點什麼也沒有。
  • 為什麼行星運動軌跡是橢圓,而不是圓形?在牛頓用微積分計算前,無人...
    好吧,這確實是橢圓的,至於為什麼是橢圓的,這是一個數學問題,我查閱了一些資料,可以用一個通俗易懂的方式來解釋這種軌道現象。 星圖歷史 從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到哥白尼(Copernicus),每一個建立了太陽系模型的人都喜歡圓來表達。
  • 為什麼地球繞太陽轉軌跡是橢圓的,而不是圓?
    迄今為止,我們也只能根據物理去解釋這個話題,要知道宇宙中並不是任何物質都是靜止不動的,就算再大的物質,它們都是由最小的物質也就是原子組成。 無時無刻都在運轉的以原子核為中心的物質構成了整個宇宙中的所有一切物質的存在,旋轉的質子和電子同時具備了引力的,這就是引力作用的必然結果。
  • 為什麼行星軌道是橢圓形?
    前言我們知道,行星的運行軌道是橢圓。但在我們通常的理解下,圓形才應該是最穩定的。如果是橢圓軌道就必然會距離恆星時近時遠,近的時候萬有引力變大,難道不會吸過去嗎?遠的時候萬有引力減小,難道不會飛走嗎?其實要解釋這個問題僅靠語言描述並非易事,因為運動方向、慣性半徑、運動速度都在不斷變化,所以僅靠想肯定是想不明白的。
  • 為什麼天體大多沿橢圓軌道運行?維持正圓軌道有多難
    為什麼天體大多沿橢圓軌道運行?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因為天體幾乎不可能沿正圓軌道運行,所以它只能沿橢圓軌道運行。天體運行的軌道其實是引力和天體沿直線運動的趨勢相互拉扯的結果,如果這兩者能達到平衡,就會得到正圓軌道。
  • 從地心說到日心說,人類是如何發現行星軌道不是圓形而是橢圓的?
    這幾天一直在寫我的專欄《物理的門道》裡面就涉及到了這部分內容,所以我就來回答一下大家都很好奇的問題,人類是如何發現行星軌道不是標準的圓形而是橢圓的呢?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的話就是,早期是「沒看清」蒙的,隨著觀測精度的提高,通過計算發現的。下面我就來略微詳細地說明一下這個過程。一、古人是怎麼觀天的呢?
  • 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都繞太陽公轉,為什麼名字各不相同?
    為什麼這些天體都繞著太陽公轉,名字卻各不相同呢?都繞太陽公轉,為什麼名字不同?行星是指自身不會發光,同時又圍繞著恆星公轉的天體。根據這個定義,好像矮行星、小行星和彗星也都符合這個定義,而實際上這些天體之間有很大的差異,所以在太陽系以內,對這些天體我們會有更加細緻的劃分。
  • 並非什麼東西的軌跡都是圓的,行星的運動軌跡就不是,為什麼?
    圓總給人一種合理的感覺,這表現在很多事物的發展都與圓有關,例如行星的運動軌跡。根據記載,最早對太陽系進行模型建立的人是亞里斯多德,他同時也是第一個將行星軌道畫成圓形的人。之後很多天文學家和數學家都想知道行星的軌道為什麼是圓的,但又怎麼都想不明白,最後只能當作是理所當然了。之後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同樣也建立了一套太陽系模型,在這套模型中行星軌跡同樣是圓的。
  • 彗星軌道和行星的一樣嗎?
    注意到行星的不同軌道(快速和圓形),柯伊伯帶天體(橢圓和大致共面)以及這顆星際小行星。圖片版權:Tony873004 of Wikimedia Commons當你研究行星在我們太陽系中的軌道時,正確的答案是幾百年前給出的:首先由克卜勒運動定律描述,然後由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導出。
  • 為什麼地球的運行軌道是橢圓的?
    地球公轉軌道是橢圓一,地球繞太陽的公轉軌道的確是橢圓,這是因為地球的運動速度與它所處的位置不匹配。二,形成橢圓軌道的理論分析如果地球的實際運動速度大於理論計算作圓周運動的應有速度,那地球的軌跡就會脫離圓周運動,開口變大,原因當然是這個速度做圓周運動需要的向心力大於太陽的引力。
  • 擁有橢圓形公轉軌道的地球,為什麼沒有飛離或撞向太陽?
    地球公轉軌道上的近日點和遠日點首先,我們可以先理解近日點和遠日點存在的根本原因。所謂的公轉,其實都是指行星圍繞恆星進行運轉,而大多數這樣的運轉軌道又都是橢圓形。所以,太陽的位置往往都不是橢圓的中心,反而是位於這個橢圓的一個焦點上。於是,星體和恆星之間的距離,便會因為星體在公轉軌道上的移動而發生變化。
  • 太陽系的行星X?為什麼不是一個小黑洞呢?
    行星X有著悠久而傳奇的不存在歷史。大約130年來,天文學家們一直在爭論是否存在一顆行星來解釋已知行星(主要是海王星和天王星)軌道的差異。後來,差異列表被擴展,以涵蓋跨冥王星的對象。但是,包括冥王星在內的X行星候選行星都沒有質量或位置來解釋觀測結果。
  • 行星探測器的旅程:霍曼軌道與引力彈弓
    昨天我們介紹了三大宇宙速度與行星探測器飛離地球所要具備的條件,今天,我們的探測器繼續往外飛,前往目標行星。顯而易見的是,探測器要想脫離地球的引力圈,併到達目標天體,肯定是燃料越多越好,不過,由於技術的原因,發射升空的探測器其大小和重量都是有限制的,而燃料無疑就會佔據大量的體積與重量,所以我們的目標很簡單,那就是消耗的燃料越少越好,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科學家就要藉助「霍曼轉移軌道」了。
  • 為什麼冥王星不是行星!它是X行星嗎?
    在太陽系的偏遠角落,「冰星體」天王星和海王星都是「動亂」的世界、煙霧繚繞的世界,這些外行星非常混亂、動蕩,不可預知。在太陽系中海王星擁有最快的風,如同:幻影,它的巨大黑斑來無影去無蹤。天王星內部的衛星群,圍繞天王星旋轉時間不到一天,因此撞擊不可避免。
  • 高中物理競賽典型例題精講——橢圓軌道克卜勒第三定律
    03-04-19_橢圓軌道克卜勒第三定律本期高中物理競賽試題,我們共同來研究一下克卜勒第三定律的推導思路和方法,雖然這是一個常見的定律,但是其高中階段常見的推導思路和方法都僅僅局限在行星圍繞恆星做圓周運動的情況下,就推導過程而言,由於行星做勻速圓周運動
  • 如果地球與別人共享軌道會怎樣?軌道變馬蹄形
    但如果地球和另一顆行星在一條軌道上繞太陽轉會發生什麼?兩顆行星可能會以一種不尋常的方式「共軌」,在所環繞的恆星周圍共享同一區域,也就是「馬蹄形軌道」。在這種情況下,兩顆行星都不會圍繞恆星做圓周運動,而是在恆星周圍形成馬蹄形軌道。兩顆行星的軌道彼此相對,就像一個圓環裂開的兩半。
  • 為什麼彗星軌道只有三種形式
    已經算出軌道的這七八百顆彗星也好,將來還會發現更多的也好,可以肯定地說,彗星千百顆,軌道只三種:橢圓、拋物線和雙曲線。 彗星軌道無例外地都是圓錐曲線,或叫二次曲線,具體形狀則是由其偏心率決定。偏心率e小於1時,軌道是橢圓(圓是橢圓的特例),e=l時為拋物線,e大於1時為雙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