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死在火星上,」 埃隆·馬斯克對《矽谷鋼鐵俠》的作者萬斯說,「我想去那裡參觀一下,然後回來一陣子,等到我大概70歲的時候再去, 這樣我就能一直住在那兒了。」
就在這兩天,馬斯克的「夢想」有了一個很好的開端。
北京時間2018年2月7日4時45分,太空探索技術公司 Space X 的重型獵鷹火箭成功發射,而作為 Space X 創始人的馬斯克這時也非常忙碌——他不斷在社交網絡中更新重型獵鷹火箭的最新情況。
因為馬斯克在網絡的長期個性言論讓他積累來上千萬粉絲,這又讓他多來一重「網紅」的身份。
全球最大的對衝基金 BridgeWater 的創始人達裡奧在其最新作品 Priciples : Life and Work 中曾給我們定義過一類人,他們缺乏同理心,卻擁有極強的專注度,經常會給同事一種待人冷漠的表象,他管這類人叫「Shapers」。
在達裡奧看來,「Shaper」還擁有一個特性,那就是堅持,就是在不斷挑戰自己的路上不斷成功,儘管過程中或許會有痛苦到別人難以言說的經歷,但他們最終將帶來成功的消息。
毫無疑問,馬斯克的人生軌跡就給達裡奧的「Shaper」做了一個很好的詮釋。以至於他甚至將馬斯克寫進書作為代表性人物來向讀者說明,同時他還舉例了幾個擁有相似特質的人,比如賈伯斯、傑夫·貝佐斯、比爾·蓋茨等等。
你一定會好奇,馬斯克到底何德何能可以和這些行業巨擘相提並論呢?咱們從馬斯克生平為切入點去探究一下看看。
馬斯克1971年出生於南非普利托利亞,在工程師父親的支持和影響下,10歲的他就買了電腦並自學了編程,並且在12歲的時候成功地設計了一款名為 Blaster 的太空遊戲軟體,後成功將其出售,賺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500美元。
14歲那年,馬斯克曾遭遇過一次生存危機,他開始從書中找答案,那會兒他翻到了亞當斯的《銀河系漫遊指南》,亞當斯讓少年馬斯克意識到,解決一件事最苦難的部分就是提出問題,因而他得出結論,「一旦我們知道了問題所在,答案就變得相對簡單了,我們應該立志去增強人類的自我意識,這也才能更好地理解問題所在。」
如果你認真看過重機獵鷹火箭的相關報導,你會發現這本書也被放進了那輛紅色特斯拉裡面。於是,它載著馬斯克童年回憶的書、載著他的夢和喜歡的歌一同開啟的探索宇宙的徵程。
馬斯克在少年時代就擁有了很強的知識獲取意識,他基本保持每天閱讀10小時的習慣,如果是周末甚至能一天看完兩本書。
在看完學校附近圖書館幾乎所有書籍後,他將目光轉向了《大英百科全書》,從這本書中他意識到自己認知的匱乏,於是花了不少時間將兩套百科全書做到爛熟於心。馬斯克少年時期的大量閱讀而形成的思維邏輯、專注力等特性,都為他後來的創業埋下了不小的伏筆。
17歲那年他隻身一人前往加拿大,關於這次旅程的動機有兩個版本,版本一是埃隆馬斯克想借加拿大為跳板前往美國,而版本二是他為了逃離兵役而出此下策。相對而言,為更相信版本二,因為同樣的事也發生在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理察·費曼的身上,當然這個是在他父親的幫助下達成的。
在經歷了一番艱苦的日子之後,18歲的馬斯克和母親相聚,不久後便就讀於皇后大學。在皇后大學,馬斯克收穫了自己的初戀、自己的第一任妻子以及自己五個孩子的媽賈斯汀。
在皇后大學待了兩年後,20歲的馬斯克轉學到了賓夕法尼亞大學,修了雙學位。在賓州大學,他開始了對太陽能領域、新能源領域以及能源儲存等多個領域的探索,也為後續事業打下了更堅實的理論基礎。
在經歷過實習中因能力過強以及各種不可描述的原因而被排擠的經歷後,馬斯克開始了自己的創業旅途:
24年那年,馬斯克和弟弟一起創建了一家為新聞機構創辦內容的軟體公司 ZIP2 並大獲成功。3年後,他以3.07億的價格將它出售並從中獲利2200萬美元。
同年,馬斯克投資了1000萬美元和另外兩個合伙人一起創建了在線金融服務公司 X.com,該公司和彼得·蒂爾的 Confinity 合併的新公司就是大家熟悉的 Paypal 了。
在這個過程中,馬斯克體驗了一次被臨時換帥的窘迫時刻,甚至還被外界質疑自己的 Paypal 聯合創始人的角色,在這件事上,他在公司內部表現得很從很穩。但是對於外界的不正言論,他都給予了一一還擊。
Paypal 最終以1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了 EBay,馬斯克作為最大股東從中獲利了1.65億美元。
在那之後便是馬斯克的瘋狂創業階段了,他告訴自己,生命是短暫的,所以活著的時候越努力工作越好。
於是,他先後投資創建了太空探索技術公司 Space X 、特斯拉汽車 Tesla 以及專門發展家用光伏發電的項目太陽城 Solar City 並分別擔任了 CEO 與 CTO、董事會主席以及董事等要職。
而正是這樣的馬斯克,在2008年陷入了自己感情和事業的低谷,妻子賈斯汀要和他離婚並且給他製造了很多負面消息、Space X 因為三次發射失敗而瀕臨破產、特斯拉也未倖免於難,恰逢經濟危機,馬斯克在各種失敗的負面消息的打擊下幾近奔潰。
面對這些幾乎可以毀滅人的打擊下,馬斯克還是沒有放棄。
他開始通過各種方式來湊集資金,但都只是杯水車薪。最終拯救它的是 Space X 的第四次發射成功以及後來的 NASA 的16億美元的款項—— Space X 成為了 NASA 的國際空間站供應商。
十年後的今天,我相信馬斯克在回憶那段日子也會哽咽不已。不過正是這樣的經歷讓馬斯克的個人品格得以凸顯,他用自己行動的軌跡告訴世人:他不是騙子,而是一個致力於人類未來的夢想家,把夢想一個又一個實現的行動家。
當然我的文字沒有刻意美化馬斯克的意思,馬斯克在成長過程中也有過非常多的自大、吹牛、不善處理公司事務而廣被媒體詬病的時刻,但他的確也在經歷痛苦後都挺過來了。
回到開頭,「我希望死在火星上」這句話看似有點戲謔的意思,但事實上它代表的是一種決心,一種宣誓,一種不達到目標不罷休的氣概。我很欣賞馬斯克這樣的人,他無疑是我們這一代人應該學習的榜樣。
最後以《矽谷鋼鐵俠》的作者萬斯對馬斯克的評價作為結尾:
「他以一種史詩般的方式呈現喜怒哀樂,他感受最深刻的是自己改變人類命運的使命,因而難以意識到他人的強烈情緒,以致他富有人情味的一面被掩蓋,令他顯得冷酷無情,沒有顧及個體的想法和需求。而很可能正是這種人,才能將太空網絡的奇思妙想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