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不配我死 要死就死在火星上

2020-12-05 環球網

一個人到底可以對科技多痴情?看看埃隆·馬斯克——從小愛讀科幻小說,12歲寫出遊戲代碼,學物理、進矽谷、娶老婆也挑科幻小說家,為了研發新技術,不惜傾家蕩產。

一個痴人到底可以得到科技的多少回報?還得看埃隆·馬斯克——世界上第一個行動支付工具PayPal、特斯拉電動汽車、頂級光伏能源提供商「太陽之城」都是他打造的。

不久前,這個追科技的瘋子又創造了歷史。

2015年12月21日,美國spaceX公司的獵鷹9號火箭,將11顆衛星送入太空軌道後,一級火箭筆直地、穩穩地回到了地球表面,成功實現回收。此前,造價昂貴的火箭可是絕對的一次性消耗品。

「歡迎回來,寶貝兒!」在全世界的沸騰之中,44歲的公司CEO馬斯克在推特上寫下這麼一句,好像秀恩愛的親密情人一般。

為了這位「情人」,馬斯克已經傾力付出了13年。

2002年,eBay收購PayPae,31歲的埃隆·馬斯克趕在網際網路泡沫破裂前套現,成了億萬富翁。

「這些錢怎麼花?」買豪宅、買飛機、買小島?馬斯克都不感冒。他覺得地球太悶了,「只想去看看太空裡有什麼能做的」。最初,他的計劃是買支火箭,捆上老鼠和農作物,先打上天,讓全世界都知道有這麼個瘋子存在。

馬斯克首先想到NASA的火星計劃,以為「他們都在路上了」。可打開頁面一看,根本沒有。他又衝到歐洲,包下羅浮宮對面酒店的頂層,跟歐洲衛星發射聯盟開了60個小時的會,又跳了30個小時的舞,結果歐洲人開價太高,談判失敗。

最後一次,他找上了俄羅斯人。想花2100萬美元,買3顆洲際彈道飛彈。俄羅斯人用伏特加把他放翻了,然後嘲笑他:「飛彈2100萬一顆,小男孩你沒帶夠錢吧?!」

既然「女神」追不到,馬斯克決定自己培養一個。

這位理工男鄭重地攤開一本《火箭推進基本原理》,從頭開始學,直到將航天顧問推薦的大學教材全部讀完,親手製作出一張火箭製造進度表,並開始帶著老家南非口音,到處傾訴「愛的誓言」。

馬斯克的痴心打動了一群世界頂級的火箭粉絲。最先與他結盟的是美國最大引擎製造商TRW的火箭工程師,波音公司德爾塔火箭測試主管、麥道公司火箭結構設計師相繼到來,連NASA的一批頂尖工程師也被吸引而來,spaceX公司正式成立。

一群火箭男湊在一起埋頭幹活兒,沒有整日開會,沒有辦公室政治,也不用為一張設備採購財務批條等上數月。領頭的馬斯克每周都跟大家匯報火箭的進度,人人都感覺「在參與人類的歷史進程」。

那幾年,適逢美國向私人資本開放太空領域的好時機,和馬斯克一樣,矽谷一群「極客」新貴都被撩撥得坐不住了,其中就有亞馬遜和谷歌的創始人。

然而NASA絲毫沒把他們看在眼裡。在龐大官僚體系的慣性思維中,只有大集團、大軍火商才有資格寵幸火箭。

沒研發實驗室、沒博士大軍、沒政府資助……卻絲毫不妨礙馬斯克繼續展開對火箭熱烈的追求。他個人出資1億美元,籌款2.2億美元,全砸在「女神」身上。兩年半之後,「獵鷹1號」誕生了。

隨之而來的,是3次發射失敗。

「如果失敗不夠多,說明你的創新不夠多。」幾億美元蒸發了,另一家公司特斯拉也瀕臨破產,三分之一的員工離職,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中,馬斯克仍死守陣地。他自掏腰包給員工發工資,跟老友借錢維持,四處演講、籌款,活活把一個木訥的理工男練成了舌燦蓮花的演說家。

這位員工口中「半人半神的瘋子」每周花5個小時約會,花100個小時工作,常常在飛機上過夜。他宣稱:「如果有一種方式能讓我更多地投入工作,比如不吃飯,那就不吃飯。」 他要求員工周末加班,告訴他們公司破產時,有的是時間陪家人。婚姻出現問題,他沒時間應對。第一個孩子夭折,他也從不肯花精力思悼。

有人質疑他過於樂觀,他爆粗口回應:「去他媽的樂觀悲觀,我只想把事情做成。」

「女神」最終並未辜負這個痴心的小子。2008年9月,「獵鷹1號」第4次發射成功了。25億美元的訂單湧向他,其中就有NASA的16億。

7年過去,spaceX已經擁有了一個頂級火箭發動機家族,並得到了政府的低息貸款和NASA的全力支持。可在馬斯克身體裡,還住著那個任性的、不顧一切的小男孩。

從2015年1月到6月,立志實現火箭回收的獵鷹9號經歷3次失敗。除了第一次測試火箭直接落入海中,其餘兩次皆以爆炸告終。

「馬斯克又在火光裡燒錢了。」有人評價道。

對此他心知肚明,「火箭的浪費程度就像一架波音客機飛了一次就報廢一樣。」他說,卻毫不在意。

最終的結果是,馬斯克又一次創造了歷史。他打算未來將火箭發射成本降低九成,送10萬人進太空。

對埃隆·馬斯克來說,曾為愛付出的時光與痴狂依然無法表達他對未來與科技的忠誠。

「這個星球不配我死。」他說,「要死就一定死在火星上。」

相關焦點

  • 地球不配我死,要死就死在火星上
    一、馬斯克:地球不配我死,要死就死在火星上 商業航天領域利好不斷背後馬斯克曾公開放話「地球不配我死,要死就死在火星上」。 早在2001年,還沒經營特斯拉時,馬斯克就開始了自己的航天事業。為了推進相關項目找到合伙人,他曾包下羅浮宮對面酒店的頂層,跟歐洲衛星發射聯盟開了60個小時的會,又跳了30個小時的舞,結果因開價太高談判失敗。後續馬斯克找到俄羅斯人,想花2100萬美元買3顆洲際彈道飛彈,卻被嘲笑「小男孩你沒帶夠錢吧」。
  • 要死就死在火星上!馬斯克已經列好了登陸火星的詳細計劃...
    【TechWeb報導】6月1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創始人兼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上周五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透露了諸多有關於2025年人類登陸火星的細節
  • 《死在火星上》:人在火星,地球沒了,怎麼辦?
    其實,在起點上,科幻有專門的分類,也有很多腦洞大開,或者嚴謹科學的佳作。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非常非常非常硬核的科幻小說——《死在火星上》。簡介:我叫唐躍,我在火星上。我剛剛看到地球炸了。是的, 就是參考文獻,你沒看錯,我也沒打錯。從羅列的參考文獻和小說的字裡行間,我們就能感受到作者的嚴謹。據說作者是一個航天專業科班出身,目前在研究所工作的理工科直男。據說這些參考論文在網上下載需要50多美刀,也不知道作者現在回本沒有。硬核的《死在火星上》講的是一個令人絕望的故事。
  • 這個包工頭的孩紙地球已經承不下他:要死就死在火星上!
    他說:「我不喜歡成為人工智慧的家貓,有什麼解決辦法呢?我認為一個解決方案就是添加人工智慧層。它可以更好地工作,同時與身體其它部分共生。【瘋狂言論7】馬斯克透露,他希望能在2024年將人類送上火星。他說:「我們正建造能飛往火星的貨運飛船,最終人類也將登陸火星。地球與火星軌道每隔26個月就匯合一次,下次將在2018年和2020年。
  • 《死在火星上》:一個成熟電影劇本
    《死在火星上》在風格上也有相似之處,作者天瑞說符參考了大量航天文獻,在堅實的科學基礎上,虛構了一個「極精彩的異星求生故事」。  在文學領域,這樣的硬科幻長篇作品並不多見。眾所周知,由於科幻小說創作難度較高,在國內長期以來一直以期刊文學為主。今年春節檔,電影《流浪地球》和《瘋狂外星人》都改編自劉慈欣的科幻小說。
  • 「我想要死在火星上」
    作為一個文科生,閒下來我也會讀科普書籍,不帶公式的那種。在科學知識面前,文青情懷仍舊按捺不住。不久前學習了愛因斯坦的時空概念,在過去和未來之間,還存在「延展的現在」。打個比方說,我在火星你在地球,我向你提問,即便你立刻回復,我也只能在提問一刻鐘之後收到。這一刻鐘,相對你回答問題的時刻,既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
  • 伊隆馬斯克認為他會死在火星上
    沒有關於火星上的房屋看起來是什麼樣的計劃,或者說,如果胚胎完全以三分之一的重力孕育,它會發生什麼。我們不知道火星和地球之間交換微生物會產生什麼樣的交叉汙染,我們也不知道馬斯克是否還在計劃人為地提高火星的溫度並給它一個更厚的氣氛以允許流動水。(在2016年的新聞發布會上,他說他會把許多這些問題「留給火星上人民的決定。」)
  • 馬伯庸力薦《死在火星上》:「一個渾然天成的成熟電影劇本」
    今年春節檔,電影《流浪地球》和《瘋狂外星人》都改編自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流浪地球》爆了後,人們都說「科幻元年來了」,但真正適合改編的硬科幻作品卻依舊難尋。《死在火星上》的出現恰在好處。在馬伯庸的推薦下,娛樂資本論花了幾天時間一口氣讀完這部作品,發現正如馬伯庸所言,就是一個「渾然天成、結構完整的成熟電影劇本」。
  • 馬斯克:死在火星上一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開始也是一波三折,因為沒有一家機構對火星感興趣,甚至被人認為他是瘋子,於是就自己成立了火星基金會,只要是科學家或者有關領域的人士,有技術和方案,能把老鼠送上太空,他就會給2千萬美元到3千萬美元的資金支持,但是隨然勇者多,但是人沒有人有辦法。
  • 「中國科幻元年」已到,《死在火星上》引爆科幻網文市場
    春節檔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成功,更是激發了觀眾對科幻這一小眾類型的興趣。前不久黑洞照片在朋友圈刷屏,也說明大眾對自然科學越來越感興趣。喊了這麼多年的「科幻元年」終於要來了嗎?科幻網文能否突出重圍,成為下一個影視改編的新方向?在梳理國內硬科幻IP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部正在連載中的科幻網文《死在火星上》。
  • 「中國科幻元年」已到《死在火星上》引爆科幻網文市場
    春節檔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成功,更是激發了觀眾對科幻這一小眾類型的興趣。人類歷史上首張黑洞照片前不久黑洞照片在朋友圈刷屏,也說明大眾對自然科學越來越感興趣。喊了這麼多年的「科幻元年」終於要來了嗎?科幻網文能否突出重圍,成為下一個影視改編的新方向?
  • 本來有機會成為第二個地球,火星到底是怎麼死的?
    火星死了!如果你向天文學家打聽火星的事兒,他多半會告訴你,那是一顆死了的行星。即便有一些偶然監測到的火星地震,那也頂多表示它還沒完全死透,但決不會有迴光返照,或者重獲新生的可能。一直都有人希望登上火星,去改造它,將其變成第二顆地球,成為人類新的殖民地。如果你讀了本文,或許會改變看法。
  • 《死在火星上》測評:並非所有等待都能迎來希望
    來自「2019年度晨曦杯」的第10篇書評小說書名:《死在火星上》小說作者:天瑞說符作品類型:科幻-未來世界書評作者:菜籽十九世紀,大仲馬寫下了《基督山伯爵》,並在最後寫「……人類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這四個字裡面的:『等待』和『希望』!」
  • 馬斯克搞太空葬禮,死在火星上是什麼感覺?
    文/夕揚被稱為「矽谷鋼鐵俠」的馬斯克曾說過:「我希望死在火星上。」按照馬斯克的計劃,可以在有生之年登上火星,永眠火星自然也不是難事!短期內長眠火星還有些許困難,但是把自己葬在太空已經可以實現。他們把客戶的骨灰裝進硬幣大小的圓狀金屬膠囊,再裝進金屬套筒,用螺栓固定到衛星上。骨灰盒上還可以定製墓志銘,本次的152個骨灰盒上就刻有「伸手摘星」「永遠的太空遊」「太空遺夢」等墓志銘,其中一對夫妻銘刻的是「與子偕手,遨遊太空,永伴汝身,不離不棄」。
  • 人類移民火星有多難?首批人類火星殖民者很可能會死在火星
    我們以前常聽到的一句話叫做"人挪活樹挪死"。以前的人被生活所迫,闖關東下南洋去謀一條活路。歐洲人在大航海時代也四處尋找新大陸。人不管是背井離鄉還是尋找新大陸,最終都還在地球上。只要人還在地球上,我們人類最起碼的生存條件還具備。這些最基本的生存條件就是水、氧氣和食物。在地球上,只要不是環境非常極端的地方,這三個基本條件都會一應俱全的。
  • 馬斯克自稱有70%的機會移民火星 但可能死在紅色星球上
    馬斯克自稱有70%的機會移民火星 但可能死在紅色星球上  Emma Chou • 2018-11-26 11:40:58
  • 《死在火星上》榮獲中國科幻最高獎「銀河獎」,我的小紅花在哪裡
    其中,我非常喜歡《一人之力》。本書也是系統流,加點升級的那種,獲得點數的條件是一人之力、孤獨感。越孤獨越悽慘,獲得的點數也就會越多。這是要往注孤生、鋼鐵俠的路上一去不復返啊。至於風格,有人說是意識流,場景切換並非完美銜接。
  • 來自馬斯克的「警告」:去火星殖民的人很可能死在那裡
    最終的目標是讓人們能在工作了很久,也玩得盡興之後,舒服地死在火星上。埃隆·馬斯克(Elon Musk)一心想要殖民火星,這也是他在2002年創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初衷所在。據CNBC報導,在近日舉辦的「人類前往火星」峰會上,馬斯克分享了關於SpaceX星際飛船和火箭的進展情況,但也對在火星上建立基地表示擔憂。馬斯克認為,到達火星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建設能夠自給自足的火星城市將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將建立一個火箭推進劑工廠,它就是最初形態的火星基地——阿爾法基地——然後讓它漸漸變得可以自給自足。」
  • 來自馬斯克的「警告」:去火星殖民的人很可能死在那裡
    最終的目標是讓人們能在工作了很久,也玩得盡興之後,舒服地死在火星上。據CNBC報導,在近日舉辦的「人類前往火星」峰會上,馬斯克分享了關於SpaceX星際飛船和火箭的進展情況,但也對在火星上建立基地表示擔憂。
  • 人類移民火星到底有多難?首批人類火星殖民者,大概率會死在火星
    我們以前常聽到的一句話叫做"人挪活樹挪死"。以前的人被生活所迫,闖關東下南洋去謀一條活路。歐洲人在大航海時代也四處尋找新大陸。人不管是背井離鄉還是尋找新大陸,最終都還在地球上。只要人還在地球上,我們人類最起碼的生存條件還具備。這些最基本的生存條件就是水、氧氣和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