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在火星上》測評:並非所有等待都能迎來希望

2020-12-05 騰訊網

來自「2019年度晨曦杯」的第10篇書評

小說書名:《死在火星上》

小說作者:天瑞說符

作品類型:科幻-未來世界

書評作者:菜籽

十九世紀,大仲馬寫下了《基督山伯爵》,並在最後寫「……人類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這四個字裡面的:『等待』和『希望』!」當然,它的原意更是要聯繫整本書來看,書中主角在漫長的等待後迎來了希望,仿佛化身上帝審判惡人,而這句話也因本書的地位而廣為流傳。

但——並非所有等待都能迎來希望。

《死在火星上》大概是我今年在男頻裡找到的最大驚喜,驚喜得讓人想把作者撕出來暴打一番。在全站「百萬起步」的大長篇氛圍中,本書居然僅僅只有五十九萬字,簡直讓人unbelievable。同時,它還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硬科幻,光是前面洋洋灑灑的參考論文目錄就已經讓人撲通一聲跪下,而書裡的時間線雖然已經到達了2052年,但縱觀全文,作者所使用的科學依據仍舊是今日所能實現的(感覺作者就只是為了想寫老貓而已)。因此,比起那種浩瀚無垠的想像力,本書更體現出的,卻是科學所帶來的極致浪漫——和極致冷酷。

1969年,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並說「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而如果讓2052年的唐躍發表他登上火星的感想,他一定會說:「臥槽。」

因為地球忽然消失了。

這是一個魔幻荒誕得如同銀河系漫遊指南一般的開頭,但它帶來的並非是一段窮盡想像的奇幻宇宙之旅,而是從此陷入絕境和死地。於是在廣袤無垠的宇宙之中,在位於銀河系獵戶座懸臂的太陽系裡,唯有一個名叫唐躍的男性人類站在火星上。他的身邊有一個貓型人工機器人老貓,背後是人造火星基地崑崙站,而他頭頂四百公裡處,一個叫麥冬的女孩孤獨地被困在了空間站裡。除此以外,偌大一個宇宙,再也沒有任何地球所定義的人類,和地球文明的造物。

宇宙無窮,但他們寸步難行,只能龜縮於這方寸之地,再也無法望到故土。

我曾經在上一年《異常生物見聞錄》的書評裡寫:「如果命運註定宇宙終會消亡,文明亦終會終結,那麼為何我們仍然要奮勇戰鬥?也許是因為,因為這個世界,我曾來過,我曾見過,我曾留下過我的足跡與愛恨;而我的一切,我所熟知的一切,也僅僅保存在這個世界上吧。」

但《死在火星上》卻與《異常》截然相反。《異常》裡一個個生靈為了他們的家園存亡和文明延續而奮鬥,但唐躍麥冬和老貓卻是在一瞬間失去了他們的家園。他們從此無根無據,無依無靠,他們在這場浩劫中意外落單,可這不是幸運,而是災厄——他們要如何活下去?他們怎麼才能活下去?他們……為什麼還要活下去?

在《基督山伯爵》的僅僅一百年後,1952的《等待戈多》裡,「等待」已然漫無止境,「戈多」所代表的「希望」遙不可及,就如書中三人(貓)的抗爭。

七十億人類灰飛煙滅,家園和故鄉遍尋不得,唐躍和麥冬不過是兩個二十多歲的載荷專家,他們並非專業太空人,更非智者勇士偉人,可他們仍是盡了最大的努力,拿出了超越凡人的勇氣和鬥志。無數人,在古往今來的漫長時間中,有無數人討論過一個問題: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這個問題有無數個解答,但這些解答已經都和這兩人一貓無關。他們無法單憑他們完成人類的延續,他們無法完整記錄地球上浩如煙海的文明,他們傳出的無線電波終會消亡。僅剩的兩個人類之間隔著四百公裡和一個顯示屏一段無線電,即便用言語與神態傳達再多的生死相依和溫情守候,他們也依然無法給予對方一個擁抱。機器人老貓不會渴不會餓不會累,它在自己的存儲中記錄著無數的知識數據和相聲段子,以一己之力幫助這兩個人類盡力活下去——但再有趣的段子也終有說完的一天,看似無所不能的老貓也不是真的無所不能,它的植入毛會剝落,它的手臂會斷裂,它依然有著無能為力的時刻。

《火星》是我今年的起點最大驚喜,但同時也是我看得最為緩慢的一部,因為無論書中人如何插科打諢、嬉笑玩鬧,濃重得仿佛實體的悲劇氛圍仍然在字裡行間蔓延。唐躍麥冬老貓孤獨地在這荒蕪中活著,可氧氣、水分、食物、溫度、微量元素等等在地球上微不足道的因素都能輕易地要走他們的性命,活著於他們再也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活著對他們而言,到底還有什麼意義?他們怎麼還能忍受這樣的酷刑,繼續活下去?

但——也許是因為某種「好死不如賴活著」的精神,也許是基於人類基因裡「活著」的本能,又也許是他們心裡的確還殘存著「等待和希望」——他們艱難卻堅定地靠著手頭上的資源活了下去。在這個空曠又荒蕪、寂靜又喧鬧的世界中,他們以人類渺小之軀,去面對這個以百萬千萬光年記的浩瀚宇宙。飢餓、疾病、天災接踵而來,他們狼狽不堪,愁苦沉悶,痛罵賊老天,但最終仍然以鬥志和勇氣扭轉乾坤,轉敗為勝,一次次創造奇蹟。

這是一份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抗爭,在無望中撐起希望,於絕境中尋找生機,這是獨屬於生命的奇蹟與毅力,這是一份難言的,讓人只能沉默以對的,偉大得無與倫比的孤獨和悲傷。

作者在我眼裡近乎橫空出世,這個出道作即是封神作的傢伙,筆觸竟然浪漫得不可思議,又冷酷得不可思議。如此結構簡單的故事,在他筆下卻有著如同藝術電影一般的悠長餘韻和磅礴的畫面感,讓人再也無法嘲笑理工男的文筆水準。

但作者同時亦是個太過混蛋的命運操作者。正如文中曾說:「……但對於無線電波本身,主觀上這只是一瞬間的事,它在前一個瞬間見到的是你,後一個瞬間回來時卻只能看見墳墓。光速移動條件下,鍾慢效應達到極致,時間不再流動,任何一束光在下一刻都會目睹宇宙的終結。」

所以無論如何抗爭,唐躍和麥冬的結局都早已註定。事實上他們的分別亦實在太過猝不及防,誰也沒能想到星星會就這樣墜毀,讀者和書中人的情緒都尚未就位,事情便已塵埃落定。老貓說他們就是《等待戈多》裡的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他們的等待毫無意義,戈多永遠不會到來。

據說這個he的結局是讀者刀片如雪紛飛換來的,我有位朋友在看了結局之後深感人生寂寞如雪而陷入半瘋狀態,孜孜不倦地想找到作者讓他放出be版……而我就比較沒心肝,覺得既然開頭是個致敬的開頭,那麼結尾再致敬一下也無可厚非,反正作者已經把他想寫的都寫完了。這個故事在漫長的等待和堅守之後,戈多還是出現在了地平線上,而這則是他們從未知道的等待的意義——

當然,如果沒有最後一章就更好了——最後一章明顯不是作者的水準啊喂!

故事的最後,已經筋疲力盡的唐躍面對著璀璨的群星,他想起了東北大隊長老王所作的詩——

我終將死亡,

在群星閃耀的夜晚,

請將我埋葬。

……

如果你要問,

這是哪兒啊?

遙望一億五千萬平方公裡的遼闊土地,

我會告訴你啊,

這是我的家園。

本文作者 |菜籽

本文編輯 | 書魚君

相關焦點

  • 《死在火星上》:一個成熟電影劇本
    經過多次升級迭代,如今的美蘇空間站設計都帶有空間站機械臂,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國際空間站上的空間站遙控機械臂系統(SSRMS)。  可以說,文中涉及的每一處科學技術,幾乎都能在現實中找到原型。科幻作品的魅力就在於描繪未來的可能性,因為有龐大縝密的科學邏輯體系作支撐,《死在火星上》的故事不是建立在空想之上的幻景,而是知識含金量極高的「科幻現實主義作品」,更有說服力。
  • 馬伯庸力薦《死在火星上》:「一個渾然天成的成熟電影劇本」
    可以說,文中涉及的每一處科學技術,幾乎都能在現實中找到原型。科幻作品的魅力就在於描繪未來的可能性,因為有龐大縝密的科學邏輯體系作支撐,《死在火星上》的故事不是建立在空想之上的幻景,而是知識含金量極高的「科幻現實主義作品」,更有說服力。要寫出如此硬核的作品,需要作者擁有很高的科學素養和邏輯思維能力。
  • 伊隆馬斯克認為他會死在火星上
    2013年3 月,他說他將第一次去火星:「如果我能確信SpaceX會在沒有我的情況下繼續下去,我會去的......我說我想死在火星上,只是沒有受到影響「。2016年9 月,他說他死在火星上並不聰明:「我不太確定。我必須有一個非常好的繼任計劃,因為死亡的可能性非常高。
  • 馬斯克:特斯拉最大競爭對手可能來自中國,希望未來能死在火星上...
    馬斯克表示,特斯拉最大的競爭對手很可能來自中國公司,不過他沒有提及是哪家公司,只表示中國市場的競爭非常激烈,大約有90%的公司都宣布會迅速實現電氣化。 馬斯克還表示,希望未來能死在火星上,他計劃兩三年後親自進入太空,生於地球葬於火星將會是一件非常酷的事。 大摩上調特斯拉目標價至810美元隔夜美股,特斯拉收漲0.73%,報735.11美元。
  • ...馬斯克:「前往火星」不適合膽小鬼,首批殖民者可能會死在火星
    」峰會上,馬斯克分享了 SpaceX 星際飛船和火箭的進展情況,但也對在火星上建立基地表示擔憂。馬斯克認為,建設能夠自給自足的火星城市將是 「非常困難的」,在發展銀河文明的同時,定居者可能會面臨許多危險。 馬斯克表示:「我想強調的是,這是一件非常艱難和危險的事情,不適合膽小的人。首批執行火星任務中的殖民者很有可能死在火星上。這將是個非常艱難的過程,但如果最終取得成功,那將是無上的光榮。」 #網友評論:為什麼要回來?
  • 《朗讀者》在知識的海洋中迎來希望和曙光
    可以說,在我眼裡董卿身上集合了所有東方女性該有的美。但張一山看到這些報導時他只是微微一笑,他用大學的時間來增加自己的閱讀量,看大量的電影,因為他覺得一個專業的演員,讀書和觀影是兩件很重要的事情,他自從被戴上童星的光環,他就一直在等待,等待用實力去證明自己的成功並不是因為童星這個稱號。
  • IGN官方遊戲測評評分制度 - ign測評
    當然,並非所有人都願意通讀詳細的全篇測評,有人更喜歡概況總結。正因如此,我們提供精簡的一段式簡評,總結出主要優缺點,給出總評分。簡評及評分給出的信息不會細緻入微,但給出了IGN對遊戲的整體印象。簡評並不能代替遊戲測評本身,也不代表測評者使用的加減分權重體系。 IGN測評評分制度 十多年來,IGN使用總分10分、最小單位0.1分的評分體系。
  • 火星上發現了第一個液態水湖,這能證明火星存在過生物嗎
    我們期待著能為腳下這顆藍色星體找到一個「兄弟」,並與那裡的「人類」來一個親密友善的擁抱。在探索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火星在36億年前應當有著溫潤柔和的氣候,那裡有著湖泊、河流,滋潤著某些生命。於是,人類對探尋火星水源產生了某種執念,並為此孜孜不倦。
  • 「我想要死在火星上」
    但埃隆·馬斯克顯然不同意這個觀點,他計劃在2025年把人類送上火星。2025年,於我們多數人而言,都是妥妥的有生之年。現在他離這個小目標似乎又近了一步。北京時間2月7日凌晨,馬斯克的公司SpaceX(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成功發射了火箭「獵鷹重型」。這是本周人類世界最激動人心的科技新聞,沒有之一,或許「科技」這個定語也可以去掉。
  • 馬斯克:死在火星上一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開始也是一波三折,因為沒有一家機構對火星感興趣,甚至被人認為他是瘋子,於是就自己成立了火星基金會,只要是科學家或者有關領域的人士,有技術和方案,能把老鼠送上太空,他就會給2千萬美元到3千萬美元的資金支持,但是隨然勇者多,但是人沒有人有辦法。
  • 【AC模玩測評組】BANDAI 火星異種 膝丸燈 測評
    【AC模玩測評組】BANDAI 火星異種 膝丸燈 測評 時間:2015-04-17 22:37:52   來源:AC模玩網   責任編輯:黑獅
  • 《死在火星上》:人在火星,地球沒了,怎麼辦?
    其實,在起點上,科幻有專門的分類,也有很多腦洞大開,或者嚴謹科學的佳作。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非常非常非常硬核的科幻小說——《死在火星上》。簡介:我叫唐躍,我在火星上。我剛剛看到地球炸了。硬核的《死在火星上》講的是一個令人絕望的故事。2052年,人類把科研站修到了火星表面,男主唐躍就是到崑崙站的一名科研人員。就在唐躍即將打包回地球的前一天,地球消失了。地球悄無聲息地消失了,就像從來沒有存在過。
  • CAPSE2019航司服務測評報告 行李等待時間需重視
    2019年,民航局在深化去年八項便民服務措施基礎上,開展「民航服務質量重點攻堅」專項行動,進一步提升民航服務品質,同時,隨著5G的出現,一場信息化的浪潮正在民航業掀起,新興技術的應用,提高了民航服務保障能力,給航司的服務提升帶來了許多創新改變。
  • 所有人都在等待著我們發言。但是,沒有言語能形容我...
    懂球帝首頁>足球新聞> 所有人都在等待著我們發言。但是,沒有言語能形容我... 所有人都在等待著我們發言。但是,沒有言語能形容我... 那不勒斯足球俱樂部 11-26 01:44 所有人都在等待著我們發言。
  • 「中國科幻元年」已到《死在火星上》引爆科幻網文市場
    相比人們所熟知的玄幻、奇幻題材,《死在火星上》擁有龐大縝密的科學邏輯體系,設定足夠硬核。天瑞說符——《死在火星上》首先,兩位主角都具備很高的科學素養。男主角唐躍身為太空人,獨自一人駐守在火星基地的空間站「崑崙站」上,女主角是在火星空間站進行任務的女科學家麥冬。
  • 「火星一號」破產,準備「流浪火星」的他仍在追夢
    今年1月帶兒子去北京國家天文臺時,李大鵬在「火星一號」的介紹資料前留影。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普通人影響世界100年,活著的時候有影響,死了就沒了;偉大的人物影響世界1000年,名字和傳奇被人銘記;如果我能登上火星,那麼能影響世界10000年,寫就火星文明的創世紀。」
  • 「中國科幻元年」已到,《死在火星上》引爆科幻網文市場
    這種對人性的挖掘,是一個好故事能感染人的必備條件。就像《流浪地球》一樣,打動人的永遠是人類的情感而非冰冷的科學。《死在火星上》巧妙地把「地球消失」「逆境求生」和「重建家園」三重元素交織串聯,兼具專業性和人文關懷,極具影視開發價值。也難怪有網友在小說下留言,希望以後能有機會對這部作品進行改編。
  • 30年內100萬人上火星?火星移民計劃可行嗎?
    所以說人類要想登 陸到這些星球上去,可能唯一的辦法也只有繼續等待,發展出更加先進的科學技術,建造一些宇宙飛船等等千萬這些星球之上,具體多久能夠成功上去就不得而知了。當然這並非是所有人都能夠上火星的,肯定是要付出一點「資源」的。 按照計劃來看,SpaceX「星際飛船」將能夠同時搭載100人和100噸貨物同時起步,所以這個趨勢還是比較明確。
  • 火星探測迎來了「三國演義」
    其中,約有一半的任務由於部件故障、火箭發動機故障、軟體故障等原因宣告失敗,這就包括英國的「獵兔犬」火星登陸器和歐洲的「斯基亞帕雷利」火星探測器在火星表面的墜毀。2021年,人類的火星探測迎來了「三國演義」。2月份,有來自三個國家的三個探測器飛臨火星。它們分別是阿聯的「希望號」、中國的「天問一號」和美國的「毅力號」。
  • 地球不配我死,要死就死在火星上
    一、馬斯克:地球不配我死,要死就死在火星上 商業航天領域利好不斷背後馬斯克曾公開放話「地球不配我死,要死就死在火星上」。 早在2001年,還沒經營特斯拉時,馬斯克就開始了自己的航天事業。為了推進相關項目找到合伙人,他曾包下羅浮宮對面酒店的頂層,跟歐洲衛星發射聯盟開了60個小時的會,又跳了30個小時的舞,結果因開價太高談判失敗。後續馬斯克找到俄羅斯人,想花2100萬美元買3顆洲際彈道飛彈,卻被嘲笑「小男孩你沒帶夠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