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2019年度晨曦杯」的第10篇書評
小說書名:《死在火星上》
小說作者:天瑞說符
作品類型:科幻-未來世界
書評作者:菜籽
十九世紀,大仲馬寫下了《基督山伯爵》,並在最後寫「……人類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這四個字裡面的:『等待』和『希望』!」當然,它的原意更是要聯繫整本書來看,書中主角在漫長的等待後迎來了希望,仿佛化身上帝審判惡人,而這句話也因本書的地位而廣為流傳。
但——並非所有等待都能迎來希望。
《死在火星上》大概是我今年在男頻裡找到的最大驚喜,驚喜得讓人想把作者撕出來暴打一番。在全站「百萬起步」的大長篇氛圍中,本書居然僅僅只有五十九萬字,簡直讓人unbelievable。同時,它還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硬科幻,光是前面洋洋灑灑的參考論文目錄就已經讓人撲通一聲跪下,而書裡的時間線雖然已經到達了2052年,但縱觀全文,作者所使用的科學依據仍舊是今日所能實現的(感覺作者就只是為了想寫老貓而已)。因此,比起那種浩瀚無垠的想像力,本書更體現出的,卻是科學所帶來的極致浪漫——和極致冷酷。
1969年,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並說「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而如果讓2052年的唐躍發表他登上火星的感想,他一定會說:「臥槽。」
因為地球忽然消失了。
這是一個魔幻荒誕得如同銀河系漫遊指南一般的開頭,但它帶來的並非是一段窮盡想像的奇幻宇宙之旅,而是從此陷入絕境和死地。於是在廣袤無垠的宇宙之中,在位於銀河系獵戶座懸臂的太陽系裡,唯有一個名叫唐躍的男性人類站在火星上。他的身邊有一個貓型人工機器人老貓,背後是人造火星基地崑崙站,而他頭頂四百公裡處,一個叫麥冬的女孩孤獨地被困在了空間站裡。除此以外,偌大一個宇宙,再也沒有任何地球所定義的人類,和地球文明的造物。
宇宙無窮,但他們寸步難行,只能龜縮於這方寸之地,再也無法望到故土。
我曾經在上一年《異常生物見聞錄》的書評裡寫:「如果命運註定宇宙終會消亡,文明亦終會終結,那麼為何我們仍然要奮勇戰鬥?也許是因為,因為這個世界,我曾來過,我曾見過,我曾留下過我的足跡與愛恨;而我的一切,我所熟知的一切,也僅僅保存在這個世界上吧。」
但《死在火星上》卻與《異常》截然相反。《異常》裡一個個生靈為了他們的家園存亡和文明延續而奮鬥,但唐躍麥冬和老貓卻是在一瞬間失去了他們的家園。他們從此無根無據,無依無靠,他們在這場浩劫中意外落單,可這不是幸運,而是災厄——他們要如何活下去?他們怎麼才能活下去?他們……為什麼還要活下去?
在《基督山伯爵》的僅僅一百年後,1952的《等待戈多》裡,「等待」已然漫無止境,「戈多」所代表的「希望」遙不可及,就如書中三人(貓)的抗爭。
七十億人類灰飛煙滅,家園和故鄉遍尋不得,唐躍和麥冬不過是兩個二十多歲的載荷專家,他們並非專業太空人,更非智者勇士偉人,可他們仍是盡了最大的努力,拿出了超越凡人的勇氣和鬥志。無數人,在古往今來的漫長時間中,有無數人討論過一個問題: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這個問題有無數個解答,但這些解答已經都和這兩人一貓無關。他們無法單憑他們完成人類的延續,他們無法完整記錄地球上浩如煙海的文明,他們傳出的無線電波終會消亡。僅剩的兩個人類之間隔著四百公裡和一個顯示屏一段無線電,即便用言語與神態傳達再多的生死相依和溫情守候,他們也依然無法給予對方一個擁抱。機器人老貓不會渴不會餓不會累,它在自己的存儲中記錄著無數的知識數據和相聲段子,以一己之力幫助這兩個人類盡力活下去——但再有趣的段子也終有說完的一天,看似無所不能的老貓也不是真的無所不能,它的植入毛會剝落,它的手臂會斷裂,它依然有著無能為力的時刻。
《火星》是我今年的起點最大驚喜,但同時也是我看得最為緩慢的一部,因為無論書中人如何插科打諢、嬉笑玩鬧,濃重得仿佛實體的悲劇氛圍仍然在字裡行間蔓延。唐躍麥冬老貓孤獨地在這荒蕪中活著,可氧氣、水分、食物、溫度、微量元素等等在地球上微不足道的因素都能輕易地要走他們的性命,活著於他們再也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活著對他們而言,到底還有什麼意義?他們怎麼還能忍受這樣的酷刑,繼續活下去?
但——也許是因為某種「好死不如賴活著」的精神,也許是基於人類基因裡「活著」的本能,又也許是他們心裡的確還殘存著「等待和希望」——他們艱難卻堅定地靠著手頭上的資源活了下去。在這個空曠又荒蕪、寂靜又喧鬧的世界中,他們以人類渺小之軀,去面對這個以百萬千萬光年記的浩瀚宇宙。飢餓、疾病、天災接踵而來,他們狼狽不堪,愁苦沉悶,痛罵賊老天,但最終仍然以鬥志和勇氣扭轉乾坤,轉敗為勝,一次次創造奇蹟。
這是一份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抗爭,在無望中撐起希望,於絕境中尋找生機,這是獨屬於生命的奇蹟與毅力,這是一份難言的,讓人只能沉默以對的,偉大得無與倫比的孤獨和悲傷。
作者在我眼裡近乎橫空出世,這個出道作即是封神作的傢伙,筆觸竟然浪漫得不可思議,又冷酷得不可思議。如此結構簡單的故事,在他筆下卻有著如同藝術電影一般的悠長餘韻和磅礴的畫面感,讓人再也無法嘲笑理工男的文筆水準。
但作者同時亦是個太過混蛋的命運操作者。正如文中曾說:「……但對於無線電波本身,主觀上這只是一瞬間的事,它在前一個瞬間見到的是你,後一個瞬間回來時卻只能看見墳墓。光速移動條件下,鍾慢效應達到極致,時間不再流動,任何一束光在下一刻都會目睹宇宙的終結。」
所以無論如何抗爭,唐躍和麥冬的結局都早已註定。事實上他們的分別亦實在太過猝不及防,誰也沒能想到星星會就這樣墜毀,讀者和書中人的情緒都尚未就位,事情便已塵埃落定。老貓說他們就是《等待戈多》裡的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他們的等待毫無意義,戈多永遠不會到來。
據說這個he的結局是讀者刀片如雪紛飛換來的,我有位朋友在看了結局之後深感人生寂寞如雪而陷入半瘋狀態,孜孜不倦地想找到作者讓他放出be版……而我就比較沒心肝,覺得既然開頭是個致敬的開頭,那麼結尾再致敬一下也無可厚非,反正作者已經把他想寫的都寫完了。這個故事在漫長的等待和堅守之後,戈多還是出現在了地平線上,而這則是他們從未知道的等待的意義——
當然,如果沒有最後一章就更好了——最後一章明顯不是作者的水準啊喂!
故事的最後,已經筋疲力盡的唐躍面對著璀璨的群星,他想起了東北大隊長老王所作的詩——
我終將死亡,
在群星閃耀的夜晚,
請將我埋葬。
……
如果你要問,
這是哪兒啊?
遙望一億五千萬平方公裡的遼闊土地,
我會告訴你啊,
這是我的家園。
本文作者 |菜籽
本文編輯 | 書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