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老兵與一座渡海作戰紀念園

2021-01-09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

來源:老兵e家微信公眾號 作者:仲崇嶺、徐彬

燈樓角,地處廣東省湛江市徐聞縣角尾鄉,古稱「極南」「盡南」,是祖國大陸的最南端。

隔海相望,這裡也是祖國大陸距海南島最近的地方,與海南省澄邁縣相距不足20海裡。

正因為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它在解放戰爭中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和榮耀——1950年3月5日黃昏,第四野戰軍40軍118師799名勇士,分乘當地80名船工駕駛的13條木帆船,從燈樓角啟渡,在國民黨軍空中、海上、陸地火力猛烈攔阻下英勇戰鬥,強渡瓊州海峽,打響了解放海南島渡海作戰的第一槍。

如今,昔日的戰火已硝煙散盡,但那段盪氣迴腸的歷史以及那些渡海浴血奮戰的英烈從未被遺忘。6月15日,由當地群眾、第四野戰軍後代及社會各界人士籌資修建的渡海作戰紀念園在燈樓角揭牌。

這座面朝大海、滿園栽種「英雄樹」木棉樹的紀念園,主體是一座高大聳立的渡海作戰紀念碑和渡海作戰時118師犧牲的7位無名烈士合葬的墳塋。從立碑,到合墓,再到建園,前後持續了6年之久。

這6年間,始終未曾缺席的,是老兵張寶賢的身影。

8600多名當地群眾自發捐款修建紀念碑——

百姓淳樸舉動感動異鄉老兵

2012年盛夏,張寶賢帶領公司員工在角尾鄉衝溝村附近考察安裝風力發電機組時,駐地老百姓找到他,「我們想在海邊建一座表現解放軍強渡天塹的雕塑,不知道與你們的工程是否有衝突?」

張寶賢經過了解得知,徐聞縣角尾鄉燈樓角是解放海南島戰役渡海作戰的啟渡點。不僅如此,當年,徐聞縣是全縣動員、全民動手支援前線,搶修公路,捐獻糧草錢物,配合徵集船隻和招募船工,幫助訓練能適應海戰的解放軍指戰員。在海上練兵及渡海作戰期間,還有50多名船工英勇犧牲,數以百計的船工獲得「渡海功臣」稱號,贏得了「解放海南,功在徐聞」的讚譽。

為了紀念這場戰役,隔海相望的海南島臨高角登陸點建起了紀念園,角尾鄉啟渡點的百姓也想建個渡海作戰紀念設施,去緬懷英烈,銘記歷史。於是,角尾鄉8600多名群眾自發捐款。

「可以說,當年能夠打下海南島,離不開角尾鄉百姓的犧牲奉獻,那段歲月已成為當地百姓永遠值得驕傲的記憶。」聽著老百姓們的講述,張寶賢眼前仿佛浮現出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

1969年1月,張寶賢入伍來到汽車四十七團,之後隨部隊奔赴援越抗美戰場。這位在戰火中經歷過生死考驗的老兵,特別能理解百姓們的心情,作為第四野戰軍的後代,他更是深受感動。

「你們打算怎麼建?」老百姓把自己設計的圖紙拿給張寶賢看,他覺得有些簡單,「要建就建個像樣的,我幫你們設計一個參考方案。」

一周後,張寶賢找專業設計師提供了一個方案:用白色方尖碑的形態,通體以鋼筋混凝土澆築,中書「渡海作戰紀念碑」七個金色大字,下飾鑄銅「軍民合力強渡天塹」的浮雕,後立面刻有《碑記》。

「這個太像樣了!」老百姓們看後連連讚嘆。可高興過後有人嘆氣:「要建這樣一個紀念碑,我們捐的錢恐怕不夠!」聽了大家的擔憂,張寶賢趕忙接過話茬:「我找熟人幫你們建,應該能省一些錢,不夠的我再補上。」

張寶賢的舉動,讓百姓們感激不盡。就這樣,歷時兩個多月,一座高18米、寓意當年118師首渡作戰的渡海作戰紀念碑,面向海南島的方向在燈樓角豎立了起來。紀念碑落成那天,角尾鄉方圓百裡的許多群眾都趕來觀看儀式,他們的夙願終於實現了。

施工中意外發現無名烈士墓——

給烈士一個應有的尊嚴

紀念碑落成後不久,張寶賢帶領員工在海邊沙丘小樹林中安裝風力發電機組時,無意中發現了兩座無名烈士墓。墓碑的中間寫著「烈士之墳」,右側寫有「1950年解放海南島渡海戰役」字樣,左側落款為「中共角尾鄉黨委1957年4月5日」,墓碑已嚴重蝕損,小的字已不清晰。

烈士為何會埋在這裡?「當年渡海作戰時,個別犧牲的烈士遺體被海浪衝回角尾海岸,當地群眾將其簡易埋葬於岸邊。有的烈士犧牲在船上,也被隨船運回角尾就地安葬。」據當地老人們講,烈士墓前原本都有簡易的木質碑牌,可時間一長都損毀難以確認。1957年清明前夕,角尾鄉政府打制了一批石碑,對還能辨認的木質碑牌進行了替換。

後來,張寶賢只要出差到這裡,都會去祭拜兩位無名烈士。2016年5月,退休後的張寶賢與朋友去祭拜烈士時,發現受風暴海浪侵蝕,烈士墓已直接曝露在潮間帶上,岌岌可危。

「沒有當年烈士們的不畏生死,哪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一定要給烈士應有的尊嚴!」他們商量後,向角尾鄉政府提出將烈士墓遷移到渡海作戰紀念碑附近。一周後,鄉政府開會通過了遷移烈士墓事宜。

「仕寮村還有3座無名烈士墓。」角尾鄉民政辦主任梁懷國告訴張寶賢。張寶賢與梁懷國商議,決定把這三座烈士墓也一同遷往新址,讓烈士們有個安穩的「家」。

遷墓過程中,一座墓中除了發現遺骸外,還有英國進口的體溫計、鋼筆、藥瓶等。「另一座墓裡發現了子彈、刺刀和手榴彈。」張寶賢印象最深的是一桿約七寸長、小手指粗的北方旱菸杆,每次想起,他腦海裡便會浮現出一位一身戎裝,叉腰挺立,手上拿著煙杆的北方軍人形象。

第三座墓中找到一雙纖小的鞋底和幾粒尚有顏色的紐扣,推測應該是位女兵……

就在張寶賢忙著為合墓墳塋製作墓碑時,一名當年參加渡海作戰犧牲船工的後代鄧煥燕說,過海電纜終端站前和仕寮村還分別有一座烈士墓。

張寶賢決定將這兩座烈士墓也遷過去。其中一座墓中,遺物有帆布子彈袋一條,子彈170餘發,報紙殘片5張,舊幣12張,還有完整的印有英文說明的磺胺藥紙袋及牙刷、皮帶扣等。

至此,7位無名烈士的遺骸遺物清理完畢,合墓至渡海作戰紀念碑附近。

渡海作戰紀念園成為革命教育基地——

讓英雄精神激勵後人前行

「這裡有了渡海作戰紀念碑,又移來了烈士英靈,要是擴建成一個渡海作戰紀念園,對緬懷先烈、繼承遺志,弘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都有重要意義。」2017年1月初,為烈士舉行合墓儀式祭奠現場,烈士的老部隊北部戰區陸軍某合成旅派官兵來參加活動時,與張寶賢的意見不謀而合。

儘管當地百姓、社會各界熱心人士和烈士老部隊都答應幫助籌措資金,可要建成紀念園仍困難重重,尤其是佔地問題需要解決。就在張寶賢一籌莫展之時,角尾鄉蓬薯境的幾位百姓找到他:「用我們的地!」

幾年來,張寶賢為紀念渡海作戰英烈所做出的努力,角尾鄉政府和老百姓們都看在眼裡。在隨後的鄉黨委會和村民大會上,將烈士合墓周邊近8000平方米土地無償讓出作為渡海作戰紀念園用地的提案得以通過。

面對淳樸善良的當地百姓,張寶賢熱淚盈眶。之後他立即著手設計紀念園草圖,反覆與當地百姓商量,最終確定在紀念園裡建一個具有紀念意義的旋風亭,一個再現烈士形象的鑄銅浮雕牆。張寶賢的戰友、朋友聽說後,也從四面八方趕來,出錢出力幫他一起籌建,不少企業也伸出了援助之手。

時一年多,紀念園終於落成。「園內的一碑、一墓、一亭甚至一草一木的栽種,都是張寶賢親自設計的,碑文也是他親手撰寫的。」渡海作戰支前船工後代陳光傑說,在旋風亭前立有一塊石碑,詳細記載了這支驍勇善戰的部隊當年渡海作戰的經過,光是這段文字,張寶賢就先後修改了十幾次。

渡海作戰紀念園落成揭牌儀式那天,北部戰區陸軍某合成旅官兵、第四野戰軍後代、當地群眾及企業代表共千餘人前來參加。「我的爺爺鄧連灼當年運送解放軍渡海,船到岸了他也犧牲了。」船工後代鄧煥燕憶起往事紅了眼圈,「那些解放軍是拼著命、流著血在戰鬥,無論到啥時咱們都不能忘了他們。」

揭牌儀式結束後,張寶賢和當地村民將烈士遺物交到了烈士老部隊北部戰區陸軍某合成旅官兵手中。該旅副政委張雲飛表示:「這些烈士遺物非常珍貴,我們會珍藏在旅史館裡,激勵官兵不忘歷史、緬懷英烈、接續奮鬥。」

一個不記得來路的民族,是沒有出路的民族。自從立起了渡海作戰紀念碑,移來了烈士合墓,每逢清明和解放海南島勝利紀念日,都會有政府機關、企業單位、中小學生前來掃墓,先後已有數萬人來這裡祭奠。如今,渡海作戰紀念園落成,也將成為當地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這個紀念園傾注了張寶賢太多的心血,他退休後放棄頤養天年,有時一連幾個月都回不了家。「這件事機緣巧合地落到我的身上,作為一名老兵,作為一名第四野戰軍的後代,我哪能躲開?其實最初立碑時,我只是配合村民的想法盡心盡力而已。但在後續查找歷史、合墓建園的過程中,我逐漸了解到那場戰役的意義和角尾百姓做出的巨大貢獻,深深感受到他們對那段歷史的珍視和對逝去英烈的緬懷,以及將此傳承下去的迫切願望。我覺得,能告慰烈士在天之靈,滿足角尾百姓的夙願,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希望這座紀念園,能讓後人永遠記住那些激勵我們前行的力量!」

相關焦點

  • 烈士墓受風暴海浪侵蝕,熱心人士自籌資金建紀念園
    」建成近8000平方米渡海作戰紀念園為渡海作戰紀念園揭牌。徐彬攝中國國防報訊 仲崇嶺報導:海風徐徐、綠樹成蔭。6月15日上午,在廣東省徐聞縣角尾鄉燈樓角,一座高大的渡海作戰紀念碑旁人潮湧動。北部戰區陸軍某合成旅官兵、第四野戰軍後代、當地群眾及企業代表千餘人,為渡海作戰紀念園舉行隆重的揭牌儀式。這座紀念園是社會各界人士自籌資金建成的,佔地面積近8000平方米。走進紀念園,高大的渡海作戰紀念碑令人肅然起敬。
  • 抗戰老兵憶對日作戰:一個加強連228人僅剩6人
    抗戰老兵憶對日作戰:一個加強連228人僅剩6人  【解說】9月17日,九?一八紀念會暨抗日史料捐贈會在福州舉行。抗戰老兵和抗戰老兵後人出席講述抗戰故事,同時捐贈抗日史料。  抗戰老兵憶對日作戰:一個加強連228人僅剩6人  【解說】9月17日,九?一八紀念會暨抗日史料捐贈會在福州舉行。抗戰老兵和抗戰老兵後人出席講述抗戰故事,同時捐贈抗日史料。  今年88歲的林章騏出生在東北,九?一八事變爆發時,他年僅4歲。當林章騏在會場聽到演職人員唱起《松花江上》時,他顯得特別的激動。
  •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丨老兵永恆——抗美援朝參戰老兵參觀紀念中國...
    老兵永恆——抗美援朝參戰老兵參觀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側記新華社記者楊雅雯20日上午,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迎來一批八九十歲的「銀髮」老兵。
  • 解放軍第一次渡海作戰是誰指揮的?不是葉飛,也不是韓先楚
    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解放軍的第一次渡海作戰,也是許世友在山東指揮的,這就是長山列島戰役。這是山東全省解放的最後一仗,也是許世友第一次指揮人民解放軍渡海作戰。1949年6月,山東境內的戰士基本結束,只剩下長山列島被國民黨殘部盤踞。
  • 8位老兵登記遺體捐獻,並得到一個...
    老兵們都領到了抗美援朝七十周年紀念章,佩戴在胸前,又整齊地穿上了軍裝。和往常不同的是,聚會多了一個活動:辦理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手續。軍34師老兵程銘,在重慶大轟炸中成為戰爭遺孤,長大後入伍參加抗美援朝。
  • 9旬老兵聚會比去年又少了7個,合影時82歲老兵說:我年輕,站後面
    10月25日,是志願軍赴朝作戰68周年。1950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應朝鮮方面請求赴朝共同作戰,到1951年6月初,「聯合國軍」退回「三八線」附近,共有183108名中國士兵在朝鮮戰場犧牲,負傷人數超過22萬。圖為三個老兵年齡相加261歲,胸口勳章35枚。
  • 巴清、譙定、還珠樓主,長壽將建「三賢紀念園」
    長壽新聞網  記者 駱英     5月12日,記者從區文旅委獲悉,我區預計今年6月,在菩提山修建一座三賢紀念園。 三賢紀念園選址於菩提山上,位於菩提山山體西側,菩提寺後山,佔地面積18705.63平方米。該紀念園將融合地域特色,打造長壽文化深度體驗紀念性景觀;濃縮三賢歷史典故,打造「三賢聚首、光耀千秋」的紀念性景觀。
  • 萍鄉建設生命之花紀念園 將給遺體器官捐獻者一個溫暖的"家"
    中國江西網/萍鄉頭條客戶端訊 記者陳成、葉冠群報導:在第72個「世界紅十字日」到來之際,5月8日,萍鄉市生命之花紀念園開工奠基儀式在萍鄉人文公園紀念廣場舉行紀念園的建設,讓全社會對捐獻者的奉獻精神有了敬仰之所,為捐獻者的親屬提供了寄託哀思的瞻仰之地,是助推殯葬改革事業的重要一環,也是服務遺體器官捐獻事業、給予捐獻者人文關懷的重要體現,能有效弘揚和傳播人道文化。
  • 不種植一株園林植物的植物學大會紀念園在深圳開園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天軍 通訊員 揚子 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紀念園開園暨2121計劃啟動儀式於9月12日在深圳福田舉行。據了解,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紀念園(以下簡稱紀念園)有四個「不一樣」之處。
  • 清軍艦隊三次渡海攻臺,都曾被大風擊退
    但是,澎湖海戰卻存在著一個歷史謎團。劉國軒指揮的鄭氏水軍作戰過程令人困惑:偌大的水師艦隊按兵不動,幾次貽誤主動出擊的好機會,坐等施琅水師前來進攻。最終鄭氏水師被打得一敗塗地。根據歷史記載,劉國軒消極作戰也有很充分的理由——等待風暴來臨。1683年7月9日(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施琅水師剛抵達澎湖,劉國軒表示:「炮臺處處謹守,彼何處灣泊?
  • 仙遊「蔡襄紀念園」:莆田首個省級廉政教育基地
    今年9月,經提升改造後的「蔡襄紀念園」被福建省紀委監察廳正式命名為第二批「全省廉政教育基地」,實現了莆田市省級廉政教育基地「零」的突破。據悉,蔡襄紀念園坐落於北宋廉臣蔡襄故裡——福建省仙遊縣楓亭鎮。去年底今年初,仙遊縣籌集40多萬元資金,對蔡襄陵園進行提升改造並更名為「蔡襄紀念園」。
  • 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
    為紀念在這次戰鬥中犧牲的364名解放軍指戰員,1955年4月1日,原固原縣人民委員會將散埋在任山河戰場周圍的烈士遺骸遷移集中埋葬,並立碑建園。1973年3月,原固原縣人民政府對烈士陵園進行了改建。1998年8月,彭陽縣多方籌措資金,對烈士陵園進行改擴建,將烈士骨骸後遷埋葬於現墓地。2009年,陵園再次擴建。
  • 關心關愛抗戰老兵用心用力做好服務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為大力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傳承紅色基因,10月20日,城關鎮鎮退役軍人服務站站長劉天玉走訪慰問了轄區內代長銀在內參加過抗美援朝戰役的老復員軍人,並為其佩戴了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送去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
  • 記錄24位抗戰老兵
    該書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記錄了24位抗戰老兵經歷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個人悲歡,部分還原了桂柳戰役、臺兒莊戰役、老河口大撤退、桂林保衛戰及遠徵軍赴印緬作戰的慘烈史實。 作者劉玉表示,參與世界反法西斯戰鬥的人們大多已作古,有的正在老去,正在失去記憶。「時間正無情地將老兵帶走,唯有和時間賽跑,在他們的有生之年搶救珍貴的歷史文獻,以告慰中華民族之魂。」
  • 老兵永不死,只是漸凋零
    (小標題)神奇老兵李箕秀在我腦海裡,李箕秀的形象並不太清晰,恍惚中,仿佛看到一個小戰士撿起犧牲戰友的機槍,義無反顧地往前衝……我翻箱倒櫃,終於找到2016年對李箕秀的採訪筆記,彼時的採訪場景慢慢鋪展開來。
  • 攝影師為120位抗戰老兵拍攝肖像,老兵不死!
    70多年過去了,作為參與者,那些老兵,曾經的民族脊梁,他們還好嗎?高中畢業自願參軍,徒步從保山徒步上昆明考入軍校,在湖南衡陽、貴州一帶作戰,戰後回鄉務農。葛連堂,97歲(已故),山西人 ,屬劉伯承、鄧小平領導的129師第7旅20團奇兵連。他為不損軍人尊嚴,堅持拔出胃管站立拍照,令在場人員感動,一個月後老人去世。
  •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主題展|永恆的精神洗禮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主題展|永恆的精神洗禮來源:解放軍報作者:陶春曉 程致遠責任編輯:烏銘琪2020-11-07 08:45
  • 中國遠徵軍老兵鐵血往事——《遠徵之魂》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抗日戰爭與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成為一個整體。根據中英兩國籤定的共同防禦滇緬公路的軍事協定,為援助在緬甸作戰的盟軍英國軍隊,保障滇緬路暢通無阻,外援物資能順利地到達中國的大後方,國民政府決定派遣一支遠徵部隊入緬作戰。作戰失利後,中國遠徵軍一部退入英屬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