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人對《英雄兒女》往往都有著很深的印象,這當中有一個鏡頭,只見王成手握長棍跳入敵群,和敵人展開殊死搏鬥。很多人都好奇那根長棍是什麼東西,其實它就是爆破筒,這是一段金屬筒,裡面裝著炸藥,其中還設置了導火索。
爆破筒的粗細與可口可樂玻璃瓶差不多,內裡裝著TNT與黑索金的混合炸藥。一般在破障、排雷、炸碉堡、反戰車等情況下需要使用到爆破筒,據悉爆破筒在雷區或是蝮蛇型鐵絲網的面前表現的也十分勇猛。
顧名思義,爆破筒對障礙物進行破壞主要是靠爆轟方式,不過它的威力並不算大,因為要考慮到破障手的人身安全,破障手需要近距離才能完成作業。不過在一些特殊情況下,為了攻下敵人的火力點,也會採用威力巨大的爆破筒。
在抗日戰爭中,因為成功繳獲了98式爆破筒,我軍獲得技術參數,成功仿製了98式爆破筒裝備部隊。在後解放戰爭中,我軍繳獲了美制M1A1型爆破筒,同樣成功完成了仿製。雖然是繳獲品與仿製品,但一點都不妨礙它們在戰爭中屢立奇功。
我軍也有自主研發過爆破筒,即68式,其研製基礎為59式。以往爆破筒為金屬材質,68式調整為塑料結構,在減輕重量的同時又保證了威力。爆破筒的引爆裝置是分解的,只有使用的過程中才會結合。據悉68式有兩種引信,不過原理卻是一樣的,區別在於和爆破筒連接的方式,至於使用方式則和手榴彈差不多,拉環就會爆炸,延時大概在6-8秒。
68式既能夠單獨使用,也可以多筒,用後面的螺紋連接起來就可以。若是想用爆破筒來炸碉堡等工事,要將一節或是兩節接好,然後塞到射擊孔裡,或是乾脆放置在目標薄弱的地方進行引爆。若是想用爆破筒來清理雷場開闢出安全的道路,可以將爆破筒一截截地連起來,在遠處將其引爆。
19世紀後期,美國人發明了鐵絲網,讓進攻者難以逾越。1912年,在印度駐軍的英國軍隊發明出班加羅爾魚雷,在它傳入中國以後,我們便將其稱之為爆破筒。
隨著戰爭的推進與對爆破筒的頻繁使用,爆破筒的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比如在像山地、叢林這樣的複雜環境中很難攜帶。再者,因為它的外殼材料問題,爆破筒很難組裝的長一點,用它來對付縱深雷場或是鐵絲網,力度有點不夠,所以後來我軍又有研製出GBP112型柔性爆破筒,解決了這些困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