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前沿-超潤溼系統

2020-12-03 初中化學大師

超潤溼性是一個幾個世紀的概念,主要是由於對自然界特殊潤溼現象機理的新認識,因此在過去幾十年中已被重新發現。結合多尺度結構和表面化學成分對於製造具有超潤溼性的界面材料至關重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雷院士(通訊作者)等人在Nature Reviews Materials上發表了題為「Nature-inspired superwettability systems」的綜述文章。在本文中,作者詳細介紹了超潤溼系統的歷史發展,並總結了超潤溼系統中各種組合的超潤溼狀態,還介紹了超潤溼材料的自然設計原理。超潤溼系統可以從2D表面擴展到0D納米顆粒,1D纖維和通道以及3D集成材料。同時討論了新的現象和超潤溼性系統對於化學反應和材料製造的優勢,包括利用單一極端潤溼狀態或組合和兩種極端潤溼狀態的新興應用。最後,提供了未來的研究方向。

綜述總覽圖

1 簡介

潤溼性是許多生物過程以及工程和工業技術的核心。潤溼和潤溼性的研究可追溯到200多年前,目前正在迅速發展。溼潤科學研究的先驅者是Thomas Young,他在1805年提出了液體接觸角的概念來定義表面潤溼性。超親水表面(接近0°的水接觸角(WCA))和超疏水表面(WCA> 150°)的研究起源於上世紀初,在過去幾十年中恢復了研究:Ollivier在1907年報導了第一個超疏水表面,他們描述了由菸灰、番茄紅素粉末和三氧化二砷組成的表面上近180°的WCA。 Langmuir在1932年獲得表面化學的諾貝爾獎,據1920年報導,吸收的有機化合物的單層可以完全改變固體表面的摩擦和潤溼性能。這一發現導致廣泛使用化學改性來控制表面潤溼性。 例如,幾年後,Coghill和Anderson報導,硬脂酸改性的粗糙的方鉛礦表面具有約160°的高WCA。

表面科學的理論框架在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開始發展起來。1936年,Wenzel研究了固體表面的宏觀粗糙度與接觸角之間的關係,並解釋了粗糙度如何提高疏水性。Casses和Baxter的研究將這一理論擴展到可以在水和固體之間捕獲空氣的多孔表面和粗糙表面,該理論被稱為複合潤溼模型。

由於固相,液相和氣相之間的特殊相互作用,超潤溼系統的化學反應和行為與傳統系統有明顯差異。因此,除了可再潤溼材料的製造之外,最近的研究集中在這些材料在化學中的應用,例如用於結晶,催化,聚合和組裝。特別地,可以使用超潤溼表面實現綠色,高效和良好控制的化學反應。

2 超潤溼性的設計原則

研究自然界生物有機體超潤溼機理是設計和製造超潤溼材料的最有效途徑。具有超潤溼性的生物表面的選擇示例如圖1所示。包括超疏水表面,超親水表面,定向液體傳遞表面,以及將超潤溼性與粘合或光學性質組合的一些多功能表面。所有這些例子都展示了多尺度結構。仿生研究確定了這些獨特的多尺度結構與固有材料性質之間的聯繫。可以建立三種仿生原理:微米級和納米層級結構在確定超溼潤和超溼潤性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微結構和納米結構的排列和取向可以控制液體的潤溼狀態和運動;粗糙度增強表面上液體的超溼潤或超溼潤性質由液體的固有潤溼閾值(IWT)決定。

圖1 具有超潤溼性和多尺度結構的生物表面實例

液體的IWT是描述當液體沉積在理想(完全光滑和化學均勻的)固體表面時親液和疏液性能之間潤溼性邊界的接觸角。這個概念源於親水性和疏水性之間的接觸角極限。根據楊氏方程,90°被認為是將表面描述為親水和疏水的數學潤溼閾值。然而,通過考慮相間水分子相互作用和結構,提出了65°的較低的本徵潤溼閾值。這可以通過以下事實提供支持:超疏水表面可以由具有小於90°的本徵接觸角的聚合物製備。原則上,每個液體都有自己的內部管道,它獨立於固體表面。最近,幾種有機液體的內部物質通過精細調節底物的表面張力來確定。不同液體的IWT隨著液體表面張力的降低而降低。

圖2 基於液體的固有潤溼閾值設計的超親水和超疏水表面

由於粗糙度對親液性和疏液性具有相同的作用,因此可以通過在固體表面上引入適當的多尺度結構來實現超親水和超疏水表面。可以使用其它單組分液體,例如離子液體,液晶,金屬液體和有機溶劑代替水。液體也可以是多組分的,例如酸性,鹼性和鹽水溶液,聚合物液體,生物流體,膠體,乳劑,以及磁性和鐵電體。

值得注意的是,超疏水表面上的液滴可能以不同的潤溼狀態存在,如Wenzel狀態,Cassie狀態,「蓮花狀態」(Cassie狀態的特殊情況,指具有兩層微結構或納米結構的表面,超低粘度液體),「壁虎」狀態(Cassie狀態的特殊情況,指的是對液體具有高粘附性的粗糙表面)以及Wenzel和Cassie狀態之間的過渡狀態。因此,可以通過調節這些潤溼狀態來控制固體表面上的液體粘附和流動性。然而,這些狀態只能解釋靜態潤溼行為;新理論模型的探索對於了解多尺度結構表面的動態潤溼行為是必要的,例如液體衝擊,液體自推進和定向跳躍行為。

3 超潤溼系統

超潤溼材料的設計原理可以擴展到不同尺寸的界面材料,如0D顆粒,1D纖維和通道。 因此,可以通過集成不同維數的可滲透材料來製造多尺度功能界面材料,例如2D結構表面,3D多孔材料和膜。

3.1 0D顆粒

當膠體顆粒不完全潤溼時,它們可以在流體界面強烈吸收,並且是流體分散系統的唯一穩定劑,可以防止聚結和不成比例。這種顆粒穩定的流體分散系統可以進一步用作製備從液體大理石到體積多孔結構的各種功能材料的模板。影響分散系統性能的關鍵參數是顆粒的界面潤溼行為,其通過界面處顆粒的接觸角θ(通過水相測量)來定量。對於含有油和水混合物的常規乳液體系,如果顆粒是相對親水的,則水包油乳液是優選的,而如果顆粒是相對疏水的,則優選油包水乳液。這個概念可以擴展到由固體顆粒穩定的空氣-液體分散系統。當液體是水時,使用相對親水的顆粒形成諸如水性泡沫的水包水材料;使用相對疏水的顆粒可以實現諸如液體大理石和氣溶膠。

圖3 具有不同維度的超潤溼系統

3.2 來自0D顆粒的2D和3D材料

微米和納米結構生物表面的許多基本單位是顆粒。實例包括蓮子葉表面上的隨機分布顆粒,蚊子眼上密集堆積的顆粒陣列和水稻葉片上定向排列的顆粒。這些結構模型可以激勵人們使用0D粒子作為構建塊來設計和製造各種可潤溼的2D表面。各向同性超疏水表面可以通過隨機分布或密集填充疏水性顆粒來實現。各向異性超疏水表面可以通過疏水性顆粒的線性排列來實現。如果顆粒分布具有密度梯度或不對稱圖案,則液體可以在這些表面上定向輸送。

3.3 1D纖維和通道

纖維材料也是構建納米結構表面、紡織產品、分離膜、海綿和凝膠的重要組成部分。纖維結構本質上是普遍存在的,例如鴨羽毛,昆蟲腿上的毛,蜘蛛絲和動物毛,並賦予適應環境條件的潤溼性。由於其固有的彎曲曲率,由纖維組成的表面通常具有較大的粗糙度因子,導致複合潤溼模式; 因此,它們表現出超疏水性或超親水性。二維超潤溼纖維系統,如紡織品,墊子,膜和網眼,已被廣泛用於自清潔,油水分離,過濾和煙霧去除。此外,可以將超親水和超疏水纖維膜整合形成雙層非對稱膜,在其上可以實現單向水澆口。

4 超潤溼性化學和製造

通常在空氣/液體/固體或液體/液體/固體三相體系中進行許多化學反應和微細加工過程,例如多相催化,電化學沉積,薄膜製備和圖案化。反應液在固體基材表面的潤溼過程對產品的質量有很大的影響。由於特殊的三相接觸模型,與傳統兩相表面相比,超潤溼表面的化學反應和微細加工過程可能會出現意想不到的行為。

圖4 基於超潤溼性的化學和製造

液滴可以在另一個不混溶的液體環境中的超親水性表面上完全溼潤並鋪展,形成超薄液膜。如果引入反應物如單體,低聚物和聚合物,則液膜可以基於原位聚合或相分離轉化為薄聚合物膜。相比之下,三相接觸線在水分蒸發期間可以在超疏水表面上持續退化,從而發生結晶或聚集行為。例如,在低粘附性超疏水表面上證明了無裂紋的釐米級膠體結晶。也可以通過利用液滴的球形形狀和表面的低附著性使超疏液表面上的納米顆粒分散體蒸發超晶粒。這種方法克服了傳統的基於溶液的工藝局限性。對於涉及疏水性反應物的水性環境中的多相催化反應,由介孔顆粒製成的超疏水多相催化劑展示出比親水催化劑更高的催化活性。超疏水催化劑具有幾個顯著的優點:疏水性反應物可以在催化劑中富集,親水反應物可以有效分離,防止副反應和降低催化劑中毒。

5 新興應用

5.1 基於水相轉變的應用

水相過渡,如結冰(水到冰),逐滴冷凝(蒸汽到水)和沸騰(水蒸氣)在許多實際應用中是重要的,如防冰,防霧和熱傳遞。如前所述,微米級和納米層級結構對賦予具有強超疏水性的表面是至關重要的。超疏水表面的拓撲結構已經成為影響水相變現象的有力工具。例如,由於在冰成核之前衝擊表面滾動的液滴的結果,結構化的超疏水表面可以明顯延遲冷凍。此外,空氣潤滑層可用作固體和液體之間的熱障礙,具有微觀或納米尺度粗糙度的超疏水表面可以保持無冰至約-30℃。

5.2 控制生物粘附

材料表面細胞粘附的控制對於了解體內細胞行為和各種生物應用是非常重要的。在細胞粘附期間,一些細胞,如上皮,淋巴和癌細胞,通過納米尺度的突起主動接觸材料表面。因此,潤溼性和表面形貌可以通過細胞間相互作用和尺寸匹配效應調節細胞粘附。例如,超親水性納米線陣列顯示了選擇性捕獲循環腫瘤細胞同時抑制正常血細胞粘附的能力。此外,細胞親和抗體的修飾進一步增加了所需細胞捕獲的能力。當納米結構表面稍後用刺激響應分子或聚合物修飾時,可以使用精確控制的外部刺激(例如pH,溫度或葡萄糖濃度)可逆地捕獲和釋放靶向的癌細胞。

5.3 液-液分離

油水分離對於解決工業用水和石油洩漏的實際應用非常重要。結合超疏水性和超親水性的多孔材料可以選擇性地從油-水混合物中過濾或吸收油,並且通常被稱為除油材料。與只能分離少量乳液的超濾膜相比,多孔材料適用於大規模油水混合物的分離。金屬網,多孔碳材料和氟化聚合物可以在表面改性後形成除油材料,並增加其表面粗糙度。然而,除油材料的缺點在於它們由於其內在的親油性而易受油垢汙染。

5.4 傳感器

在普通液體中具有高特異性和靈敏度的目標分析物的檢測在分析化學,生物醫學,國家安全和環境監測等領域至關重要。儘管基於螢光或拉曼光譜的納米傳感器能夠以納米尺度的高特異性檢測目標分析物,但是根據許多應用的要求,它們不能直接用於檢測溶解在高度稀釋溶液中的分子,達到毫微或者attomolar水平。最近,低粘附性超疏水表面和SLIPS已被證明可將分析物輸送到高度稀釋的流體中的拉曼敏感位點,使得能夠在極限(10-18mol l-1)濃度下定位和檢測分子。

5.5 印刷

膠版印刷主要用於印刷書籍,報紙和雜誌。通常,膠版印刷包含具有不同潤溼性的印刷和非印刷區域:即用於油墨粘附的疏水性圖形區域和保持不含油墨的水溶液的親水非圖形區域。板的傳統製造工藝複雜,昂貴並且不是環境友好的。最近,基於在超親水板基片上納米材料的直接噴墨印刷,已經開發了綠色印版製版技術。通過調整基板的納米結構和印刷材料的表面能以實現高潤溼性對比度,水性保護液體和印刷油墨微滴的接觸線可以分別針對非印刷和印刷區域。

5.6 能量轉換裝置

目前,人們對將超疏水表面與諸如太陽能電池和納米發生器的能量轉換裝置相結合是相當有興趣的。在實際環境中,太陽能電池的功率效率由於阻擋陽光的灰塵顆粒的沉積和積聚而減少。已經證明超疏水表面的自清潔性能在防止這種效果方面是有效的。此外,太陽能電池通常需要具有多功能特性(即高透明度,抗反射和超疏水性能)的表面。 在本質上,存在許多其中表現出類似性質組合的實例,例如蟬翼和蛾複眼的表面,它們的表面同時具有超疏水性和抗反射性能。

6 結論和展望

最近在超潤溼領域的復興,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生物技術研究和微納米技術的最新進展帶來的。正如在本評論中強調的那樣,具有前所未有的性能和功能的界面材料可以通過組合兩個極端潤溼狀態而被集成到新興應用的設備中。儘管在探索超潤溼材料的應用和製造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但仍有一些困難的挑戰要克服。在化學和生物學與材料科學等領域,超潤溼領域正在出現許多機遇。除了這些機遇,期望看到新概念和想法的發展重塑對超潤溼系統的理解。

相關焦點

  • 仿生多相介質表面極端潤溼行為調控研究獲進展
    潤溼性是生物體和材料表面的重要特性,引發學界關注。基於仿生表界面的特殊潤溼屬性,科研人員開發出較多具有超疏液性質的功能材料表面。但目前發展的超疏液材料表面僅能夠在單一的環境介質中表現其獨特的疏液性質,如鯊魚皮膚表面僅能夠在水下表現出超疏油性質;油滴在空氣中則會在乾燥表面快速鋪展,失去防汙功能。此外,目前發展的超潤溼狀態僅局限於超疏水和水下超疏油兩種狀態,還存在新穎且更細分的潤溼狀態。
  • 仿生多相介質表面極端潤溼行為調控研究取得新進展
    基於仿生表界面的特殊潤溼屬性,人們開發了許多具有超疏液性質的功能材料表面。但目前發展的超疏液材料表面僅能夠在單一的環境介質中表現其獨特的疏液性質,比如鯊魚皮膚表面僅能夠在水下表現超疏油性質,在空氣中油滴則會在乾燥的表面快速鋪展,從而失去防汙功能。同時,目前發展的超潤溼狀態不僅局限於超疏水和水下超疏油兩種狀態,還存在新穎且更細分的潤溼狀態。
  • 科普大放送接觸角超疏水超親水統統給您說清楚
    什麼是親水、超清水?  下圖中的θc就叫接觸角(Contact angle),是衡量潤溼程度的量度。定義:接觸角是指在氣、液、固三相交點處所作的氣-液界面的切線穿過液體與固-液交界線之間的夾角θc。    1)當θc=0,完全潤溼;  2)當θc﹤90°,部分潤溼或潤溼,親水;  3)當θc=90°,是潤溼與否的分界線;  4)當θc﹥90°,不潤溼,疏水;
  • 聚焦光譜分析技術前沿「超快光譜」——光譜分析前沿技術論壇(北京...
    (北京)」現場  「光譜分析前沿技術論壇(北京)」的內容較多的集中於超快光譜技術。  超快光譜的出現,讓人們能通過「慢動作」觀察到處於化學反應過程中的原子與分子的轉變狀態,給化學以及相關科學領域帶來一場新的革命。近年來,發展迅速的超快光譜成為了研究皮秒和飛秒時間尺度內的分子結構與超快動力學行為的強有力手段。
  • 潤溼分散劑就是潤溼劑嗎?
    對塗料行業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在各種塗料助劑中:潤溼劑、分散劑都是表面活性劑,因此有時人們難以說清二者的區別,再由於現在有些助劑兼具潤溼和分散的功能,有些產品命名為潤溼分散劑,這就使人們更難區分它們了。所以就潤溼劑和分散劑自身而言,二者還是有區別的。不過我們平時潤溼和分散的話還是可以叫潤溼分散劑的。
  • 【光物理前沿6】超快光學研究前沿
    》所作序超快光學是瞬態光學的最前沿部分。飛秒雷射所能提供的超高功率及所能產生的超連續譜大大提高了泵浦探測技術的能力,擴展了它的應用範圍。泵浦探測技術是超快光學對於物理、化學、信息、材料及生物學基礎研究手段提升的重大貢獻。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及天津大學率先在國內開展了染料雷射器產生飛秒脈衝的研究。
  • 膠天下 | 表面張力與潤溼作用
    該式稱為Young方程或潤溼方程。θ越小,潤溼過程越易進行。習慣上,θ>90℃, 為不潤溼,θ<90℃, 為潤溼。棉布被水潤溼不防水,若在棉布中加入氟代烷基類的化合物,讓極性基吸附於棉布上形成定向排列吸附層,就增大了接觸角( γs-g減小),從而使憎水性加強,達到了防雨的目的。
  • 餘桂華團隊EES:調控水凝膠表面潤溼態加快太陽能致水蒸發
    然而,最關鍵的挑戰在於自然陽光擴散太強(≤1kW m-2),無法為高效的水蒸發系統提供動力。而一旦利用昂貴的太陽能集中器就會增加其整體的技術成本。研究者們通過引入高效光熱能轉換材料以及合理設計蒸發器納米結構來加速蒸發過程。最近,通過調節聚合物網絡與水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水凝膠太陽能蒸發器可在一個陽光下達到高蒸發速率。
  • 2020研究前沿發布,材料、化學和物理領域這些方向入選
    《2020 研究前沿》分析報告基於2014年-2019年的論文數據,反映了當前農業科學、植物學和動物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地球科學,臨床醫學,生物科學,化學與材料科學,物理學,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數學,信息科學,經濟學、心理學及其他社會科學等 11 大學科領域的 148 個研究前沿,包括 110 個熱點前沿和 38 個新興前沿。
  • BOPET 如何提高薄膜的潤溼張力
    潤溼張力一般情況下被稱為表面張力,是分子力的一種表現,對薄膜而言通常稱潤溼張力。
  • 基材極性和潤溼性、表面張力對油漆漆膜附著力的影響
    油漆漆膜附著力的形成是在噴漆過程中油漆與基材之間通過物理或化學結合方式形成牢固塗層的粘附力,同時也是保證油漆在施工之後,具備保護和裝飾作用的重要因子,影響漆膜附著力的因素眾多,我們從極性、潤溼性以及表面張力三個方面看看其對漆膜附著力的影響。
  • 吉林大學任露泉院士團隊:形狀記憶「玫瑰花瓣效應」與「荷葉效應」可逆切換超疏水表面
    近年,智能潤溼性調控表面因其可在不同潤溼性之間相互轉換,能夠實現單一潤溼性表面無法實現的功能,逐漸引起研究者的關注。與傳統調節表面化學性質的方式相比,通過調節材料表面形貌進而實現對表面潤溼性的控制,為製備潤溼性調控表面開闢出一條新途徑。
  • 畢克化學推出用於非極性體系的不含VOC和溶劑的潤溼分散劑
    慧聰化工網訊:BYK-DISPERSANT-2157*是一個不含VOC和溶劑的潤溼分散劑,用於非極性溶劑型和無溶劑噴墨墨水、印刷油墨、防腐和建築塗料以及PVC塑溶膠。該助劑與下列溶劑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包括烷烴、異構烷烴、植物油、礦物油和增塑劑。
  • 力學所微柱陣列表面潤溼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國際流體力學權威期刊《流體力學雜誌》(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發表了中科院力學所趙亞溥研究員課題組在微柱陣列親液表面上的跨尺度潤溼動力學的研究結果 (Yuan QZ and Zhao YP*.
  • 相干公司超快雷射系統獲「大連光源」青睞
    那小編就爆料一個你還不知道的內幕吧:大連光源自由電子雷射裝置選用了全球領先的相干公司的超快雷射系統作為其前端系統。驅動雷射器據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正高級工程師吳國榮介紹,現有的商業化超快雷射系統都無法直接用在大連光源上,需要進行一定的改進。
  • 奇妙的潤溼和毛細現象:隱藏在自然界中的界面科學
    時間:1月5日(周六)10:00-11:30地點:中國科技館一層報告廳題目:《奇妙的潤溼和毛細現象》嘉賓:呂久安(西湖大學工學院研究員)【嘉賓簡介】呂久安博士,西湖大學前沿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這類材料可以完成遠程、無接觸、瞬時、定點和精確控制,所以成為開發晶片實驗室、微機械系統、微型機器人的理想材料。近五年發表SCI收錄論文11篇,研究成果在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先進顯示材料與器件國際會議、英國皇家化學會液滴微流體國際研討會等多個國內外著名學術會議上獲獎。博士學位論文榮獲中國材料研究學會首屆C-MRS材料學科優秀博士論文(全國評選出十人)。
  • 水性聚氨酯對材料潤溼的問題
    大多物質的表面張力都在20-40達因/釐米,而水的表面張力有72達因/釐米,而聚氨酯的表面張力37-42達因/ 釐米,所以水性聚氨酯在很多低表面張力的材料表面很難潤溼,因此在使用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所以我們常會在水性聚氨酯中加入潤溼劑、流平劑等以提高對基材的潤溼能力。
  • 附著力處理劑改善記性增強潤溼性能促進分子間作用力解決掉漆問題
    附著力處理劑通過改善基材極性、提高潤溼能力及與油漆之間發生化學鍵合的方式,被廣泛應用於解決附著力問題的方案中。從塑料及金屬等表面噴漆附著力提升方案的實際案例數據總結中,我們知道改善極性及層間附著力以及增強潤溼作用和化學鍵合作用力能夠提升附著力,那麼通過附著力處理劑的作用我們就從基材的極性及潤溼性兩個方面來分析其與漆膜附著力之間的關係:
  • 印刷水輥的潤溼性及其影響!
    在平版印刷時,印版的非圖文部分(空白部分)需要先用潤溼液潤溼,形成一層潤溼液薄液膜,以阻止油墨對空白部分的潤溼。潤溼液通過水輥供給印版的空白部分,因此,水輥必須具有良好的親水性能。一、水輥的潤溼性水輥有硬質水輥和軟質水輥兩類。硬質水輥一般使用表面度鉻的金屬輥,水鬥輥和串水輥為硬質金屬水輥。
  • 超疏水紙張的製備及其應用
    超疏水表面由於具有良好的自清潔性能,近年來已經吸引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紙張表面的潤溼性可以通過接觸角來進行表徵,超疏水紙張是指紙張表面與水滴接觸時所形成的接觸角大於150°,滾動角小於10°的疏水紙。因此,超疏水紙張的製備不僅需要對紙張表面進行疏水改性,同時也需要在紙張表面構建微納米的分級結構。超疏水的基本原理 液滴在光滑表面上的潤溼性取決於固體基材的表面能,由接觸角θ進行表徵,接觸角θ是固—液相界面與沿著固、液、氣三相接觸點作氣—液界面切線所形成的夾角,圖1為其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