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學所微柱陣列表面潤溼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1-01-17 中國科學院

近日,國際流體力學權威期刊《流體力學雜誌》(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發表了中科院力學所趙亞溥研究員課題組在微柱陣列親液表面上的跨尺度潤溼動力學的研究結果 (Yuan QZ and Zhao YP*. Multiscale dynamic wetting of a droplet on a lyophilic pillar-arrayed surface.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716: 171-188, 2013)。

親液表面的動態潤溼屬於「移動接觸線」問題,該研究團隊的先期工作研究了光滑表面上(Phys. Rev. Lett., 104: 246101, 2010)和親水內角處(Proc. Roy. Soc. A, 468: 310-322, 2012)的動態潤溼。微柱陣列親液表面通過表面拓撲結構可極大地提升潤溼性能,是解決該應用領域瓶頸問題的突破口之一。因此,近年來廣泛地應用於生物醫藥、微流控、晶片上的實驗室等領域,用以控制流體輸運和提高工作效率。研究微柱陣列表面上的動態潤溼,需要研究在力-熱-化學等多場耦合作用下,從原子尺度發展到連續尺度的三相接觸區域的動力學過程,是一個典型的多場耦合、跨尺度的界面動力學問題。

袁泉子博士和趙亞溥研究員採用課題組自主研發的「跨尺度表面與界面物理力學研究實驗平臺」和「跨尺度模擬平臺」,通過跨尺度實驗、模擬和理論相結合、補充的方法,從原子層次到連續層次、定量地研究了液體在微柱陣列親液表面的動態潤溼過程,得到並驗證了在兩種極限狀況下的標度關係:R~t1/3(粗糙表面)和R~t1/7(光滑表面)。在高倍顯微觀測下,接觸線呈鋸齒形鋪展,鋪展速度依賴於鋪展方向,使得不同粗糙度上的流場呈現出特定的圖案;然而,在低倍顯微觀測下,接觸線以光滑、圓形擴展(圖1、圖2)。研究表明:在固體表面本徵潤溼性能和拓撲結構的共同作用下,結構表面為潤溼提供過剩驅動功,同時也將部分液體釘扎在固體周圍,使得接觸線的移動保持著動態平衡,導致超潤溼的發生,使得微柱陣列親液表面成為超親液表面。

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裝備研製項目和重點部署項目的支持。

文章連結

相關焦點

  • 仿生多相介質表面極端潤溼行為調控研究取得新進展
    潤溼性作為生物體和材料表面的重要特性,吸引了廣泛的研究興趣。基於仿生表界面的特殊潤溼屬性,人們開發了許多具有超疏液性質的功能材料表面。但目前發展的超疏液材料表面僅能夠在單一的環境介質中表現其獨特的疏液性質,比如鯊魚皮膚表面僅能夠在水下表現超疏油性質,在空氣中油滴則會在乾燥的表面快速鋪展,從而失去防汙功能。
  • 基於PμSL 微尺度3D列印的三維微柱陣列電極_資訊中心_儀器信息網
    另一方面,具有三維結構的微電極因其更大的反應面積和優異的檢測靈敏度已獲得越來越多研究學者的關注。微尺度3D列印技術的出現,使得三維微柱陣列電極的實現變得更加便捷、快速、高效。其中的微電極的製備過程大致為:通過PμSL微尺度3D列印技術列印得到三維微柱陣列模具,然後通過PDMS二次翻模得到PDMS材質的三維微柱陣列,最後再經過磁控濺射等金屬沉積方式將金屬比如金沉積在三維微柱結構的表面作為導電層以形成最終的微柱電極。此外,還可選擇性地在電極表面修飾Pt-Pd/多層碳納米管等其他改性物質以提高電化學檢測性能。
  • 軟物質表面浸潤動力學研究取得進展
    現實生活中,流體界面在固體表面的運動普遍存在,其涉及氣-液-固三相物質間的相互作用和三相接觸線的動力學行為,是力學、物理、材料等學科致力解決的基礎性問題之一。三相接觸線在非理想表面運動時通常呈粘滑運動(釘扎-脫釘)特徵,該動力學特徵存在於各種失衡的無序系統中,如磁疇壁和渦旋線的動力學、固體摩擦、晶體和玻璃態材料的塑性變形、斷層地震和雪崩現象等。
  • 電彈性毛細模擬研究獲進展
    力學所的論文被選為《物理評論快報》第104卷第24期的封面。該圖說明了該課題組所提出的「電彈性毛細」現象的動力學過程以及前驅膜和彈性軟膜之間的相互作用。  在國家科技部、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微納系統力學與物理力學課題組」在液滴潤溼、電潤溼和電彈性毛細現象的分子動力學模擬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作為封面論文發表在美國《物理評論快報》(PRL)上(Yuan QZ and Zhao YP*.
  • 仿生多相介質表面極端潤溼行為調控研究獲進展
    潤溼性是生物體和材料表面的重要特性,引發學界關注。基於仿生表界面的特殊潤溼屬性,科研人員開發出較多具有超疏液性質的功能材料表面。但目前發展的超疏液材料表面僅能夠在單一的環境介質中表現其獨特的疏液性質,如鯊魚皮膚表面僅能夠在水下表現出超疏油性質;油滴在空氣中則會在乾燥表面快速鋪展,失去防汙功能。此外,目前發展的超潤溼狀態僅局限於超疏水和水下超疏油兩種狀態,還存在新穎且更細分的潤溼狀態。
  • 表面光化學反應動力學研究獲新進展
    12月27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楊學明院士領導的科研團隊在表面光化學反應動力學研究工作中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Strong Photon Energy Dependence
  • 科學網—水分子光化學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水分子光化學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本報訊(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陳志超)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袁開軍和楊學明院士團隊在水分子真空紫外波段光解動力學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工作發表在《物理化學快報》上。
  • 力學所舉辦2020年力學大學生線上夏令營
    中科院院士何國威做了題為《湍流:從時空多尺度到力學的卡脖子問題》的報告,讓營員們在走近湍流這一世紀難題的同時,感受科學研究的魅力。此外,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倪明玖、力學所研究員楊國偉分別介紹了國科大工程科學學院(校本部)和未來學院未來交通教研室的研究內容、人才隊伍和研究生教育情況。
  • 納米晶三線態能量轉移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化所
  • 大連化物所納米晶熱載流子弛豫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吳凱豐團隊採用飛秒瞬態光譜技術系統地研究了量子限域的鈣鈦礦納米晶的熱載流子弛豫動力學,發現該體系呈現出亞皮秒級別的熱載流子壽命與之前理論預測的「聲子瓶頸」機制不符,進一步研究發現熱載流子能量耗散通道由表面配體分子誘導的非絕熱弛豫機制所主導。
  • 物理學系季威教授研究組在表面反應動力學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表面和界面化學反應動力學理論和實驗的研究一直是物理化學領域前沿的熱點話題。該研究利用有特色的離子雙態模型(Ionic 2-State Model),結合第一性原理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與掃描隧道顯微鏡實驗,詳細闡明了碘代吡啶分子在銅表面的電子誘導反應特徵。研究首次揭示了表面化學反應物的吸附構型可以決定其電子誘導反應的路徑和產物等特性。
  • 大連化物所納米晶敏化分子三線態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研究團隊還發現,在此弱驅動力(-0.03-0.14eV)體系中,能量轉移的速率也隨載流子表面概率密度呈線性關係,與該團隊近期報導的強驅動力體系(0.44-0.73 eV;J. Am. Chem. Soc.
  • 瀋陽自動化所在微納製造和微納生物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微納米組長期以來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推進信息、生物、納米技術的融合與發展,在微納製造和微納生物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已形成特色鮮明的優勢研究方向。在前期工作中,微納米組提出了一種高通量、低成本的微納電極製造方法,為微納電子製造提供了可供選擇的新途徑(IEEE Transactions on Nanotechnology. 13(2): 245-253, 2014);基於光誘導電流體動力學不穩定性模型,發展了基於光誘導電流體動力學不穩定的微結構加工方法(Microfluidics and Nanofluidics. 16(6): 1097-1106
  • 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O+O2反應散射微分截面圖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工作獲得重要進展由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及理論中心研究人員孫志剛,劉蘭,張東輝以及他們的合作者撰寫的論文 「State-to-state quantum dynamics of O+O2 isotope exchange reactions reveals nonstatistical behavior at atmospheric conditions」(態-態動力學揭示O+O2同位素交換反應在大氣條件下的非統計行為
  • 全無機鈣鈦礦光電探測器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形狀記憶微陣列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該項研究成果以「形狀記憶高分子模板用於多種微結構可控複製」為題發表在材料領域權威期刊《材料化學A》上,論文第一作者為課題組研究助理王娟,通訊作者為杜學敏副研究員。 近年來,微納米陣列結構在抗冰、抗生物粘附及細胞操控等領域應用廣泛。
  • 日本吐噶喇海峽黑潮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日前,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朱小華研究團隊與日本鹿兒島大學中村啟彥教授團隊合作,在吐噶喇海峽黑潮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近9年的船載聲學都卜勒流速剖面儀測流數據,中日團隊得到了吐噶喇海峽黑潮的時空分布特徵。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水分子光化學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水分子光化學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 大氣汙染物光化學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劉玉柱博士與瑞士ETH/Paul Scherrer Institute實驗室的Thomas Gerber博士、Gregor Knopp博士在大氣揮發性有機物的光化學動力學的合作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