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精確的秒,更同步的世界時:日意用宇宙信號比較兩地原子鐘

2020-12-03 澎湃新聞

一秒鐘的官方定義是什麼?乍一眼看上去可能一頭霧水:無幹擾情況下銫 133 原子(133Cs)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所對應輻射的 9192631770 個周期所持續的時間。

但即使是如此精密複雜的定義,在新一代原子鐘的技術進步面前也不斷受到衝擊。目前,銫原子鐘能把8000萬年的誤差控制在1秒內,而鍶原子鐘的穩定度和準確度已提高了4-5個數量級。為了迎接更精確「秒」定義的到來,我們還需要更精確的手段對全世界的時鐘進行同步。

來自日本國家信息與通信技術研究所(NICT)、義大利國家計量研究所(INRIM)等機構的33位天文學家和時鐘專家首次利用射電望遠鏡觀測遙遠的恆星,將不同大陸上相距8700公裡的光學原子鐘連接起來,提出了一種維持全球時間同步的新方法。相關論文近日發表《自然·物理學》(Nature Physics)雜誌上。

INRIM量子計量和納米技術部分負責人Davide Calonico表示:「目前,新一代光學原子鐘正在推動大家重新審視秒的定義。這條路必須面臨的挑戰是,在洲際尺度上更好地比較全球時鐘。」

射電望遠鏡與原子鐘

我們都知道,一天有24小時,一小時有60分鐘,一分鐘有60秒。但在現實操作上可沒那麼簡單,地球的自轉速度並不像我們想的那樣一板一眼、節奏均勻。因此,人們逐漸把時間這個概念和頻率聯繫在一起。1660年,英國皇家學會提出,在地面表面,擺長1米的單擺一次擺動的時間約為1秒。

到了石英鐘時代,鍾內部有一個可以輸出特定頻率信號的石英晶振,也可以說這個晶振每秒鐘會產生特定次脈衝。所以數特定次脈衝,就算過了一秒鐘。

如此,我們再來看一遍原子鐘時代的一秒鐘的定義。銫 133 原子在吸收特定頻率的能量之後,就會從某一個能級躍遷到另一個能級。這個特定的頻率,就是一秒鐘「擺動」9192631770次。

從這個定義,我們也可以知道我們探測的頻率越高的話,得到的「秒」會更精確。隨著原子鐘從微波頻率進入到光學頻率,精度已經提高了5個數量級左右。

單個鐘是越來越準了,那如何保證世界各地的時鐘都「同步」地準呢?

相比起突飛猛進的原子鐘來,用以比較不同地區的原子鐘、從而計算得出民用國際時間UTC(協調世界時)的衛星鏈路卻顯得跟不上了。法國國際計量局時間部門的物理學家Gérard Petit表示,要充分利用光學原子鐘來生成協調世界時,必須改進全球時鐘的比較方法。

在這項新研究中,高能的銀河系外射電源取代了衛星鏈路,作為參考信號。這些信號來自於數十億光年之外的類星體,由重達數百萬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驅動,從地球上看可以視作天空中的固定點。

為此,聯合團隊設計部署了兩臺特殊的射電望遠鏡,分別部署在日本和義大利,利用甚長基線幹涉測量(VLBI)技術保證兩者接收到的頻率信號之間的相位一致同步,從而將日本和義大利的兩個光學原子鐘實現連接。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個原子鐘的原子種類都不是銫。日本使用的是鍶,義大利使用的是鐿。它們都是未來國際單位制用以重新定義「秒」的候選原子。要知道,鍶、鐿原子的躍遷頻率比銫 133要高上3-4個數量級,在新一代冷原子和光學操縱技術的加持下,光鐘的精確度也大幅提高。

研究使用的射電望遠鏡天線盤直徑僅為2.4米,便於運輸。NICT的SEKIDO Mamoru團隊想借用這個實驗說明寬帶甚長基線幹涉測量不僅在地測和天文學方面十分有用,也在計量學上大有潛力。「在國際計量學界和地測學界的合作下,我們可以實現一個由甚長基線幹涉測量連接的全球光鍾網絡。」

當然,這樣精準的一秒鐘對於上班打卡沒有什麼意義,但在軍事、航天等領域富有價值。此外,這種全球基礎設施網絡也是研究基礎物理和廣義相對論的新工具,將助力探索地球引力場、甚至是物理基本常數的變化。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更精確原子鐘問世
    原子鐘是世界上最精確的計時儀器,可使用雷射測量以恆定頻率振動的原子,就像許多同步擺動的微小鐘擺一樣。世界上最好的原子鐘可以非常精確地計時,如果它們從宇宙誕生之初就開始運行,到今天誤差只有約半秒。最近,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物理學家設計的一種新型原子鐘可能會揭示新的物理學特性,它不僅能準確計時,還能幫助破譯宇宙中的信號,如暗物質和引力波。
  • Nature:新原子鐘計時更精確—新聞—科學網
    Nature:新原子鐘計時更精確世界上最好的原子鐘可以非常精確地計時,如果它們從宇宙誕生之初就開始運行,到今天誤差只會約半秒。 儘管如此,它們可以更加精確。若如此,科學家就能足夠靈敏地探測到暗物質和引力波等現象,也可以開始回答一些令人費解的問題,比如引力對時間流逝可能有什麼影響,以及時間本身是否會隨著宇宙年齡的增長而變化。
  • 最精確原子鐘:150億年偏差不超1秒
    談到時間的測量,那當然是物理學家份內的工作,可以說時間是一個物理量,可以用各種「鍾」來測量。 對於時間,首先我們需要澄清一個模糊的認識。仔細想來,你也許會發現當我們在談論時間時用一個詞「時間」來表示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我們讓「時間」代表一個「時刻」,即事件什麼時間發生,同時我們又讓它代表某個「間隔」,也就是指發生的兩個事件之間用了多少時間。從測量的角度看「間隔」比「時刻」更重要。
  • 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由「天文秒」時代進入「原子秒」時代
    同一種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是一定的,可用作一種節拍器來保持高度精確的時間。原子鐘就是利用保持與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同步作為產生時間脈衝的節拍器。2020年底,《自然》雜誌刊載了一篇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的成果報導,這些研究人員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十分之一秒之內。
  • 比原子鐘更精確的光晶格鍾
    法國巴黎觀象臺20日宣布,即將過去的2005年應比平常年份多出1秒。這是因為地球自轉受太陽和月球的引力、潮汐和大氣的幹擾等因素影響會減速。察覺到這一現象的是每天誤差只有千萬億分之一秒的原子鐘。而日本科學家正致力於開發一種比原子鐘還精確的時鐘。         目前世界上最精確的時鐘是用原子量為133的銫原子製成的。人們把銫原子發出的電磁波振動周期的大約91.9倍定義為1原子秒。但「銫鐘」有它的局限:和光波相比,電磁波的頻率要低得多。
  • 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原標題: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根據原子物理學的基本原理,當原子從一個能量態躍遷至低的能量態時,它便會釋放電磁波。同一種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是一定的,可用作一種節拍器來保持高度精確的時間。原子鐘就是利用保持與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同步作為產生時間脈衝的節拍器。
  • 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 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根據原子物理學的基本原理,當原子從一個能量態躍遷至低的能量態時,它便會釋放電磁波。同一種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是一定的,可用作一種節拍器來保持高度精確的時間。  原子鐘就是利用保持與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同步作為產生時間脈衝的節拍器。
  • 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根據原子物理學的基本原理,當原子從一個能量態躍遷至低的能量態時,它便會釋放電磁波。同一種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是一定的,可用作一種節拍器來保持高度精確的時間。原子鐘就是利用保持與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同步作為產生時間脈衝的節拍器。
  • 美國發布更精準原子鐘
    美國商務部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官方發布了一臺新的原子鐘,名為NIST-F2,並以此作為新的美國城市時間與頻率標準。NIST-F2在今後大約3億年裡既不會增加1秒,也不會減少1秒,精確性約是NIST-F1的3倍。
  • 100億年僅誤差半秒的原子鐘夠精確嗎?不,科學家又讓它更準了
    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振動場的頻率作為一個節拍器來產生時間信號,當這個時間信號越精細,計時就更加準確。原子鐘原理很快,世界各國根據這個原理都發展了各自的原子鐘,其中以銫原子鐘,氫原子鐘,銣原子鐘最為精確。直到1967年,人們發現用原子鐘來計時是如此穩定可靠精確。
  • 150億年後不差1秒
    仔細想來,你也許會發現當我們在談論時間時用一個詞「時間」來表示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我們讓「時間」代表一個「時刻」,即事件什麼時間發生,同時我們又讓它代表某個「間隔」,也就是指發生的兩個事件之間用了多少時間。從測量的角度看「間隔」比「時刻」更重要。在國際上這個時間間隔是通過國際標準「秒」來定義的。而「同步」對測量「間隔」又特別重要。
  • 新型原子鐘問世:精準度秒原世界紀錄三倍
    很早以前,研究人員通過比較兩個距離甚遠的時鐘速度證明了這一理論。時鐘的相對位置從海平面與山頂到相距幾十英裡的兩個地球軌道衛星不等。五年前,研究人員就在NIST製造了一個靈敏的時鐘,能夠檢測出一英尺(約30釐米)高度變化的時間差。但新的時鐘還要靈敏得多。「現在,即使是2釐米的變化也能反映在時鐘上。」葉軍說。關於這一原子鐘的論文已經發表在《自然》通信欄目。
  • 華人物理學家葉軍:做出世界上最準的原子鐘(圖)
    2006—2007年,他的研究小組做成一臺世界上最準確——每7000萬年僅誤差1秒——的鍶原子光鍾 (optical atomic clock) ,精度超過了目前存放於美國國家標準和技術局的銫原子鐘,並有望取代銫原子鐘成為世界新的計時標準。
  • 量子糾纏讓計時精度大幅提升,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
    時間常常被準確到萬分之一秒,甚至百萬分之一秒。為了達到要求,許多精密的計時器誕生,原子鐘就是其中之一。原子鐘是世界上已知最精確的計時儀器,採用了最準確的時間測量和頻率標準,同時這一標準也被認為是國際時間和頻率轉換的基準,廣泛應用於控制電視廣播和全球定位系統衛星的信號傳遞。原子鐘的研發涉及到量子物理學、電學、結構力學等眾多學科,目前國際上僅少數國家具有獨立研製能力。
  • 天宮二號世界最強原子鐘:3000萬年誤差1秒
    近日,天宮二號的順利發射讓中國的宇宙探索計劃步入了嶄新階段。與此同時,天宮二號所搭載的大量先進科學儀器也成為宇航迷們關注的焦點。其中,國際上首臺在軌運行並開展科學實驗的空間冷原子鐘無疑是最大亮點。之前在太空中運行的原子鐘都是熱原子鐘,精度最高對應300萬年誤差1秒。
  • 新型超精密光學原子鐘已通過關鍵測試!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的研究小組負責人之一安德魯·勒德洛(Andrew Ludlow)說:博科園:對秒的更準確定義和更好計時基礎設施將支持計時系統在廣泛應用領域的持續進步,包括通信和導航系統,它還將為探索尚未完全理解的物理現象提供更精確測量。
  • 美利用雷射脈衝傳輸時間信號 精度與原子鐘相當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研究人員利用鏡面反射雷射脈衝,成功在野外傳輸超精確時間信號,其精度與最精確的下一代原子鐘相當。  本次試驗成果已發布在英國的《自然光子學》雜誌上,驗證了處於不同地理空間的下一代原子鐘可以實現無線聯接,從而改進大地測量(高度繪圖)、時間和頻率信息的分發、衛星導航、雷達陣列,以及其他應用。  此前這類時鐘信息是通過光纖傳輸的,而通過無線信道傳輸具有更好的靈活性,為實現地面與衛星之間傳輸提供了可能性。  工作頻率是確保光學原子鐘精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 3000萬年誤差小於1秒 太空冷原子鐘讓世界更「準時」
    但在科學領域,「一秒」不僅是時間的衡量尺度,更承擔著「失之毫釐謬以千裡」的重要責任。  近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搭載的世界首臺太空運行的冷原子鐘,在軌近兩年時間裡完成了全部既定測試任務,實現了3000萬年誤差小於1秒的預定目標,將目前人類在太空的時間計量精度提高了1至2個數量級,是國際首臺在軌運行並開展科學實驗的空間冷原子鐘,也是目前在空間運行的最高精度原子鐘。
  • NASA將於今晚發射深空原子鐘:這個原子鐘有什麼了不起?
    美國宇航局在一份聲明中說,在理想情況下,這種新型原子鐘將使宇宙飛船能夠更自主地導航到深空中的遙遠天體,比如火星。科學家們希望能夠利用深空原子鐘來精確測量宇宙飛船的位置,這樣的話,在深空中飛行的宇宙飛船就能夠在不與地球進行太多通信的情況下自主行動。NASA表示,這將大大改善目前太空飛行器的導航方式。但它的原理是什麼呢?天文學家早已經使用時鐘在太空中導航。
  • 科學家探索暗物質的新手段:有史以來最為準確的原子鐘網絡
    (暗物質是一種無形的物質,研究人員認為它約佔宇宙所有物質的六分之五)。這些結構可能是在大爆炸後的混沌中形成的,而隨著早期宇宙冷卻下來時,它們基本凍結成穩定的形式。現在,科學家們正在通過尋找一些最精確的科學儀器(原子鐘)中的擾動,來測試暗物質場的存在。這些儀器通過監測原子的顫動來計時,就像落地大擺鐘依靠擺動的鐘擺來計時一樣。現在,這些原子鐘非常精確,每150億年誤差不超過1秒,比宇宙138億年的年齡還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