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麼會有「科學,無盡的前沿」
萬尼瓦爾.布希。1890-1974
前麻省理工學院電子信息學院院長,在二戰中,創立了美國科學研究局(OSRD)。
在他的領導下,推動了人類首顆原子彈工程」曼哈頓「工程的實施。著名的資訊理論之父,香農,是他的學生。
在二戰臨近結束時,
羅斯福總統把布希找去,問他:」戰後的科學將會怎樣「
」他會臉朝下摔在地上「布希回答。
」我們該怎麼辦?「總統又問到。
」我們應該儘快採取些什麼行動「
當時,羅斯福總統希望作為政府科學委員會主任的布希,回答四類涉及50年以後,科學發展的方
向性問題
1.關於副產品:從軍事研究中得來的,但可以為民間使用的發明,該如何對待。
2.如何支持醫學研究,或者說」向疾病開戰「
3.政府如何幫助完成」在美國青年中發現、培養科學人才「的任務。
4.目前和未來,政府如何靠公共的和私人的機構來幫助研究任務。
於是,經過數年的思考與撰寫,帶領著72個精英委員會成員的組織,以書面形式,發表了對於這方面的思考——」科學,無盡的前沿「(Science,Endless Frontier)。
在這篇巨著中,布希以犀利的眼光,前瞻的思考,正確的假設,指引了戰後以矽谷為代表的科學技術發展之路。
布希對戰後的時代,有三個主要目標
1.希望保障對科學有足夠的資助,這樣才能具有一個基礎理論的知識寶庫,讓工業與軍隊自由地汲取,去激起經濟的增長
並加強國家安全。
2.希望改進軍隊研究的質量,來提高軍隊的武器和戰略的效率。
3.希望將科學的專業知識用於改善政府的決策工作,首先要在教育、研究、軍事和國家安全方面的改善。
而這三個希望,有一個共同的理由:對任何人來說,科學都極為重要,他的益處太大,不能把他局限在技術領域中。
只有正確的假設,才有正確的思想
只有正確的思想,才有正確的方向
所以,有種說法,如果想了解比爾蓋茨的世界的源頭,就去看看這本「科學,無盡的前沿」。
2.」無盡的前沿法案「
正確的假設的生命力,要遠遠大於戰略,可以管幾十年的路徑方向。
然而,時光如白駒過隙,倏忽已離無盡的前沿過去了70多年。
世界發生的天翻地覆的變化,布希的學生香農提出的資訊理論理論已逼近的極限,摩爾定律也已步履蹣跚,人類未來的科學之路應該向哪裡去,又一次在叩問著世界。
日前,美國民主黨參議員查克·舒默(Chuck Schumer)以及共和黨議員託德·楊(Todd Young)等正式提出了《無盡前沿法案》(Endless Frontier Act,下稱《法案》)。
該法案少有地獲得共和黨和民主黨的統一認識。其旨在推動政府加大對科技領域的投資,讓美國在世界範圍內保持優勢。該計劃包括在五年內投資 1000 億美元,用於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高性能計算、機器人、自動化和先進位造、量子計算、網絡安全、生物技術和半導體等領域的投資和研究。為了致敬70多年前的萬尼瓦爾.布希團隊的貢獻,該法案命名為《無盡的前沿》法案。
美國政界和科學界都高度一致地關注這一新法案,《法案》提議擴大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將其更名為國家科學技術基金會(NTSF),並建議在 NTSF 內設立技術理事會,新成立的技術理事會類似於 DARPA 的角色,將在五年內獲得 1000 億美元的資金,用於領導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高性能計算、機器人、自動化和先進位造等 10 個關鍵重點領域的投資和研究,推進技術成果轉化。還將額外獲得 100 億美元資金,並授權商務部以及其他聯邦部門和機構合作,用於指定 10 至 15 個區域技術中心建設,這些技術中心將定位為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和製造的全球中心。
具體而言,NTSF 未來投資的十大關鍵技術領域包括:
1、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
2、高性能計算、半導體和先進的計算機硬體;
3、量子計算和信息系統;
4、機器人,自動化和先進位造;
5、自然或人為的災害預防;
6、先進的通訊技術;
7、生物技術、基因組學和合成生物學;
8、先進的能源技術;
9、網絡安全、數據存儲和數據管理技術;
10、與其他關鍵技術領域有關的材料科學、工程和勘探。
授權的活動包括:
1、增加大學(可能組成產業界的財團)的研究經費,以推動美國在關鍵技術領域的進步,包括建立重點研究中心;
2、在目標研究領域提供新的本科獎學金、行業培訓計劃、研究生獎學金和實習生以及博士後扶持,以培養美國的高端人才;
3、試驗平臺和製造設備的開發;
4、促進和加速新技術從實驗室到市場轉移的方案,包括擴大獲得投資資金的途徑;
5、與州和地方經濟發展利益相關者以及私營部門進行規劃和協調,以建立區域創新生態系統;
6、與美國盟友、合作夥伴和國際組織合作的研究經費增加。
無論哪個國家在這些關鍵技術中獲勝,都將是未來的超級大國。
3.點亮人類前行道路的燈塔
幾年前,任正非就提出,高校的基礎理論研究,就如人類的燈塔,照亮了華為前行的道路。
最近,他在與中國幾個高校的會談中,再一次提出這個觀點。
「高校的明燈照耀著產業,大學老師的純研究,看得遠、鑽得深;我們的研究實用度強,我們之間的合作,你們給我們帶來方向,照亮了我們。我們的基礎研究是圍繞商業目的的,比較貼近近期的實用化,我們給你們帶來客戶需求,以及行業所面臨的世界級難題,知道這個方程的價值與應用」。
所以,華為要繼續堅持在全世界遵循美國的拜杜法案的精神,基礎研究的合作成果歸學校。高校的成果可以像燈塔,既照亮華為,也可以照亮別人,有利於華為,有益於學校,有益於社會。
關於企業與高校的合作,華為認為
」企業與高校的合作要鬆耦合,不能強耦合。
高校的目的是為理想而奮鬥,為好奇而奮鬥;企業是現實主義的,有商業「銅臭」的,強耦合是不會成功的。強耦合互相制約,影響各自的進步。強耦合你拖著我,我拽著你,你走不到那一步,我也走不到另一步。因此,必須解耦,以鬆散的合作方式。「
而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是社會投入產出比最大的投資行為。
因為「未來技術世界的不可知,就如一片黑暗中,需要燈塔。點燃未來燈塔的責任無疑是要落在高校上,教育要引領社會前進。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認識它的艱難,應對這種不確定性,除了給科研更多一些自由、對失敗更多一些寬容外,應對不確定性的確定。可以從孩子們的教育抓起,中國的未來與振興要靠孩子,靠孩子唯有靠教育。」
「科學,無盡的前沿」
科學精神是對未知世界的無盡的探索。
而打開未知世界的鑰匙,則是基礎教育。
基礎教育的夯實,不斷產生理論的突破
「點亮人類前行的燈塔」指引著有理想的企業
不斷落實與實現,貢獻給人類更好的產品
更優質的服務
使人類的生活更加美好
從而產生動力,去探索更廣闊無盡的科學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