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地球確曾磁極倒轉 人類能否迷失?

2020-12-04 中國新聞網

  地磁場南北大倒轉人類能否迷失

  啟示

  流言,止於有知。聽了我國古地磁學家的一番講解,我們知道了磁極倒轉對於地球來說,根本就不算是什麼稀罕事。而真正了解了地磁場的科學常識之後,恐怕很少有人再會被「地磁倒轉」一詞驚擾,更不會簡單依據時間間隔來枉自推斷將要發生地磁倒轉了吧。

  關於地球磁極要倒轉的言論近來流行於網絡和民眾間,引起了許多猜測甚至末日的流言。究其原因,正是公眾對地球磁場基本常識的缺乏所致,那麼,地球磁場磁極為何倒轉?倒轉將有著怎樣的影響,我們採訪了我國古地磁學家潘永信教授。

  遠古時磁極常倒轉每百萬年約2至6次

  遼寧日報:2012年就要到了,有人說地球磁場在遙遠的過去曾經發生磁極倒轉,將來也會發生。磁極倒轉確實在歷史上發生過嗎?

  潘永信:的確發生過,將來也會發生。地球的年齡大約46億年,在如此漫長的時間裡,曾發生過頻繁的地磁極倒轉,即地磁南極和地磁北極換位。在古地磁學研究中,為描述方便起見,將古磁極與現今磁極位置一致時稱之為正極性,相反時稱之為負極性 (或反極性)。

  地球磁極倒轉是科學家在上世紀初發現的,是上世紀最重大的科學發現之一。根據古地磁學的研究,這樣的磁極性倒轉是幾十萬年尺度發生的事情,距今最近的磁極倒轉發生在78萬年前,在它之前的兩次倒轉分別為距今99萬年前和107萬年前。

  遼寧日報:至今78萬年沒倒轉了,但前兩次之間卻只隔了不到10萬年,也就是說每次發生倒轉的時間間隔不固定?

  潘永信:是的,它沒有時間上的規律性。通過對過去1.6億年地球磁場變化的研究證實,每百萬年磁極有2至6次的倒轉,但間隔不等。值得一提的是,距今1.2億年前至8000萬年的白堊紀中近4000萬年漫長的時間,磁極並沒有發生倒轉。但在過去78萬年中,曾發生過一些沒有成功的地磁極倒轉。

  遼寧日報:幾億年的磁場變化情況是如何測出來的,能測得準嗎?

  潘永信:幾十億年的磁場變化,可以通過測量不同時期地層巖石的磁性記錄來確定,距今數千年的磁場還能通過考古材料如燒制陶瓷等來研究,因為磁場變化在巖石或陶片中會留有痕跡。

  打個比喻,如果說地磁場變化是在「歌唱」的話,那麼巖石(常含有微小的磁性顆粒)就如同天然的「錄音機和磁帶」,古地磁學的測量設備可相當於「播放機」。古地磁學已成為地球物理學的重要分支學科。

  地磁場是地球之「盾」倒轉原因仍是個謎

  遼寧日報:如此頻繁的倒轉,不得不讓我們重新審視地球磁場:這個磁場到底有什麼作用?

  潘永信:地球磁場是地球的重要物理場和環境因素之一。通過研究地磁場的變化,科學家們就能知道地球外核那裡的變化。另外,從太空看磁層結構,地磁場包圍著整個地球,就像一把巨傘,保護著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宇宙射線輻射的傷害,起到「盾」的作用,將大部分太陽風高能粒子阻擋在地球之外。地磁場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導航,人類用指南針導航,航海、探索新區域;動物利用地磁場自導航,大家熟悉的鴿子回家、魚類洄遊等。有一類能沿地磁場磁力線遊泳的細菌,它們在細胞內有幾十個磁鐵顆粒組成「磁針」,感知地磁場,它們都是生物利用和依賴地磁場的很好實例。基於這一點,人類也可以進行磁導航的仿生研究,在GPS、雷達等不能應用時,利用無處不在的地磁場來導航。

  遼寧日報:那麼地球磁場磁極為什麼會發生不定期的倒轉?

  潘永信:這是當今科學界的難題,尚在研究中。最主要的困難 是 地 核 在2900公裡以下,深不可及。

  可以這樣簡單來理解,地磁場產生於地球內部圈層中的外核的「發電機」——組成外核的導電液態鐵的對流產生了地磁場。而外核之內的內核是固態的,它在不斷生長,向外放熱;外核的外面是地幔,地幔中也有速度相對慢得多的對流,還有超級地幔柱和深俯衝的板片。

  這樣,我們可以看到在外核中有兩種主要驅動力維持外核的對流運動,一是熱驅動,二是化學驅動。前者就像開水沸騰,熱物質上升,冷物質下降;後者則是地球物質分異,重物質如鐵下降,而輕物質上升,這樣就產生了對流。在這兩種變化基礎上,核幔相互作用和下地幔結構的變化更是「推波助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源於地幔底部一直延伸到地表的超級地幔柱和巖石圈向地幔深處的俯衝。剛才說的外核散熱,其中途徑之一就是通過地幔柱傳輸、吸收、釋放熱量,這種冷、熱傳導及化學變化的程度、快慢直接影響了外核「發電機」的狀態,進而影響地磁場變化,包括地磁極倒轉的發生。

  近百年來強度減弱屬正常波動不會消失

  遼寧日報:磁極倒轉伴隨著磁性強度的減弱,甚至達到零磁性嗎?

  潘永信:在地球磁場極性發生倒轉前直至新的磁極穩定之前 (倒轉過程),地磁場的強度會衰減,可以減弱到正常值的20%,但只是減弱,不會消失。

  遼寧日報:上次倒轉即78萬年前那次發生時是什麼情景?

  潘永信:這次倒轉是從原先的負極性變為正極性,它的過程持續了7000年左右的時間。根據古地磁學研究發現,這幾千年間,南北磁極發生了多次變換。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多次的快速倒轉,磁南極變成磁北極後沒「挺住」,又變回來了,之後又轉換為磁南極,這樣就呈現出了不穩定的狀態,但最終還是完成了南北磁極互換,形成了今天的地磁場。

  遼寧日報:如果發生磁極倒轉將會對地球產生什麼影響?

  潘永信:剛才說了地磁場起到一個「盾」的作用保護地球生物和大氣層,那麼如果磁極倒轉並伴有磁強度減弱的話,對太陽風粒子的抵擋、屏蔽作用會降低,那麼就會有更多的高能帶電粒子會進入地球大氣,到達地表。這對現代社會來說,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強烈地衝擊電離層,可能引起電離層暴,對無線電通信、在軌衛星、航天設備造成損害。

  對地球生物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靠磁導航的生物會迷失方向,如鴿子迷失方向等,也可能會引起一些生物生命活動中生理紊亂。地磁極倒轉也可能對氣候產生影響,78萬年前這次倒轉對地球生物和大氣的影響值得深入研究探討。但人類的歷史太短,如北京猿人距今才五六十萬年,還沒有經歷過地磁極倒轉,也就沒有這方面的直接觀測記錄。

  遼寧日報:既然磁極倒轉是與地球內部能量交換及物質對流有關並通過超級地幔柱直接延伸至地殼,那麼,發生磁極倒轉是否會同時引起地質構造如火山、地震的強烈變動?

  潘永信:應該說,地磁極倒轉與地表地質構造活動沒有簡單的對應關係。從地球整體和長周期活動看,地磁極倒轉與超級地幔柱活動和板塊深俯衝可能有內在的聯繫,在地表會以構造或火山活動形式表現。但可以肯定,不是地磁極倒轉直接引起地質構造運動、火山活動和地震,而是地球深部活動最終導致了火山、地震等近地表劇烈變動。

  遼寧日報:有報導說目前地磁強度在減弱,這是否意味著磁極有可能發生倒轉?

  潘永信:不能簡單地下這樣的結論。科學家們前些年對這個問題展開過討論。根據研究,地磁場的強度經常處於變化之中,呈波動狀態。近百年來,地球磁場強度確實呈現減弱的趨勢,但如果放在萬年時間尺度上,這種減弱已多次出現,而且這次降低是從比正常值高的情況下往下降的,所以這次強度降低不能理解成是地磁極將要倒轉的證據。換句話說,磁極倒轉一定伴隨著磁場強度的減弱,但磁場強度的減弱不一定意味將要倒轉。而且目前磁場的強度與歷史上的低值比較的話,還要高出很多,屬於正常波動。

  目前,已經有了地磁衛星和覆蓋全球的地磁觀測臺網,能時刻記錄地磁場變化,科學家也已經開始了地磁場變化的預測研究,如果出現大的異常,會及時發現並採取相應措施的。 □本報記者/劉洪宇

  專家檔案

  潘永信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地球深部結構與過程研究室主任,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相關焦點

  • 地球曾多次發生磁極倒轉事件,發生的災難是你無法想像的
    其實,在地球演化史中,「磁極倒轉」事件經常發生,那是非常驚心動 魄的一幕。那麼,磁極倒轉對地球有什麼影響?眾所周知,磁針無論在地球何處,其兩端總是分別指向南北方向, 這說明地球是一塊巨大的磁場。然而,地球的磁場並非亙古不變,它的 南北磁極曾經對換過位置,即地磁的北極變成地磁的南極,而地磁的南 極變成了地磁的北極,這就是所謂的「磁極倒轉」。僅在近450萬年裡,就可以分出4個磁場極性不同的時期。有2次和現 在基本一樣的「正向期」,有2次和現在正好相反的「反向期」。而且, 在每一個磁性時期裡,有時還會發生短暫的磁極倒轉現象。
  • 科學家擔憂南北極磁極倒轉 曾多次發生(組圖)
    在地球演化史中,「磁極倒轉」事件經常發生。近日,英國《自然》雜誌刊登了關於「磁極倒轉」周期的文章,再次引起了人們對這一話題的關注。「磁極倒轉」是災難逼近,還是杞人憂「地」?  眾所周知,磁針無論在地球何處,其兩端總是分別指向南北方向,說明地球是一塊巨大的磁場。
  • 地球磁場倒轉會引發癌症?科學家:沒那麼嚴重
    人民網北京10月17日電(趙竹青)關於地球磁極要倒轉的言論隔段時間就會在網絡上湧現,2012年的時候甚至流傳過「地磁倒轉人類將迎末日」的謠言。近日,又有國外媒體稱地磁100年內即將逆轉,會導致輸電網絡癱瘓、癌症發病率大增等一系列嚴重後果。
  • 磁極倒轉比太陽耀斑嚴重,會引發動植物進化加速,對人類生活不利
    地球的變化關係到我們人類生存地球上的每一個生靈,也許一個小小的變化就會毀滅一切,當然地球的變化並不是只有壞處,也是有好處的存在,根據最近地質學家在《PNAS》雜誌研究表明,科學家們警告地球的磁極倒轉的後果可能會很嚴重,地球的磁極倒轉好像在科學紀錄中也是出現過一樣,當然是我個人的學識可能太少了
  • 非洲和南美洲之間地球磁場正在減弱,是磁極倒轉的早期跡象嗎?
    磁針無論在地球何處,其兩端總是分別指向南北方向,說明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磁場。然而,地球的磁場並非亙古不變,它的南北磁極曾經對換過位置,即地磁的北極變化成地磁的南極,而地磁的南極變成了地磁的北極,這就是所謂的「磁極倒轉」。現在地球磁場在南美洲和非洲之間正在減弱。
  • 地球出現「凹痕」,磁場出現「斷裂」,專家表示:不知所以
    目前得知,地球是現在人類唯一可以居住的星球,因此這也是為什麼一直強調人類要保護好地球。如果愛護地球,最終遭殃的終究會是人類。雖說隨著科技不斷發展,人類也許會找到另一個星球居住,但是那一天必然非常遙遠。而現在最重要是做好應該的本分,好好愛護的地球,讓它為人類服務的更加長久。如今,依然沒有找到可以替代地球的星球。
  • 地球磁場百年內逆轉不符實 或產生新生命進化(圖)
    科學家警告地球磁場將於100年內逆轉,屆時將導致輸電網絡癱瘓、癌症發病率大增。  報導經網絡轉載後引發關注。記者搜集整理各國科學家觀點發現,磁極倒轉曾發生過,但過程漫長,對生態影響多大尚無定論,因此不必過於擔心。  磁極倒轉沒有明顯規律尚無法預測  學界的共識是,磁極的位置並非固定,每年會移動數英裡。
  • 科學家:地球南北磁極恐將翻轉,46億年來發生百次,或將斷網斷電
    1906年人類首次發現地球磁極是會倒轉的,法國科學家布容山地進行科研考察時,發現此地火山巖石塊中的磁極竟和地球磁極相反。在那以後發現很多地方的巖石都有這種情況,科學家對這個現象的研究也逐漸開始,後來才知道地球的磁場並不是永恆不變的,它會發生物理學上的「磁極倒轉」現象。
  • 天文館長闢謠:磁極倒轉可笑
    天文館長闢謠:磁極倒轉可笑新聞中心-中國網 news.china.com.cn   時間: 2012-12-11   發表評論>> 昨日,在做客城市服務管理廣播時,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對目前加劇的「世界末日說」進行了闢謠。
  • 地球磁場出現「斷裂」,對人類有什麼影響?
    如今人類唯一可能將其變為「第二地球」或者「第二棲息地」的天體也就只有——火星。按照科學家的說法,大概在2-300年的時間就可以改造出來,到時候就可以直接上去並且不用穿太空衣。所以人類未來還真有可能有一顆適合人類居住的天體,就看能不能提前出現這種景象。
  • 人類誕生600萬年,曾遭遇數次滅頂危險,是誰在暗中保護地球?
    毫無疑問作為人類,我們是地球上當之無愧的主人。但即便該科學技術如此進步的今天,我們對地球的了解仍然僅僅在於表面。其實人類對自身的認識一開始非常局限,我們對自身的歷史認識,其實是從近代科學誕生以後。一開始人類認為自己的歷史只有幾千年,因為局限於文字的記載,但直到後來科學家發現了距今幾萬千年的人類骨骼化石,這才明白,人類其實在地球上生存的時間或許更長。
  • 小行星撞擊地球能否被提前監測?專家回應
    今天 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 發文解讀此事 從火流星墜落時與大氣層劇烈摩擦持續燃燒的持續時間來看
  • 地球磁極如果發生倒轉,會威脅人類生存嗎?會帶來怎樣的後果?
    首先,先來說說地球磁場有何作用?《Scienc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曾經指出,地球磁場的行程時間和地球生命誕生的時間相符,都是在34.5億年前。在沒有地球磁場的庇護地球不會像現在這樣的安全。如果沒有磁場的存在會怎樣呢?
  • 4300 年前磁極倒轉,地球上一片汪洋,《山海經》正是當時的寫照
    這還得從4300年前那次磁極倒轉說起。那次磁極倒轉導致北半球沉入海中,北半球的松被效應,使北半球的地殼逐步下沉了5000~8000米,海水在北半球漫延開來,一座座高山沉入海洋。當磁極倒轉結束,我國的地質地貌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絕大多數地區的平原和丘陵低洼處都被海水淹沒,最早連中原地區也是一片汪洋。這就是《山海經》的來歷,因為除了山,就是海,沒有其它東西。
  • 地球終將毀滅,人類文明能否延續?
    我們在地球目前已經存在了200多萬年,不論是人類的誕生還是歷經的磨難,人類文明能延續至今日可以說是一個奇蹟。(文末有對智慧生命出現探討的文章連結)在太陽系毀滅之前,人類文明的延續與否,主要看人類科技水平能否支持星際旅行。
  • 瘟疫曾多次放過人類,人類能否放過野生動物?
    國家衛健委專家高福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非法銷售野生動物攤位上分離到了病毒,新型冠狀病毒來自野生動物證據確鑿。疫情披露後,全國大量野生動物交易市場宣布休市。而這一切,似乎有點晚。奪命瘟疫如何通過野生動物傳染給人?如果病毒源頭是野生動物,那麼它背後流竄的舞臺在哪裡?穀雨數據試圖尋找答案。
  • 專家解讀:汙染≠感染 新冠病毒不可能感染魚類等水生動物
    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病毒病防控崗位專家、農業農村部水產養殖病害防治專家委員會淡水魚組組長、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水產病害防治重點研究領域首席科學家曾令兵表示,解讀漁業涉新冠病毒文獻務必要嚴謹。「汙染」與「感染」,一字之差,謬誤千裡;任何物品或食品都有可能通過各種途徑被病毒汙染,但這和病毒感染是兩碼事。新冠病毒可能汙染水產品,但不可能感染魚類等水生動物。
  • 部分專家稱彝族文化是解讀三星堆文明的密碼
    它們能否幫助我們解讀三星堆之謎?  用古彝文可以解讀三星堆神秘字符  阿餘鐵日——一個地道的彝族人,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副調研員,多年來一直從事彝文古籍翻譯、整理工作。他認為,三星堆文化與古彝人有著深厚的淵源,用古彝文可以解讀三星堆的很多神秘符號,三星堆很有可能是古彝人安葬祖靈的二次靈魂葬處,其出土的大量青銅器和玉像可能是古彝人的「祖靈偶像」。
  • 【美劇】【科幻】迷失太空 (2018)
    影片講述了地球環境惡化促使人類向其它星球移民的故事。本片根據美國60年代同名熱門電視連續劇改編, 由《蝙蝠俠》系列的編劇阿基瓦.戈爾德斯曼撰寫劇本。《魔鬼與黑暗》的史蒂芬.霍普金斯執導。該片投資七千萬美元,有七百個電腦特技鏡頭,比《獨立日》多 三百個,是《侏羅紀公園》的兩倍。
  • 歐洲航天局:4顆小行星將撞擊地球,現代科技能否保障人類安全?
    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哥白尼就曾提出過「日心說」的理論。其實更早之前,中國春秋時期一位魯國的天文學家就對天象進行過觀測,其觀測到的37次日食,其中有33次都已經被證實是可靠的。而大家耳熟能詳的「掃把星」,學名其實叫做「哈雷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