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國土資源遼闊,在世界排名僅次於俄羅斯。但每年因為地質板塊的運動,導致各種災害頻發,最明顯的就是地震。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曾發生過三次大地震,不論是對一個城市的打擊還是對國家的打擊都是非常大的。如今離最大的地震:汶川地震已過去十一年,但仍然難以忘懷。小編想說的是:對於地震頻發的城市,國家要更應該注重建築的抗震水平。
這一點,事故頻發的日本就做得非常好。因日本地處島國,臨海又有火山。著名的富士山就是一坐號稱:死亡的火山,若一旦富士山甦醒,將不堪設想。印度的抗震水平排名全世界第一,很多高樓大廈都會在地底下,澆築幾十米的混凝土根基。房子更是採用的木質材料對人體傷害較輕。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曾有測量地震的地震儀。但是對於古人而言,防震的技術只是輔助,最重要的還是構思。
很多人可能不會知道,在我國江浙沿海一帶,也曾經發生過8.5級的大地震,但位於江蘇連雲港市境內的阿育王塔卻絲毫沒有受到地震的任何影響。即使在數千年後,這座寶塔也依舊維持原樣:不歪不斜,我們在面對這座千年古塔時,內心也會想:究竟是什麼樣的原理,什麼樣的技術,我們能從古人哪裡學到什麼?
據了解,江蘇連雲港市境內的阿育王塔距今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高達40多米。這在古代已經是非常高的建築了。1688年,當所有人都以為阿育王塔會在地震中受損時,它卻以頑強的姿態立到今天,讓今人看到了它神聖的光彩。在周圍湖光山色的映襯下,阿育王塔塔型壯麗,波瀾不驚。不過,另今人好奇的是,在科技發展的當下,我們還沒發現它究竟有何能量可以抵抗8.5級的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