猞猁尾巴短,所以爬樹技術就爛?

2020-12-04 動物志

網上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尾巴作為重要的身體平衡器官,關係到動物的爬樹能力。貓科動物大多是爬樹高手,尾巴也多數都是長長的,短尾巴是猞猁屬一個很鮮明的特徵了。我們平時的確比較少見到猞猁爬樹的圖,那麼,尾巴短短的猞猁是不是就是貓科中爬樹比較爛的呢?猞猁的尾巴又為什麼那麼短呢?

01猞猁是爬樹高手

2020年4月19日,白俄羅斯的研究人員聽到高處有猞猁叫聲傳來,走近後發現一隻猞猁趴在16米高的樹枝上曬著太陽,睡著懶覺。

猞猁在樹上睡懶覺

研究人員趕緊在樹上安裝了紅外相機,根據相機記錄的影像資料,大約50分鐘後,這隻猞猁爬下了樹,動作很嫻熟,用了不到一分鐘就下來了。這明顯是只成年雄猞猁,但體型不是很大。

猞猁倒退著下樹

這裡本來是另一隻成年雄猞猁的地盤,地主在去年秋天忽然消失不見了,估計已經死亡,這隻雄猞猁正在試圖接管這片無主的土地。它通過叫聲宣示對領地的佔有權,研究人員每晚9點到11點都聽到它站在樹頂上叫。

猞猁在樹上16米高處高叫著,宣示領地

2017-2018年,白俄羅斯的研究人員已經多次看到猞猁爬上樹梢了,高度可達17~26米。在芬蘭、波蘭和俄羅斯等多個國家也都記錄到猞猁爬樹。事實證明,猞猁並沒有丟了爬樹這項貓科的看家本領。

猞猁喜歡爬到樹頂,站在頂端的樹枝上大聲叫。猞猁的叫聲主要起到種內通訊的作用,它站在樹頂上呼喚就像發布廣播一樣,具體來說有兩個目的,一是宣示領地,二是吸引異性前來交配。在夜間,雄猞猁的「廣播」可傳播兩千米遠。

其實,猞猁平時也是很安靜的貓科動物。在歐洲,經常去野外的人都很熟悉狼嚎,但很少有人聽過猞猁叫。白俄羅斯科學院的瓦迪姆·西多羅維奇教授從事野生動物工作35年,在野外睡過700多個夜晚,他在2012年以前只聽到過三次猞猁叫,更不知道猞猁還會爬到樹頂上叫,當時猞猁密度普遍很低,僅為1隻/百平方千米左右。

爬上樹冠的歐亞猞猁

然而,隨著納利博基森林的猞猁密度增長到4~5隻/百平方千米,猞猁上樹叫變得越來越頻繁。密度增高,猞猁種內鬥爭加劇,它們迫切需要發布廣播宣示領地,警告同性別其他猞猁不得擅闖。

納利博基森林不同生境的猞猁密度差別很大,在沙丘只有2隻/百平方千米,在比亞茲納河谷的落葉闊葉林可高達14隻/百平方千米。意料之中的是,在猞猁密集的河谷生境中,猞猁爬樹遠比其他地區頻繁。比亞茲納河谷僅佔森林總面積的17.5%,猞猁爬過的樹卻有一多半集中在這裡。

「猞猁樹」的分布:多數位於河谷地區,尤其是猞猁最密集的比亞茲納河谷

猞猁爬樹高聲叫在交配季節更普遍。2019年1~3月,納利博基森林有60棵樹被猞猁爬過。4月,對其中22棵樹再探查,只有一棵有猞猁爬過的痕跡,5月~6月中旬有9棵,8月就一棵也沒有了。

當地猞猁的交配季節是2月下旬和3月。猞猁在交配季節及之前爬上樹「廣播」有雙重作用,既可以警告同性「離遠點」,又可以呼喚異性「快過來」。

家貓時常被狗攆上樹,猞猁偶爾也有這樣的經歷。當遭到狼群或獵犬圍攻,猞猁就不得不上樹躲避。在白俄羅斯,研究人員三次發現狼群在雪地裡圍攻帶仔雌猞猁,每次猞猁媽媽都及時帶著幼仔爬上樹避險,只有一次有隻幼仔沒來得及爬上去被狼咬死了。

短尾貓遭到美洲獅追趕,爬上12米高的仙人掌

結論:猞猁是爬樹高手,能爬得老高了,它能爬到九層樓那麼高,只是不經常爬而已。

02猞猁對樹的選擇

北方針葉林裡的樹都比較高,樹幹底部沒有多少樹杈,不如熱帶的樹好爬。猞猁最喜歡爬的樹,樹幹上要有厚而突出的大塊樹皮段(5×15釐米),供猞猁爪子抓握。猞猁爬這樣的樹就像踩著梯子很容易就上去了,很少留下爪痕。

猞猁在松樹上留下的抓痕

有的樹沒有大塊樹皮段,猞猁很少爬。不過,如果樹幹本身不粗(直徑30~40釐米以內),能環抱過來,猞猁爬上去也不難,它用前爪環抱著樹幹,用後爪往上蹬。這種情況下,猞猁將在樹上留下很多明顯的爪痕。

如果一棵大樹附近有另一棵樹倒向它,猞猁喜歡沿著歪倒的樹走上去,畢竟走樓梯比爬梯子省勁多了。

猞猁爬過的傾斜杉樹

針葉樹的樹冠部分有很多結實的樹枝,猞猁可以藉助樹枝跳上跳下,從一棵樹跳到另一棵樹上。

和其他貓科一樣,猞猁也是上樹容易下樹難。它要抓緊樹幹,倒退著往下蹭,直到距地面還有幾米,再鬆開爪子跳下去。

猞猁利用較低的樹枝跳下去

樹幹底部即使有幾根樹杈,只要不是一排穩固的樹杈,對猞猁上樹就沒多大幫助。但對猞猁下樹幫助很大,猞猁可以利用樹枝做跳板,跳到地面上。

野外發現的「猞猁樹」大多是松樹(82%),但這主要因為松樹樹皮軟,容易留下爪痕。其他幾種樹比如橡樹、白楊和雲杉,樹皮質地都比較硬,除非有雪覆蓋,否則很難發現猞猁爬過的痕跡。

猞猁爬過的橡樹,只在苔蘚上有些許痕跡

猞猁爬樹更多是看樹的位置和高度,「猞猁樹」有近一半位於小山坡上(納利博基森林是比較平坦的),有四分之一位於林間空地;位於林子裡的「猞猁樹」,有一多半高於林冠層,低於林冠層的只佔五分之一。總之,猞猁爬的樹通常是在周圍環境中很突出的,茂密的林冠層會阻礙聲音傳播,爬到林冠層之上能使叫聲傳播得更遠。

高於林冠層的巨大松樹,有隻雄猞猁很喜歡爬上去叫

結論:除了特別難爬的樹(有的樹很光滑,底部沒有樹杈踩,還很粗,就像牆一樣),猞猁基本都能爬上去。

03在貓科中是什麼水平?

研究者根據生活方式和爬樹能力,將貓科動物分為三個類型:樹棲型,地棲型和攀援型。樹棲型貓科有雲豹、雲貓和長尾虎貓三種,它們在樹上的時間比在地面上還長,都生有長長的尾巴。

歐亞猞猁和短尾貓與豹、豹貓、虎貓和野貓等一起,被歸類為攀援型貓科,這意味著它們雖然在地面上度過更多時間,但仍保持了出色的爬樹能力。

樹上的短尾貓

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亞猞猁則被歸類為地棲型貓科,這意味著它們很少爬樹。地棲型貓科還有獅、虎、獵豹、漁貓、沙貓、叢林貓和兔猻等,它們有的已經基本喪失了爬樹能力,如體重過大的獅、虎和爪子鈍的獵豹;但兩種猞猁屬於能爬但不愛爬的類型。

猞猁爬樹比較少,而且不像很多貓科動物那樣喜歡有事沒事呆在樹上,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食性不同。豹喜歡捕猴子,很多小型貓科動物喜歡抓鳥,而猞猁的主食是兔子和狍子,都是在地面上活動的動物

強如花豹,也會被豺攆上樹

第二,競爭形勢不同。除獅、虎外,所有貓科動物都處在天敵和競爭者的威脅之下,野貓面臨著花豹、胡狼、獰貓和野犬等眾多敵害,連花豹也受成群的豺和野犬的威脅。

猞猁生活在北方,食肉動物的密度很低,它們很少需要為躲避誰而爬樹。尤其是體型最大的歐亞猞猁,在野外幾乎沒有敵手。猞猁屬中最經常爬樹的短尾貓,也是棲息緯度最低,競爭形勢最嚴峻的。

第三,生境不同。在熱帶和溫帶地區,不管是森林還是草原,林下植被都很茂密,貓科動物站得高可以獲得一種安全感,對周圍環境一覽無餘,及時發現潛在獵物和威脅。還可以順帶曬曬太陽,和家貓一樣,野生貓科也都喜歡陽光。

雄猞猁悠閒地曬著太陽

而猞猁生活的北方針葉林,林下植被缺乏,地面上視野反而比較好;林冠層茂密,遮擋視線,林冠層以下又見不到陽光,樹幹基部還缺乏穩固的樹杈。貓科動物的原則就是哪裡舒服去哪裡,猞猁在樹上就找不到舒服的地方,自然就很少上去了。

所以,歐亞猞猁要麼不上樹,要麼就爬到林冠層以上,讓叫聲傳播得更遠,還可以享受陽光。而加拿大猞猁相對安靜得多,很少用叫聲宣示領地,它爬樹也比歐亞猞猁更少。正因為此,歐亞猞猁被歸類為攀援型貓科,而加拿大猞猁是地棲型。

山頂林間空地的一棵大樹,有隻雄猞猁經常爬上去叫

完美爬樹者的標誌是頭朝下下樹的能力,三種樹棲貓科都精通這項絕技,它們的後腳踝可旋轉180度,用後爪將自己倒掛在樹幹上;花豹也會頭朝下下樹。而猞猁與家貓一樣,只能倒退著蹭下來

猞猁的爬樹技術和這些完美爬樹者比確實有差距,但不遜色於家貓,比獅、虎、獵豹這些強得多。

與上樹的嫻熟動作相比,下樹就尷尬多了

結論:猞猁爬樹少是環境所致,它的爬樹技能在貓科中處於中規中矩水平,並不比那些長尾巴的貓科差。

04猞猁尾巴為什麼那麼短?

需要注意的是,尾巴長短只決定在樹上活動時維持身體平衡的能力,與爬樹能力沒有關係,後者主要還是看四肢力量和爪子構造。猞猁的後爪強烈彎曲,能牢牢抓住樹幹,這就是個適於爬樹的特徵。

尾巴是平衡器官,所以經常在樹上活動的雲豹、雲貓和長尾虎貓都有著不成比例的長尾巴,雲貓的尾巴甚至超過了頭和身體的總長。雪豹和安第斯山貓的尾巴也很長,因為它們日常在陡峭的地形之間穿梭。習慣於高速奔跑追捕羚羊的獵豹,尾巴也是比較長的。

雲貓的超大尾巴

對其他貓科動物來說,尾巴的作用不大。尤其是以野兔為食的猞猁,它們突襲獵物往往是爆發出一連串的跳躍,而不是奔跑;而且它們很少追趕野兔,通常跳躍不超過十次就放棄了。

現存多數貓科動物尾長佔體長的40~55%,這可能是貓科的祖徵。儘管長尾巴對多數貓科動物沒有多大作用,但它們依然保留了這個祖徵。同樣,猞猁屬的生活方式與多數貓科比並無特殊之處,短尾巴可能源自其祖先的某次基因突變。

作為尾巴最短的貓科動物,加拿大猞猁也是會爬樹的

根據分子遺傳學研究,猞猁屬與其他貓科動物分道揚鑣已有720萬年,而現存四種猞猁分家是在距今320萬年前。在這中間的400萬年裡,猞猁祖先一定經歷過遺傳瓶頸,並在瓶頸期發生了突變,喪失了長尾巴基因。這個突變對猞猁稱不上有利,但也算不上有害,於是就在猞猁屬成員身上保留至今了。

結論:尾巴長短和爬樹技術無關,猞猁尾巴短也不是因為爬樹爬得少。

相關焦點

  • 尾巴短是它的特點,跟獅虎豹同屬於貓科動物
    猞猁音同「舍利」,也是屬於貓科類動物。作為貓科動物,猞猁的最大的特徵就是尾巴短粗,耳尖上有長長的深色毛髮,一般居住在偏北地區的毛色呈灰色,斑點少,而靠南的則毛色更深,斑點多;而且隨季節也有變化,夏天斑點清晰,冬天斑點變淡。
  • 雪地中的4種貓科動物:雪豹尾巴最長,猞猁尾巴最短,東北虎最胖
    雪地中的4種貓科動物:雪豹尾巴最長,猞猁尾巴最短,東北虎最胖貓科動物有很多,可是常年生活在白雪皚皚的寒冷地區的貓科動物卻不太多。為了抵禦寒冷,這些貓科動物都長著厚厚的皮毛。一起來看看生活在雪地中的4種貓科動物都有什麼特點吧!1.雪豹。
  • 短尾貓也是一種猞猁!猞猁天線更長,短尾貓更威猛
    很多貓科愛好者只看到短尾貓和猞猁長得像,卻不知道它也是一種猞猁。短尾貓屬於貓亞科猞猁屬成員,擁有該屬的共同特徵:耳朵長,耳尖有一簇黑毛;臉短而圓,臉頰邊緣生有一圈短鬃;嘴部縮短,比別的貓科少兩顆前臼齒;四肢相對較長;粗粗的尾巴如截斷了一般。
  • 「猞猁天團」短尾貓,樹上捉鼠、海捕鯊魚,常獵食大自己數倍的鹿
    不叫「猞猁」的短尾貓,短尾貓:我尾巴是最長的!短尾貓(學名:Lynx rufus,英文名:bobcat),又叫北美山貓、赤猞猁、美國山貓,屬於貓亞科猞猁屬動物,是北美大陸上分布最廣的、數量最多的貓科動物。它們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南部到墨西哥北部,以及整個美國本土(夏威夷和阿拉斯加除外)地區,能生存在從加拿大針葉林到佛羅裡達沼澤地及墨西哥荒漠在內的各種生態環境。
  • 如何區分歐亞猞猁、西班牙猞猁、加拿大猞猁和短尾貓?
    在21世紀初,西班牙猞猁屬於極度瀕危物種,僅剩下100隻左右,但由於近些年來對其保護工作的加強,2019年初數量已經達到了686隻,現在屬於瀕危物種。圖:短尾貓可不是「短尾巴的家貓」,它和家貓是不同的物種。
  • 自然日報——伊比利亞猞猁
    今天他要給小朋友們介紹一種大臉盤,大長腿的動物——伊比利亞猞猁小猞猁還是跟小貓一樣萌萌噠希望伊比利亞猞猁像小主播畫的顏色一樣多一些。希望小朋友們喜歡我們的節目,記住這種小動物!以下知識來自百度百科:伊比利亞猞猁(學名:Lynx pardinus  )是歐洲本土現存最大的貓科動物,被生物學家認為是世界上數量最少的貓科動物之一。西班牙猞猁在體形上比普通猞猁小,體長在85釐米~110釐米間,其皮毛上的斑點顏色較深。主要分布在有植被的山區或短灌木叢林帶。
  • 狹義上如何區分短尾貓與猞猁?它們有何異同?
    短尾貓與猞猁間的親緣關係猞猁、短尾貓都是屬於貓科、貓亞科、猞猁屬裡面的物種,該屬裡面又分加拿大猞猁、西班牙猞猁、猞猁與短尾貓4個物種,其中猞猁種指的是分布在歐亞地區,大多數集中在歐洲的猞猁品種,所以我們在提到猞猁的時候,一定要分狹義與廣義來討論,廣義上即便是加拿大、西班牙的種群,甚至是短尾貓,亦可歸類為猞猁,如果是狹義的話,那麼就只有猞猁種才稱得上為猞猁。
  • 猞猁 奇特的貓科動物
    第一次見到猞猁的時候,我在心中讚嘆,怎麼會有這麼漂亮的大貓。虎虎的腦袋,像獰貓一樣的尖耳朵,毛絨絨的身軀,粗短的四肢,看起來強健有力,特別是它的尾巴,毛茸茸的,又短又小,像一個球掛在屁股後面。經常會有新聞報導猞猁闖進民宅咬死狗。但是事實上猞猁可能還沒一般的狗大。體型最大的是歐亞猞猁,通常重達20-35公斤,體長85-130釐米在野外,體積稍大的狼甚至都不是它的對手,猞猁的速度更快,爪子強健有力猞猁喜寒,分布非常廣,在我國東北、西北、西南、華北都有分布,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 羌塘藏狐為救幼崽,想用鼠兔引開猞猁,猞猁卻把頭伸進洞去抓小狐
    但不幸的是,藏狐這一家子被一隻猞猁盯上了!猞猁威名遠揚,戰鬥力很強,藏狐也意識到危險,但遲遲沒有逃跑。只見猞猁在距離藏狐不遠的地方蹲坐著,一雙銳利的眼睛,緊盯著藏狐夫婦。藏狐不是猞猁的對手,如果遭到突然襲擊,它們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逃入洞穴。然而,藏狐夫婦最怕的不是猞猁突然襲擊,而是猞猁趁其不備,去偷獵洞中的幼崽,所以時刻不敢放鬆警惕。
  • 同樣屬於貓科,雪豹的尾巴長度卻是這種貓科動物的20倍
    但最令人吃驚的地方是,雪豹長著一根又粗又長的尾巴,尾巴長度可超過1米,幾乎和身體等長。雖然有一些老虎的尾巴長度比雪豹的還長,但是相對於身體的比例而言,雪豹的尾巴才是貓科動物中最長的。貓科動物中尾巴相對於身體的比例最小的則是猞猁。
  • 平頭哥表親遠在北美,愛幹猞猁愛吃豪豬,最大敵人是短尾貓
    從體型上看,漁貂的體型跟平頭哥大小差不多,成年後,能長大0.75-1.2米,不過一條大長尾巴就佔據了身體的近三分之一,不過雖然漁貂的體長與平頭哥差不多,但是體重是不及平頭哥的,
  • 瀕危的伊比利亞猞猁 Lynx
    加拿大猞猁的外表很接近歐亞猞猁:毛皮茂密,呈銀褐色,有時帶有黑色斑點。夏天的毛色更顯紅褐。雄性的體型要大於雌性。尾巴尖端為黑色,耳朵尖也有黑色絨毛,腿長,腳上長有厚厚的毛,以幫助它們在雪地中行走。(大腳板的加拿大猞猁,我好喜歡啊)
  • Sbike動植物百科:美麗的野生大貓,世界僅存的4種猞猁欣賞!
    猞猁屬僅分布於北半球溫帶至寒帶地區,目前世界僅存歐亞猞猁、短尾貓、加拿大猞猁、西班牙猞猁四個物種。他們的特點十分鮮明,都是短短的尾巴、大大的耳朵,耳尖上有長長的深色叢毛,兩頰下有宛如小圍脖似的長毛,如大貓一般美麗可愛。
  • 狼常捕殺猞猁?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猞猁的外表比較好判斷,因為相較於其他貓科動物來說,它的尾巴很短,真正有難度的是區分短尾貓與猞猁。簡單來說,短尾貓從面容上更接近於我們的家貓,而不管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還是伊比利亞猞猁,外表看起來要兇悍很多,特別是兩頰下垂的長毛,使得猞猁看起來就是不好惹的角色。整體來說,猞猁的身體粗壯,尾巴極短,四肢較長,尾尖呈現鈍圓狀,整體看起來不協調的樣子。猞猁腹部的毛髮也很長,這主要是幫助它們禦寒的。
  • 猞猁現身懸崖捕食捻角山羊,母羊逃跑了,剩下小羊成了猞猁的獵物
    最難見到的就是猞猁了,這傢伙很狡猾,皮毛與巖石接近,還喜歡藏在巖石下面,只有捕食的時候才出來活動,就連當地人也很難發現。02猞猁現身懸崖,開始捕食捻角山羊興都庫什山儘管很荒涼,但是這裡到處是巖羊、盤羊,就連其他地方稀少的捻角山羊,在這裡也成群結隊。所以,生活在興都庫什山的雪豹、猞猁等猛獸都不愁吃的。也許是昨天吃得太飽了,這隻棲息在山腰上的猞猁到了中午才起床。
  • 伊比利亞猞猁從100隻到700隻,種群數量增長的背後經歷了什麼?
    身上的毛髮呈現紅棕色,看起來像是加拿大猞猁與伊比利亞猞猁的中間色,隨著季節的變化,毛色和毛髮量也會發生變化;短尾貓相較於其他三種猞猁來說,長相跟家貓最為接近,且側身的斑點不明顯,耳朵上的簇毛也更短,當然,短尾貓有一個區別於其他三種猞猁最明顯的特徵,那就是尾尖有明顯的白色毛髮,而其他三種猞猁均為黑色。
  • 猞猁「一家三口」呼中山坡上曬太陽
    近日,黑龍江大興安嶺呼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回收紅外相機內存卡時,驚喜發現其中一臺相機完整採集到了三隻國家II級保護動物猞猁在山坡上悠閒曬太陽的高清畫面。圖片來源:呼中自然保護區據粗略估計,在中國,猞猁的野生種群可能有7萬隻左右,且種群數量在逐年減少。
  • 猞猁狠起來連藏獒都打得過?那它能打贏雪豹嗎?
    猞猁分布圖一頭成年的猞猁大約是15-30千克左右,體長約80-130釐米,猞猁的尾巴比較短,跟短尾貓差不多,所以很多人將其認錯,實際上猞猁跟短尾貓還是有一些差別的。猞猁四肢粗長,身材較短,這樣的身體構造能夠令其在積雪很厚的山地上健步如飛,一般到了冬季的時候,才是猞猁大顯身手的時候,冬季一般積雪覆蓋,大多數動物行動都比較遲緩,但是猞猁因為腳掌比較寬厚的緣故,所以相對速度較快。
  • 流浪藏獒:逐漸替代猞猁成為雪山二哥,它能打贏雪豹嗎?
    導讀:流浪藏獒:逐漸替代猞猁成為雪山二哥,它能打贏雪豹嗎?而當地第二強的野生動物應該就是猞猁了,猞猁是一種非常喜歡寒冷環境的貓科動物,它們身體看上去更短粗,尾巴十分短,雖然說不像兔子那樣一個毛團狀的,但是與貓科長長的尾巴比起來,猞猁的尾巴算是比較奇葩的存在。猞猁雖然沒有雪豹大,但是兇猛的性格一點也不會弱,它們主要以野兔為食。在實力上面,猞猁超過野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