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常捕殺猞猁?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2020-10-18 動物速遞

相對於整個貓科大家族來說,猞猁這種動物可以說知名度遠遠不如獅虎豹那麼大,而且從名字上看,如果對野生動物不熟悉的朋友,很難猜出它們究竟是哪一種動物。

猞猁的名字與「舍利」同音,因此容易搞混,前者是貓科猞猁屬裡面的物種。猞猁其實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猞猁屬裡面4種拋開短尾貓,還可以分成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亞猞猁以及歐亞猞猁。

猞猁

猞猁的外表比較好判斷,因為相較於其他貓科動物來說,它的尾巴很短,真正有難度的是區分短尾貓與猞猁。

簡單來說,短尾貓從面容上更接近於我們的家貓,而不管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還是伊比利亞猞猁,外表看起來要兇悍很多,特別是兩頰下垂的長毛,使得猞猁看起來就是不好惹的角色。整體來說,猞猁的身體粗壯,尾巴極短,四肢較長,尾尖呈現鈍圓狀,整體看起來不協調的樣子。猞猁腹部的毛髮也很長,這主要是幫助它們禦寒的。

猞猁屬物種

猞猁家族

猞猁家族跟鬣狗家族一樣,大體可以分成四種,分別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亞猞猁以及短尾貓,其中歐亞猞猁有7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東部亞種、高加索亞種、西伯利亞亞種、貝加爾湖亞種、阿穆爾亞種、撒丁島亞種;加拿大猞猁有3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北極亞種以及紐芬蘭亞種;伊比利亞猞猁無亞種分化;而短尾貓歷史上則有13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半島亞種、北部亞種、西北部亞種、墨西哥亞種、加利福尼亞亞種、佛羅裡達亞種、莫哈維亞種、新斯科舍亞種、瓦哈卡亞種、德克薩斯亞種,以及蘇必利爾湖亞種。

猞猁屬物種分布區域圖

歐亞猞猁顧名思義只分布在歐亞地區,原產於歐洲,如今從歐洲西部到亞洲東部均有大量分布,是猞猁屬裡面數量最多的一種,生存狀態是無危;

加拿大猞猁僅分布在北美洲北部地區,只生存在美國、加拿大兩個國家;

伊比利亞猞猁只分布在伊比利亞半島上,主要生活在西班牙的一些山區裡面,所以又被稱為西班牙猞猁;

短尾貓主要生活在北美洲南部大部分地區,其中主要分布是美國及墨西哥,加拿大有少量分布。

猞猁屬4個物種

  • 歐亞猞猁的外表會隨著季節的更替發生細微變化,在夏季的時候,它們的毛髮呈現紅色或者棕色,到了冬季時則變成了銀灰色或者灰棕色,這主要是為了適應環境,體重範圍在18-30千克;

  • 加拿大猞猁比家貓大2倍左右,體重範圍是8-11千克,整體毛髮呈現出銀棕色,與其他猞猁一樣,耳尖部位也有黑色的簇毛;

  • 伊比利亞猞猁曾被認為是歐亞猞猁的一種,後來單獨為一種,所以從外表上看,它與歐亞猞猁是最像的,體重在7-15.9千克之間,身上的斑點更加細長,且均勻密布在亮黃或者黃褐色的皮毛上;

  • 短尾貓外形很像其他的猞猁,但是與之相比體型則要小得多,體重為4-18.3千克,身上毛髮主要呈現出棕褐色或者灰褐色,會隨著季節更替而變化,耳朵尖的簇毛不如猞猁的長。

猞猁生存現狀

所有的猞猁都分布在北半球,而且從棲息地來看,它們比較喜歡北方寒冷多雪的地區,猞猁是喜寒的動物,基本上屬於北溫帶寒冷地區的產物,同時適應性也極強,無論是高原草甸、高寒荒漠,還是針葉林、混交林,亦或是巖石、灌木叢等地帶,均有分布,它們對水源的需求不如其他動物那麼依賴,同時耐飢能力較強,所以在整個北半球大部分範圍內,都有猞猁的生存痕跡。

歐亞猞猁

歷史上歐亞猞猁遍布歐洲各地,到了19世紀中葉的時候,歐洲部分地區猞猁逐漸消失,後來又被重新引入,不過重新引入的群體數量都比較稀少,大多數都在200隻以下,甚至有些是100隻以下。

到如今,歐亞猞猁在歐洲的生活狀態基本已經穩定下來了,其中西伯利亞是歐亞猞猁如今最主要的生活區域,從烏拉爾山脈延伸到太平洋西岸,大約生活著22510隻歐亞猞猁。

加拿大猞猁

加拿大猞猁主要生活在北美洲北部地區,從名字就可以看得出來它主要的棲息地是加拿大,分布範圍與其主要的獵物白靴兔的分布範圍一致,與歷史棲息地相比,僅減少了大約5%左右,生存狀態還是比較樂觀的。

由於棲息地的喪失,加拿大猞猁已經在多個地區呈現出下降的趨勢,比如在猶他州、明尼蘇達州等地區,已經變得十分罕見了,而新斯科舍省及愛德華王子島等地區已經絕跡了

伊比利亞猞猁

伊比利亞猞猁從名字上看,就是一種只生存在伊比利亞半島的猞猁,在21世紀初的時候,曾一度瀕臨滅絕,野外個體數量僅有100隻左右,2001年的一項調查,伊比利亞猞猁估計有26-31個生存區域,成熟個體數量僅為62隻,自2002年人們加大保護力度,投放兔子、保護環境以來,伊比利亞猞猁得到了喘息的機會,到了2012年的時候,個體數量已經達到了326隻,其中成熟個體數量為156隻,目前呈現出來的趨勢也是上升

猞猁所面臨的威脅

猞猁雖然在北半球的分布很廣,數量也比較多,但是與其他的捕食者一樣,猞猁的生存狀態也受到了挑戰,就拿伊比利亞猞猁來說,在過去的20多年裡面,個體數量減少了約80%。影響猞猁種群數量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歸根結底無非就是棲息地被破壞,人為捕殺以及疾病等。

死亡的猞猁

棲息地被破壞,猞猁的適應能力很強,但並不代表它們就是「打不死的小強」。比如在亞洲,由於受到畜牧業的發展,基礎設施的建設,資源開採等的影響,棲息地的破碎和喪失是猞猁的主要威脅因子。

特別是進入20世紀之後,由於農業和砍伐森林等活動,使得森林、山地面積大量減少,不僅是猞猁,其他如野兔等動物的數量也大量減少,使得猞猁的生存空間被壓縮。

人為捕殺,在歐洲,猞猁的主要威脅因素是人為捕殺,在汝拉山脈一帶,造成猞猁死亡數量中與人類相關的死亡率達到了70%,其中最大的主因就是報復性獵殺與皮毛貿易。

猞猁雖然與老虎、豹子等貓科動物相比,皮毛沒有那麼漂亮,但是猞猁屬於喜寒動物,身上毛髮濃密且蓬鬆,保暖性能極佳,所以也受到了一些人的追捧;

報復性獵殺就更好理解了,猞猁雖然體型不大,但是卻能捕殺比它大幾倍的小羊羔,給牧民帶來一定的損失,從而遭到報復。

疾病,這裡面所說的疾病因素,不僅僅是猞猁種群之間的,還有相關性動物的疾病,比如在20世紀的時候,由於兔子受到了過度狩獵及粘液瘤病等疾病因素的影響,數量大幅度下降,伊比利亞猞猁失去了大部分的食物來源,種群數量也因此急劇下降。又比如在2007年的時候,由於多尼亞納貓白血病的爆發,猞猁也受到了不少的影響,不少個體死於該疾病,好在後來人們開展了一項管理計劃,疾病才得到控制。

被低估的猞猁

關於猞猁,它們不如獅虎豹等大型貓科動物那麼有名,也因為體型的原因常常被低估,在部分雖然愛好貓科動物,但對其不甚了解的人認知裡面,猞猁是一種生活地比較「悽慘」的動物,特別是遇到老虎、灰狼、熊等猛獸時,通常會以裝死來逃過一劫,另外,加上當今不少誤導性的文章,總會讓人感覺到猞猁活在大型猛獸的「包圍」下,過得謹小慎微,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

實際上猞猁是被人們低估了,在某些地區,猞猁的確與虎豹狼等猛獸共存,但並不代表猞猁就會被欺負,更加不會以裝死來逃過捕殺。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一個事實,那就是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哺乳動物捕食者,都是機會主義者,簡單來說,之前的劍齒虎可能是單純依靠捕獵獲取食物,是不怎麼吃腐肉的,但是食肉動物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留下來的大多數都是機會主義者,就是見到什麼肉就吃什麼肉,如果猞猁遇見狼時裝死,那麼狼會很開心,因為不用花費任何時間精力就能撿食一頓大餐。

猞猁與狼對峙

猞猁咬傷狼

其次猞猁被低估的還有它的本事,長久以來,狼被認為是猞猁最大的敵人,而猞猁也被描述為深受其害,從外形上看,狼比猞猁大,從數量上看,狼是群居動物,說猞猁「深受狼的荼毒」也說得過去,但事實真的如此嗎?顯然不是,到目前為止,鮮有狼群捕殺猞猁的報導,而猞猁咬死狼的報導卻很多,以下是一些具體的事例:

  • 1997-2015年間,共有8隻小狼崽和2隻即將產仔的母狼被猞猁分別於納利博基森林、帕齊爾森林咬死;

  • 2016年4-5月,納利博基森林一隻一個月大的小狼崽被猞猁咬死,2017年又咬死一隻同樣年齡的狼崽;

  • 2016年6-7月,納利博基森林一隻2-3個月大的狼崽和母狼被猞猁咬死;

  • 2017年4月,納利博基森林裡一隻成年雄狼與猞猁戰鬥後受重傷,不久便死亡了;

  • 2017年5月,還是納利博基森林,一隻懷孕的母狼極有可能是被猞猁咬死的。

上面的數據大家也都看得出來,猞猁是一種十分聰明的動物,它對付的狼基本上都是幼崽,或者是懷孕晚期即將生產的母狼,事實上一隻猞猁從來不會向任何狼群發起進攻,它也不會試圖攻擊任何一個狼群,基本上的戰鬥,都是發生在溫暖的季節,也就是當狼落單的時候。而在寒冷的季節,狼基本上都是群體行動,可即便是這樣,仍有許多狼會偶爾單獨行動。

被猞猁咬死的4個月大的狼崽

與網上對猞猁的偏見相反,成年猞猁,特別是雄性猞猁,會故意定期捕殺一些比較弱的狼,比如幼崽、即將生產的母狼、受傷或者生病的狼、因其他原因變得比較弱的狼、一些個頭較小的健康的成年狼,甚至是單獨行動的個頭較大的狼,猞猁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抑制狼群的發展,因為它們在同一生態環境中,食性幾乎一樣,存在很強的競爭關係。

積極地活著

通常來說,猞猁都是比較孤獨的,與大多數獨居的貓科動物一樣,但是同樣也存在一小群猞猁偶爾會一起玩耍、狩獵,特別是在猞猁夫妻之間,共同生活更加常見,甚至雄性猞猁還會主動參與育幼,這種行為模式被人們發現之後,對猞猁的印象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觀。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都想要搞懂猞猁的這種行為究竟是何故?但由於目前掌握的資料信息來看,還只是猜測,或許性情兇悍、體型較大的雄性猞猁存在,能夠有效防止狼的偷襲,提高幼崽成活率,讓更多的猞猁後代,能有較大的機會活著。

猞猁是一種十分喜歡吃兔子的貓科動物,在許多猞猁的棲息地裡面,兔子佔據了它們食物來源的大部分

一般來說, 捕食者普遍領地意識較強,而且自己領地裡面的食物資源越豐富越好,當食物資源下降的時候,很可能就進犯人類的生活區域了。而猞猁又略微不同,它們的領地面積相對來說不是那麼固定,而是跟著獵物多少來決定的,比如當食物資源充足的時候,一隻雌性猞猁就可以活在3-4平方公裡的小範圍內。

雪兔

猞猁對兔類動物種群的變化十分敏感,當兔子的數量下降到很低的一個水平時,雄性猞猁就會馬上離開其領土,跑到更遠的地方去尋找代替品,而不是餓著肚子在自己領地裡面一遍又一遍尋找食物。

為什麼是雄性?這裡面就要從猞猁雌雄領地的不一樣說起了,我們都知道,雄虎的領地範圍比雌虎要大許多,往往一隻雄虎的領地就包含3-5隻雌虎,猞猁也類似。

當食物匱乏時,所有的猞猁都會擴大其領地範圍,相對於雌性來說,雄性猞猁的領地就變得更大,加上又需要與領地內的雌性猞猁競爭資源,所以雄性猞猁的活動範圍會更加大。

除了積極捕獵之外,猞猁還經常會儲備食物,以便不時之需,比如在冬季時,猞猁會將吃不完的獵物簡單掩埋,藏在大雪之下,等自己餓了的時候來取食。

其實觀察猞猁的生活習性,不難發現它們似乎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不管是定期清除狼,以減少自己的對手,還是雄性猞猁幫助育幼,提高幼崽成活率,又或者是雄性猞猁積極尋找食物來源,這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

關注是喜歡,讚賞是真愛!

相關焦點

  • 狼見了都要繞道走,猞猁是狼的天敵嗎?大多數幼狼死亡與猞猁有關
    猞猁和狼的關係很顯然,猞猁和狼並不是天敵的關係,它們的關係確切的應該屬於類似於獅子和鬣狗之間世仇關係。狼是森林中最強悍的群居社會性食肉動物,它們等級分明,分工協作,捕食風格彪悍。而猞猁則是獨居食肉動物,它們是獨來獨往的刺客型食肉動物。
  • 高效的「屠狼機器」!歐亞大猞猁,長期打壓狼群的發展
    >,在每年的冬季,狼多以群體活動,它們合作捕獲一些體型較大的有蹄類動物;而到了4-9月份,即溫暖季,森林中有著數量較為豐富的小型獵物,獨狼也能很好地完成狩獵,所以在這個季節裡面,獨狼的數量甚至超過了群居狼的數量,這就為後面猞猁殺狼提供了先決條件。
  • 猞猁真的是狼的天敵嗎?教你正確使用天敵的概念
    對「天敵」這個詞不宜太敏感那麼,猞猁是狼的天敵嗎?在白俄羅斯的研究非常清晰地表明,猞猁會積極殺死幼狼,而且殺的非常多。當猞猁密度很高的時候,大部分狼仔都被猞猁殺死了,近幾年已經導致納利博基森林狼繁殖的停滯。雖然猞猁殺死幼狼不是出於捕食目的,而是為了消除未來的競爭者,但也符合廣義的predator這一概念。
  • 在歐洲,哪些動物會捕殺幼狼?幼狼死亡率是多少?
    在兩周的時間裡,這三胎幼仔全部被一隻大雄猞猁殺死。通過相機拍攝的照片,研究人員清晰地看到雄猞猁在狼窩附近出沒。例如,在2017年夏天,研究人員調查了7窩幼狼,到9~10月份僅剩下兩隻還活著。狼之所以受到猞猁這麼大的影響是由它們撫養幼仔的方式決定的。
  • 狼獾和猞猁誰怕誰?猞猁打跑了狼獾,但狼獾丟了面子、贏了裡子
    歐亞猞猁不僅是貓科猞猁屬的老大,也是僅次於美洲獅的第二大貓亞科動物。它們是體型相仿的食肉動物,在北歐,雌猞猁平均重16.4公斤,雄猞猁為22.1公斤,雌狼獾為10.2公斤,雄狼獾為14.5公斤,可見猞猁或多或少地還是有一些體重優勢。然而,早在十幾年的老中恐論壇時代,就流傳著一種說法,即狼獾壓制著猞猁。
  • 拋開數量談競爭力是耍流氓,用模型推演虎豹、虎狼、狼猞猁的競爭
    常有人說,當種間競爭大於種內鬥爭將導致完全排斥,這句話沒頭沒尾讓人不知所云,今天我給大家解釋完整了。 當然,只要有一隻老虎活著,它就是森林裡的王者,能優先佔據最佳狩獵場所,豹必須退避三舍。然而,豹不會正面挑戰老虎,它會捕殺老虎本就不夠吃的獵物,進一步壓低老虎密度,當老虎密度低到無法自我維持,老虎就在當地消失了。
  • 山中無老虎,野豬、狼、猞猁、熊等誰能稱霸王?
    但科學家表示,野豬並不能取代老虎的生態位置,原因是因為野豬雖然是雜食性動物,但它們很少攻擊大型食草動物,也就是說野豬無法像老虎一樣控制當地的食草動物數量。但是豬數量的增加並非都是壞事,野豬的局部泛濫有利於恢復食肉動物的數量,比如:狼雖然不能攻擊成年野豬,但可以以豬崽為食。除了狼之外,豹子、熊以及猞猁等都可以以體型較小的野豬為食。狼和猞猁能取代老虎的位置嗎?
  • 狹義上如何區分短尾貓與猞猁?它們有何異同?
    ,甚至觀察好久之後對自己給出的答案也都不確定,因此很有必要給大家說一下這兩個物種,它們有何異同?短尾貓在食性方面,短尾貓和猞猁都是肉食動物,它們會捕食任何它們能夠捕食的動物,多以嚙齒類動物、鳥類為主,但是偶爾猞猁也會捕殺一些中等體型的食草類動物,比如狍子和鹿。
  • 伊比利亞猞猁從100隻到700隻,種群數量增長的背後經歷了什麼?
    無論是三種猞猁還是短尾貓,都是性情狡黠的動物,它們常在森林間掠食,藉助草叢、灌木、巖石等作為掩體,埋伏在獵物常經過的地方,所捕食的對象包括兔子、老鼠、鹿等。猞猁屬的4個物種,伊比利亞猞猁是最少的,它們在伊比利亞半島曾一度瀕臨滅絕,好在人們拯救及時,到如今,個體數量已經恢復到700隻了。
  • 猞猁
    隨著生態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位於三江源頭的雜多縣非常稀少的猞猁等野生動物也會偶爾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            此次在雜多拍攝的猞猁與上次在天駿拍的色澤上有很大的區別。天駿的猞猁背部顏色沙黃色,而雜多的猞猁顏色較深。尤其腿部黑色條紋更深。
  • 狼見了都要叫大哥的「猞猁」,在森林裡究竟是個怎樣的存在?有多恐怖
    而且,如果猞猁每隔一段時間會定期清理自己領地內的狼,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提到猞猁殺狼事件,我們不得不介紹一下猞猁。猞猁家族分為四種,分別是歐亞猞猁,伊比利亞猞猁,加拿大猞猁以及短尾貓。除了短尾貓之外,其他的猞猁光聽名字就知道它們的分布位置。
  • 亞洲金貓上位史:山中無虎豹,我與猞猁同稱霸
    猞猁屬動物分布圖根據白俄羅斯科學院的專家在納利博基森林、帕齊爾森林的研究結果顯示,猞猁,尤其是雄性成年猞猁,會定期在清除自己領地裡的狼崽,同時也會捕殺一些較小的成年孤狼,在1997-2015年間,共有兩隻成年雌狼和8隻幼狼被歐亞猞猁咬死
  • 如何區分歐亞猞猁、西班牙猞猁、加拿大猞猁和短尾貓?
    貓科猞猁屬一共包括4個物種,分別是歐亞猞猁、西班牙猞猁、加拿大猞猁和短尾貓。這4個物種的外表看上去十分相似,區分難度不亞於區分豹和美洲豹、虎貓和豹貓,因此很多人總是把它們混淆。下面,大貓來了就對這4種動物加以介紹,相信看完本文後你一定會更容易區分它們。
  • 短尾貓也是一種猞猁!猞猁天線更長,短尾貓更威猛
    歐亞猞猁猞猁屬成員又叫大山貓,全世界共有四種——歐亞猞猁、西班牙猞猁、加拿大猞猁和短尾貓。在野外最容易混淆的是加拿大猞猁和短尾貓,因為它們在加拿大、美國的邊界地區有一些分布重疊。加拿大猞猁(右)和短尾貓(左)標本對比加拿大猞猁和短尾貓在身體構造上的差異,反映了它們不同的飲食偏好。在加拿大猞猁的食譜中雪靴兔至少佔三分之二,個別地區甚至能達到97%。這種獵物沒什麼戰鬥力,但很能跑,猞猁最好是一躍就抓住它們,打鬥能力反而不重要。
  • 阿爾卑斯山現大角獸,1米長角對付猞猁,遇狼就跑懸崖,最怕雪崩
    很多人都知道,無論是牛科動物還是鹿科動物,頭上的角就是它們最有力的防禦工具。 每一隻雄性羱羊,都很愛護自己的大角,因為每到繁殖期大角就要派上用場了。與同類爭奪配偶,總要打上一架,能不能打贏情敵「抱得美人歸」,就要看自己夠不夠強壯,大角夠不夠有力。
  • 瀕危的伊比利亞猞猁 Lynx
    伊比利亞猞猁(學名:Lynx pardinus),又稱林曳或西班牙猞猁、南歐猞猁,是南歐伊比利亞半島特有的、極危的一種貓科哺乳動物。過去本種常被列為歐亞猞猁的亞種,但現在被視為一個獨立品種。由於西班牙的穴兔數目下降,它們常被迫攻擊幼小的鹿、黇鹿、狍鹿或摩佛倫羊。赤狐、埃及獴和斑貓都是它們的競爭對手。獨居,也獨自獵食。
  • 猞猁現身懸崖捕食捻角山羊,母羊逃跑了,剩下小羊成了猞猁的獵物
    01捻角山羊公母分開住,母羊在山谷裡,公羊在山上在Chitral Valley巖石峭壁上,見得最多要數捻角山羊了,這種山羊的角的形狀猶如螺旋「電鑽」,直直立在頭頂上,它們在峭壁上行走自如,還能利用體色隱藏自己。
  • 猞猁是純肉食性動物?調查發現這個地區猞猁的食物近1/3是植物
    猞猁是純肉食性動物?調查發現這個地區猞猁的食物近1/3是植物猞猁是一種外形似貓,但比貓大得多的中型貓科動物,它們的特點是尾巴很短,不畏嚴寒,最喜歡吃兔子。猞猁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在歐洲(除伊比利亞半島)和亞洲北部,生活著歐亞猞猁;在北美洲靠北,生活著北美猞猁;在歐洲伊比利亞半島,生活著伊比利亞猞猁;在北美洲靠南,生活著短尾貓。一般來講,猞猁是肉食性動物,且最喜歡吃兔子,比如伊比利亞猞猁幾乎完全以兔子為生,兔子佔其食物總量的9成。即便猞猁吃草,也不會吃得太多。
  • 狐狸遭猞猁攻擊,公狐被咬死母狐獲救,母狐生崽後常帶野兔來家裡
    這個級別的體型不要說與獅虎豹等大型食肉動物比,即便是與猞猁、獰貓、鬣狗相比,戰鬥力也要差很多。因此,赤狐經常會遭到其他獵食者捕殺,但是其野外生存能力還是很強的。赤狐生性多疑,也很聰明。公狐狸為了救自己的「愛人」,猛地衝出了洞,它是想引走猞猁,結果還沒走100米遠,就被猞猁趕上,一口咬住公狐狸,公狐狸本領地掙扎著,無奈它哪裡是猞猁的對手,最後倒在地上,血流一地。
  • 動物世界-歐亞猞猁
    中文名:歐亞猞猁(拼音:ōu yà shē lì);英文名:Eurasian lynx;學名:Lynx lynx。界: 動物界 Animalia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綱: 哺乳綱 Mammalia目: 食肉目 Carnivora科: 貓科 Felidae屬: 猞猁屬 Lynx種: 歐亞猞猁 L. lynx ( Linnaeus, 1758 )外形特徵 De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