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 Neurobiol: 關鍵蛋白介導過量飲酒引發的阿爾茲海默症的發生

2021-01-10 生物谷

2020年10月18日訊/

生物谷

BIOON/---根據最近一項研究,過量飲酒可能與阿爾茨海默氏病的發作和嚴重程度有關。紐約費恩斯坦醫學研究所的這項研究表明,過量飲酒可能有助於tau蛋白在大腦中的累積。

Tau常存在於大腦神經元中,在正常情況下,tau蛋白負責調節軸突微管穩定性。長期以來,tau的異常構象以及斑塊的形成一直被認為是阿爾茨海默氏症的主要特徵之一。

(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

該研究試圖揭示過量飲酒如何影響tau蛋白從正常構象轉變為致病性構象,並且導致阿爾茨海默氏症的發生。

文章作者,費恩斯坦研究所助理教授Max Brenner博士說:「研究表明,大量飲酒與阿爾茨海默氏病的早期發作和嚴重程度增加有關。據報導,飲酒與患病風險增高以及發病年齡年輕化有關,並且伴隨著患病個體大腦皮質萎縮的發生。此外,我們基於小鼠的研究表明,長期飲酒會導致海馬體神經元tau蛋白磷酸化,並導致小鼠的記憶受損。」

該研究的目的是闡明在tau增殖中起關鍵作用的特定蛋白質——冷誘導RNA結合蛋白(CIRP)的作用。 Brenner及其同事希望了解冷誘導RNA結合蛋白(CIRP)的活動及其相關形式。

Brenner解釋說:「 CIRP通常存在於細胞核中,它有助於調節蛋白質的合成。當細胞檢測到潛在的有害條件(例如酒精暴露)時,它們會釋放CIRP之類的分子來警告附近的其他細胞,以開始準備防禦以克服壓力。受到警告的細胞在與特定的蛋白質受體結合時會識別細胞外的CIRP。當酒精擴散到整個大腦中時,會觸發CIRP蛋白的級聯反應。儘管酒精是主要影響因素,但eCIRP級聯反應可能會在其他有害條件下發生。「許多潛在的有害條件會觸發CIRP的釋放,包括低氧,低溫和輻射暴露。」

阿爾茨海默氏病是美國第六大死亡原因,也是神經退行性痴呆的最常見形式。它在全國範圍內折磨著580萬人。在全球範圍內,該疾病無休止地在上升。據估計,約有五千萬人患有老年痴呆症和其他形式的痴呆症。根據聯合國的數據,到2050年全世界受影響的人數可能達到1.52億。 Brenner及其同事認為,阻斷CIRP可能被證明是治療與過量飲酒相關的阿爾茨海默氏病的可行治療方法。(生物谷 Bioon.com)

資訊出處:Binge drinking may cause Alzheimer's disease—and it might strike younger and in a severe form

相關焦點

  • 關鍵蛋白介導過量飲酒引發阿爾茨海默病
    酗酒引發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2020年8月21日,美國範斯坦醫學研究所免疫和炎症中心的研究人員在 Molecular Neurobiology 雜誌上發表題為:Potential Role of Extracellular CIRP in Alcohol-Induced Alzheimer
  • 阿爾茲海默症的遺傳學兇手們
    遺傳學研究表明阿爾茲海默症是一種多種因素導致的疾病,大量有力證據發現阿爾茲海默症的發生與免疫炎症、β-澱粉樣蛋白的產生和清除、胞吞作用、蛋白泛素化、膽固醇代謝和tau蛋白有關。 早期研究認為該蛋白在阿爾茲海默症的發病中起到關鍵作用,是澱粉樣蛋白級聯假說的核心因素。然而近年來多個以β-澱粉樣蛋白為靶點的臨床藥物研究大部分宣布失敗,說明其與阿爾茲海默症的關係仍有待檢驗。
  • 2019年終盤點:阿爾茲海默症研究進展
    此外,根據由來自麻省醫學院的研究者們發表在《Cell》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基因突變引發一種叫做「ataxin-1」蛋白的突變,或能調節β-澱粉酶的活性,而後者的活躍則會增加個體患阿爾茲海默症的風險2。作者們發現,患者大腦的炎症反應導致中性粒細胞的聚集,進而引發大腦中毛細血管的堵塞。最終導致血流減少以及缺血症狀的出現。在《Science》雜誌上的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缺乏睡眠會增加阿爾茨海默病關鍵蛋白tau的水平9。
  • 夏宏光組發現靶向MCL-1蛋白誘導線粒體自噬有望治療阿爾茲海默症
    而令人更加遺憾的是,近年來,世界各大製藥公司針對Aβ或Tau蛋白開發的藥物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失敗。2012年到2020年,先後有多個製藥巨頭公司,包括,羅氏、禮來、默沙東、強生等宣布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的藥物開發失敗或終止,使得人類對攻克阿爾茲海默症蒙上了一層巨大的陰影。
  • β-澱粉樣蛋白在阿爾茲海默症中的新功能
    β-澱粉樣蛋白在阿爾茲海默症中的新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9 12:58:24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Arthur Konnerth研究團隊取得一項新進展。
  • 再生密碼:NMN11000,讓阿爾茲海默症症狀減緩甚至從根源避免
    【摘要】 阿爾茲海默症成為65歲以上老人發病率極高疾病阿爾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痴呆症,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大多數患者都是在65歲以後發病。(圖片 阿爾茲海默症成為65歲以上老人發病率極高疾病阿爾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痴呆症」,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大多數患者都是在65歲以後發病。
  • 科學家實現阿爾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沉澱的無標記顯微檢測
    記者日前從復旦大學獲悉,一項由復旦大學、哈佛大學和美國麻省總醫院的課題組合作完成的研究,首次將受激拉曼成像技術用於探測阿爾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沉澱,這一方法也有望用於探索帕金森等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
  • 科學家實現阿爾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沉澱的無標記顯微檢測—新聞...
    科學家實現阿爾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沉澱的無標記顯微檢測   新華社上海11月21日電(記者仇逸)記者日前從復旦大學獲悉,一項由復旦大學、哈佛大學和美國麻省總醫院的課題組合作完成的研究,首次將受激拉曼成像技術用於探測阿爾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沉澱,這一方法也有望用於探索帕金森等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
  • 夏宏光團隊發現靶向MCL-1誘導線粒體自噬來治療阿爾茲海默症
    目前,全球約有5000萬人罹患阿爾茲海默症。預計到2050年,這個數字將增加至1.52 億。當前,全球每年用於治療、護理阿爾茲海默症病人的費用已經達到1萬億美元,而這一數字將在2030年達到目前的兩倍。
  • 阿爾茲海默症,俗稱的「老年痴呆」可能離我們並不遠
    阿爾茲海默症患者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剛開始只是丟三落四,容易忘事,後來可能健忘和糊塗更加嚴重,總是反覆談一件事情,熟悉的環境也會感到陌生,甚至可能在某一天忘記自己最愛的人。 一提到阿爾茲海默症,大家總會想到記憶力下降,有些人認為這只是人正常老化的一種現象。
  • 蔡立慧:探究 DNA損傷背後的機理成因,是人類克服阿爾茲海默症的關鍵
    而 Ping-Chieh Pao 博士不久前剛剛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關於老化以及阿爾茲海默症病理研究的相關論文。 (蔡立慧教授,受訪者提供) 探究 DNA Damage 背後的機理成因,是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的關鍵 Prof.
  • Brain:阿爾茲海默症海馬CA1區的突觸組織的三維分析|導讀80期
    頂刊導讀目錄 1,AIM2炎性小體介導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的標誌性神經病理改變和認知障礙2,反向眼跳是帕金森病凍結步態和步態網絡連接的一個預測因子3,阿爾茲海默症海馬CA1區的突觸組織的三維分析4,FA的降解可降低Aβ神經毒性和阿爾茨海默氏症相關的表型5,C/EBPβ是APOE的關鍵轉錄因子,並優先介導ApoE4
  • MIT Picower 研究所蔡立慧:探究 DNA Damage 背後的機理成因,是人類克服阿爾茲海默症的關鍵丨專訪
    (蔡立慧教授,受訪者提供)探究 DNA Damage 背後的機理成因,是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的關鍵Prof.治療誤區讓人類遲遲無法攻克阿爾茲海默症海默症國內外關於阿爾茲海默症等研究已經經歷了較為漫長的時間,但這一疾病仍未被克服。關於這一點,Tsai 教授告訴生輝,阿爾茲海默症之所以難以治療,主要由於其病理成因並不是單一的。
  • 患了阿爾茲海默症,我的大腦怎麼會變成這樣?!
    阿爾茲海默症是認知症最常見的類型,約佔認知症患者總數的六成。與正常人相比,阿爾海默症患者的大腦氧化還原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這是因為阿爾茲海默患者的大腦中存在大量由澱粉樣蛋白(Amyloidprotein, AP)組成的老年斑點(sps),多種具有氧化還原活性的金屬離子,大量活性自由基,以及炎症反應等等。因此,患了阿爾茲海默症之後,人的腦部到底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拿一些直觀的圖片對比一下。
  • 雀巢聯手AC Immune初涉阿爾茲海默症研究
    而雀巢公司初涉生命科學產業時就選擇了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領域——阿爾茲海默症研究。   提到雀巢,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咖啡等一系列食品。但是,這家跨國企業巨頭的理想或許並不僅僅是要在食品行業中稱王稱霸。最近,雀巢公司表示已經與著名生物醫藥公司AC Immune合作,準備在生命科學領域中大展宏圖。
  • 重大發現,阿爾茲海默症竟與常見病毒感染有關!
    」在此次研究中,小組將死於阿爾茲海默症的病患大腦與正常死亡的人的大腦樣本進行比較。根據基因提供的信息,研究小組在大腦樣本裡甄別出了好幾個不同種類的皰疹病毒(herpesviruses),而這些病毒在患阿爾茲海默症病人的大腦裡更常見。不僅如此,他們發現,在去世之前痴呆程度越是嚴重的患者大腦中,皰疹病毒的數量就越多。這很明顯暗示了病毒與腦神經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
  • 三代重測序助力阿爾茲海默症研究
    簡單一句話介紹就是,作者採用二代和三代Nanopore重測序數據找到了DPP6上的4M大小的倒位,並採用二代測序數據大隊列研究DPP6基因的變異對阿爾茲海默症的影響。在早發性阿爾茲海默症和額顳葉痴呆中,利用DPP6基因的重測序技術識別了更多罕見的非同義突變,移碼突變和無義突變。 DPP6是一個II型跨膜蛋白,有著高度結構的細胞外的結構域,並且主要在腦中表達。DPP6與鉀通道Kv4.2形成多聚體複合物,調節腦中電壓依賴性門控特性。
  • 專訪世界知名神經科學家、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梁京:阿爾茲海默症與...
    今年「世界阿爾茲海默病日」的主題是「從容面對,不再迴避」,實際上「從容面對」阿爾茲海默症並不容易。儘管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已將阿爾茲海默與其他失智症列入全球前五大致死原因,但人類始終對阿爾茲海默症束手無策。與此同時,阿爾茲海默病還是老齡人口中發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據統計,中國近七成老人走失事件均源於阿爾茲海默症。
  • 飲酒傷身!新研究發現酒精會改變大腦免疫反應
    )的發生。然而,目前我們對抗炎信號在與病理性酒精依賴行為相關的關鍵大腦區域的作用理解有限,這導致我們無法在短期內找到治療相關症狀的方法。在該研究中,作者假設慢性酒精攝入會損害杏仁核中樞的抗炎信號。由於杏仁核是與成癮有關的大腦區域,因此永久性的扭轉狀態會驅動神經元的異常活動,並最終導致病理性的結局。
  • 最新研究:只需幾滴血,能提前30年預測阿爾茲海默症
    他的堅持,再次引發了奇蹟2018年1月31日,著名權威科學雜誌《自然》刊登了田中耕一及其團隊的研究論文《阿爾茲海默症的高性能血漿β-澱粉樣蛋白標誌物》,田中才藉此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並給世界帶來了新的衝擊——僅憑几滴血液就能在發病30年前捕捉到阿爾茲海默症的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