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對外開放的大背景下,2018年,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博鰲亞洲論壇宣布了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具體措施和時間表。在今年3月底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9年年會上,易綱再次強調,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勢在必行。
從目前的情況看,我國金融對外開放進展明顯,並正在進一步提速。「近日,首批外資控股券商獲批設立,中國債券被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這些都讓我們切實感受到銀行、證券和保險業對外放開正在加快推進,我們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恒生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恒生中國」)副董事長兼行長宋躍升如是說。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一直充當著內地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窗口。隨著今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的正式落地,以及今年兩會期間釋放的信號來看,不僅金融業、債券市場等更多開放政策可期,粵港澳大灣區也將被作為金融對外開放的「試驗田」,推動金融對外開放步伐。
在新一輪對外開放背景下,外資銀行將面臨哪些機會?接下來將如何布局?如何在展業過程中放大自身優勢?怎樣挖掘粵港澳大灣區紅利?如何實現兩岸三地業務的互聯互通?針對這些問題,近日,《中國經營報》記者專訪了恒生中國副董事長兼行長宋躍升。
主動把握開放機遇
《中國經營報》:從去年開始,中國針對外資開放的政策頻頻出臺,尤其是針對銀行業的開放,很多門檻逐步降低或取消。你怎麼看待中國金融市場的新一輪開放?
宋躍升:從2018年博鰲論壇之後,一系列政策推出,中國對外開放的步子邁得很大,跟國際規則更加融合,我們對這些金融市場的開放舉措都是歡迎的。中國放鬆金融市場外資準入門檻,並針對不同金融領域逐漸放開外資持股比例限制,這意味著境外投資者將擁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市場競爭,分享中國市場的巨大投資機會。未來中外資機構將會在一個更加公平競爭的環境裡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在具體業務開展過程當中,我們跟監管部門保持非常緊密的溝通,在此過程中,我們也能體會到政策空間相比以前越來越大。總體來說,無論從營商環境或者是對外資的包容度、開放度,都在向對外資銀行更有利的方向發展,這意味著我們之後會迎來更多機遇。
《中國經營報》:如你所說,在新一輪開放的環境下,外資銀行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對外資銀行而言,有哪些布局機會?
宋躍升:2018年開始,迎來了新一輪金融市場開放,包括最近的外資可以控股證券公司、外資行可以一起設立一個分行、一個支行等,這些舉措我們都非常歡迎,我們也在進行研究。
就恒生中國而言,30多年來我們一直根植內地,目前擁有接近50家分支機構。除了商業銀行業務、零售銀行業務、環球銀行與環球市場業務等全方位的客戶服務之外,我們從2011年開始,在《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框架下,開設第一家異地支行佛山支行,到現在開了5家異地支行。2012年跟廣州證券合資成立了廣證恒生證券諮詢公司,這也是外資銀行第一次設立合資的證券諮詢公司。2016年之後,恒生和前海成立恒生前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也是外資銀行首個控股的基金管理公司。在這些外資銀行可以多參與、跟我們戰略相契合的領域,我們一定是積極參與的。
未來,我們將致力於加快業務增長,以配合恒生整體的策略計劃,將繼續憑藉恒生的品牌優勢以及加強投資人才與科技力量,把握來自母行恒生香港與恒生中國的共同客戶、持續增長的高端客戶,以及現金充裕行業客戶的增長潛力與市場機遇,挖掘增長動力。同時,我們還會加強跨團隊緊密合作,增加來自不同部門產品的交叉銷售,以配合客戶各種需要。且我們將積極優化組織結構,構建和諧的企業文化,與社區共同成長。
《中國經營報》:關於對外開放的政策,你還有哪些期許?
宋躍升:我們希望看到,隨著金融市場開放,負面清單制度不斷往前推進。我們希望負面清單的推進可以具體落實下去,真正做到「非禁即入」,這樣將大大有利於業務、產品、服務的擴大和進展。這種情況下,只要政策允許我們做的一些業務,我們覺得對於提升我們總體的客戶服務質量是有幫助的,我們一定會儘量去做。
灣區聯動可借鑑歐盟
《中國經營報》:你認為,基於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互聯互通,將對中國的金融對外開放起到什麼作用?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互聯互通是否存在難點?
宋躍升:我認為,最好的情況是粵港澳大灣區能做成中國金融市場開放橋頭堡,因為其示範作用很大。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很多事情的推進速度很快。不過在現有的政策框架下,如何在市場準入等方面進行開放,需要多方協調和智慧。
在金融方面,相信三地的金融監管機構可能會坐下來討論下一步的監管方向。我的建議是,可以在風險可控的範圍內,在一些地域、針對一些產品進行先行先試,即可以將某些開放舉措從一個城市開始試驗,然後拓展到兩個城市、三個城市,最後拓展至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逐步做成一到兩個實際案例。如果其中的風險大大低於可能帶來的收益,試驗就有可能繼續走下去。另外,當前針對金融機構有許多開放的舉措,我認為這些政策在解決了外資金融機構「來不來」的問題之後,如果還能解決「來了之後做得好不好」的問題,一定會吸引更多的外資金融機構進入,更加促進我們的金融業發展。
《中國經營報》:《規劃綱要》已經落地,你認為,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還需要哪些政策支持?
宋躍升:如今,粵港澳大灣區總體框架已經出來了,不過每項政策推出是需要時間的,具體政策的出臺和落地非常重要,包括跨境的「理財通」業務,政策允許範圍之內金融要素自由流通的問題等。現在,欠缺的是對一些現實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案,即讓三地從各個方面實現「互聯互通」。
大灣區有多個城市,且三地制度不一樣,法律框架不一樣,金融牌照、許可也不一樣。如何讓三地的監管有一個互聯互通的協調機制,這才是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監管機制的溝通,在全世界不同的經濟體、自由貿易區和灣區當中我們還是有些借鑑的。如在歐盟,他們已經有很多年的經驗,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政策互聯互通,特別是牌照和資格做到相互認同。在整個歐盟發展過程中,有一些相互認同的便利性,例如單一許可證制度,像盧森堡同樣可以成為歐洲類似的金融中心,很多機構包括中資機構選擇在盧森堡設立分支,因為在盧森堡申請牌照之後,就可以覆蓋整個歐元區。
堅守內外聯動優勢
《中國經營報》:《規劃綱要》出臺後,你看到了外資銀行的哪些發展機會?
宋躍升:在粵港澳大灣區,現在討論的熱點產品和服務有很多,包括跨境理財、跨境開戶、人員資金的跨境流動等,我們都在緊密跟進這些要素流動的推進方式和機制。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總體框架已經顯現,也接連推出了一些實質的細則。現在我們在等待更具體的金融政策推出和落地。也就是說,針對某一特定現實、具體的問題,需要有具體的解決方案,這些產品和服務才能最終成行。
《中國經營報》:作為香港本土銀行,恒生銀行在粵港澳大灣區展業有哪些經驗?
宋躍升:目前恒生中國內地的網點、員工數、客戶數量在大灣區的佔比都將近40%。無論從品牌知名度、網點、客戶,與該區域內的其他外資銀行相比,我們處於領先地位。其中,我們針對香港客戶和香港個人居民的服務團隊就是從大灣區開始拓展的。考慮到香港客戶需求的特殊性,恒生中國的零售銀行部門在大灣區成立了一個專門服務香港客戶的團隊,專門為從香港到內地生活、置業、學習、投資的人士進行服務。到現在為止,這個策略非常成功,所以我們近期想在全國進一步推廣,對一些客戶的不同需求進行分類,為其提供個性化服務。
從此前在大灣區的布局看,個人業務、公司業務都是我們很重要的業務。未來我們會繼續留意綱要細則的發布,積極研究及適時參與,以把握區內各種業務的發展機遇。
《中國經營報》:在粵港澳大灣區展業時,如何實現內地和香港的有效聯動?恒生銀行有哪些經驗?
宋躍升:恒生中國的兩大優勢:跨境聯動和優質服務。跨境聯動這一優勢其實是一個外資銀行與生俱來的強項,我們過去很多年的戰略布局就是在這一塊開展的。
30多年來我們一直根植中國內地,而大灣區一直是恒生銀行的戰略重地。在展業過程中,我們推行的是跨境聯動無縫連接,即針對一個客戶,它在內地的客戶經理和香港客戶經理,兩個人是無縫對接的,他們的團隊基本上每天都溝通。比如,我們有一個在內地服務了多年的客戶,現在想去香港展業,內地的客戶經理會第一時間告訴香港的客戶經理,讓香港的客戶經理安排香港事宜,分享該客戶的一些金融要求、銀行產品的需求,雙方進行分析之後,再逐步做一些嘗試。
同時,與母行的聯動緊密也給恒生中國帶來了獨特的經營模式。目前,恒生銀行跨境共有客戶佔企業客戶比率已經達到70%。這70%意味著在服務上可以一步到位。通過共有服務平臺,兩邊的客戶經理、產品經理可以一起為客戶提供服務,客戶只需要一家銀行就可以享受到一站式服務。如我們利用境內外良好的聯動,提供一體化金融產品,包括內保外貸、內存外貸、外存內貸、外部擔保等都可以跨境。
深度 如何更好挖掘粵港澳大灣區的紅利?
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為中國金融市場新一輪的全方位、深層次、大力度改革開放提供了一個「落腳點」和「試驗田」。在採訪中,有外資銀行人士認為,中國市場提供如此多元的機遇,對外資機構而言非常具有吸引力。
如何更好地挖掘粵港澳大灣區的紅利?3月底,中國銀行業協會原秘書長黃潤中公開提示道,金融科技是助力《規劃綱要》落地、推動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科技和金融無疑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關鍵點。在《規劃綱要》中提出,要以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目標,明確了構建創新共同體、打造科技創新載體和平臺、優化創新環境三大政策;要建設國際金融樞紐、發展特色金融產業、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三大任務,勾畫了大灣區宏偉藍圖。
近年來,如論是國有銀行還是外資銀行,都在不斷實踐將金融業務融合各種科技。但對於外資銀行而言,宋躍升認為,金融科技發展的關鍵並非「彎道超車」,而是在於「厚積薄發」,一步一步把短板補起來。他坦言:「針對客戶需求最大的、以前我們還沒有做的或做得不夠的地方,要盡力做好。手機銀行、電子銀行只是一個平臺,我們會更多關注平臺上面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把我們優質服務的優勢體現出來。」
在金融科技的投入上,宋躍升表示,從母行的整體數據看,2018年的投入增幅是兩位數。作為母行優質產品和服務在內地的延伸,恒生中國很大的好處是可以讓母行了解內地的金融市場以及金融科技所帶來的改變,同時,看到恒生中國面臨著金融科技公司帶來的挑戰,以及外資銀行在中國的挑戰和機遇,從而預見到幾年之後市場會朝什麼方向發展。
去年以來,恒生中國不斷進取,加強金融科技的應用。不過,宋躍升認為,數位化並非一個前臺、一個終端或一個手機銀行應用那麼簡單,而是牽涉到前中後臺一系列戰略的設計、法律法規或內部規章制度、整個操作流程的規劃、數據治理等各方面的變動。
為此,恒生中國在2018年底成立了恒生中國數據管理委員會。宋躍升介紹道:「通過該委員會,我們對自己內部的數據治理、管控等在流程上做一些梳理,這是數據規劃最本質的東西。所以,當你看到在前端應用方面有一些小的調整時,其實很多工作是在中後臺來完成的。」
本版文章均由本報記者張漫遊採寫
老闆秘籍
1.如何做好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互聯互通?
我認為,最好的情況是粵港澳大灣區能做成中國金融市場開放橋頭堡,因為其示範作用很大。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很多事情的推進速度很快。不過在現有的政策框架下,如何在市場準入等方面進行開放,需要多方協調和智慧。
在金融方面,相信三地的金融監管機構可能會坐下來討論下一步的監管方向。我的建議是,可以在風險可控的範圍內,在一些地域、針對一些產品進行先行先試,即可以將某些開放舉措從一個城市開始試驗,然後拓展到兩個城市、三個城市,最後拓展至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逐步做成一到兩個實際案例。如果其中的風險大大低於可能帶來的收益,試驗就有可能繼續走下去。另外,當前針對金融機構有許多開放的舉措,我認為這些政策在解決了外資金融機構「來不來」的問題之後,如果還能解決「來了之後做得好不好」的問題,一定會吸引更多的外資金融機構進入,更加促進我們的金融業發展。
2.恒生銀行在粵港澳大灣區展業有哪些經驗?
目前恒生中國內地的網點、員工數、客戶數量在大灣區的佔比都將近40%。無論從品牌知名度、網點、客戶,與該區域內的其他外資銀行相比,我們處於領先地位。其中,我們針對香港客戶和香港個人居民的服務團隊就是從大灣區開始拓展的。考慮到香港客戶需求的特殊性,恒生中國的零售銀行部門在大灣區成立了一個專門服務香港客戶的團隊,專門為從香港到內地生活、置業、學習、投資的人士進行服務。到現在為止,這個策略非常成功,所以我們近期想在全國進一步推廣,對一些客戶的不同需求進行分類,為其提供個性化服務。
從此前在大灣區的布局看,個人業務、公司業務都是我們很重要的業務。未來我們會繼續留意綱要細則的發布,積極研究及適時參與,以把握區內各種業務的發展機遇。
簡歷
宋躍升,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現任恒生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行長,恒生銀行執行委員會委員。宋躍升自1994年起服務中國內地金融業,其中20年在銀行界工作。他於2000年加入滙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滙豐中國」),曾擔任多個重要職位,包括環球資本市場銷售總監,以及環球資本市場副總監兼交易主管。宋躍升擔任恒生銀行新職前,擔任滙豐中國副行長兼環球資本市場總監,負責推動滙豐集團的內地業務策略以及環球資本市場的內地業務發展。宋躍升為多個顧問委員會及專業協會的成員,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