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將進入太空,新設備探尋「宜居行星」

2020-12-06 北京日報客戶端

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委員24日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網絡視頻採訪中透露,第三批航天員選拔將不限於飛行員,還包括飛行工程師和有效載荷專家即科學家。

周建平說,第三批航天員選拔是為了去空間站執行任務,將科學家送入太空,讓他們利用專業知識來操作先進的實驗設備,根據需要調整和完善方案,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第三批航天員選拔工作將於今年7月前後完成

周建平表示,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的首飛成功,拉開了我國空間站建造的序幕。「我們將在明年開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階段的發射任務。」他說,首先是發射核心艙,航天員將在核心艙裡生活和工作更長時間。然後陸續發射神州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與核心艙對接,構成空間站基本型,其間還會發射神舟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運送航天員和物資。總計11次的飛行任務將在兩年內完成。

周建平說,空間站將布局大量科學實驗裝置,包括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科學、空間微重力科學、燃燒科學、基礎物理學以及天文學的研究設備,「太空的獨特優勢如微重力現象,會讓我們認識很多現象,發現新規律」。

周建平透露,中國空間站還將建一個具備強大能力的巡天望遠鏡,對太空進行巡天觀測,「促使人類對宇宙起源、宜居行星等大家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探索,獲取新的發現和認識」。

此前,周建平曾介紹,「這個巡天望遠鏡的解析度和大家熟知的哈勃望遠鏡的解析度是相當的,但它的視場角要比哈勃望遠鏡大300多倍,可以完成對大範圍天體的巡天探測。這個巡天望遠鏡也吸引了國內外廣大天文科學家的注意,我相信它也會成為今後我們空間站科學探測的一個很重要的亮點,會給中國的光學天文帶來歷史性的跨越和進步,使得中國的光學天文研究走到世界的前面。」

來源:北京日報微信公眾號 綜合(科技日報 記者:操秀英、央視新聞、中國載人航天微信公眾號)

監製:童曙泉

編輯:張小英

流程編輯:吳越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發現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新線索
    中國科學家發現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新線索   針對這些行星上氣候、環境如何,其變化受哪些因素影響的問題,目前科學界公認:適宜類似地球生命存在的最關鍵條件是液態水的存在,因此行星適宜生命存在的關鍵在於表面溫度能否保證液態水長期存在——表溫介於約0至70攝氏度間。  此次胡永雲教授團隊將研究目標定為「紅矮星」附近的宜居行星,緣於「紅矮星」是宇宙中數量最多的恆星(佔宇宙恆星總量約80%),且該類恆星輻射溫度較低,較易探測。
  • 揭開宜居星球的面紗,繼地球後可居住的行星或將在未來被探尋
    在4000顆目前已知的地外行星中,研究者已經把目標縮窄到24顆超宜居行星候選人身上。/Astrobiology 以科學家Dirk Schulze-Makuch為首的一項新研究,聲明中寫道: 有時候很難傳達超宜居行星的本質根源是什麼,因為我們認為我們的星球是最好的。我們有數以萬計複雜而各異的生命形式,其中有許多生存在極端環境之中。各種生命宜居是好事,但不意味著我們就有了所有最好的。
  • 中國探尋「宜居行星」,將有科學家入選第三批航天員
    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委員24日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網絡視頻採訪中透露,第三批航天員選拔將不限於飛行員,還包括飛行工程師和有效載荷專家即科學家。周建平說,第三批航天員選拔是為了去空間站執行任務,將科學家送入太空,讓他們利用專業知識來操作先進的實驗設備,根據需要調整和完善方案,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第三批航天員選拔工作將於今年7月前後完成。
  • 尋找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我們有了新線索
    原標題:尋找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我們有了新線索   圖中的帶狀區域為恆星的宜居帶,只有位於宜居帶內的固態行星才擁有合適的表面溫度,使得液態水可以長期存在,並支持類地球生命的存在。海洋熱量輸送的氣候效應將使得該宜居帶變窄,也就是說,如果超級地球類的宜居行星確實是海洋世界,那麼只有當這些行星位於較狹窄的宜居帶範圍內,它們才是宜居的,因為如果它們離恆星太近,海洋熱量輸送將使得行星很容易進入溫室逃逸狀態,如果太遠,則很容易進入冰封狀態,均不適宜生命存在。換句話說,海洋的氣候效應將導致找到宜居行星的機率將比以前估計的要低一些。
  • 新發現,銀河系類地行星達100億顆,篩選可宜居星球,它將顯神威
    曾經,我們人類祖先在還沒有設備條件的情況下,就開始思索夜空中星星的規律。當然,只能發現一些基本的規律,比如說北極星、北鬥七星等。在幾百年前,我們發明瞭望遠鏡,認識到,這些星星其實是一顆顆巨大無比的星球。在進入20世紀以後,各種技術發展更加快,讓我們與宇宙的距離更加近了。
  • 我國將啟動太陽系近鄰宜居行星太空探索計劃
    PingWest品玩12月12日訊,據新華社消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袁潔透露,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面向2030年和2045年即將開展的重大工程項目,其中便包括太陽系近鄰宜居行星的太空探索計劃——「覓音計劃」。
  • 太陽系3顆行星處於宜居帶,卻只有地球有生命,或與地底世界有關
    據報導,伴隨著「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正在太空中一路飛馳,地面上的科學家們,也在為「改造火星」進行著努力。前段時間,有地球科學家指出,之所以地球成為太陽系中唯一的一顆宜居行星,原因或許並不在地球表面,而是在地球的內部,這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 類地行星探尋方法錯誤,「新地球」路在何方?
    美國航空航天局空間研究所和地球科學東京(日本)技術研究所在今年10月17日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聯合發表的論文提到:「藉助更加真實的大氣條件模擬模型,我們發現了一個快速尋找戲外宜居星球的新方法。它可以指導我們快速確定值得進一步調查的候選星球。
  • 天文學家的新方法——探索宜居帶的類地行星,是否存在大氣層?
    Olmsted (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天文學家們找到了一種新方法,可以辨別一個巖質系外行星(與地球最相似的系外行星)是否存在大氣層。在過去十年裡,天文學家們發現了許多與地球相似的巖質系外行星,在「宜居帶」運行,「宜居帶」是恆星周圍的區域,溫度溫和,有可能使液態的水停留於巖質系外行星表面。
  • 天文學家發現110光年外宜居行星上存在水,可能是宜居的大號地球
    我們還不知道該星球上的氣溫如何(Tsiaras團隊認為在-73到47°C之間)、水蒸氣在大氣中的精確比例、大氣中還有什麼其他化合物、是否是潮汐鎖定的行星等等,對於任何上述或其他特徵的發現都將描繪一幅更清晰的宜居K2-18b行星的畫面。地面望遠鏡或許能做一些有用的觀測,但實際上很難穿過地球大氣層有效觀測另一個行星的大氣層。
  • 天文學家在太陽系外發現潛在宜居行星(組圖)
    (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新華社北京8月25日電 一個國際團隊24日在英國《自然》雜誌網絡版上發表報告說,他們通過長期觀測發現,一顆環繞比鄰星運行的行星可能具有適合生命繁衍的環境。比鄰星是距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人類能夠發射探測器到這顆潛在宜居行星上探索生命痕跡。比鄰星位於半人馬座,是一顆紅矮星,距離太陽系約4.2光年。
  • 騰訊太空盤點2015年全球十大太空新聞
    目前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確認的太陽系內矮行星有五顆,人類今年一共造訪了兩顆(穀神星 冥王星)。2015年3月6日,「黎明」號探測器率先進入環繞穀神星的軌道,並在12月得出穀神星表面亮斑可能為水合硫酸鎂。7月14日,在深空飛行9年的「新視野」號近距離飛掠冥王星,並發回了冥王星五顆衛星的圖片,其中冥王星赤道附近「心形」冰原成為網絡熱門話題,這也是人類拜訪「前九大行星」中的最後一顆星球。
  • 2011科技成果:抗艾疫苗進入臨床測試第二階段
    2011年,全球科研領域捷報頻傳,外空新發現、醫衛新研發、基礎研究新突破……一項項成果記錄著人類在探索和發展道路上的不懈追求與努力。  外星液態水證據 有望探尋地外生命  美國航天局8月和11月分別宣布,根據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和「伽利略」號探測器發回的觀測數據,研究人員在火星和木星的衛星——木衛二上發現液態水存在的證據。  其中火星表面存在液態水的證據是迄今為止獲得的「最好證據」,而木衛二的冰封表面下可能存在大量液態水。
  • 科學家已確認24顆宜居星球,這些行星適合人類生存嗎?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WSU)的一個研究團隊確定了24顆宜居行星,這是NASA制定的克卜勒任務中最終得出結果,克卜勒任務於2009年開始實施,將通過太空望遠鏡從十萬顆恆星系統中找到宜居帶上的類地行星
  • 比地球更宜居?美國科學家在太陽系外發現24顆「超宜居」行星
    據英國《太陽報》當地時間10月5日報導,美國科學家們在太陽系之外發現了24顆行星,他們認為這些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生存,更加宜居。在華盛頓州立大學(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領導的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詳細描述了這些潛在的「超宜居」行星的特徵。這些行星距離我們超過100光年,但可能是我們在地球以外發現生命的最大希望。
  • 美航天局發現「宜居」行星「克卜勒-22b」
    溫度宜居美國航天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一顆行星與地球表面環境相似,可能適宜人類生存。「克卜勒」太空望遠鏡項目科學家道格拉斯·赫金斯評價,認知「克卜勒-22b」是尋找地外宜居星球的「裡程碑」。命名為「克卜勒-22b」的這顆行星位於「宜居帶」內,距地球大約600光年。
  • 銀河系中或有3億多顆宜居行星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司洋)10月29日,據國外媒體報導,一項根據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數據進行的新研究,估算出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可能有多達3億顆潛在的宜居行星。它們中有些可能離我們非常近,有些可能離太陽不到30光年。
  • 太空移民有希望了!24顆行星被圈定,或成為人類「超宜居」星球
    我們通過對遙遠太空的觀測已經發現了4000多顆系外行星,其中一些已經被標記為可能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會有人住在那裡,但的確有這種可能。在宇宙中勢必存在所謂的「超宜居」行星。而發表在《天體生物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的研究分析報告指出,科學家已經探測到了24個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
  • 美航天局發現「宜居」行星「克卜勒-22b」(全文)
    新華社發地球以外,何處宜居?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5日說,一顆被命名為「克卜勒-22b」的太陽系外行星或與地球環境相似。  溫度宜居美國航天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一顆行星與地球表面環境相似,可能適宜人類生存。
  • 行星宜居意味著什麼沒有標準答案,但新工具會讓我們走得更遠
    天文學家有一些零星的發現,但直到2009年NASA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啟用後,事情才有了進展。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提供了一種更清晰的方法來識別在其恆星前方凌日的行星。這些觀測得到的數據仍極為有限。例如,在2007年,科學家們發現了Gliese 581c,這是第一顆既由巖石構成又位於宜居帶內的系外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