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進徐匯公安分局田林新村派出所,一臺自助報案機引人注目。市民張先生放上身份證一掃,進入的報案界面簡潔明了,「報警原因」選項也十分口語化:我被搶了、我被偷了、我被打了、發現可疑情況、交通事故……
派出所有報案窗口,有民警24小時值班,為什麼要用機器報案?目的很明確:確保每一起案件都「無條件受案」,不被忽視,更不會被「降格」處理。同時,一套數位化的案件處置流程嵌入其中,助力警務流程更透明、執行更高效。
這是上海這座超大城市平安建設「數位化」轉型的縮影。來自第三方調查顯示:2020年度上海公眾安全感和對公安工作滿意度兩項數據,連續第8年實現「雙提升」。
打擊防控從「被動打擊」向「主動防控」轉變
「上海保護企業智慧財產權的有力舉措,更堅定了我們深耕中國市場的決心與信心。」去年,一家世界知名品牌公司權益保護總監琳達專門致信,感謝上海警方在該公司尚未發現自身權益被侵害前就主動出擊,打掉了一個侵權售假團夥。
2020年,上海警方依託智能研判系統,對網上的侵權犯罪線索進行自主抓取並分析研判,先後破獲侵權假冒案件920餘起,涉案金額69億元,保護了330餘個品牌的合法權益。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不少案件都破在報案之前。
通過智慧公安系統深度應用,上海警方的打擊防控正在從「被動打擊」向「主動防控」轉變。尤其是對民生案件的高效防控和打擊,讓城市安全更有保障。據統計,2020年上海刑事案件發案數同比去年下降33.5%,破案數同比上升16.2%。
以電信詐騙為例,2020年,市反詐中心通過涉詐電話智能識別、詐騙簡訊攔截系統等科技手段,智慧查控,精準防阻,成功撥打勸阻電話66萬餘次,間接避免群眾經濟損失12.1億元,案件既遂數同比降8.4%,破案數、打擊數同比上升10.9%、47.6%。
隨著全市社會治安防控最小單元防護圈不斷完善,城市安全風險精準感知、精準識別、精準處置能力顯著提升。2020年,全市入室盜竊案件發案同比下降72%,破案同比上升23%。
「一網通辦」提升公安政務服務辦事體驗
「儘管人多,但秩序非常好。」2020年10月2日晚,遊客小陳流連於外灘的美景。那晚,超過8.1萬人同時駐足外灘濱水區,刷新疫情以來外灘濱水區的瞬時客流紀錄,也打破了歷年國慶假期的最高瞬時客流紀錄。
在小陳看不到的地方,軌交、民航、鐵路以及歷史數據源源不斷匯入大客流監測系統,精準預測未來1小時的客流、車流,助力警方及時採取精確疏導措施,杜絕風險隱患。不僅外灘秩序井然,出入市境G40高速「逢節必堵」的魔咒也被打破。
城市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大到大客流管理力量的精準調度,小到街頭佔道的快罰快處,每一處變化都可能「牽一髮而動全身」。依託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的強大支撐,上海城市治理模式正由「經驗判斷」向「數據分析」轉變,高效處置風險隱患,使城市運行更安全有序。
第三屆進博會期間,展商張先生原以為嚴格防控會造成排隊擁堵,沒想到他憑通行證就能進場,不用再出示核酸檢測證明和手機綠碼。原來,上海警方把核酸檢測證明、健康管理作為證件申領激活前置條件,與市大數據中心建立了健康數據滾動核查機制,實時共享比對數據,及時調整證件通行權限,解決了入口排隊擁堵。
2020年10月,韓國人樸先生入境抵滬。在楊浦區的租住地,他通過手機在線完成了住宿登記,不用像過去一樣跑屬地派出所。「在上海,處處都能感受到效率與溫度!」
隨著公安「放管服」改革持續推進,許多原本必須到派出所「見面辦」的事項,都可以「不見面辦」,甚至是「指尖辦」。一件件身邊小事的高效辦成,讓城市治理更有溫度。截至去年底,公安政務服務事項的網辦率已經從年初的3.66%提升至60%以上,服務好評率達到99.9%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