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Science子刊:速率大一個數量級,一種全新微波水熱合成方法!

2021-02-13 材料科學與工程






























































































































































































































































































































































































































































































材料合成是現代材料科學的基石,而如何在很短時間尺度內高效製備出具有特定結構的材料長久以來一直是材料科學家追求的目標。眾所周知,絕大多數合成反應都需要從外部獲取能量來克服反應勢壘,而傳統的能量供給方式包括燃燒和電加熱等,這些方式主要通過熱傳導將能量從熱源傳遞給製備的環境,再由環境傳遞到目標反應物,因此該傳遞過程中由於熱振動的無序性會造成能量的大量浪費,且會引入各自副反應。理想的能量傳遞方式應該是具有「靶向」性的,可以精確使得目標反應物直接接受從發射源的能量引發精準快速化學反應,實現能量的有效利用。

以三元Li(NI/Co/Mn)O2為代表的層狀氧化物鋰電池正極材料,具有獨特的鋰離子夾層化學特性,已成為目前鋰離子電池中最重要的正極材料體系。當前,無論是產業界還是實驗室,廣泛採用高溫固相法作為合成層狀氧化物正極材料的主流方。這一方法需要在750-1000 °C的高溫下進行長時間的燒結(>10小時),往往帶來巨大的能耗、環境汙染等問題,並造成較高的生成成本。因此,開發新型的低能耗、快速的合成方法,對於降低鋰鋰離子電池的生成成本、激發未來的儲能市場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近日,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學院潘鋒教授課題組和美國國家同步輻射光源NSLS II白健明教授、Brookhaven國家實驗室王峰教授、美國陸軍實驗室許康教授合作,開發了一種全新高效的微波水熱合成方法

論文連結: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51/eabd9472

通過原位同步輻射XRD追蹤了層狀正極材料Li(Ni1/3Mn1/3Co1/3)O2(NMC333)的微波水熱合成過程,發現氫氧化物前驅體在160 °C的低溫下極短時間內(4分鐘)就轉變為層狀氧化物產物。通過與原位固相合成實驗、原位水熱合成實驗進行對比,發現了微波水熱的反應速率(1.819 min-1)比固相合成(0.091min-1)和水熱合成(0.096 min-1)大一個數量級。

研究人員通過進一步的原位實驗詳細分析了反應中各組分的微波吸收能力,成功揭示了超快微波合成背後的靶向能量傳輸引發化學反應的機理:微波能量可以通過與極化分子水合鋰離子及帶有未成對自旋電子的過渡金屬離子的共振相互作用,精確地將能量傳遞到反應物中,提升反應物的內部動能而對環境反應溫度影響不大,從而加快了固液界面處的鋰離子插入速率和晶體的相結構演化,最終實現了層狀正極材料的低溫快速合成。

該工作是在潘鋒、白健明、王峰和許康的共同指導下,由第一作者研究員張明建及相關人員共同努力一起完成。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該工作得到了國家材料基因工程重點研發計劃、廣東省創新團隊項目的大力支持。

相關焦點

  • Science子刊發表郭雪峰課題組在單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中的重要進展
    Houk課題組合作發展了一種基於單分子器件平臺的單分子電學檢測新方法和新技術,實現了在單分子水平上對於化學反應動力學的研究。Lett. 2017, 8, 2849);利用矽基單分子器件研究了分子馬達水解的動力學過程,發現了無標記的電學檢測方法觀察到的分子馬達的轉動速度要比螢光標記的方法快一個數量級(ACS Nano 2018, 11, 12789);應Cell子刊Chem的邀請撰寫了單分子器件領域的評論性文章,展示了基於單分子器件的平臺在單分子反應動力學和單分子生物物理等基礎研究方面的廣闊應用前景
  • 《Science》子刊:高強度、高韌性、可快速回復的水凝膠
    然而,很難合成同時具有這些機械性能的生物材料。這主要是由於具有高強度和高韌性的水凝膠要求交聯劑的解離速度慢和應力下活性勢磊高,而水凝膠的快速回復性能則要求交聯劑是動態的,且解離和締合速率快。這種矛盾使得很難合成同時具有高強度、高韌性和快速回復的水凝膠。
  • 《Science》子刊:高強度、高韌性、可快速回復的水凝膠
    然而,很難合成同時具有這些機械性能的生物材料。這主要是由於具有高強度和高韌性的水凝膠要求交聯劑的解離速度慢和應力下活性勢磊高,而水凝膠的快速回復性能則要求交聯劑是動態的,且解離和締合速率快。這種矛盾使得很難合成同時具有高強度、高韌性和快速回復的水凝膠。
  • 《Science》報導「神級」納米膜,過濾性能提高兩個數量級
    聚醯胺納米膜。圖片來源:Imperial College London近期,倫敦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Andrew Livingston教授領導的團隊已經開發出了一種新型聚醯胺納米膜,厚度不到10納米(幾乎和細胞膜一樣厚),而且剛性和強度足夠應付超快速的過濾分離。
  • 東京大學《Science》子刊:拯救「發燙」的手機
    論文連結: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40/eabb4461聲子是晶格振動的準粒子,是介質材料中的主要熱載流子。根據它們的色散關係,聲子被稱為聲學聲子或光學聲子。光學聲子對熱傳導的貢獻通常被認為是可以忽略的,因為與聲學聲子相比,它們的群速度較低。
  • 東京大學《Science》子刊:拯救「發燙」的手機
    論文連結: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40/eabb4461光學聲子對熱傳導的貢獻通常被認為是可以忽略的,因為與聲學聲子相比,它們的群速度較低。介電膜的熱導率通常是由聲學聲子驅動的,並隨著表面散射事件頻率的增加而隨膜厚度的增加而降低。鑑於不斷增加的操作速率的設備的小型化,這種熱導率的降低導致了過熱、低可靠性和電子元件的壽命縮短。然而,雖然聲學聲子的熱運輸可能處於極限,但光學聲子與表面電磁波的耦合可能增強熱耗散。
  • 5篇Science+3篇Nature子刊,看聖杯反應研究進展
    我們列舉了2019和2020年發表在Science和Nature及其大子刊上關於甲烷轉化的研究成果,供大家一起交流學習。如今每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經超過40噸,主要原因是沒有可行的物理或化學方法來去除大量的二氧化碳。理論上講,將二氧化碳注入燃料或化學品生產中,可能會產生明顯的負排放,比如通過甲烷乾重整每年產生60噸氫氣可以消耗0.5噸的二氧化碳。大規模固碳過程需要使用二氧化碳大量生產化學品,如果能夠開發耐結焦和燒結的催化劑,甲烷的乾重整反應就可以成為一種經濟上可行的解決途徑。
  • 催化周報:Science、Nature子刊、JACS等大合集
    這種方法代表了用於材料發現和合成優化的自動化新模式,代替在一系列反應中的每一個結束之後對參數進行迭代。迭代循環已按比例縮小到單個反應期間的時間點。設想使用反饋迴路通過決策算法將原位材料表徵和反應條件耦合在一起,可以很容易地在優化包括催化在內的各種系統。
  • 一天之內,北大2篇Science,廈大Science,諾獎遺珠果然寶刀未老
    有鑑於此,北京大學彭練矛、張志勇等人發展了一種全新的提純和自組裝方法,製備高密度高純半導體陣列碳納米管材料,並在此基礎上首次實現了性能超越同等柵長矽基CMOS技術的電晶體和電路,展現出碳管電子學的優勢。
  • 油水分離新技術滲透速率提高5個數量級
    科技日報長沙9月5日電 (記者俞慧友)5日,記者從長沙理工大學獲悉,重慶大學教授孫立東、湖南省百人計劃專家賈傳坤、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韓拯共同主導,聯合新加坡科技局化學與工程研究院等國際團隊,開發了一種「滲透陽極氧化法」,可在孔徑10—100微米、厚度1—5毫米的多孔鈦三維微通道內,實現超親水塗層的全覆蓋,使水滴在多孔鈦的滲透速率提高
  • 于吉紅院士研究團隊研究成果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
    【消息來源:化學學院】5月27日,化學學院于吉紅院士領導的科研團隊在美國科學促進會出版的《Science Advances》(Science子刊)上發表了題為「分子篩限域碳點:新一類具有超長螢光壽命的熱致延遲螢光材料」(Carbon dots in zeolites: A new class of thermally activated
  • 北大在常溫常壓水相電催化合成氨領域獲得突破
    中化新網訊 北京大學3月6日發布消息稱,該校張亞文/嚴純華課題組與合作者在常溫常壓水相電催化合成氨領域獲得突破。  目前,工業上廣泛採用的Haber-Bosch方法通過高溫高壓等苛刻條件來促使高純氫氣和氮氣在鐵基催化劑表面進行反應生成氨,其能量和氫氣都來自於化石燃料(如甲烷等),表現出高能耗、高化石燃料消耗和高二氧化碳排放等缺點。
  • 水凝膠,又一篇Science子刊!
    近日,受到許多生物在跳躍過程中能量轉換機制的啟發,中科院蘭州化物所周峰研究員,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Ximin He報導了通過在聚合物網絡中儲存和釋放彈性勢能,設計了一種彈性驅動的強收縮水凝膠。力、速度和彈性模量這三個特性同時提高,從根本上打破了三者之間的矛盾關係,使其輸出能量密度高達15.3 kJ/m3,超過了所有最先進的水凝膠,甚至超過了生物肌肉。
  • 馮新亮等Nature子刊:擴展層間距,結晶水大有可為!
    將該電極e-MoO3與石墨電極共同組裝於雙離子能量存儲器件(DIES)中,電解質為2M LiPF6,利用在陽極和陰極上的快速動力學嵌入/脫出反應過程,該DIES器件可在1.0-3.5V的寬電壓範圍下工作,並具有較寬的放電速率範圍。
  • Science重磅:突破瓶頸!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2020年10月16日,《Science》以First Release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詹明生、何曉東研究團隊在超冷分子領域的重大進展,他們首創了一種單分子相干合成的新方法,即原子自旋與相對運動波函數耦合(SMC)的新機制,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 催化周報:Science和Nature子刊等大合集
    但是,由於亞納米顆粒(SNPs)精確合成的技術難度,使得這一科學領域尚未得到開發。因此,作者最近開發了一種「原子雜交方法(AHM)」,該方法通過使用適當設計的大分子作為模板來精確合成SNP。在這項研究中,為了揭示這一未探索的領域,作者研究了由AHM獲得的SNP的化學反應性,系統地評估了這些SNP催化烯烴氧化反應。
  • Science子刊:外泌體治療可顯著改善心臟恢復
    Science子刊:外泌體治療可顯著改善心臟恢復 2020-10-03 10: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張濤&李為臻&喬波濤Nature子刊:強金屬-載體相互作用,製備熱穩定單原子催化劑
    然而,SAC不太容易製備獲得,要以簡單且可大量的生產的方式製備熱穩定的SAC仍然是艱巨的挑戰。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張濤院士、李為臻研究員和喬波濤研究員報導了一種從商業RuO2粉末合成Ru SAC的方法。
  • Science:國際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由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詹明生、副研究員何曉東等科研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利用微波將光阱中一對超冷異核原子相干合成單個超冷分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研究工作由該研究團隊聯合包括維也納工業大學、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巴黎薩克雷大學等國內外機構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
  • 微波介質陶瓷材料製備技術的科普
    微波介質陶瓷粉末通常採用的是固相反應法合成,即將多種氧化物粉料混合、煅燒,經過機械研磨獲得粉體,具有設備、工藝簡單、易於工業化生產的優點。缺點在於此法難以獲取高純度的物相,且不能確保粉體成分分布的均勻性。此外,製備的粉體粒徑較大,反應活性較差還容易導致燒結溫度變高。      為避免傳統固相反應法的不足,出現了溶膠-凝膠法、熔鹽法、水熱法、共沉澱法、微乳液法等方法。